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掘进机器人系统智能并行协同控制方法

来源 :煤炭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y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矿巷道掘进长期存在的“采快掘慢”“掘快支慢”顽症,尤其是掘进工作面装备成套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偏低、顺序作业工艺技术落后等问题,严重影响生产接续和安全高效开采.对此,研发了护盾推移式煤矿巷道掘进机器人系统成套装备,提出了一种煤矿巷道掘进机器人系统智能并行协同控制方法.首先,结合掘进机器人系统与巷道的耦合关系,分析了掘进机器人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多任务之间的相互影响机理,得出了决定掘进效率的关键因素在于截割机器人和钻锚机器人的并行协同控制;其次,针对钻锚机器人各钻机之间的时空关系,构建了多钻机多任务协同钻锚作业数学模型,获得了钻机布置排距、排数及其各排钻锚任务数,同时使用优化组合的方法进行求解,并对计算结果通过安全距离最大原则进行优化,获得了钻锚机器人各排钻机最佳时空匹配策略;最后,通过钻锚机器人系统并行协同控制仿真和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通过对掘进机器人工作时截割机器人与钻锚机器人的时序分析,得出优化后的钻锚机器人工作时间能够与截割机器人工作时间有效匹配,2者能够并行协同的完成截割和钻锚任务.该方法已经应用在团队研发的煤矿智能掘进机器人系统上,实现了多机器人系统的智能并行协同控制.具有智能并行协同控制的掘进机器人系统已经在大断面(6.50 m×4.25 m)、夹矸与片帮共存的巷道运行近10个月,经受了夹矸厚度达2.1m、硬度f=5~7的严酷考验,日进尺突破50 m.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磁共振成像(MRI)联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鼻咽癌早期颅底骨侵犯患者中的应用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122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8例,女44例,年龄(65.77±4.23)岁,年龄范围为49~72岁。患者在治疗前均行CT检查及MRI检查,临床医师按照CT、MRI、CT联合MRI的检查结果进行临床决策,将定性诊断作为"
目的探讨老年乳腺癌超声弹性成像征象及其与免疫组化[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肿瘤抑制基因(P53)、人类表皮生长因子相关基因(HER)-2]的相关性。方法100例乳腺癌老年患者进行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UE)及免疫组化(ER、PR、P53、HER-2)检测,获取常规超声检测结果(病灶位置、大小、边界、血流等)、UE应变率比值(SR)及其评分,并分析SR及其评分与ER、PR、P53、HER-2的相关性。结果弹性评分46例为1~3分,54例为4~5分;55例SR≥3.0,45例SR<3.
粉煤灰属于大宗工业固废,极大地危害着自然环境和人类的身心健康,如何高效高值化利用粉煤灰是目前面临的科学和技术问题。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具有挥发性的有机污染物,对人体有“三致”作用。分子筛因其独特的孔结构,具有优良的离子交换、催化和吸附性能,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采用碱熔活化结合水热合成法利用粉煤灰制备13X分子筛,分析了硅铝比、碱度、晶化时间因素对制备分子筛的影响,考察了VOCs吸附性能并与活性炭对比分析。利用XRD、SEM和BET手段对分子筛晶型、比表面积和孔径等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13X分
悬臂式掘进机机身位姿参数的实时精准感知是煤矿巷道定向掘进,乃至综掘工作面智能化、无人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在综掘工作面复杂工况下目前还不能真正实现掘进机机身位姿实时、自主、精准感知。提出了一种悬臂式掘进机行走轨迹及偏差感知方法,旨在实时确定掘进机机身的方位偏差,为掘进机定向掘进提供纠偏基准参数。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搭建了基于激光偏距感知、捷联惯导、二维里程计的掘进机行走轨迹及偏差感知系统,分析了掘进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