提高地理教学效率之对策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h20682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许多地区,地理是非中考科目,面对升学的压力,学生大多把精力用在中考科目上,要想学生在课外多花点时间“探索”一下地理,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广大地理教师只能通过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努力提高效率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一、严格要求。管理好课堂纪律
  
  课堂纪律是教学秩序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首先教师要端正思想、重视本学科的教学,不能说反正我这门科目中考又不考,只要学生在课堂上不出大事,我随便上完课就行了。你敷衍了事,学生就更不把你的课当回事,你在上面讲你的课,他在下面做他的事,一些精力充沛无所事事的学生更会趁机吵闹、窜动,影响他人学习、扰乱课堂,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教师上不了课,学生学习不了的恶性循环。
  当然,要彻底管好课堂纪律,吸引学生全身心地遨游在地理知识的海洋中,与每个教师的自身素质、调控能力和教学艺术水平有很大关系,这里就不再细述。总的来说教师要想方设法管理好课堂,掌控好课堂节奏,创设轻松、友好、融洽、井然有序、张弛有度的学习氛围,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把师生互动进行到底。
  
  二、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精心设计新课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它可以是几句谈话,可以是启发提问,也可以是一段音乐或是小品表演等等。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要求导人要紧扣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精炼简洁,具有针对性。成功的导人往往能设悬置疑、引导探究,也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理,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急切地想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尽快弄清事情的真相,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 合理运用地图(板图),帮助和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初中地理课程中不少内容是相当具有难度的,且较抽象不易理解,如果学生老是听不懂,就会产生畏难和厌烦的情绪,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巧妙、合理地使用地图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地图把相关的地理事物归纳到图中,充分体现了地理事物的时间和空间联系,反映了它们的分布规律。有针对性地使用地图,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有效地突破难点。
  比如讲到山脊和山谷这两种地形时,我就引导学生阅读等高线地形图,通过分析、对比这两种地形等高线的分布特点,让学生明白了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起的是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起的是山谷,然后再进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训练,进一步巩固理解。
  3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
  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多媒体教学走进了地理课堂。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现代化手段,结合教学内容,制作课件,把地理事物以形、声、色动态地描绘并展现出来,既强化和深化了课本知识,又积极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思维系统,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4 扁教于乐,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方式和方法掌控课堂节奏,创设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充满激情的学习环境,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始至终与你“同步共振”,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中恰当地引用诗句来渲染意境,烘托情感,效果就很不错。比方讲到沙漠时,引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学习中国地形地势时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讲到内蒙古高原时背诵“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讲到黄河时高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些诗句,不仅能形象生动地描绘地理事物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更能使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
  5 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
  喜欢被人认可和称赞是人的共性,作为未成年人的学生更是如此。当学生回答对了问题、当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当学生踊跃地参与教学活动,甚至只是学生的课堂纪律比上节课好了一点,教师都应及时表扬:“你真棒”、“说得好”、“有道理”、“非常正确”、“这节课大家表现真不错”等等,这些鼓励的话语,会使学生有巨大的成功感,大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潜能。
  
  三、由点及面。因势利导传授学习方法
  
  古人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好的学习方法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法宝。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具体事例(即“点”)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一类问题(即“面”)的解决方法。
  如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来判断气候类型时,先判断气温的特点——最低月气温是否大于200c?最高月气温是否高于200c?由气温的特点和变化判断出它所属的温度带,然后再分析各月的降水量及分配特点,最后两者结合判断出具体的气候类型。这种先后有序的方法我把它称为“层次法”。
  在解释等高线的概念时,我会问:“等高线是指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起来所得的线,那么什么是等温线、等深线和等降水量线呢?”从而引发学生思考,使他们触类旁通,这是“引申法”。
  当我问到中国的面积在世界上排第几位时,会顺便问学生:长江的长度在世界排第几位?美国的面积和密西西比河的长度又排第几呢?“非洲屋脊”是埃塞俄比亚高原,那“世界屋脊”又是哪里?让学生把类同的知识连起来记,这是“归类法”,此法既能理顺知识脉络,又能增加记忆的容量和深度。
  学习方法还有很多,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成立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开展探究活动时。通过分工与合作,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更多的机会与别人交流,增强了参与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了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其次能够实现“兵教兵”,也就是学优生带动和帮助后进生,共同进步,这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教师在个别辅导上顾此失彼、应接不暇的紧张局面。
  一般来说,组建学习小组应注意以下事项:
  1 小组成员人数不宜太多,6-8人最合适。
  2 要男女生搭配,有利于发挥特长优势和实现优势互补。
  3 学优生和后进生相互搭配,均衡各组实力。
  4 选出学习能力较强、工作认真负责的学生担任小组负责人。
  
  (责编 黄 晓 周候辰)
其他文献
分析近年来青岛市领导干部职务犯罪的相关数据可以发现,从案件构成看,仍以贪污贿赂类犯罪为主,且有逐年多发的趋势;从犯罪主体看,“一把手”和基层国家工作人员是易发人群;从犯罪领
高校国际化建设过程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管理者必须面对且应谨慎处理好的一个重要问题。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包括社会文化身份、心理文化因素和环境
高中生物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生物素养为目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性学习.问题是探究的核心,那么,问题从哪里来?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真正的、完整的知识是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获得的,教学过程中要提供能反映知识在真实世界中的运用方式的真实情境,提供真实活动,支持学生知识的合作建构.可见问题从情境中来,创设问题情境,是实现有效探究的重要保障.笔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