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经济环境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就业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也牵扯到了国家政策、社会舆论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等多个方面,本文对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就业难的原因,以及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经济形势 大学生 就业
近两年来,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速换档、去产能、总体经济下滑等描述经济总体运行状况的词汇总是频繁出现于各大媒体,也影响着总体经济的诸多方面,其中,就业形势,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形势就表现出与经济走势正相关的关系,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人才培养质量,就业政策以及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等一系列因素也都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毕业即失业”,是流传在大学毕业生中的流行语,虽然有调侃之意,但也道出了就业形势的严峻,现实的残酷,就业难一直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影响着整个国家社会的安全稳定、是否受教育的舆论,以及高等教育何去何从的走向。在2017年795万的毕业生求职浪潮中,学生们如何选择,高校如何指导,政府如何引导,总体经济形势如何影响就业,都成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迫切关注的问题:
1.毕业生人数攀升,总体经济上行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据统计,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60万,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数据, 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795万,这个庞大的数字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社会当前严峻的就业问题———部分大学生拿着和农民工一样甚至还低的薪水已不再是新闻,“蜗居”、“蚁族”等流行语正形象的反映了大学生的就业和生存现状,尤其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情况更令人堪忧。
2.就业市场供需矛盾大。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不是单纯的指毕业生数量与岗位数量之间的矛盾,更重要的是指结构性失调: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用人单位招不来合适的员工。学生的期望值与单位能提供的待遇之间有差距;学生的能力素质与岗位的要求之间不匹配,招聘会上“大”单位门前人声鼎沸与“小”单位无人问津形成鲜明对比,大量学生无业可就与众多基层岗位空缺并存。
3.部分毕业生就业心态消极,就业观念不正确,盲目跟风,缺乏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部分学生就业心态消极,就业能力差,学校组织的各种类型的招聘会在老师的一再催促之下也很少去参加,简历制作以及应聘面试技巧缺乏,对于未来茫然,不知所措,没有明晰的职业生涯规划,信奉“车到山前必有路”,有些学生坐等家里找关系安排工作,缺乏独立意识和独立自主的能力,更有甚至,选择毕业后不工作,先休息一段时间再说,堂而皇之的做起了“啃老族”。
4.“考碗族”错失了众多工作良机。细数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出路,主要有以下五种:考研出国深造、参加公招考试、企业就业、自主创业、参军从戎,其中企业就业是主要方向。但是公务员因其工作稳定性一直备受毕业生以及家长的青睐, 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投身于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招录考试当中,从“千名硕士竞争上岗卖猪肉,数千毕业生挤破头皮竞聘挑大粪”就能折射出公务员岗位的热度,为了获得这一劳永逸的铁饭碗,校园里每年都会有一批坚定的“考碗族”埋头复习,专心考试,但是因为公务员竞争激烈以及考试时间与黄金招聘季冲突,导致这些“考碗族”在考试失利后又错失了很多工作良机。
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有经济形势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等宏观方面的因素,但是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以及毕业生就业指导是两大不容小觑的因素:
1.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自1999年中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过渡,从生源质量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原本不能考取大学的学生有机会接高等教育,这对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是一件好事,也是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就业压力:生源质量的下滑和期望值的拔高共同导致了就业观的居高不下,但是“好工作”数量总是有限的,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以及“985”、“211”等重点高校的优秀毕业生成为了用人单位的首选,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毕业生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
从人才培养模式上来看,高校扩招实际上是降低了高等教育的入学门槛,使文凭信号的甑别功能大打折扣,最终导致了毕业生就业难和“人才高消费”,而我国高等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与岗位需求有一定的 差距,导致了结构性的失业。
从人才培养质量上来看,很多高校为了争夺优质生源,盲目设立了很多热门专业,但是师资力量和办学经验不足,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和行业内竞争加剧,最终引致了供需失衡,不仅没有缓解就业压力,反而还进一步加剧了就業难的局面;另一方面,专业设置不合理也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虽然高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在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尽可能的调整专业设置,但是专业设置的调整需要师资、设备等必备要素,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周期和办学经验,所以很难与社会需要完全同步,再加上一些专业课程设置随意,有什么老师开什么课,没有经过深入的社会调研和反复论证,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心理素质都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自信,竞争力不强,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困难。
