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双:小事一做20年

来源 :当代工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fei2237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你对你的收入满意吗?
  刘双:我们本身就是低收入企业,大家都比较低。
  记者:荣誉对你的生活有改变吗?
  刘双:暂时没有,以前不想让外面知道,这方面没感觉。
  记者:以后的目标是什么?
  刘双:总觉得个人力量小,最近有不少爱心人士联系我,以后可能会建立个爱心组织。
  记者:你觉得你的生活幸福吗?
  刘双:怎么说呢,现在很欣慰,但谈不上幸福与否,现在正是做事的时候,60岁的时候再看吧。
  鞍钢郭明义,盘锦刘双
  雷锋精神从辽宁发源又从辽宁薪火相传
  
  【编辑留言】遇到贫苦无依的孩子,我们会心生怜悯,也许还会带他去吃顿热饭,但你见过收养12个需要帮助的孩子在家吃住的吗?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曾在各种活动中捐款、捐物,但你见过前后资助近百名贫困学生,20年痴心不改的吗?
  小到选幼儿园大班班长,大到选美国总统,各种选举我们没少见识,但你听说过不想参选却众望所归,生生被选成工会主席的吗?
  别说没有这种人,盘锦人民会告诉你,我们这有个刘双。
  
  捡孩子专业户
  
  王凤茹是1985年嫁给刘双的,当时她就知道,刘双人好,单位好,但她没想到,这两个“好”在以后的生活里,让她比一般的妻子承受了更多。
  52岁的刘双已经在盘锦市长途汽车客运公司工作了32年。在计划经济时代,这是个大伙削尖了脑袋也想挤进去的单位,“那会儿车少,只要坐大客车给免票,就觉得是天大的面子。”在这个既“保靠”,又有点小权力的单位,刘双开启了往家捡孩子的历史。
  双兴北路无疑是盘锦的交通枢纽之一,一街之隔,客运站(盘山站)和火车站相对而立,两个站口都人潮涌动。在1990年代,这条街的状况有点一边倒。那时,盘锦火车站因为车次少,每天下午3点就关门谢客,因此所有的人流都涌向客运站,不只是等车的、接站的、买票的,还有扔孩子的。
  站里的老职工孙静记得,那时站里总能捡到孩子,“有一回是站务员发现的,一个不到1岁的男孩,棉被裹着,什么标记都没有,只有一张纸,写着孩子的生辰八字。”那时的救助体系很不健全,这样的孩子,民政部门不爱管,站里的习惯是捡到了就先送到刘双家。
  刘双是1990年开始担任客运公司盘山站站长的,“当时我家就住在站里,我爱人承包站里的幼儿园,本身就看30多个孩子,加上我又是站长,所以,站里人捡到孩子就送到我家去。”其实不只是站内员工,当时刘双收孩子收出了名,连派出所捡到孩子都先送到他家。
  这个孩子在刘双家养了两个多月,也没人知道父母是谁,刘双只好送到福利院。
  捡弃婴、收留流浪儿,这样的事,王凤茹跟着刘双经历了不知多少回,丈夫心好捡孩子回家暂住,自己就跟着帮忙照顾,可后来,他竟开始收养孩子长住家里。
  
