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并列双音词的词素异序现象及语音因素的影响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19910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词素异序是同义并列双音词形成演变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经过社会的使用和选择,除了少量存在表意分工的异序词外,大多数意义相同的异序词只有一种词形保留下来。在这个选择过程中,语音要素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同义并列 双音词 同义连用 词素异序 语音
  
  同义并列双音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并列组合而成的复合词。在同义并列双音词的形成演变过程中,词素异序是一种较为普遍存在的现象。诸多论著对此进行过探讨,一般的看法是词素异序现象是并列双音词词素的组合还比较自由松散,结构还不稳固的一种表现,如果两个同义词在组合上存在词素异序现象,那就是同义连用而非复合词。董秀芳(2002:126)在探讨动词性并列式双音词的历史发展阶段时,就以“存在一个相应的单音同义形式,但组成成分不能换序”作为第一个发展阶段的标志。词素异序现象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对于同义连用及同义并列双音词而言,同义词在连用或结合时,排除了相异的区别义素,只取相同的主要义素,并且在组合中地位相等,故同义词次序的先后对连用或结合后的意义并无影响,而早期的同义连用出自不同的作者、文献,并无统一语言规范的制约,所以它们在因韵律的需要进行同义连用时,可以随意选择同义词组合的次序,这也正是同义连用中存在大量词素异序现象的原因。
  《说文解字》作为一部训诂专著,有着丰富的同义材料,其中很多同义词进行过同义连用或结合成为同义并列双音词,本文将以此为语料,对同义并列双音词的词素异序现象进行辨析。据笔者统计,《说文》中由互训形式的同义词组合而成的同义并列双音词就有124个,84个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在这84个词中,除“辽远”“警戒”“技巧”“桥梁”“桎梏”“容貌”“恐惧”“泛滥”“亵渎”“缠绕”等13词外,其余的词在古代文献中都有异序连用的例子,比率达84.5%。又如在从《说文》中以“恨”“恚”“怨”为训释词,以“怨恨”为核心义位系联的一组同义词,有“恨”“”“” “恚”“謓”“怨”“怒”“憝”“”等9个词,可以组成“恚恨”“怨恚”“怨恨”“怨怼”“怼恨”5个同义并列双音词,古代文献的同义连用中与之异序的有“恨恚”“恨怨”“怼怨”① 。
  夫言吴王杀子胥投之於江,实也;言其恨恚驱水为涛者,虚也。(《论衡•书虚篇》)
  夫改葬礼卑,又损夺珍物,二恨怨,故为臭、出火,以中伤人。(《论衡•死伪篇》)
  晏子对曰:君居处无节,衣服无度,不听正谏,兴事无已,赋敛无厌,使民如将不胜, 万民怼怨。(《晏子春秋•外篇第七》)
  可见,同义连用中的异序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可是大部分异序的同义连用并没有同时发展成词,只是其中之一最终结合成为同义并列双音词。由《说文》互训形式的同义词素结合而成并且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的同义并列双音词中,只有两对异序词,“问讯”与“讯问”,“对应”与“应对”,其余的异序同义连用都没有保留下来。异序同义连用中的同义词意义相同,地位相等,连用表达的意义也完全相同,并不像其他同义词那样在表意上有着细微的差别,各自有特别的作用,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异体词”,会造成语言运用的不便,所以在经过社会选择之后只能有一种形式留存下来。词素异序的存在表明了人们在表达某个义位时还没有确定使用哪种形式,从这个角度讲,词素异序现象确实反映了连用的同义词尚未结合成词,至少也是结合的程度还不稳固。
  由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连用发展而来的一部分同义并列双音词在现代汉语中确实存在与其异序的词,它们的意义有的存在着相同的义项,但也存在差异,并非等义词。而且它们的发展历程也不相同。以上两组词“问讯”与“讯问”,“对应”与“应对”为例:
  问,讯也。(《卷二上•口部》)
  讯,问也。(《卷三上•言部》)
  两词互相训释的意义是“询问”,在结合成词后也都具有这个义项:
