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把脉找准症结多措并举治理“择校”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p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一度的中小学招生工作中,面临子女“幼升小”或“小升初”问题的家长们为了给子女找一所“好学校”,使出浑身解数,加入择校大军,进入择校模式。有的依托单位共建或托人写“条子”,有的“自愿”交纳几万乃至几十万的“捐资助学费”,有的拼了“老本”购置“学区房”,有的早早地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各样的“培优班”与“占坑班”……而一些社会力量乃至网络也为家长和孩子们的“择校热”加温。城市中良莠不齐的教育培训机构大张旗鼓为中小学排名分等,开出各类高价抢眼的课程,挖掘孩子们的“特长”,对孩子们“培优”;网络上热心人士通过微博与微信传授“择校”经验与高招;房产商与中介机构也频频推出“天价”学区房。说得夸张一点,为了各自的利益,几乎全民都在为择校奔波。
  确实,当下的择校问题客观存在,且在“小升初”阶段较为突出,在大城市尤为明显。那么,为什么择校现象会存在?根本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好学校”的数量不能满足需求,且分布不均。具体来说,虽然国家目前不允许划分重点校与非重点校,但由于历史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及自然地理条件等诸多因素,义务教育阶段各中小学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经费保障、生源结构、教学质量等均不同程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由于差异客观存在,自然就有了“优劣”和“高低”之分。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多,人民群众对教育质量的要求和“好学校”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民群众追求“好学校”的经济实力也越来越强。因此,有择校需求和择校意愿的家长也有增长势头。
  进一步分析择校问题还可以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家长、学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他社会群体都可以成为分析的角度。从家长来看,直接原因是为了给孩子找一所好学校,通过这所学校使孩子接受优质教育;间接原因是,通过择校,为孩子“升入好高中、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获得好生活、步入中上阶层”奠定基础,铺平道路;同时,诸如“一切为了孩子”“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也是很多独生子女父母为择校而花高价、托关系、报培训班的重要原因。从学校来看,择校一则可以变相收取“择校费”,二则可以通过考试的形式招收“好”学生,选拔“好”生源,保住升学率和名校声誉,进而获得更多的利益。从社会其他相关群体看,教育培训机构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甚至与学校变相合作的考试招生活动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资金收益;房产中介通过炒作“学区房”同样可以从中获利;与学校共建的单位享有既得利益而不愿撤出。从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法规制度的角度看,招生制度不健全,教育法规不具体,监督惩治机制没跟上,使得就近入学得不到很好落实,促使择校行为得以蔓延。
  虽然择校现象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是,通过权力寻租与“择校费”择校有悖于教育公平,激化了社会矛盾,加剧了阶层分化;依靠拔苗助长式的“培优班”择校违背了青少年发展的规律;利用弄虚作假式的“特长班”择校同样会受到道德谴责与法律约束。毋庸置疑,教育部门需要下大力气治理择校问题。
  一是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的教育政策,不留择校利益寻租机会。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为进一步规范入学行为,提高治理水平,教育部于2014年1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从合理划定招生范围、有序确定入学对象、规范办理入学手续、全面实行阳光招生等方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要求。随后,教育部于2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指出了重点大城市入学工作的阶段目标,要求各重点大城市于2014年制定完善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于2015年实现划片就近入学政策要求,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国家政策已经明晰,各地区需执行到位。首先,细化地方“就近入学”政策,严格执行就近入学制度。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均提出“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其中,上海“小升初”的具体做法是小学毕业生以入读小学对口初中为主,也可以初中划定招生地段、“电脑派位”等方式免试就近升入初中就读。其次,出台限制择校行为及治理择校乱收费的地方政策。如上海市教委提出,经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初中学校方可招收特长生,招收体育、艺术特长生的比例严格控制在新生年级学生总数的5%以内,小学一般不招收体育、艺术特长生。南京把全市择校比例控制在10%以下。山东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取与入学挂钩的择校费、捐资助学费。再次,细化违规招生的处理办法。如广州在电脑派位、划片入学基础上,规范电子学籍管理,并列举了14种违规招生行为及处罚办法。
