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呱呱落地开始,孩子们便睁大双眼“研究”着周围的一切。可以说,“研究”是每一个孩子与生俱来的需要,更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那么,我们应如何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唤醒、激发孩子“心灵深处”的那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并使之付诸实施呢?
诚然,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不可能都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有时需要在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自主探究活动。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还能充实学生的科学生活经验。所以打破课堂常规的束缚,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学生成为生活中的“小科学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课堂中的探究学习,这才是科学课堂的魅力生长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让学生自主选题、主动实践,主体探索、积极思考等方面的锻炼,使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体验成功,并形成对大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积极主动地、科学地探究的基本素养。
一、源于对教材内容深入挖掘的研究主题
为避免学生的自主研究一时无从适应的状况,根据教学进度及教材内容,教师可提供一些必要的研究指南,让学生明白哪些小课题有意义,可以研究,哪些沒有意义,研究价值不大,或者不适宜我们研究等。如教学《解释》一课时,为让学生深刻理解什么是科学的解释,在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就校园里的“三棵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自主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探究兴致极高,通过亲身观察、访问花木工师傅、图书馆老师、上网查询等方式了解到了三棵树不同命运的科学缘由,有效地解释了他们之前观察到的现象。这一阶段的研究,我给予提醒和帮助,以便较多地让学生体验到探究成功所带来的乐趣。
二、源于教师提供的有价值的研究主题
对科学教师而言,因为科学包括的知识无所不至,有动物、植物、人体、水、空气、声、光、电、热、磁、力、地球、宇宙……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神秘,他们喜欢追根刨底地问“为什么”。要想成为“问不倒”老师,必须有渊博的知识,如果你样样精通,很自然学生就会以你为榜样,喜欢你,喜欢上科学课。学生心中有了榜样,就有了前进的目标。在经历了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自主研究活动后,学生已经熟悉这种活动的情况下,教师可主动对学生提出有价值的研究主题,这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通过互相切商,指导学生修改,以达到做一个有意义的小研究课题。特别要提醒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立项研究前,应该对问题进行筛选,选出比较贴近生活并且通过调查询问、查找资料等办法容易完成并确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如《动物尾巴功能的调查研究》、《关于死海成因的调查研究》、《不同液体结冰时间的比较研究》等。这一阶段的研究活动,教师可适当放手,但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都应重视提醒学生和家长、教师之间进行协商、对话和合作,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不断同化新知识。因为这影响到以后探究兴趣的形成和探究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三、源于学生自主选择的研究主题
教师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选择他们力所能及的活动方式和认知形式,在研究过程中,让学生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带着问题去学习,体验成功的欢乐和挫折的苦恼。这是学生自主研究的核心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自己挖掘研究主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从中积累经验,丰富认知结构,获得成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在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和科学能力等方面获得真正的自主发展。例如,一学生在帮妈妈切辣椒遇到手上辣味严重的问题后,立刻给予关注,联合研究小组的成员制定了“关于去除手上的辣味的研究”的研究项目,并随之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意义的探究活动,最终解决了问题。这一案例中,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了其主体作用,从确立研究主题到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和最终获得成果,都能积极投入。案例中,学生亲历了设计问卷、调查、合作、解释……最可贵的是学生真正当了一回“小科学家”。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尊重学生,给他们说的权利、做的权利、成功的权利、失败的权利甚至沉默的权利,让他们感觉到你对他们的尊重,把他们当作学习的主人,这样,他们才会觉得课堂真的是属于他们的,也才会把自己看成是学习的主人,为自己而做,为自己而想,为自己而学。
当然,学生的自主探究有成功,也有失败。教师应让学生原汁原味地经历探索过程,突出一个“真”字。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让每一个孩子都亲历“小科学家式的探究”,关注学生内在的“研究”需要,自主探究是学生独立地在课内外、校内外获取各种形态信息的实践,是他们和伙伴合作,与他人沟通的习惯,是他们朦胧的科学意识产生,是他们探究活动中的大胆设想、艰苦的研究、快乐的体验。长此以往,相信科学课的“小科学家”定能成为科学殿堂里的“大科学家”。
