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

来源 :家居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bbv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恒山悬空寺。原名“玄空寺”,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奇特庙宇。诗仙李白曾到此一游,留下“壮观”二字,并在“壮”字右下角多写了一个点,为什么多这么个点,解释众多。在实际登临悬空寺之后,不得不说,“壮观”的是寺庙所依附的北岳恒山,那一个“点”恰如悬空寺飞在半空的姿态。对页:大同云冈石窟第5窟附12洞,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的北魏佛像。同在云冈石窟的其他佛像大都被损毁、偷盗,被风力水流侵蚀严重,而这一尊却历经1600 年,微笑至今。让现代人感叹北魏雕像的艺术造诣之高。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由北魏皇帝拓跋濬时期高僧昙曜主持修建。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梁思成曾说:“上自帝王下至庶民,均可随意各择尺寸位置,凿龛造像为至爱祝祷。”云冈的造像活动持续了半个世纪,至公元494年魏室南迁定都洛阳时,方兀然中止……在云冈石窟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中国艺术固有的血脉中忽然渗入旺盛而有力的外来影响。



  晋祠木雕盘龙柱。雕于宋元佑二年(1087年)。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是现在全国仅存的宋代盘龙木柱。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一个以宗祠为中心的古建筑群落。园林中不仅有丰富的古代建筑遗迹,还有千年的柏树,几百年的银杏、槐树等古树奇观。其中有一棵3000年的西周柏树,受地震影响已经倾斜,但依然生生不息,是为晋祠一绝。晋祠的古建筑群落中,还有中国人姓氏“王”和“张”的发祥地宗祠,是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至盛唐文脉传承的实证。







  1937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来到山西,展开了他们著名的四次山西古建筑发现之旅的最后一次。在这最后一次的旅程中,根据敦煌石窟中宋代壁画《大佛光之寺》的图影,他们骑着毛驴来到了距离五台县30多公里远的偏远山中。初见佛光寺,还不敢草草下定论,在仔细研究了四天之后,他们确定,这是一座建造于唐朝的木构寺院。比日本奈良著名的唐招提寺还要早建成50多年。在这次重大发现之前,日本学者一直认为唐朝的木构建筑在中国境内是没有幸存的,梁思成先生对“中国必有唐代木构存世”的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
  展开中国的地形图,会看到太行山几乎在中国的正中间,由东北向西南绵延,成为分野我国第二级和第三级地形阶梯的界山。“山西”的山便是太行山。很多人都知道山西人喜面食,爱吃“醋”,是中国著名的煤炭产地。可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全国元代之前的古代建筑保存至今的,75%在山西,前文说到的佛光寺更是被梁思成先生誉为“中国第一宝”。重走“梁林之路”成为探访山西古建筑之旅的一条线索。



  “梁林”到訪山西的第一站就是大同,他们第一次相继考察了华严寺、善化寺、大同古城、云冈石窟、应县木塔,虽未发现“唐建”,却意外让世人第一次了解了应县木塔。无论是“辽金巨刹”,还是北魏鼎盛时期开凿的石窟群像,或是让梁思成魂牵梦系的应县木塔如今都让千年之后的我们叹为观止,除了感慨前人的智慧与工艺,更加感叹时间的力量与魅力。《魏书》记载石窟当时的盛况是: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台湾著名学者蒋勋曾经谈到他到访云冈石窟的经历。他说在云冈观看了整整四天,每天看阳光从石窟的洞窗中射入洞内,阳光抚过一尊一尊佛像的面容,就好像舞台上,不断有角色上演,又有角色谢幕一样。


  在之后的山西之行中,梁思成等人對太原和山西其他地区进行了寻访和实地测绘,发现古建筑40余处。按照他们的观点,凡是名胜古迹,最容易遭“重修”的大毁坏,原有建筑最难得以保存,而幸免于难的古建筑往往在人迹罕至之处。今天重走在山西大地上回访古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系项浚老师无不感慨:“对于古建筑维护这块,国家是花了很大的力量和决心的,尽管由于历史的原因毁了很多,好在最重要的都基本保住了,都得到了很好的维修和保护,哪怕是偏远的寺庙,都有专人看护,这点很不容易。不过,看着不少古建筑孤零零地立在那里,失去了原有的场所和环境,有时一个“国保”建筑淹没在大批的方盒子水泥红砖釉面砖的现代房子中,确实很难调整好心态去细心考察。我们走得太快了,快到回头都看不到自己的脚印。”
  我国现存的唐代完整架梁结构的木构建筑全部位于山西境内,它们宛如一个个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叙述着一段尘封的历史,使我们对唐代建筑有了一个形象化的认识。这些古老的建筑外形十分古朴、豪放,和现代的简洁审美有共同之处。但是细看之下屋顶的结构非常复杂,再加之塑像、梁架、藻井和壁画、墨迹的渲染,让进入建筑内的人产生莫名的谦卑和渺小的感觉。这可能也是因为佛教建筑的原因,特别是当时的中国人像今天的日本一样,席地而坐,仰头望向层叠阵列的幽暗木梁、椽橼,也会产生望向宇宙、诸天神佛的感觉吧。


旅行的意义


  徜徉在夕阳西下的云冈石窟,有一瞬间,竟然恍若身在柬埔寨的吴哥窟,同样破败的断垣残壁,一尊尊佛像静静微笑不言。是不是也有古人像《花样年华》里的周慕云那样把心事说给石洞听。漫天神佛的加持也护佑不了坚硬的石头被风侵水蚀。想当年山西大地上这些唐构、金塔、辽筑和北魏佛像,好像皇帝冠冕上的珍珠宝石一样夺目,象征着先进的生产力,伟大的皇权,却都慢慢在历史的风沙中如珠玉断线般散失,如那些佛像一样面目全非了。可是作为中国人,这些就是我们的历史啊,如果你也想重新串起历史的珠链,肯定需要走很远很多的路,那么这条路可以从山西开始。