  盘锦一爸
  
  刘双是个“坐地户”,父亲生前不仅是市教育局的干部,在1950年代还曾作为“群英会”的代表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到了刘双这辈,兄弟姐妹8人,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难以详记,很多开发廊的、开饭店的都认识他。在盘锦的地面上,刘双并不是有权或有钱的大人物,但人品出了名的好。大伙说,跟他办事保靠。
  当然,刘双并没有凭借这样的资源成为盘锦一霸,相反,他成了5个孤儿和7个贫困孩子的“盘锦一爸”。
  第一个孩子,是刘双在客运站和盘锦二中搞站校共建时发现的。孩子叫柳毅,家是农村的,初中毕业后,想在城里学门手艺,可是既没门路,又没地方住。刘双心一软,把他领回家,找了个理发店送他去学徒,在家里一住就是一年多。
  非亲非故,收留别人的孩子在家吃住,刘双成了人们议论的焦点,不少人说他“纯粹有病,瞎操心。”但同时也创下了他收养孩子的名声,开始有人慕名而来。
  1996年3月,一位修下水道的工友找到刘双,希望他能够帮助家住建昌县二道湾子乡兴隆沟村的一名叫做李升东的孩子。工友告诉刘双,李升东的妈妈身患重病常年卧床不起,爸爸又精神失常,日常生活难以自理。李升东兄弟三个,他是老大,早已辍学在家,照顾父母。
  刘双听了心里不是滋味,第二天就直奔建昌。兴隆沟没有公路,下了车,还得步行20多里。终于到了李家,刘双被眼前的情景震惊了:李升东家坐落于村东头一角,是一座年久失修,四处漏风的两间小土房,15岁的孩子,由于长期缺乏营养长得极其瘦弱,个头只有十一二岁孩子那么高。
  “不能让这个家和孩子都毁了。”刘双和家长商量后,把李升东带回了自己家。孩子辍学早,再上学很难跟得上,刘双找了家美发店送他去学徒。一年后,刘双又把两个弟弟也接来,一个学美发,一个学厨师,兄弟三人在刘双家一住就是7年。刘双对他们视如己出,加上李升东在盘锦从来只说自己叫刘东,很多人甚至以为他们是亲父子。
  李升东长大后去了山东济南,自己开了发廊,2007年,刘双接到他从济南打来的电话:“爸爸,本月20日我结婚,我已经买了新房,您千万要来看看啊!”放下电话,刘双泪流满面,他是高兴的。
  张明被一家新开张的发廊聘去当了店长,李茂震成了一名彬彬有礼的咖啡厅领班,李升龙当了厨师,柳毅去了盼盼集团……说起儿子们的出息,刘双眼里有种难得的满足和欣慰,“都是好孩子。他们想好,我们帮一把,可能就是他们一生的转折点。”
  可是,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王凤茹有时会觉得委屈,“我连件衣服都舍不得买。”家里孩子最多时,加上我们自己的两个女儿,一共11个,做菜要论盆,一个月光大米就得三四百斤,买鞋常常一买就是10双、8双的,还要穿衣、看病。为了照顾这些孩子,她把正红火的幼儿园停了业,专门在家里打理家务。李升东的妈妈得的是肺结核,她天天领她去打针,客运站的一位大姐劝她小心,家里还有孩子呢,她只能笑笑不说话……王凤茹曾经因为刘双只顾别人不顾家跟他闹离婚,可刘双知道,老婆是刀子嘴豆腐心,“孩子有个病,有个灾的,她比我还着急。”
  
  党员干的事
  
  刘双1990年代入党,不算早,因为他曾经不愿入党。“曾经有一段时间感到社会特别乱,很多不够格的人都能入党,给共产党抹黑,我想,难道共产党就这形象了吗?后来我想明白了,我要入党,我得做点什么事,把这口气争回来,让人看看共产党员不都是这样的。”
  刘双第一次深刻体验到一个共产党员的自豪感是在山东老区。1998年的洪水让山东费县芍药山乡遭了灾,电视上一个当地孩子渴求帮助的眼神,让他的心“咯噔”一下,再也忘不了。他联系当地的团组织,寄去衣服、钱款,然后亲自到山东找到了这个孩子。
  孩子叫郑金贵,读四年级,父亲不在了,母亲下落不明,爷爷瘫痪,只有年迈的奶奶养家。“孩子穿的半袖衫连袖都掉了,一家人住在一个没有窗的小石头房里,屋里黑得白天也要点小灯。不是亲眼见到,很难想象现在还有人生活在这种环境下。”
  等孩子的奶奶回来,搞清楚刘双就是那个资助他们的人,老太太放下拾粪的筐,一下扑到地上,边哭边喊:“感谢共产党!共产党万岁!”刘双说,在那一刻,他强烈地感到一个共产党员的自豪感,“这才是党员该干的事,不然怎么见得比别人先进?”
  后来,刘双一直资助这个孩子直到中学毕业。到今天为止,远到安徽,近到盘锦各乡镇,刘双资助的学生已近百名。这样的付出让刘双找到了人生价值,“人一辈子就应该做点让人佩服、让人尊敬的事,这才是一个人应该有的追求。”
  刘双思想“正”,但并不是个保守的人。他天生卷发,高鼻梁,双眼皮,年轻时,头发留到脖根,走的是当时的潮流路线,唱歌、羽毛球、游泳样样行。结婚后,他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倒卖过瓜子,摆过地摊,还开了盘锦市第一家旅游公司。他很能干,但家里的生活并未多宽裕,单位分的房子里显得空荡荡的,只有墙上一个儿子做的木雕雄鹰展翅欲飞。
  刘双坚持说,自己有时经济状况不佳是因为投资失败,但爱人王凤茹生气时会抱怨家里的钱都给他用来帮别人“造”了。刘双自己很节省,能不花的钱绝不花,戒烟戒酒,他说,他得给孩子们立个好榜样。
  