诚然,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不可能都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有时需要在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自主探究活动。教师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还能充实学生的科学生活经验。所以打破课堂常规的束缚,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学生成为生活中的“小科学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课堂中的探究学习,这才是科学课堂的魅力生长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让学生自主选题、主动实践,主体探索、积极思考等方面的锻炼,使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体验成功,并形成对大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积极主动地、科学地探究的基本素养。
一、源于对教材内容深入挖掘的研究主题
为避免学生的自主研究一时无从适应的状况,根据教学进度及教材内容,教师可提供一些必要的研究指南,让学生明白哪些小课题有意义,可以研究,哪些沒有意义,研究价值不大,或者不适宜我们研究等。如教学《解释》一课时,为让学生深刻理解什么是科学的解释,在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就校园里的“三棵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自主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探究兴致极高,通过亲身观察、访问花木工师傅、图书馆老师、上网查询等方式了解到了三棵树不同命运的科学缘由,有效地解释了他们之前观察到的现象。这一阶段的研究,我给予提醒和帮助,以便较多地让学生体验到探究成功所带来的乐趣。
二、源于教师提供的有价值的研究主题
对科学教师而言,因为科学包括的知识无所不至,有动物、植物、人体、水、空气、声、光、电、热、磁、力、地球、宇宙……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神秘,他们喜欢追根刨底地问“为什么”。要想成为“问不倒”老师,必须有渊博的知识,如果你样样精通,很自然学生就会以你为榜样,喜欢你,喜欢上科学课。学生心中有了榜样,就有了前进的目标。在经历了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自主研究活动后,学生已经熟悉这种活动的情况下,教师可主动对学生提出有价值的研究主题,这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通过互相切商,指导学生修改,以达到做一个有意义的小研究课题。特别要提醒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立项研究前,应该对问题进行筛选,选出比较贴近生活并且通过调查询问、查找资料等办法容易完成并确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如《动物尾巴功能的调查研究》、《关于死海成因的调查研究》、《不同液体结冰时间的比较研究》等。这一阶段的研究活动,教师可适当放手,但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都应重视提醒学生和家长、教师之间进行协商、对话和合作,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不断同化新知识。因为这影响到以后探究兴趣的形成和探究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三、源于学生自主选择的研究主题
教师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选择他们力所能及的活动方式和认知形式,在研究过程中,让学生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带着问题去学习,体验成功的欢乐和挫折的苦恼。这是学生自主研究的核心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自己挖掘研究主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从中积累经验,丰富认知结构,获得成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在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和科学能力等方面获得真正的自主发展。例如,一学生在帮妈妈切辣椒遇到手上辣味严重的问题后,立刻给予关注,联合研究小组的成员制定了“关于去除手上的辣味的研究”的研究项目,并随之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意义的探究活动,最终解决了问题。这一案例中,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了其主体作用,从确立研究主题到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和最终获得成果,都能积极投入。案例中,学生亲历了设计问卷、调查、合作、解释……最可贵的是学生真正当了一回“小科学家”。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尊重学生,给他们说的权利、做的权利、成功的权利、失败的权利甚至沉默的权利,让他们感觉到你对他们的尊重,把他们当作学习的主人,这样,他们才会觉得课堂真的是属于他们的,也才会把自己看成是学习的主人,为自己而做,为自己而想,为自己而学。
当然,学生的自主探究有成功,也有失败。教师应让学生原汁原味地经历探索过程,突出一个“真”字。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让每一个孩子都亲历“小科学家式的探究”,关注学生内在的“研究”需要,自主探究是学生独立地在课内外、校内外获取各种形态信息的实践,是他们和伙伴合作,与他人沟通的习惯,是他们朦胧的科学意识产生,是他们探究活动中的大胆设想、艰苦的研究、快乐的体验。长此以往,相信科学课的“小科学家”定能成为科学殿堂里的“大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