其他文献
坐落在意大利北部的城市曼托瓦(Mantua)最为人所熟知的身份,可能就是莎士比亚为罗密欧所选择的流放之地。然而,抬头看看那美轮美奂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你很难把这种流放当作一种惩罚。事实上,对于档案保管员Sara Cozzoli和她从事法律工作的丈夫而言,这正是他们梦寐以求想要购买的居所。  Sara的日常工作就是保管历史档案,因此当她看到这间公寓中那精美绝伦的壁画时,立刻深深地被其吸引,流连忘返。
期刊
著名的经济学教授及城市研究专家爱德华·格莱泽(Edward Glaeser)在《城市的胜利》一书中将城市称作“诞生奇迹之所,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是最健康、绿色、富裕且宜居的地方”。对城市生活的赞美与迷恋也是后疫情时代人们发自肺腑的心声。我们从城市的必要元素“街道”出发,纵观信息时代与全球化趋势下未来城市生活该如何发展与创新,并不斷为都市人提升幸福感、激发创造力与亲密之爱。  关于未来
期刊
Nathalie Assi的住所位于伦敦西区,在安静明亮的客厅里,她侧对着Pietro Russo创作的一组水仙花状镜面吊灯,它们如巨型胸针一般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即便摆在当代设计博物馆里也不会显得违和的它们,却能自然地融入这个家的古董家具和生活物件,就像共同参加聚会的好友一样融洽。这是因为Nathalie与丈夫和三个孩子同住的这个空间并非普通意义上的家,这一灰泥粉刷的房屋同時也是她开办的SEEDS
期刊
古老的市集文化  “市集”这个概念源远流长,几乎贯穿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以人类文明史最为悠久的中国为例,原始社会后期的“物物交换”便是“市”的雏形,而到了距今3500年的殷周时期,“日中为市,知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 .系辞》中已明确出现聚市而成集之“市集”了。至此,市集便随着商品生产的繁荣而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村、乡、镇、县和城市,或
期刊
“我有一万个理由让你相信,色彩有着超过其字面意思的能力”,只要看过李俊和宋夏的设计案例,你就会相信,这不是一句空洞的酷拽宣言,而是一次又一次让平凡居室充满艺术张力的设计魔法。  客厅一角,一道浪花般平地卷起的弧线连接起了上下空间,流线型的楼梯扶手选用最纯粹的白色,因它分隔而得来的顶部和下部空间,用反差感最强烈的正红色,不娇艳,也许有些夸张,但这个空间如果缺了它,又好像会丢了灵魂。  在这个挥手告别
期刊
天然黏土  天然黏土作为一种新型的室内墙面材料,取材于西班牙特鲁埃尔附近的矿场,100%纯天然,零VOC,且节能控温。随着工艺的提升,黏土所展现出的特殊纹理、返璞归真的亲近感,正在重新成为设计新元素。(Ecoclay from 宅匠)纸的艺术  Elitis用稀有的方法处理纸浆,在手工艺人的巧手下,探索纸的可能性。Nishimo系列凹凸的纹路与手工刷上的金属痕迹,在光的配合下,呈现出大隐隐于市的独
期刊
解构空间  偌大的一个空间外壳,张旖将它们逐一打破,然后再重组——直线、弧线、镂空、拆解—各种别出心裁的墙面造型设计,无论站在哪个角落望去,都可以呈现出不一样的空间感。  初次堪访现场时,设计师张旖有些惊讶:杂乱看不出样子的空间,只觉得层高相当低,外立面的半高窗也十分影响空间塑造。唯一让张旖决定一试的原因是与双甲方的两位大男孩由心而生的契合感。  整个600㎡的空间是南北朝向的方正房型,只有沉重柱
期刊
“墻面置物架上摆满了屋主在旅行和打造这个家的过程中的回忆,记录了这个家的‘生长’过程。”  “做菜成为每日在家中的自在时刻,独自在家时享受窗外光景;邀请好友做客时,客人们‘对号入座’,在家时光有不一样的闲趣。”  在Cindy购置现在的家时,第一要素是找到可以满足她各种高需求的室内设计师。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网上看到了设计师Stefny的作品,被她的设计风格和思路所吸引。在经历了通过各种渠道寻找S
期刊
在纳米比亚古老而广阔的沙漠之中,自然就是最伟大的建筑师。数百万年来,鸟类等动物不断改进自己在这里的栖身之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便是群织雀在驼刺合欢树上用树枝和杂草所筑的圆顶鸟巢,宽度通常可达三米。企业家和环保主义者Swen Bachran与他的设计师兼艺术家朋友Porky Hefer以此为灵感,花了八年时间,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名为“The Nest”(鸟巢)的住宅。  Porky是南非著名的设计师
期刊
2018年,90后设计师墨菲为自己买了一套户型奇特的房子,纵深長约17米,而开间仅为2.5米,中间区域几乎没有任何采光。于设计师而言,这样的户型也正是大展身手的好机会。5.4米的层高优势更是赋予了其创作的可能性,撬地板、搭二层,整个空间被尽可能地放大。而平日里不曾敢给客户使用的材料也纷纷被纳入考量之中。经常去全国各地看材料展览的墨菲尝试了瓦片、紫竹、灰泥、聚氨酯复合材料等,使得整个90平的空间连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