  黑马主席
  
  2006年,盘锦长途客运公司工会主席改选,刘双是车队队长,并没有参加选举,可是,49名职工代表中,竟有47票投给了刘双。大伙说,刘双对收养的孩子都那么好,如果他当了工会主席,能不为职工解决困难吗?
  事实证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盘锦长途客运公司是个成立多年的老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人丁兴旺变成了今天的沉重包袱。几年时间里,在岗人员与退休人员的人数基本持平,企业举步维艰,一些老职工变成了老困难户。
  69岁的闫铁男原来是客运站的修理工,因患有脑血栓瘫痪在床十几年了。他退休早,每月退休金只有300多元,老伴身体不好,儿子、儿媳没有固定工作,还要支付老闫的医药费,一家老少五口,日子十分困苦。刘双去走访的时候,老闫拉着刘双的手说,希望公司能解决儿子的工作问题,让家里有一份固定收入。
  公司因为种种问题已经好几年没有进新人了,刘双知道这件事的难度,但他也知道,这份工作能解决闫家一家人的吃饭问题。经过刘双三年的努力,企业的领导班子反复讨论,终于决定破例照顾这个困难家庭。当上了客运站保安的小闫,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工作认真努力,经常受到领导的表扬,更重要的是,一家人从此看到了希望。
  自从当了工会主席,刘双就经常往城郊跑,看看一些老职工的平房雨季是不是漏雨,冬天是不是有煤烧。2007年的一个夜晚,暴雨突袭盘锦。刘双想起几个老职工的房子总爱进水,担心被暴雨泡塌。他爬出被窝直奔高家村,果然,几个老职工家里的水都已经漫到了炕上。他背着老人张罗转移,将他们一家家地安置到安全的地方。那一夜,他通宵未眠,忙到清晨……
  人们说,刘双是“当代活雷锋”、“郭明义式的好干部”,但刘双特意告诉记者,千万别拔高,他“没做过一件能拿到台面上说的事,大事做不来,都是小事。”但这些小事他坚持了20多年。
  采访前,一直有传言说,刘双是个沉默的人,记者见到本人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刘双面对记者的寡言是因为他不愿意被报道,“怕别人觉得我生活得不现实。”其实,刘双是最现实的人,他很现实地认识到,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实现人生价值。这一点他不仅做到了,而且他的价值观让我们大部分人须仰视才见。
  本栏责编/王迅
   wx@lnddgr.cn
  