2.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问题。在就业难以及“无业可就”的同时,“有业不就”也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这表明在解决就业问题上,除了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需要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目前,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提供政策法规、就业信息和组织招聘活动以及办理毕业派遣等方面,而针对专业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能力提升、 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让学生明白自己适合的工作类型及方向等方面的就业指导还比较缺乏,导致学生在面临毕业以及就业的时候,不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么就业观居高不下,要么无所适从,在面临激烈的竞争时无法准确地自我定位而茫然失措,导致了“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的残酷现实并存。
三、如何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
1.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重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就业,高校承担着很大的责任,首先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重视人才培养质量,优化课程设置,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外出实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要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明白自己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要育人,提高授课水平,让学生真正的学有所获,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不辜负家人和社会的期望,也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2.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必修课,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的打算。大部分学生在面临毕业的时候,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该考研还是该就业,该从事哪个行业,是自己的本专业,还是跨专业就业,归根结底是因为缺乏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从大一起,就要给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而且由有专业背景的老师来承担,这样才会对学生根据专业特色进行指导,让学生赵就业市场上找准自己的定位。
3.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对学生进行共性与个性化的就业指导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明白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不容乐观的经济环境下,“先就业、后择业”的重要性,也要让“考碗族”明白,公务员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只要自己足够强大,“泥碗”会变成“铁碗”,相反,如果能力差,“铁碗”也会变成“泥碗”,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自谋出路;最后要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和基层去就业,解决那里的人才需求,同时,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铁.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目标体系构建与模式实现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2]陈安民.大学生就业机会平等探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3]姚天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问题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9.
关键词:经济形势 大学生 就业
近两年来,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速换档、去产能、总体经济下滑等描述经济总体运行状况的词汇总是频繁出现于各大媒体,也影响着总体经济的诸多方面,其中,就业形势,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形势就表现出与经济走势正相关的关系,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人才培养质量,就业政策以及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等一系列因素也都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毕业即失业”,是流传在大学毕业生中的流行语,虽然有调侃之意,但也道出了就业形势的严峻,现实的残酷,就业难一直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影响着整个国家社会的安全稳定、是否受教育的舆论,以及高等教育何去何从的走向。在2017年795万的毕业生求职浪潮中,学生们如何选择,高校如何指导,政府如何引导,总体经济形势如何影响就业,都成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迫切关注的问题:
1.毕业生人数攀升,总体经济上行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据统计,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60万,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数据, 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795万,这个庞大的数字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社会当前严峻的就业问题———部分大学生拿着和农民工一样甚至还低的薪水已不再是新闻,“蜗居”、“蚁族”等流行语正形象的反映了大学生的就业和生存现状,尤其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情况更令人堪忧。
2.就业市场供需矛盾大。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不是单纯的指毕业生数量与岗位数量之间的矛盾,更重要的是指结构性失调: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用人单位招不来合适的员工。学生的期望值与单位能提供的待遇之间有差距;学生的能力素质与岗位的要求之间不匹配,招聘会上“大”单位门前人声鼎沸与“小”单位无人问津形成鲜明对比,大量学生无业可就与众多基层岗位空缺并存。
3.部分毕业生就业心态消极,就业观念不正确,盲目跟风,缺乏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部分学生就业心态消极,就业能力差,学校组织的各种类型的招聘会在老师的一再催促之下也很少去参加,简历制作以及应聘面试技巧缺乏,对于未来茫然,不知所措,没有明晰的职业生涯规划,信奉“车到山前必有路”,有些学生坐等家里找关系安排工作,缺乏独立意识和独立自主的能力,更有甚至,选择毕业后不工作,先休息一段时间再说,堂而皇之的做起了“啃老族”。
4.“考碗族”错失了众多工作良机。细数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出路,主要有以下五种:考研出国深造、参加公招考试、企业就业、自主创业、参军从戎,其中企业就业是主要方向。但是公务员因其工作稳定性一直备受毕业生以及家长的青睐, 每年都有大量毕业生投身于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招录考试当中,从“千名硕士竞争上岗卖猪肉,数千毕业生挤破头皮竞聘挑大粪”就能折射出公务员岗位的热度,为了获得这一劳永逸的铁饭碗,校园里每年都会有一批坚定的“考碗族”埋头复习,专心考试,但是因为公务员竞争激烈以及考试时间与黄金招聘季冲突,导致这些“考碗族”在考试失利后又错失了很多工作良机。
