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住

来源 :家居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9106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墻面置物架上摆满了屋主在旅行和打造这个家的过程中的回忆,记录了这个家的‘生长’过程。”



  “做菜成为每日在家中的自在时刻,独自在家时享受窗外光景;邀请好友做客时,客人们‘对号入座’,在家时光有不一样的闲趣。”



  在Cindy购置现在的家时,第一要素是找到可以满足她各种高需求的室内设计师。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网上看到了设计师Stefny的作品,被她的设计风格和思路所吸引。在经历了通过各种渠道寻找Stefny后,终于与其结识,但这只是开始,Stefny为Cindy列出了长达好几页的问题清单,包括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乃至工作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这是她挑选业主的原则:彼此间诸多相同的兴趣爱好,让双方默契度提升,一起搭建起了现在的家。
  起初,这个家在交房时是四室两厅的构造,由于Cindy独居,设计师根据她的使用习惯将客厅中的小书房打通,变成了一个普拉提室,里面存放着Cindy的普拉提床以及各种健身器材。除此之外的其他空间也是根据Cindy个人的兴趣爱好展开:喜爱北欧的简洁设计,于是敲掉了商品房原有的大理石地砖和红木地板,变成了简洁的拼接木地板。因为Cindy喜欢囤家居用品,设计师在走廊及转角处打造了拥有大容量存储功能的储物空间。家的采光对于拍摄而言很重要,因此设计师打通了客厅、餐厅与西厨空间,全景天窗将光线自然引入室内。





  家的缔造不是设计师或业主单人的努力可以促成的。为了对精装房彻底实施改造,屋主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采购之前,经由各个渠道查品牌和产品,和设计师在沟通上达到默契,并在一开始就有了一份自己家的购物清单。动工之后,两个人也会商量如何根据空间调整家中的家具和家居产品。Cindy完工后的家是接近简约的北欧风格,家中的家具和饰品整齐摆放,即使入住半年,依旧非常干净,厨房干净到很难想象这个家竟然每天开伙。
  无意改变独居现状的Cindy从小就过着比同龄人更为独立的生活:“我10岁起就开始一个人在外读书,时间长了反而不习惯与他人同住。我的父母和我都是非常独立的人,在我看来,再亲密的人,有一点点距离也是美好的”。



  对于从小就不断迁徙变动的Cindy来说,家是安全感:“因为太小就在外面,读书的时候每一年都要搬家,其实会有不安定的感觉,买房之前也一直在租房子,所以一直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这样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喜欢、审美去规划它。不管是经济上还是生活上,现在内心特别有安全感,对自己的现状很满足。”

  “接近裸色与大地色的室内空间,在材质肌理的作用下,令人舒缓放松。”


