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些年农村教育的几点思考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gan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在的学校教育本身对农村教育存在着脱节,并没有传授给学生切合自己生活环境的生存技能。农村教育投资不平衡,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作为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的教师,在农村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教书育人的信念不断遭受挫折。农村学生要通过自律苦学给自己不断加负才能在竞争中成为胜利者。上大学的学费和大学毕业后选择职业带来了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应当切合农村实际,新课程改革和大办职业教育使得农村教育的发展有了新的希望。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育投资生存技能厌学情绪学费择业农村实际新课程改革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8(c)-0003-02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及教育实践将面临新的环境、新的挑战。国家根据目前我国教育现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推行了一系列措施谋求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从高校改革,高考改革入手,逐渐向基层推进,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我作为一名农村普通教育工作者,立足于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经过了近15年的工作实践和调查研究,对当前我国教育大环境下农村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形成了几点粗浅的看法。
  
  1 当前教育体制下的农村教育
  我国近8亿人在农村,有3/5的农村还不富裕,通过受教育走出农村,走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直是每一个乡村儿童的梦想,高考便在其中扮演着决定一个农村少年一生命运的重要角色。否定“应试教育”下的畸形发展,倡导“素质教育”下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毫无疑问是完全正确的,但高考的指挥棒地位却一直岿然不动。因此,这种表面的观念转型与实质上教育体制改革的不同步,造就的只能是一个“换汤不换药”的怪胎,每年仍有上千万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一起在挤高考“独木桥”,而这种竞争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
  农村地处偏远,经济落后,信息闭塞,文化欠发达;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文化无疑处于强势地位。因此,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的竞争无异于“以卵击石”,虽有个别出类拔萃者,但毕竟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只能是处于劣势的弱势群体。我所在中学位于一个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也位于全县前列,可每年参加高考的近600名考生中,能上本科线的只有40人左右,上专科线者100人左右,余下的近460人便在这种竞争中被无情的“淘汰”了,他们的去向我们姑且不论,就这种竞争而言可见是十分残酷的。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现在的学校教育本身对农村教育存在着脱节
  乡村儿童自小耳濡目染在乡土味十足的当地民俗文化之中,农民父母的敦厚纯朴,乡村环境的朴素自然;经济的拮据,生活的困顿,造就了他们吃苦耐劳,严格自律的秉性,他们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是朴素的,原初的。进入学校之后,接触的全国通用课本是建立在城市儿童基础上的(是居住在城市中的工作者编订的)。因此,一开始就进入了一种无意识的激烈的文化冲突之中,随着学习“文化知识”的不断深入,站在城市立场上的强势价值文化与自己来自农村的地域民俗文化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那些日后“成才”的个体其实便是在内心深处逐步洗去自己“本土文化”,局部的或全面的接受“外来文化”的个体,他们通过学习完成了“化蛹”——“羽化”,最后飞出了自己原来的那个地域,走入另外一个环境,完成了一种“背叛”。因此,绝大多数农村学生高校毕业以后,很少是心甘情愿重归故里的。
  而那些没有得到机会、不能进入高校深造的绝大多数乡村儿童,在学校教育中究竟学到了什么呢?学校的课程设置从很大一种程度上讲是为了培养极少数精英人才为目的的,那么,那些占绝大多数的普通的社会工作者,尤其是没有考入高校要重新回到农村去的那些绝大多数个体,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教给了他们什么呢?我们并没有传授给他们切合自己生活环境的生存技能,面对升学率极低的高考,上学的出路对他们而言是越来越渺茫了,那么现在各农村中小学生普遍滋生厌学情绪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1.2 对农村教育投资的不平衡,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
  教育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国家对基础教育历来是非常重视的,对教育的投资也在逐年增加。但其中有一种现象明显是不正常的,我们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经常可以听到看到关于“希望工程”的许多报道,每次我都感到心酸,这其中隐含著一个事实,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把对城市教育的投资(无论是国家的还是私人的)当作是份内的、应该的,而把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当作了一种爱心、一种帮助在大肆宣传,其实城市教育的“份内投资”是比重很大的,而对农村教育的“希望工程”式的投资比重是相对较小的,这和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现状明显是不相符的,面对广大农村适龄儿童这一庞大群体,“希望工程”救助捐建的“希望学校”不啻为杯水车薪,远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我所在中学,每年参加初中毕业考试、高中升学考试的初中学生近800人,但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只能招收6个班,每个班80人,最多只能招收480人,还有近一半考生无法升入高中,在初中阶段便分流了。上了高中的学生也与城市学生之间存在天壤之别,物理,化学,生物这样的实验性学科无力开展实验课,只能在“黑板上作实验”。我所在中学在我县各方面均是名列前茅的,则其它中小学可想而知了,我国像这样的农村还是很多的。
