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贺享雍《土地之痒》作为《乡村志》的首卷,从农村土地政策变迁与影响的角度切入,运用独特的方言和语言技巧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农民形象,描绘出生动的乡村生活场景,同时揭露了土地政策在实行中给农民带来的困扰以及对乡村伦理的破坏,表现了作家深切关怀情感的同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贺享雍;土地;乡土文学;农民形象;乡村伦理
自“五四”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乡土题材一直是作家关注的重要题材之一,不同时期作家笔下的乡村呈现不同的面貌、倾注了不同的思想感情,鲁迅等人笔下的乡土小说更多带有知识分子启蒙的意味,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更多是对乡村的温情回望。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和建国后十七年文学创作中,乡土小说带有更多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其中相对来说赵树理、柳青等人的创作中更多流露出作家的民间立场,他们作品中对农民的关心、对农村生活的热爱、民间语言的灵活运用以及对农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揭露,提高了小说的可读性和阐释的空间。改革开放以来,乡土小说的写作面临新的变化,尤其是土地政策的变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冲击给乡土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的材料。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有关农民工进城、农村留守老人与儿童、农村医疗等问题进入作家视野,如贾平凹的《高興》《带灯》《极花》、阎连科的“耙耧山脉”系列小说、赵德发的《君子梦》、梁鸿的“梁庄书写”、叶炜的“乡土中国三部曲”等,不同程度上表现了当下农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除此之外,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也逐渐出现在作家笔下,有的是从生态批评的角度介入,有的则是反思土地政策、土地制度等对生活在土地之上农民的人性的破坏等。对农民与土地关系变化的描写需要作家有着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才能够将不同时期农民内心的波动变化真实、鲜活地再现出来。
在不同土地政策实施期间,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也随着政策的变化而变化,生活在土地之上的农民的心理活动随之波动,如何捕捉当代农民对待土地的心理和情感是当下作家面临的挑战之一。四川作家贺享雍在《乡村志》系列小说的第一卷《土地之痒》中,很好地再现了从土改以来土地政策的变迁以及市场经济冲击给农民带来的心理波动。可贵的是,作家没有止步于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外在描写上,更多关注到了农民复杂的心理情感变化,以及当下农民内心对土地归属的真实疑问。小说真实再现了农村生活的细节与变迁,给有农村生活经历的读者唤起过往记忆的契机,给没有农村生活经验的读者带来另一种真实生活场景的体验。小说的真实性与鲜活性主要体现在方言俚语的活用、生动的民间习俗与文化、各色农民形象的个性化展现,土地政策变迁下乡村伦理遭受的挑战,同时作家借鉴了古典小说叙述传统的手法,增强小说的可读性便于读者理解把握作品。这是一部对农村内部生活场景、农村风土人情、农民心理情感变迁进行精细描绘的当代乡土中国“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心灵史。
一
关键词:贺享雍;土地;乡土文学;农民形象;乡村伦理
自“五四”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乡土题材一直是作家关注的重要题材之一,不同时期作家笔下的乡村呈现不同的面貌、倾注了不同的思想感情,鲁迅等人笔下的乡土小说更多带有知识分子启蒙的意味,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更多是对乡村的温情回望。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和建国后十七年文学创作中,乡土小说带有更多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其中相对来说赵树理、柳青等人的创作中更多流露出作家的民间立场,他们作品中对农民的关心、对农村生活的热爱、民间语言的灵活运用以及对农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揭露,提高了小说的可读性和阐释的空间。改革开放以来,乡土小说的写作面临新的变化,尤其是土地政策的变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冲击给乡土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的材料。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有关农民工进城、农村留守老人与儿童、农村医疗等问题进入作家视野,如贾平凹的《高興》《带灯》《极花》、阎连科的“耙耧山脉”系列小说、赵德发的《君子梦》、梁鸿的“梁庄书写”、叶炜的“乡土中国三部曲”等,不同程度上表现了当下农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除此之外,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也逐渐出现在作家笔下,有的是从生态批评的角度介入,有的则是反思土地政策、土地制度等对生活在土地之上农民的人性的破坏等。对农民与土地关系变化的描写需要作家有着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才能够将不同时期农民内心的波动变化真实、鲜活地再现出来。
在不同土地政策实施期间,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也随着政策的变化而变化,生活在土地之上的农民的心理活动随之波动,如何捕捉当代农民对待土地的心理和情感是当下作家面临的挑战之一。四川作家贺享雍在《乡村志》系列小说的第一卷《土地之痒》中,很好地再现了从土改以来土地政策的变迁以及市场经济冲击给农民带来的心理波动。可贵的是,作家没有止步于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外在描写上,更多关注到了农民复杂的心理情感变化,以及当下农民内心对土地归属的真实疑问。小说真实再现了农村生活的细节与变迁,给有农村生活经历的读者唤起过往记忆的契机,给没有农村生活经验的读者带来另一种真实生活场景的体验。小说的真实性与鲜活性主要体现在方言俚语的活用、生动的民间习俗与文化、各色农民形象的个性化展现,土地政策变迁下乡村伦理遭受的挑战,同时作家借鉴了古典小说叙述传统的手法,增强小说的可读性便于读者理解把握作品。这是一部对农村内部生活场景、农村风土人情、农民心理情感变迁进行精细描绘的当代乡土中国“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心灵史。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