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地區早期學術發展回顧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js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澳門在古代雖隸屬廣東,與祖國血肉相連綿延不斷,但自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進入據居後,在學術研究領域開始走出一條新路,自成體系至今。
  1594年,耶穌會士在聖保祿公學的基礎上成立聖保祿學院,這不但是澳門第一所高等學府,也是遠東地區第一所西式高等學府,並斷續維持運作至1835年。由於當時的聖保祿學院大部分的教學時間集中在漢語教育方面,因而從此逐漸形成一支以西方傳教士為主體的漢學研究隊伍,譯出四書五經等中國經典,以及《古文觀止》、《神農本草經》乃至《本草綱目》等作品,內容涵蓋歷史、天文地理、宗教哲學、自然科學、禮儀問題等。
  從翻譯工作延伸,語言文字的基礎研究也成為當時西方傳教士隊伍從事學術研究的另一個重點,例如利瑪竇著《西字奇跡》、與羅明堅合編《葡華字典》、金尼閣著《西儒耳目資》、衛匡國撰《中國文法》、錢德明譯《梵藏滿蒙漢字典》、馬若瑟撰《中文概說》等。
  除了聖保祿學院外,耶穌會士為配合前者培養對象的調整而在1728年另創聖若瑟修院。1784年,修院由遣使會會士接辦後,有江沙維(Joaquim Afonso Gon alves)、瑪姬士(José Martinho Marques)等神父出任教職,培養了大批的雙語人才。江沙維在修院任教期間,編撰過《拉丁語法》、《漢字文法》、《葡華字典》、《華葡字典》、《拉丁——漢語字典(洋漢含字典)》、《拉漢大字典》等大量著作和工具書,而瑪姬士則著有《外國地理備考》、《音樂要素》等書。
  在聖若瑟修院眾多的學生之中,伯多祿(Pedro Nolasco da Silva)是較為突出的一位。伯多祿是葡萄牙後裔居民,在修院畢業後曾長期擔任譯務署翻譯,積極推動漢語教育工作,將面對葡人的中文教育從成人教育轉變為基礎教育學科。伯多祿也積極編撰各類漢語教材,當中最著名的是1903年出版葡譯《聖諭廣訓》。
  在社會調查方面,清道光年間為配合修纂《香山縣誌》而曾於“下恭常都”地區(包括今珠海市靠近澳門的部分地區和澳門)展開採訪,參與採訪者有來自下恭常的鳳池書院和鳳山書院的生員共32名,是目前澳門可考據的最早一次大型社會調查。採訪結果後來收錄在一部“採訪冊”上,被傳抄者稱為《澳門志略》。葡萄牙在19世紀中葉確立對澳門的殖民統治後,也展開過一系列用於日後從事墾殖、城市發展以至邊界談判的基礎調查研究,例如在1867年展開第一次採用現代數據搜集手段的人口普查、對澳門沿岸水域水文特性的研究、用作繪製地圖的地形研究等。1881年,時任港務局局長辛納蒂(Demétrio Cinnati)根據地籍資料繪製出首幅比例尺為1:2000的澳門地圖。1883年,行政當局成立委員會研究澳門城市規劃,自此逐步確立澳門半島從東北到西南的城市座向,又於1884年展開澳門港口的早期規劃。此外,澳門自1881年起開始氣象觀察,至1900年成立隸屬於港務局的天文臺。
  在晚清至民國年間,由於澳門特殊的政治法律地位,曾吸引過一批潛心學術研究的中國文人旅居,包括鄭觀應、陳子褒和汪兆鏞;而章士釗、王韶生、朱希祖、黃節、陳洵、詹安泰等逾百名學人,在澳門也曾經有過他們的足跡。與此同時,澳門也出現一批在學術研究上頗為突出的葡裔學者,例如高美士和文德泉。
  1884年,鄭觀應從上海退居澳門,居於龍頭左巷的鄭家大屋內,“究心政治、實業之學”,完成《盛世危言》的初稿。《盛世危言》旨在參考西方經驗,為當時處於深刻民族危機的中國提出富國強兵之道,產生巨大反響,影響了後來從事中國改革和革命的倡導者,例如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毛澤東等。
  陳子褒在1899年到澳門,先後開辦“蒙學書塾”、“灌根學校”、“佩根平民義學”、“贊化平民義學”和“灌根勞工夜學”,提倡平民教育、女子教育和工讀教育。1903年,陳子褒在澳門率先接收女生,比內地正式容許男女同學早13年;又通過其開辦的書塾,向當時避遷澳門的廣州格致書院(Christian College in China)大量輸送教員,成為後來由中國人全權管理的嶺南大學的教學研究骨幹。
