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批判神学”的内涵和要求

来源 :世界宗教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梳理毛泽东关于宗教研究的论述,可以发现他1963年12月30日重要批示中的“批判神学”,应该着重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是科学对待宗教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对融于历史文化中的宗教内容进行批判性继承.二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开展宗教研究.这两方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关系到为什么要研究宗教、怎样研究宗教这个基本问题.也只有从这个大背景下考察,而不是孤立地解读,才能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批判神学”的内涵和要求.毛泽东“出入佛道”对宗教哲学的批判性继承,及其对农村宗教问题的调查研究,彰显了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掌握和运用,为我们批判神学和研究宗教提供了范例.
其他文献
江西玉山东岳庙中的张太保神,原本是唐至北宋时湖南沅州地区的地方神,流传到玉山后,南宋前后,历经了一个由地方神到南岳辅神张抃再到东岳辅神张巡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与五岳国家祭祀礼制的变迁紧密相连.南宋时,其它四岳沦落,南岳独存,南岳受到南宋王朝的尊崇,作为南岳辅神的张抃在张太保的基础上得到建构;蒙元后,五岳归回,成为大一统的象征,南岳独尊无存,东岳辅神张巡被强势认可.南宋前后五岳空间格局先后发生的重大变革使五岳国家祭祀礼制得以不断调整,从而催生了与五岳祭祀礼制紧密相连的岳神信仰的演变.
道教与民间宝卷关系密切.道教的神明信仰、哲学思想、内丹炼养、斋醮仪式都深深渗透到众多宝卷之中,其中道教的内丹术及斋醮仪范对宝卷的影响最大.明清时期,有多种宝卷与太上老君信仰相关联,且流传地域广泛.民间宝卷亦流传太上老君“化身”诸神之说.历史上,道教与闽、赣两省的民间宗教亲密无间,共生共长,诸多道教宫观转化成为民间宗教经堂.
李西月的西派内丹思想在道教内丹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与前人相比,笔者认为,李西月所说“钻杳冥”是属于下手功夫,不属于筑基前的关窍开通功夫.主张李西月西派入手功夫的一个要诀是凝神于虚空是没有根据的.无论从“后天”“先天”内涵来看,还是从“结丹”“还丹”四次第功夫来看,李西月所说“结丹”“还丹”属于炼精化气阶段,没有涉及炼气化神.从结丹功夫来看,李西月的西派丹法不属于双修,是清修.
“和子句”纠纷是促成1054年基督教会大分裂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场纠纷中,查理曼对拜占庭皇帝及君士坦丁堡大牧首采取了强硬的立场,而罗马教宗与拜占庭方面的立场趋于一致.但由于法兰克教会受查理曼及其后裔的掌控和领导,查理曼在此问题上的立场得以贯彻推广,从而加深了东西方教会的已有裂痕,为1054年基督教会的大分裂埋下了伏笔.
美国著名汉学家、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柏夷(Stephen R.Bokenkamp)新著A Fourth-Century Daoist Family:The Zhen\'gao,or Declarations of the Perfected,Volume 1(《公元四世纪的一个道教世家——英译第一卷》)于2021年初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出版社出版,此书是柏夷教授在同一出版社出版译著Early Daoist Scriptures(《早期道教经典》)之后推出的又一精品之作.
期刊
2020年11月27-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办,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儒教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湖南湘潭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40余名学者参与了此次盛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大会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郑筱筠研究员、湘潭大学碧泉书院院长陈代湘教授在开幕式致辞.
期刊
理性化作为现代社会人类思想与行为朝向合理性与意义的过程,在宗教领域往往体现为宗教的现世性与伦理道德化.本文基于对一个基督教慈善基金会和一所佛教安养院的实证案例的比较分析,聚焦宗教慈善的发展是如何嵌入在一个当代中国宗教不断理性化的进程中的.不同于传统的华人慈善组织视宗族与地区团体成员为主要救助对象,新兴的当代中国宗教慈善能够超越地缘血缘的限制而服务更广泛的人群.通过比较浙江基督教H慈善基金会与江苏佛教D安养院两个具体案例在领导架构、运行模式、组织立场、空间定位以及社会身份等方面的差异,本文尝试刻画归纳出当代
回儒代表人物刘智的《天方性理》,被认为是中国伊斯兰哲学的巅峰之作.其中的心性论非常具有特色,其思想来源广泛,理论背景深厚,是伊斯兰思想传统和中国哲学传统会通融合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以苏菲心性论为理论背景,探究《天方性理》心性学说的思想来源,梳理其主要内容,尝试对其中一些晦涩之处做出自己的疏解和分析,并就某些观点同宋明理学进行适当比较.
如果说要探寻哪部著作对中国佛教乃至东亚佛教的思想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那么,《大乘起信论》(以下一般简称《起信论》或“此论”)无疑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部.无论是从信仰出发的注疏诠释的学术传统,还是从西方学术研究范式的角度,从哲学的、文本学的、历史的等等方面的研究入手,《起信论》无疑是一个贯通古今的公共研究话题.全面梳理这部论及其注释、解释的思想史,总结其在中国佛教乃至东亚佛教的深刻影响以及背后的各方面成因,就成为洞见东亚佛教共同体内部思想上的同构性和异质性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不但对顺应时代而促进佛教健康发
期刊
本文遴选藏传佛教寺院辩论所依据的各派文本中影响深远的《塞氏·摄类学》作者对后世可资借鉴的三次辩论为案例,挖掘藏族量理摄类学辩论所具有的“更新而证实不谬之明”的功能及意义.这主要表现在摄类学辩论是纯粹思想探索的学术研究,启用辩论来进行思想上的开拓和突破,旨在通过生动而灵活的思想交锋和疑难辨析,矫正认识上的极端思维,引向利益他人的正行之道.这样一来,藏族量理摄类学辩论不仅没有停留在强词夺理、争强好胜的世俗层面,相反它既是对现实的超越也是对功利的超越.这种超现实、超功利的本质是对现实和功利的升华,深入到了人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