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有经济形势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等宏观方面的因素,但是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以及毕业生就业指导是两大不容小觑的因素:
1.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自1999年中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过渡,从生源质量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原本不能考取大学的学生有机会接高等教育,这对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是一件好事,也是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就业压力:生源质量的下滑和期望值的拔高共同导致了就业观的居高不下,但是“好工作”数量总是有限的,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以及“985”、“211”等重点高校的优秀毕业生成为了用人单位的首选,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毕业生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
从人才培养模式上来看,高校扩招实际上是降低了高等教育的入学门槛,使文凭信号的甑别功能大打折扣,最终导致了毕业生就业难和“人才高消费”,而我国高等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与岗位需求有一定的 差距,导致了结构性的失业。
从人才培养质量上来看,很多高校为了争夺优质生源,盲目设立了很多热门专业,但是师资力量和办学经验不足,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和行业内竞争加剧,最终引致了供需失衡,不仅没有缓解就业压力,反而还进一步加剧了就業难的局面;另一方面,专业设置不合理也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虽然高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在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尽可能的调整专业设置,但是专业设置的调整需要师资、设备等必备要素,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周期和办学经验,所以很难与社会需要完全同步,再加上一些专业课程设置随意,有什么老师开什么课,没有经过深入的社会调研和反复论证,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心理素质都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自信,竞争力不强,给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困难。
2.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问题。在就业难以及“无业可就”的同时,“有业不就”也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这表明在解决就业问题上,除了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需要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目前,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提供政策法规、就业信息和组织招聘活动以及办理毕业派遣等方面,而针对专业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能力提升、 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让学生明白自己适合的工作类型及方向等方面的就业指导还比较缺乏,导致学生在面临毕业以及就业的时候,不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么就业观居高不下,要么无所适从,在面临激烈的竞争时无法准确地自我定位而茫然失措,导致了“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的残酷现实并存。
三、如何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
1.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重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就业,高校承担着很大的责任,首先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重视人才培养质量,优化课程设置,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外出实习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要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明白自己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要育人,提高授课水平,让学生真正的学有所获,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不辜负家人和社会的期望,也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2.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必修课,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的打算。大部分学生在面临毕业的时候,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该考研还是该就业,该从事哪个行业,是自己的本专业,还是跨专业就业,归根结底是因为缺乏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从大一起,就要给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而且由有专业背景的老师来承担,这样才会对学生根据专业特色进行指导,让学生赵就业市场上找准自己的定位。
3.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对学生进行共性与个性化的就业指导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明白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不容乐观的经济环境下,“先就业、后择业”的重要性,也要让“考碗族”明白,公务员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只要自己足够强大,“泥碗”会变成“铁碗”,相反,如果能力差,“铁碗”也会变成“泥碗”,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自谋出路;最后要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和基层去就业,解决那里的人才需求,同时,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刘铁.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目标体系构建与模式实现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2]陈安民.大学生就业机会平等探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3]姚天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问题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