  汪兆鏞在1911年武昌起義後,斷續在澳門居住接近14年,自稱“覺道士”,期間寫下大量反映當時澳門風俗、民生和社會面貌的詩詞,計有《澳門雜詩》、《辟地集》和《雨屋深鐙詞》等超過100首,並編纂了《元廣東遺民錄》、《碑傳集三編》等重要學術研究著作。
  高美士(Luís Gonzaga Gomes)於1907年出生,是葡萄牙後裔居民,致力學習和深造中文,先後出任行政當局翻譯和公立學校中文教師、校長等職。高美士自1941年發表《粵葡辭典》起,陸續有譯作和著作問世,涵蓋語言文字、中葡文化和澳門歷史。高美士在1949年前發表的主要作品還有:《葡粵辭典》、《千字文》、《三字經》、《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中國繪畫的發展》、《景德鎮瓷器》、《著名畫家吳漁山》、《古代澳門軼聞》等。
  文德泉神父(P. Manuel Teixeira)在1924年從葡萄牙來澳,1934年開始負責《澳門教區月刊》的編輯工作,期間尤注意選刊與澳門歷史和文化有關的文章。文德泉的澳門歷史文化研究著作甚豐,在1949年前發表的主要作品有《賈梅士在澳門》、《大三巴牌坊》、《聖佬楞佐堂》和一些教會人物傳記等,為其日後深化研究工作奠下基礎。
  除了中葡學者外,還有從事澳門歷史研究的外國學者,較著名的包括在1832年著有《早期澳門史》的瑞典人倫斯泰、1902年發表《歷史上的澳門》的葡萄牙歷史學者徐薩斯,以及1948年發表《Fidalgos in the Far East, 1550-1770. Fact and Fancy in the History of Macao》(譯名:《遠東新貴(1550-1770):澳門歷史的事實與幻想》,暫未有中文譯本)的英國歷史學者博克塞(Charles Boxer)。
  在學術團體方面,以文學團體較為突出,在民國時期可分為兩派:以清朝遺老遺民為主體的“蓮峰陶社”,以及由長期居澳的作家,例如馮秋雪、馮印雪、劉草衣、梁彥明、趙連城、周佩賢、黃沛功等組成的“雪社”。其中“雪社”被視為澳門文學史上首個以本土作家為主體的文學團體,曾出版過六期《雪社》詩刊,又在1934年出版七人詩詞合集《六出集》。
  最後,部分原來在內地辦學的高等院校,在建國初期曾南遷澳門,計華僑大學、華南大學、越海文商學院和中山教育學院。然而,這些院校在澳門主要以教學為主,又因缺乏客觀條件和收生不足,並未在學術領域上取得顯著成果。這些院校後來或轉型為基礎教育學校,或自然消亡。
  概括而言,自澳門學術研究從自成體系到建國初期,學術研究隊伍以內地和外國學者為骨幹,中西兼有,中西兼用。澳門特殊的政治法律地位,為他們從事學術工作提供相對的便利,雖大多視澳門為一過渡地方,且學術發展缺乏系統,斷斷續續,但學術研究的視野較為寬廣,許多方法和觀點為南粵乃至中華之創舉。至於本土學術研究,則因經濟和社會發展遲緩而長期處於萌芽狀態,僅有的幾名本地學者的研究成果,在當時的環境下只被視為學術點綴,但仍為日後深化研究工作播下了種子,為澳門學術研究體系的形成提供必要的文獻條件。
  (作者為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歷史學博士)
其他文献
中日圍繞釣魚島衝突的迅速升級,正在使兩國政府的選擇餘地變小。從本意上,雙方都不希望因為釣魚島而發生一場代價巨大、而收穫甚微的戰爭,但衝突的性質以及兩國的歷史和現實,又決定它們都很難從自己的原有立場上退步,緊張對峙的結果將可能是一場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的大規模的慘烈的局部戰爭。  人們再次關注110多年前的中日甲午戰爭,那場戰爭開啟了中國此後半個多世紀裡慘遭日本蹂躪的歷史。雖然歷史不可能原貌重現
期刊
“病難有所醫 老難有所養”  社會文化範疇管轄醫療、社保、教育、文體康樂等等,涉及居民的生、老、病、死,每一項政策,落實得好不好,與廣大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特區政府明年的預算開支高達826億元(下同),其中,社會文化範疇超過367億1,約佔44%。但是,這些公帑用在醫療方面的,居民能否病有所醫;用在社保方面的,能否老有所養;用在教育方面的,能否學有所教;用在文體方面的,能否文有所值、體有所健……
期刊