其他文献
从媒体人转向做实体经济,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对消费风向的敏锐度和前瞻性;但有时会因为过于超前而夭折。此外,再小的实体经济,作为经营者也需要考虑搭建供应链、市场推广与销售、每日运营管理、提升服务细节、处理各种琐碎而必须的事情,和媒体人的生活大不相同。  说到这里,王继涛有些佛系地说,当初做咖啡馆时没想这么多,就是机缘巧合开始了一切。日常运营确实超过他最初的理解。但一旦做起来,还是有一种朴素的责任感
期刊
2016年,张一芃和南杉在北京香饵胡同开了一间不足20平米的咖啡馆和15平米的客房。她们相信小空间可以有大作为,因而把咖啡馆取名为“大小咖啡”。两个人非常重视咖啡馆的空间体验和品牌视觉,聘请建筑事务所AIO、设计事务所Meat联合为品牌设计空间和视觉形象。设计师以自然软木和白色瓷墙,以及各种细腻细节让小空间融合安静与活泼气质。空间高颜值、好喝的咖啡以及合理的价格,让大小咖啡一问世就成了网红店,为品
期刊
大地野食的创始人蘑菇,从2015年品牌创立初始,就在思考如何让人们在城市中发现自然,让人们更好地聚在一起。在蘑菇看来,“野食”有比“野餐”更加宽广的想象,这意味着人们不仅只是带一块野餐布去公园,还有更多有关野外和食物的可能,包括食材上的,形式上的,场所上的。  去年年底,蘑菇和朋友在安福路的一栋洋房内,搭建起一个聚餐的空间。这栋老宅是由俄国贵族安德羅福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所建,以英国维多利亚鼎盛时期的
期刊
坐落在意大利北部的城市曼托瓦(Mantua)最为人所熟知的身份,可能就是莎士比亚为罗密欧所选择的流放之地。然而,抬头看看那美轮美奂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你很难把这种流放当作一种惩罚。事实上,对于档案保管员Sara Cozzoli和她从事法律工作的丈夫而言,这正是他们梦寐以求想要购买的居所。  Sara的日常工作就是保管历史档案,因此当她看到这间公寓中那精美绝伦的壁画时,立刻深深地被其吸引,流连忘返。
期刊
著名的经济学教授及城市研究专家爱德华·格莱泽(Edward Glaeser)在《城市的胜利》一书中将城市称作“诞生奇迹之所,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是最健康、绿色、富裕且宜居的地方”。对城市生活的赞美与迷恋也是后疫情时代人们发自肺腑的心声。我们从城市的必要元素“街道”出发,纵观信息时代与全球化趋势下未来城市生活该如何发展与创新,并不斷为都市人提升幸福感、激发创造力与亲密之爱。  关于未来
期刊
Nathalie Assi的住所位于伦敦西区,在安静明亮的客厅里,她侧对着Pietro Russo创作的一组水仙花状镜面吊灯,它们如巨型胸针一般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即便摆在当代设计博物馆里也不会显得违和的它们,却能自然地融入这个家的古董家具和生活物件,就像共同参加聚会的好友一样融洽。这是因为Nathalie与丈夫和三个孩子同住的这个空间并非普通意义上的家,这一灰泥粉刷的房屋同時也是她开办的SEEDS
期刊
古老的市集文化  “市集”这个概念源远流长,几乎贯穿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以人类文明史最为悠久的中国为例,原始社会后期的“物物交换”便是“市”的雏形,而到了距今3500年的殷周时期,“日中为市,知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 .系辞》中已明确出现聚市而成集之“市集”了。至此,市集便随着商品生产的繁荣而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村、乡、镇、县和城市,或
期刊
“我有一万个理由让你相信,色彩有着超过其字面意思的能力”,只要看过李俊和宋夏的设计案例,你就会相信,这不是一句空洞的酷拽宣言,而是一次又一次让平凡居室充满艺术张力的设计魔法。  客厅一角,一道浪花般平地卷起的弧线连接起了上下空间,流线型的楼梯扶手选用最纯粹的白色,因它分隔而得来的顶部和下部空间,用反差感最强烈的正红色,不娇艳,也许有些夸张,但这个空间如果缺了它,又好像会丢了灵魂。  在这个挥手告别
期刊
天然黏土  天然黏土作为一种新型的室内墙面材料,取材于西班牙特鲁埃尔附近的矿场,100%纯天然,零VOC,且节能控温。随着工艺的提升,黏土所展现出的特殊纹理、返璞归真的亲近感,正在重新成为设计新元素。(Ecoclay from 宅匠)纸的艺术  Elitis用稀有的方法处理纸浆,在手工艺人的巧手下,探索纸的可能性。Nishimo系列凹凸的纹路与手工刷上的金属痕迹,在光的配合下,呈现出大隐隐于市的独
期刊
解构空间  偌大的一个空间外壳,张旖将它们逐一打破,然后再重组——直线、弧线、镂空、拆解—各种别出心裁的墙面造型设计,无论站在哪个角落望去,都可以呈现出不一样的空间感。  初次堪访现场时,设计师张旖有些惊讶:杂乱看不出样子的空间,只觉得层高相当低,外立面的半高窗也十分影响空间塑造。唯一让张旖决定一试的原因是与双甲方的两位大男孩由心而生的契合感。  整个600㎡的空间是南北朝向的方正房型,只有沉重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