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深入调研当前国内幼儿园教师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展开对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和艺术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的分析与研究,并结合教学实践的探索,进一步提出了关于学前专业美术类课程设置的方案,以期为提高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将学前教育作为学制系统重要的第一环和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英、美、法等国家将学前教育基本等同于义务教育,实行部分的免费教育;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学前教育尽管在学制之外,但非常强调学前教育的质量和奠基作用。
一、以探究为基础组织教与学,构建主动式或参与式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作与动手能力,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美术知识转化为教育资源。同时它是一个综合体,包括绘画、手工制作、设计和欣赏等教学内容。美术手工创作并不是幼儿教师唯一的技能技巧,而是一种最为广泛的技能。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表达与探索是幼儿园美术活动的目的,其重点在于教师如何有效观察、引导、启发和支持幼儿进行探索、发现和创造,善于把握学习契机,努力成为教授幼儿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启发者,而不仅局限于传授绘画技能。美术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和研究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手段。
因此,以探究为基础的美术课程设置一方面要将制作技法和美术技能相结合,不宜设置过多的绘画基础造型课程。在教学设计上,学前专业和普通美术专业有一定的区别,学前专业的教学设计取材广泛、方法灵活、内容实用,总体上具有针对性,教学法在不同的美术技能教学中也有差别。同时为了让学生更为直观有效地学习,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技巧教学进行演示。
二、运用材料提升课程质量,奠定环境教育的基础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美术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艺术教育应当从教学实际出发,挖掘新的教学方法。瑞吉欧的教育思想倡导将艺术作为一种研究工具或学习语言,鼓励儿童运用多种感官探索不同的艺术材料、色彩和表现方式,培养他们活跃的想象力、创造力,使他们运用多样化的艺术手段自由地表达和创造。教师应注意引导幼儿积极探索艺术活动,同时学会表达和交流。
美术教育不仅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还是一门实践性的艺术。充分鼓励学前专业的学生进行艺术创作,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联想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同时,加强艺术教学内容,注重手工艺品材料的形式和制作,能够充分地展现艺术的多样化与丰富的人文情感体会。如油画棒技法、水彩笔技法、蛋彩绘画技法、版画类(吹塑纸版画、纸版画、刻板画等)、壁画类(重彩画、沥粉画等)、粘贴画类(植物粘贴画、不同材料的粘贴画)等。另外,牛皮纸、砂纸、包装纸、报纸、布料甚至树叶、豆子、小石头等都可作为绘画的材质进行创作,形式更为多样,有利于挖掘绘画媒介的表现空间,强调视觉的直观性,使画面本身的形式和材料构成新的视觉美感。运用简单的工具与材料拓印肌理而手工制作的黏土画、拼贴画和建构材料,能够充分地展现出不同的肌理以及其中的规律和变化,丰富人们的视觉和触觉感受,从而使作品更出众。研究各种艺术材料,提高使用技巧,营造研究氛围,这正是幼儿美术活动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建构反思性教学的课程框架
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由认知、技能、情感和应用四部分组成。这四个方面的完美结合,实现了认识与情感、知识与智慧、主动担当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
新美术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审美型、操作技能型人才,其教育内容从以单一观察事物、表现事物为主转向关注创造表现形态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其教育活动形式也由单一性转向多样化和批判性教学,其教育评价与教学反思活动随着不同的课程目标,动态地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四、结语
美术教育模式应该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同时针对其教学理念对其教学价值进行思考,不断挖掘课程改革的新思路。运用任何一种学前课程模式时,必须根据教育实践中的各方面条件,对课程模式进行调整甚至修正,从而建立起完善的学前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江丽亚,张世英.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设置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21).
[2]楊莉君,曹莉.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4).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将学前教育作为学制系统重要的第一环和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英、美、法等国家将学前教育基本等同于义务教育,实行部分的免费教育;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学前教育尽管在学制之外,但非常强调学前教育的质量和奠基作用。
一、以探究为基础组织教与学,构建主动式或参与式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作与动手能力,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美术知识转化为教育资源。同时它是一个综合体,包括绘画、手工制作、设计和欣赏等教学内容。美术手工创作并不是幼儿教师唯一的技能技巧,而是一种最为广泛的技能。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表达与探索是幼儿园美术活动的目的,其重点在于教师如何有效观察、引导、启发和支持幼儿进行探索、发现和创造,善于把握学习契机,努力成为教授幼儿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启发者,而不仅局限于传授绘画技能。美术不仅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和研究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手段。
因此,以探究为基础的美术课程设置一方面要将制作技法和美术技能相结合,不宜设置过多的绘画基础造型课程。在教学设计上,学前专业和普通美术专业有一定的区别,学前专业的教学设计取材广泛、方法灵活、内容实用,总体上具有针对性,教学法在不同的美术技能教学中也有差别。同时为了让学生更为直观有效地学习,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技巧教学进行演示。
二、运用材料提升课程质量,奠定环境教育的基础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美术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艺术教育应当从教学实际出发,挖掘新的教学方法。瑞吉欧的教育思想倡导将艺术作为一种研究工具或学习语言,鼓励儿童运用多种感官探索不同的艺术材料、色彩和表现方式,培养他们活跃的想象力、创造力,使他们运用多样化的艺术手段自由地表达和创造。教师应注意引导幼儿积极探索艺术活动,同时学会表达和交流。
美术教育不仅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还是一门实践性的艺术。充分鼓励学前专业的学生进行艺术创作,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联想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同时,加强艺术教学内容,注重手工艺品材料的形式和制作,能够充分地展现艺术的多样化与丰富的人文情感体会。如油画棒技法、水彩笔技法、蛋彩绘画技法、版画类(吹塑纸版画、纸版画、刻板画等)、壁画类(重彩画、沥粉画等)、粘贴画类(植物粘贴画、不同材料的粘贴画)等。另外,牛皮纸、砂纸、包装纸、报纸、布料甚至树叶、豆子、小石头等都可作为绘画的材质进行创作,形式更为多样,有利于挖掘绘画媒介的表现空间,强调视觉的直观性,使画面本身的形式和材料构成新的视觉美感。运用简单的工具与材料拓印肌理而手工制作的黏土画、拼贴画和建构材料,能够充分地展现出不同的肌理以及其中的规律和变化,丰富人们的视觉和触觉感受,从而使作品更出众。研究各种艺术材料,提高使用技巧,营造研究氛围,这正是幼儿美术活动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建构反思性教学的课程框架
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由认知、技能、情感和应用四部分组成。这四个方面的完美结合,实现了认识与情感、知识与智慧、主动担当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
新美术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审美型、操作技能型人才,其教育内容从以单一观察事物、表现事物为主转向关注创造表现形态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其教育活动形式也由单一性转向多样化和批判性教学,其教育评价与教学反思活动随着不同的课程目标,动态地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四、结语
美术教育模式应该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同时针对其教学理念对其教学价值进行思考,不断挖掘课程改革的新思路。运用任何一种学前课程模式时,必须根据教育实践中的各方面条件,对课程模式进行调整甚至修正,从而建立起完善的学前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江丽亚,张世英.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设置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21).
[2]楊莉君,曹莉.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