中國大陸遍地開花的反日暴動,是最好的國民教育。從示威者的表現,打出的標語,衝擊的對象,暴力的行為,都反映出國民素質離文明還有一段很遠的距離。自幼灌輸以民族主義為主體的國民教育,終於開出毒花結成惡果,在反日示威的暴力行為中,徹底呈現出來。中國式的國民教育,一切以黨為先,視中國共產黨是偉大光榮正確外,一直沒有離開過民族主義愛國主義這條更重要的主線。  中華民族百年屈辱,列強欺淩,國仇家恨,終有盡雪前恥
期刊
上月中旬行政長官崔世安發表的題為“增進民生福祉,立足長遠發展”2013年度財政施政報告,得到廣大市民的支持。對於這份新年度的施政報告市民反映最多的是政府加大了敬老、養老、弱勢社群以及文化教育範疇的資助,特別是長者每月可以得到近5000元澳門幣的收益,永久市民可分享8000元的經濟發展成果,為解決市民置業難的問題,政府決定2013年首季度啟動公屋申請並放寬申請條件,構建長效機制完善社保、住房保障、加
期刊
民政總署轄下澳門藝術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合作,聯同澳門基金會、澳門旅遊局、澳門日報合辦“君子比德──故宮珍藏清代玉器精品展”,展出故宮珍藏清代宮廷玉器合共一百三十四件。  展覽將從禮制,宗教,生活等層面區分六大專題:“受命於天”、“法相梵音”、“清室雅伴”、“幾暇清賞”、“玉不去身”和“含英咀華”,展示禮制、宗教、陳設、文房、服飾各類玉器,如玉璽、朝珠、觀音、法器、如意、筆架、髮簪、妝盒、杯盤等。當
期刊
當前,中國教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中國人想要把自己的下一代教育成什麼樣的人,已經完全失去了目標。我們的中小學教育,甚至從幼兒園教育開始,就在把青少年往高考的獨木橋上趕;而大學教育則多半成了職業培訓,有的連職業培訓都不如,祇在做培訓狀,純粹是為了混文憑。孩子們從小受到的教育歸結起來最主要的是兩點,一點就是服從,即無條件地服從地位比自己高、權力比自己大的人,哪怕祇是一個小小的班長。受了這種教育,就會
期刊
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主辦、體育發展局承辦的“慶祝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十三周年體藝匯演-DUO陳奕迅2012澳門演唱會”,將於澳門特區成立日當天下午2時在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運動場舉行,邀請了深受本澳市民歡迎的著名實力派歌手陳奕迅來澳演出。  整個表演以陳奕迅先生的《DUO陳奕迅演唱會》為主要內容,配合體育元素及澳門元素,讓市民度過一個具娛樂與開心快樂的節假日。《DUO陳奕迅演唱會》曾在全球海內外多個地區
期刊
澳門文化局將於12月20日舉行慶祝澳門回歸祖國十三周年的《澳門拉丁城區幻彩大巡遊》,今年繼續以“愛·和平·文化共融”為主題,並以“年度慶典,全城VIVA”為口號。  大巡遊將於20日下午4時在大三巴牌坊耶穌會紀念廣場為起點,屆時以“百人共舞慶回歸”拉開序幕,以造型趣怪討喜的“VIVA仔”開啟中西文化交流的大門,來自多個歐洲及拉丁語系國家,包括葡萄牙、西班牙、法國、意大利、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秘魯
期刊
澳門特區政府2013年財政年度的施政報告發表後,社會的評價總會是多元的。但有一點是非常值得肯定的,那就是這份施政報告雖是針對2013年財政年度的政府工作安排,但卻在顧及短期施政成效的同時,特別注重施政長效機制的構建,多次強調加強制度建設,具有前瞻性,有利於澳門保持可持續發展。  一、 制度安排具規範性、  穩定性和長期性作用  制度安排是指通過確立一套人們必須共同遵守的行為規則,以實現某一目標。制
期刊
在澳門家喻戶曉的“澳門樂團”,近年來為澳門市民帶來一場場精彩的演出,其成熟的演出技藝获得好評如潮。這一切來之不易的成績無疑是鼓舞人心的。而澳門樂團的掌舵人——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呂嘉,是記者一直希望能有機會採訪的傳奇人物。適逢今年藝術節,記者如願於充滿文藝氣息的文化中心一隅,認真聆聽呂嘉將他與澳門樂團的故事娓娓道來,並借此向讀者分享是次採訪的成果。  呂嘉出身於上海音樂名門。父親是指揮家,母親是歌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