  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诗。(《世说新语•文学》)
  幸可广问讯,不可便向许。(《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讯问”的在古代汉语中的义项只有“询问”,在现代汉语中也只引申出“审问”的意义。而“问讯”则有下面四个义项② :
  ①询问,打听
  ②互相通问请教
  ③省视慰问
  ④僧尼跟人应酬时合十打招呼
  中“问讯”出现44次,“讯问”仅出现4次。
  再来分析下一组:
  应,以言对也。(《卷三上•言部》)
  对,应无方也(《卷三上•部》)
  两词互训的意义是“回答;应答”,“应对”有此义项:
  进退不肃,应对不公者斩于前。(《韩非子•说疑》)
  “对应”在古代汉语中无“回答”之义,且极少出现,没有在古代汉语中成词,它在现代汉语中的义项为:
  ①一个系统中某一项在性质、作用、位置或数量上跟另一系统中某一项相当
  ②针对某一情况的;与某一情况相应的
  “应对”与“对应”的意义没有相同之处。对这两组词的分析可以看出,词素异序的同义并列双音词可能同时存留下来,但意义和功能不可能完全相同,虽然最初的同义连用表示的意义相同,但在结合成词后,各自引申的意义并不相同,从而在表意功能上有了分工,正是因为在意义及功能上的差异,才使它们被共同保存下来,不至于作为“异体词”被淘汰。还有一种情况是同义词在最初连用时并没有出现词素异序的现象,后来以它们为词素将次序颠倒来表达不同的意义,它们在结合时依据的意义不是进行互训的本义,而是另外相同的义项,如“对”“应”结合依据的义项分别是“对”:“相当;相配”,《广雅•释诂四》:“对,当也。”“应”:“适应;适合”,《易•恒》:“巽而动,刚柔皆应。”
  从理论上讲,同义并列双音词的词素地位相等,素序的改变不会对意义造成影响,可是从以上两组词的分析来看它们意义的差别是通过素序体现出来的。关于这个问题,曹炜(2001:70)注意到素序变化对词义的影响,以及素序改变和词的结构的关系。他提到:“从整体上讲,词义同素序还是有联系的,素序的变化,给将近一半的同素逆序词的意义带来或多或少的变化,这是不争的事实。……素序会给不同类型的词的意义带来程度不同的影响,现代汉语词义的形成中应该有素序的因素。”整体词义的形成,尤其是由古代汉语传承下来的词义,会受到词义发展过程中种种历时因素的影响,并且它们整体的意义及结构已经凝固下来,并不仅仅由最初结合时词素的意义和其结构类型决定。
  既然同义连用大多存在着异序现象,那么哪一种形式会凝固为同义并列双音词保留下来,其中有无规律可言就成为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从意义方面而言,因为连用的两个词意义相同,地位相等,所以次序先后对整体的意义一般不会有影响。再从语音方面进行考察,本文对由《说文》中互训形式的同义词素结合而成的124个同义并列双音词词素的中古音调进行了统计分析。首先排除音调相同的词素:平平声组合28组,上上声组合5组,去去声组合12组,入入声组合6组。然后对其他词素的音调搭配状况进行归类比较,如下:
  1.平上:珍宝 辽远 更改 甘美 初始 枯槁 惊骇 妖娆 荆楚 趋走 依倚 窥闪
  平去:调和 应对 谋虑 诚信 歌咏 欺诈 捐弃 饥饿 容貌惭愧 冰冻 排挤 投掷 缠绕惩 愚戇
  平入:分别 追逐 逾越 皮革 贪欲 绳索 榱桷 邦国 沟渎 销铄
  2.上平:奉承 视瞻
  上入:抵触 喘息 里脊 耻辱 眼目
  上去:谨慎 警戒 恐惧 泛滥 左助
  3.去平:招呼 对应 制裁 瘞薶 监临 忿悁
  去上:祭祀 器皿 陷阱 捕取
  去入:寄托 缔结 诫敕 敬肃 涕泣
  4.入平:跌宕
  入上:截断
  入去:脊背 觉悟 疾病 刻镂
  从中可以发现,平声词素在前的组合具有绝对的优势,平上搭配较之上平搭配之比为6:1,平去搭配较之去平搭配之比为8:3,平入搭配较之入平搭配之比为10:1。可以说,平声词在前的同义连用形式更易凝固为同义并列双音词。
  从人类语音发展的历史来看,语音也具有经济性的原则,即在排除外来因素干扰的前提下,如果不影响表意,会朝着便于发音的方向发展。同义词的声调音节各不相同,它们前后搭配次序的不同对发音的便利程度是有影响的,既然同义连用的次序不影响表意,那么社会自然会选择便于发音的形式。另外,同义连用的现象是由于行文韵律上的需要而产生的,后来同义并列双音词的发展又受到魏晋六朝骈文的影响,所以它必然要受到语音因素的制约。当然并不是所有同义并列双音词的素序都受语音的制约,不少词在方言中的素序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同素序的同义并列双音词的选择确实也有其不确定的因素。
  
  注释:
