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的语言欣赏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c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综合能力的核心内容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要达到的一个基本目标,特别是在高中语文教学阶段,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尤为重要。语言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没有简单快捷的路可走。笔者认为,培养高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可以通过强化诗词教学,强化诗词教学中的语言欣赏来实现。
  
  一 、反复诵读,感受作品语言魅力
  
  语言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必须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它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教这首小令时,笔者没有立刻进入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由于这首小令前三句是景物的排列,景物的特点也很明显,所以学生就会或多或多少地感受到诗歌中所渲染出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这就是客观事物激起的主观感受。这是认知上的感性直觉,这是获得语感的前提。这时候再引导学生联系最后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学生就会很容易地体会出这首小令所要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这些恰恰是建立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的,因为读本身就是一 种琢磨和体验过程。通过诵读吟咏,学生把握了它的感情基调,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领略了文章的韵味,省去了许多环节。因为,讲解是死的,而诵读却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学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抒情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烦琐的讲解,删除一些繁重的练习,淡化一 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引导学生诵读吟咏,以触发学生的语感。
  具体方法有:(1)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理趣,叶老认为,“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像《荷塘月色》、《再别康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课文,或由老师范读,或播放配乐诗朗诵,引导学生进入“意会”境界;(2)指导诵读:诵读时要做到眼到、口到、目到、心到,调动学生全身心多种感官功能,让学生的感受达到准确、细腻、真切,使学生受到感染,引发感情,而后有节奏、有感情地投入诵读。
  
  二、整体感知,把握作品语言特色
  
  语言能力的形成需要对语言材料从整体上感知,既要“入乎其内”,评点分析,品味语句,又要“出乎其外”,综合相关内容,联系写作背景、材料,从本质上认识语言材料。它要求认知者有更高的立足点和广阔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深刻体会作家情感和语言风格,从而获得强烈的语言感受,把握作品的语言特色,学习其中的语言奥妙。如在《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教学中,笔者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品读“看”、“怅”、“怡”等词来感受作品的语言特色;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全篇,想象诗人笔下的人是雄姿英发、气概豪迈,秋景是活泼、美好、壮丽;最后,笔者让学生把这些内容与当时的写作背景联系起来看,引导学生理解所表达的诗人改造旧中国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如果缺乏总体感知,就可能一叶障目,不能真正理解作品,也难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形成学生个性化的语言风格。
  
  三、揣摩咀嚼,品味作品语言
  
  叶老说:“一 篇作品只读一 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这句话点出了咀嚼、推敲的重要性。而语感的会意性就决定了人们要领悟语感,就必须揣摩、体味。首先,具体品味语言还要注意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意蕴。人们常说:“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我们学习语文,一 定要把生活中的“一 点一滴”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得越真切,遇到一 篇文章,便会引起你的共鸣,仿佛身临其境,感受深切。如《我与地坛》的第二节,只有充分调动学生亲身经历母爱的生活,才能更真切地理解作者当时传达出来的对母亲深深地沉痛的悼念。其次,品味语言一定要驰骋想象,意会言语,联想和想象是语感腾飞的翅膀,因此教学中教师一 定要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想象。如《致大海》、《雨巷》、《春》等散文诗歌,让学生脑海中浮现出一 幅幅画面,尽情驰骋于想像之中,才能感受文学意境。
  
  四、从实践中强化语言能力培养
  
  从一 定程度上说,语言能力的培养,还要使学生自己进行实践,使他们养成听说读写的习惯,使其在不断地运用语言中,激发自身的语言积淀,促进语言能力的形成。可以通过课前演讲、口头作文、书面作文训练和课后故事会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总之,语言能力培养虽然具有一定的不可捉摸性,但绝不是不可知的东西,它完全可以通过后天训练为人们所掌握。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它对于改革语文教学,提高语文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
  甘肃省天水第一中学(741000)
其他文献
钱钟书先生的修辞理论,散见于他的学术专著《管锥编》《谈艺录》《旧文四篇》《七缀集》《宋诗选注》中,他的修辞实践,则以他的小说《围城》的语言反映最为集中(以上书名,下
语文,作为语言,它是生活和交际的工具;作为文学,它具有陶冶情操:鉴别美丑的功能;作为母语,它是民族之根;作为文化载体,它维系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见,培养高尚人品、审美能力。塑造栋梁之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新课标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专用了一段。对它进行了论述。阐述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关注,而这一点却被许多教师所忽视。那么。有了正确的理念,该怎样提高
“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人人都拥有平等的自我发展机会”和课堂“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业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可以说,语文课引进了活水,迎来了“春天”。平等地分享课堂时空,平等地参与学习,平等地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是每个学习者不可被剥夺的基本学习权利。笔者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看语文教学公平问题,以将公平的精神植根于课堂,具体化为实践,以让每个学生真切地领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平等关怀。    一、调动学生主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突出了教材的探索性与创造性,其中每个单元中的比较.探究文更是体现了这一特点:比较.探究文在北师大版教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较.探究文模块所选文本在
Boxing defense technology is a kind of techniques to prevent the opponent from attacking successfully. Boxing is a kind of sports that needs close cooperation b
目的:回顾性总结广州市名老中医罗景光教授治疗乳腺癌的经验和疗效。方法: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分析罗师常用治疗肿瘤的方剂在乳腺癌不同阶段的治疗作用。结果:分析表明,中医
目的探讨前部牙弓形态对牙弓深度的可能影响。方法把牙弓弓形分为圆形、椭圆形、抛物线形、双曲线形、悬链形5种形态,建立数学模型,编程计算在尖牙间宽度、前牙弓弧长一定时,
目的:观察补肾健脾活血方对实验性骨质疏松症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将8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补肾健脾活血
自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以来,青岛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本着科技兴院、质量建院,服务树院、效益强院的发展战略,使中心发展成为独具妇女、儿童专业建设和服务特色的医疗机构,赢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