其他文献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最早由经济学家郎咸平提出。做学问的人说,小微企业真正代表中国经济的活力和水平。但它们的生存状况到底如何?得听听企业主自己怎么说——    50人到20人  我的厂子主做万能充电器,也做配件。工厂最多时有50来个工人,月收款上百万。去年下半年,形势越来越不好,工资上涨得快,工人在薪水方面互相攀比,信息传递快,一家企业提工资,类似工种的员
期刊
【编辑留言】 全总自2006年开始,每年组织开展“全国百家示范乡镇(街道)工会”评选确认活动。说明乡镇(街道)工会作为最基层的工会组织,在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职工群众中的作用突出。各地工会应该从实际出发,把他们纳入工会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同时必须意识到,乡镇(街道)工会是不容忽视的力量。    什么有所为    一 在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上有所作为。  要深入企业、深入职工开展建会宣传发动
期刊
列位,在远古时期男人负责生产、狩猎,女人则担负着抚育后代的重任。斗转星移,在现代社会中,男女一样都站到了职场中工作,可女性抚育后代的职责依然还在。先天的差异,使得女职工需要有特殊保护。可是,她们真的享受到这些权益了吗?如果没有,问题何在呢?咱们且听嘉宾讲解。    母乳喂养成难题      列位看官,最近,民族著名品牌蒙牛奶又出事了,它被检测出超标的有害物质,据称可能致癌。自从三鹿奶粉出事之后,国
期刊
述者刚子,雄性,三十有二。校内温文尔雅,校外潇洒恣意。不喜园丁之称,说培育有居高临下之势,对学生不公。更爱跟学生处成哥们儿,潜移默化之。他说成才要多个条件,他只想让他们学会做人。    俩男的先跑了     我原先不在这校,后来的,刚半个学期。原先那校没法呆,冲同事和孩子们,我不走;冲校长,非走不可。再不走我就要骂娘了。啥玩意啊,一点想法都没有,就知道下班后开会,差不多天天开,屁事儿没有。啊,你没
期刊
班组虽小,其实也像个家庭一样。这个小家发展得好坏,很大程度上与家长,也即班组长管理的是否得当有关。  我认识一名班长,他是熬了多年才被选拔上来的。刚上任那会儿,他就以严格要求著称。因为能以身作则,班组职工都毫无怨言,挺服管。可后来,多年媳妇熬成婆,这位班长的脾气越来越大:哪位职工犯点错误,他就吆五喝六的直嚷嚷;要是谁敢抱怨两句,他就更来劲了,“咋的,想挨罚是吧,全额奖不想要了?”职工都憋着一肚子气
期刊
来电实录:  明娟 51岁    一年前,与我相伴27 年的丈夫突发心脏病去世了。走出这场噩梦,我生命里仅余的曙光就是我的儿子。儿子今年25 岁,上学时就年年拿优秀,又帅气又阳刚,现在进了一家外企,历练得更加成熟稳重。我觉得我下半生的任务,就是看着他找个好姑娘,结婚、生子,然后帮他带孩子,享受天伦之乐。可是,两个月前,儿子告诉我,他对异性没感觉,他是同性恋。我觉得我的天快塌了,我苦求他先不要
期刊
借钱    李家辉和王小利都来自东北的一座小县城,高中就读于同一所中学,由于两家关系不错,认识时间也比较长,大学一毕业两人就很快结了婚。  在老家,两人家庭条件都不错,有着体面的家庭背景,找个稳定的工作自然不在话下,小日子也算安稳,但李家辉对事业有更高的追求。两人结婚不久,李家辉为了找一份更能发挥自己专长的工作,执意要到福建的一家公司上班,妻子王小利只好为了自己的爱情随着他来到福建。  李家辉在新
期刊
我是个职场新人,部门经理是个中年男。刚开始工作时,他就对我挺关心,常嘘寒问暖的。后来,他开始给我发些“今天你穿得很漂亮”、“出差了,几天没见挺想你”之类的暧昧短信。我不想驳他面子,只能哼哼哈哈敷衍。最近他竟然连荤段子都发过来了,我只好告诉他,请领导自重。他却不乐意了:“不答应早说,你跟我玩什么暧昧啊?”您说我冤不冤?  依依     有一种男女关系,超然于友情之上,却又止步于爱情之外。这种立场模
期刊
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对全国40个城市,共涉及各行业17998家企业开展的城镇单位岗位空缺和技能人才情况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初级工占34.2%,中级工占39.2%,高级工占22.7%,技师占3.2%,高级技师占0.7%。  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数据,我国技术工人总数原为7000万。其中,除2001—2002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外,1998—2000年每
期刊
【策划前语】中国工人——这个登上过美国时代周刊的群体,正成为“世界工厂”中的紧俏品,但《华尔街日报》这样问道:对于一个劳动力依然极度过剩的国家,严重用工荒的报道让人很有些难以理解。  用工荒背后的真正隐患,是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短缺,技工断层正随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日益凸显。造成这一问题原因除了“人口红利”过后,青壮年劳动力的减少以及技工教育投入不足之外,公众对工人这个职业的态度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