  二是加快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和办好“家门口”学校的步伐,提高家长和社会对家门口学校的满意度。首先,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各地要严格按照地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办学标准建设校舍、配齐教学及办公与生活设备、配足师资队伍、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其次,改善薄弱学校。真抓实干,落实国家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2013年下发的《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教育差距。再次,探索学区制改革,提高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如北京市今年推行了学区制改革,东城区着力全区统筹配置资源,通过深度联盟校、进入优质教育资源带、建立九年一贯制实验校三条途径全面提升小学教育优质品牌;海淀区将在学区制基础上通过名校多校多址办学,合理配置优质教育资源,同时调整小学学区规划,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范围。第四,加快教师流动,均衡配置师资。建立“县管校用”的义务教育教师管理制度,淡化干部、教师的学校身份,强化区域身份。通过干部选拔与评职评优倾斜、“国培”和“省培”倾斜等激励措施推进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提高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的比例和骨干教师与优秀管理干部到薄弱校与偏远校交流轮岗比例。
  三是通过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造人人获得精彩人生的机会,免去家长们的后顾之忧。首先是健全高中招生制度。将重点高中名额按一定比例下放到普通初中,使每一所普通初中的学生都有进重点高中的机会。其次,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加快改善基础能力薄弱的高校,增加高水平大学数量,进而增加每一位高中生上“好大学”的机会。第三,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区域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同时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途径成才搭建“立交桥”,使“条条大路通罗马”成为现实。
  总之,择校问题虽然客观存在,只要教育部门积极开展综合改革与治理,终会使家长和社会看到成效。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副研究员、博士)
其他文献
调查分析了1984年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实施的吊庄式移民工程,成为地将宁南山区的特贫户逐步迁移到宁北有开发利用潜力的地区,使其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移民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如行
无锡新区是无锡市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对外开放窗口、科技创新基地和转型发展引擎。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无锡新区把社区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加快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加强组织领导,引领社区教育发展方向。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充分认识到社区教育在社区建设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提升人口素质、建设文明社会中发挥的突出作用,把“创新发展社区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纳入
企业的安全生产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企业内部问题,近些年安全事故的不断出现,企业的安全生产已经成为一个全社会对予以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被提升到一个新的
在江苏省淮阴中学北院东侧,有一座灰砖青瓦、一宅三院、颇具典型江淮建筑风格的院落。它的主人就是苏皖近代教育事业的早期开拓者和实践家李更生。
【校长档案】  朱志春,江苏省东台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党总支书记,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江苏省教育督导团专家组成员,盐城市劳模。他执著于“以规范促发展,以教师求发展,以品牌塑发展”的教育追求,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注重规则的制订和执行,深度挖掘“规则之美”,在他和他的团队的努力下,校园呈现着别样的严谨与生动、涵养与大气。  教书育人30多年,担任校长20多年,从乡村小学到东台市实验
当前,农村信用社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存在诸多误区,在农村信用社向现代金融企业过渡的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各部门密切合作,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强化
在当今公共部门的管理中,组织文化对于公共部门的发展和建设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人们的研究焦点也更加集中于组织文化与组织有效性的关系。怎样的组织文化才能真正有助于
研究了青石棉、温石棉、直闪石和铁石棉与不同度N,N-二甲基苯胺在110℃的吸附氧化反应,测定了产物的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热分析数据,结果表明,四种石棉均能使DMA氧化为甲基
用 F 强仿紧性的概念,证明了强 Hausdorff 的 F 强仿紧空间是弱诱导的,并由此推出强 Hausdorff 的 F 强仿紧空间是强正规的.又应用α-集族,给出了弱诱导空间中 F 强仿紧性的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993年的春天,我校四(2)中队的几名队员自发为家住学校附近、体弱多病的孤寡老人洪和珍扫地、做饭、洗衣服。从此,帮助洪和珍老人成了四(2)中队队员们固定的“课外作业”。10多年时间,四(2)中队的班主任换了一任又一任,但老师和孩子的身影从未在老人家消失过,直至洪和珍老人带着孩子们的祝福走了。这是否成了这届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