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战胜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科技高峰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jok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罗布泊上空的巨响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国防尖端科技的重大突破!
  从一穷二白中起步,在内外交困中崛起,新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令全世界惊叹。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50多年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始终鼓舞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忠诚报国、矢志奋斗。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为祖国而奉献


  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的原子城,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这个曾经鲜为人知的神秘禁区,至今保留着一座站台,站台上静静停着一辆饱经风霜的列车。
  1964年,这辆零次列车把第一颗原子弹从金银滩草原秘密运送到了罗布泊戈壁滩。不久,“东方巨响”震惊世界。
  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爆炸;
  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争气弹”“中国星”的背后,是一串响亮的名字——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郭永怀、王淦昌、彭桓武、赵忠尧……这些“两弹一星”的功臣,为了完成神圣使命,有的“人间蒸发”二十余年,有的改名换姓默默工作着。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巨大动力,是“祖国需要你们”的伟大号召。
  “两弹一星”功臣程开甲是从英国回来的物理学家,在西北核试验基地隐姓埋名20年。有人曾这样对他说:“你如果不回国,成就会更大。”程开甲回答:“我不回国,可能会在学术上有更大的成就,但绝不会有现在这样幸福,因为我现在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著名力学家郭永怀,在飞机失事的瞬间,和警卫员紧紧地抱在一起,用身体保护了核资料;受核辐射身患癌症的“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临终之际仍牵挂着国防科技:“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岁月更迭,精神弥坚。“两弹一星”的爱国奉献精神,深深融入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血液中。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诠释“制胜密码”


  1960年,苏联撤走在中国的全部专家。
  “靠天,靠地,靠不住!发展宇航科学,主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人造卫星事业倡导者赵九章道出航天人的坚定决心。
  在我国原子弹研制基地和试验基地建设之初,数以万计的科技人员、管理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大学毕业生、支边青年、工人,奔赴大西北的草原荒滩。伴着冰天雪地、飞沙走石,他们住帐篷、吃野菜,干得热火朝天;“以场为家,以苦为荣,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誓言,回响在亘古荒原。
  原子弹理论设计研究没有图纸和模型,邓稼先就带领年轻人自行设计;没有进口的先进计算机,就用手摇计算机、计算尺甚至算盘来计算;为了计算一条弹道,我国空间技术创始者王希季等人夜以继日奋战,计算用的纸堆得比办公桌还高……
  回忆奋斗岁月,年过九旬的“两弹一星”元勋、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孙家栋深有感触地说:“在一穷二白的时候,我们没有专家可以依靠,没有技術可以借鉴,我们只能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岁月远去,精神永存。
  从东方红一号声震寰宇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开通,从嫦娥一号首次绕月探测到天问一号着陆火星,从天宫一号到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不断实现重大跨越的航天事业,成为中国科技工作者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缩影。
  “两弹一星”的精神气质,正在更多领域得到诠释——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突破了耐压结构、生命保障、远程水声通讯、系统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亚洲最大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实现绞吸船自动挖泥技术在我国的首次应用;“华龙一号”形成了国内首个完整的核电自主知识产权体系,首堆所有核心设备均已实现国产……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主创新,是中国在科技领域不断突破、创造奇迹的“制胜密码”。