  ①以上五词除“怨恨”外,在现代汉语中均不再使用,但在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其中三词的逆序形式“恨恚”“恨怨”和“怼怨”仅在有限几部文献中出现过,可以确定为同义连用。
  ②依《现代汉语词典》,下同。
  
  参考文献: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3][清]王念孙.广雅疏证[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4]曹 炜.现代汉语词义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5]陈爱文 于 平.并列式双音词的字序[J].中国语文,1979,(2).
  [6]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7]张 博.先秦并列式连用次序的制约机制[J].语言研究,1996,(2).
  
   (田 涛,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电力企业作为国营制企业,其人力资源管理和经营机制都有别其他类型的企业。本文在分析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特殊性的基础上,通过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对比,突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本次教学设计的题目为《听觉器官及其保护》。该内容是中职护理专业的核心模块。本次课授课地点为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实训室,授课学时为2学时。
通过测定溶解度和起泡性、乳化性、凝胶性等,来探讨蛋清蛋黄不同比例的混合蛋液的功能性质的差异,并研究其在简化的烘焙制品中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蛋黄含量的增加,蛋白质溶
摘 要:在谈话中,话题会随着事件的发展、谈话者思维的变化及兴趣所在而发生转换,既有随意性的一面,又有刻意性的一面。前者是会话活动的特点,而后者是为了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本文借助于顺应理论以及话轮转换,着重探讨了在实现这一交际策略的过程中,谈话者是怎样借助各种各样的语言结构来对语言进行调控的。大量语料事实表明对语言进行调控的方式也正体现了语言的协商性。  关键词:刻意话题转换 顺应理论 话轮转换 转
摘要:本文从机械制图中机件表达方法在教学中学生遇到的困难入手,详细介绍了如何运用UG软件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摘 要:“一时”与“暂时”在句法功能常用搭配及语义特征上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本文细致地考察了二者在语义特征方面的差异,以期对留学生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一时 暂时 消极与非消极 可控与非可控    一、引言    在汉语水平考试(HSK)常用词表中,“一时”和“暂时”都属于乙级词汇。由于二者都含有“表示时间短暂”之意,所以留学生在使用“一时”时,常常和“暂时”混淆。如:  (1)*这次旅行中发
本文讨论并指出了语用在汉语中十分突出的作用,尤其是语用的形式手段在汉语中的突出表现。从句子的界定、句末语气词,到句中语气副词,详细考察和分析了这些汉语语用手段在的表现
摘要:压力管道的施工在范畴上规划于特种设备制造安装这一类,一般的易燃、易爆等危险品都是通过压力管道的方式进行运输,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和经济适用性。所以在压力管道完成安装之际,相应的现场检验控制技术尤为重要。一般压力管道可分为二氧化碳管道、空气管道、氧气管道和天然气管道,笔者就其中几种压力管道的检验控制进行相关分析说明,希望今后技术人员的压力管道安装项目更有效地开展。以期提高压力管道的使用质量,保障压
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了。它已经涉及了各个行业,在不同的领域还有着不同的建树。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络的结合形成了移动互联网,因此由它带来的安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