万众赴“戎机”,群星参“北斗”传承精神铸辉煌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说过,中国在那样一个工业、技术都很薄弱的情况下搞“两弹”,没有社会主义制度是不行的,那就是党中央、毛主席一声号令,没二话,我们就干。
  一代代中国科技工作者接力攀登中,万众一心的团结合作、协同攻关精神,闪烁着动人的光芒,展示出强大的力量。
  “两弹一星”的研制离不开计算机,为争取早日研制出高性能计算机,1957年1月,军地分别抽调技术专家到中科院集结。1958年建军节,我国第一台计算机研制成功;1959年国庆节,我国第一台大型快速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国防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工业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研究机构,构成了科研攻关的“五路方面军”,大力协同、互相支援;很多优秀科学家停掉科研课题,义无反顾地去了艰苦的科研基地;许多单位还没接到调令和介绍信,只要一通电话,要什么人就给什么人……
  靠着全国“一盘棋、一本账”的统筹组织,靠着大力协同、攻坚克难的团结奋斗,大大加速了“两弹一星”研制进程。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提前半年完成全球星座部署,开通全系统服务“中国速度”的背后,是全国400多家单位、30余万名科技人员10余年的集智攻关、大力协同。
  “北斗是党和国家调动千军万马干出来的,是工程全线几十万人团结一心拼出来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坚定支持共同托举起来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说。
  时光飞逝,精神传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指引着我国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攻下一个又一个堡垒,滋育出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爱国科学家典范。
  科学的高山没有顶峰,后人的追问仍在继续。
  “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表达殷殷期盼。
  “两弹一星”是不朽丰碑,它筑起了新中国的安全屏障,也为新中国的科技发展打下了牢固根基。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激励着几代科技工作者艰辛求索、锐意创新、勇攀高峰。铭记历史,传承精神,广大科技工作者必将主动作为、奋发有为,为把我国建成科技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新华社北京8月25日电
其他文献
新华社  8月23日,中國自主研发的海底隧道盾构机在湖南长沙下线。设备盾构机开挖直径达13.42米,总长130米,总重3800吨,将参与中国最深海底隧道——深圳至江门铁路珠江口隧道的工程建设。
期刊
科学导报讯 记者李军 8月19日,记者从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获悉,由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智能网联及新能源与汽车产业招商服务中心牵头,促成区内企业山西图门新能源有限公司与北京中科健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强强联手,合作研发出具有全尘过滤效率高达99.96%、臭氧降解效率高达95%的“晨曦”7号和“晨曦”8号碳基电容智能纯吸式除尘减霾设备。   据了解,中科健德是一家集环保智能硬件研发、城市環境治理流程数据化管
期刊
俄罗斯科尔科沃科学技术研究所科研人员借助微型計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成功重建了纤维材料3D图像。为了解决这一复杂和耗时的任务,科研人员使用了机器深度学习方法。相关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计算材料科学》杂志上。
期刊
求学时,郑哲敏遇到了两位对他影响深远的人——他的大学老师钱伟长和博士生导师钱学森。   “他们教了我很多科研精神、研究方法和做人的原则,让我终身受益。”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的郑哲敏始终对两位老师心存感激。   “钱学森先生曾对我说,你做这个问题要想到后面更大的问题是什么,这对我的影响很大,就是说不要把眼光只局限在眼前的‘小’问题上。”这也成为郑哲敏一生治学的信条。   郑哲敏继承了老师以应用力学为主
期刊
年届九旬的郑哲敏每天时间安排很紧凑。“我起床后自己洗衣服、晾衣服,把做家務当做锻炼,上午到力学所上班半天,下午在家上网至少两个小时,天气好就出去散散步。”   总结自己长寿的“秘诀”,他说:“主要是多走路,不大吃大喝,睡觉基本正常,看病‘勤快’。”   与他相处40多年的同事陈维波认为,郑先生长寿的最大秘诀是“心理健康”,心无旁骛,从不在乎名利。   在学生眼中,老师在有些问题上很“严厉”。学生李
期刊
近日,山西省文旅厅下发《关于开展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首批示范园区在北京、山西、黑龙江、江苏、广东、四川、陕西等省(市)进行试点申报。   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是指面向旅游业开展科技研发或应用,以拓展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业态、优化旅游服务、提升游客體验和满意度为目标,旅游和科技融合取得显著成效并具有示范意义的独立管理区域,包括但不限于科技园区、产业园区、旅游
期刊
李兆民摄  8月21日,中国重汽大同齿轮有限公司,工人正利用数字机床加工变速箱部件。近年来,大齿公司積极推进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投资1.54亿元的斜齿变速箱和曼发动机齿轮两个技改项目已完成,在原有基础上新建了24条自动化生产线。目前,该公司已形成日产变速箱1500台、曼发动机齿轮700套的生产能力。
期刊
柔性生产线可零延时切换产线、实现多类产品“混产”,空气成像提词器在空中生成悬浮文字,智慧斑马线内置激光雷达制止行人闯红灯……正在重庆举行的2021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众多“黑科技”让人目不暇接。   世界正进入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5G、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新业态、新平台蓬勃兴起,深刻影响全球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   智博会上,一系列与大数据智能化相关的“会、
期刊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吕梁市创新方式方法,抓细抓实党史学习教育,将学习成效转化成为民服务的工作实效,努力让党史学习教育实现“全覆盖”。红色旅游资源添“热度”   走进位于吕梁市文水县的刘胡兰纪念馆,广场纪念碑上“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熠熠生辉。刘胡兰烈士墓掩映在纪念馆后苍松翠柏间,墓前矗立着8米高的汉白玉刘胡兰雕像。   “让参观人员更好地‘触摸’历史,走进历史。”刘胡兰纪念馆党支部副书记孟
期刊
食品浪费立法、垃圾袋废弃后可变成肥料、践行节约从我做起……8月23日,山西省太原市晋阳湖国际会展中心一派生机勃勃、活力四射的景象,“山西省暨太原市2021年度节能宣传周活动”在这里举行。来自省直机关的部分机关干部、节能环保企业代表在现场宣传节能典型,普及节能法规,推广实用技术。公共机构带头推进节能减排  “公共机构领域辐射影响力强,是示范引领的重要动力。”来自山西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的职工边发宣传页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