  1.3 教育者本身对农村教育的影响
  农村教育落后的办学条件,农村学校偏远的生活环境,以及在当今经济社会中各方面的社会压力,使从事农村教育的工作者绝大多数难以做到安贫乐教,这不是一个人的敬业精神的问题,这应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社会问题。教师在社会认同中地位的不平衡,以及社会对教师道德、学问、生活各方面的高标准要求,使每一位教师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精神压抑。作为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的教师,在农村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所带班级班额大,工作任务繁重,生活条件落后,面对升学率极低的现状,结合自己付出的艰辛劳动,非常容易产生心理失衡,教书育人的信念不断遭受挫折,对农村教育事业极易发生由“敬业爱岗”向“完任务”的转变,进而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
  1.4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农村教育的另类影响
  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现代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在“素质教育”下,要求学校转变教育观念,减轻学生负担。殊不知,“素质教育”下的“减负”同样是针对城市学生而言的,作为农村学生要成为少数的,能考入高校的“尖子生”,要走出农村,在农村学校艰苦的办学条件下,必须要付出比城市学生更多的努力才有竞争可言。因此,当要求农村学校给学生减负时,那些农村学生中的佼佼者恰恰要通过自律苦学给自己不断加负才能在竞争中成为胜利者。而“减负”的广泛宣传在农村却给大部分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被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和自己的消极观点结合起来变成了对抗老师的口实。
  1.5 高校实行并轨制对农村教育的影响
  高校学生录取和毕业就业随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实行并轨制后,对农村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对偏远地区农村教育的影响是不可小视的。乡村儿童上学本身存在着诸多困难,经过十余年艰辛努力,个别学生即使幸运考取了一所理想的大学,但一年的学费便足以使一个农村家庭陷入困境。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农民普遍收入并不高,而高校不菲的学费几乎是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一年的全部收入,一个本科生4年毕业,至少需要两万元左右,足以使一个农民家庭债台高筑、家徒四壁。然而,毕业之后的就业又面临着自己经济基础、社会关系等隐形资本的严重制约,选择职业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往往许多农村家庭出身的学生选择与自己有某种“亲缘关系”的职业,起点很低,与城市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由于近几年来就业形势严峻,甚至有好多学生大学毕业以后干脆找不到工作。
  这种现状给其他农村学生带来了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榜样的消失,信仰和追求的缺失,使得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教育的关系越来越淡化,这可以说是目前农村中小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2 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应当切合农村实际
  综上所述,我以为,现行教育制度大多是以城市教育为主体确立的(是城市人根据城市教育而决定的),很少针对农村教育的现状进行具体研究,将广大农村的教育放在了处于从属地位的边缘境地,农村教育只有被动地跟着城市教育的变化而变化,由小学到高中,在学校受教育的十余年,农村学生失去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朴素的乡土文化,又没有真正学到多少有利于在社会竞争中生存、发展的技术技能,当无缘进入高校,重返农村后,很多农村青年变成了一种高不着、低不就的“劣质”劳动力,这是农村教育的一种悲哀,也是农村的悲哀。要扭转这种现状,至少应当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在教育体制上,应当加大改革力度,尤其是高考改革力度,彻底改变高考对基础教育的“畸形”影响,真正做到全民的素质教育。
  针对农村特殊的生活环境,在协调好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二者关系的前提下,应当将学校教学内容与当地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使大多数农村儿童在本地地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提高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学会一些能够切实可行的技术、技能,从而在生活实践中能够学以致用,这对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对于农村的全面改革和稳步发展是很重要的。
  确保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落实到位,全面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这一点我国随着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进程而得到了彻底改变,但是在偏僻的农村,由于地方上缺少全盘统筹,学校是修好了,却没有老师,学生跑到集镇地方去上学,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产生了新的问题。)
  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改善教師待遇,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充分激发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3 目前的教育发展势头使得农村教育有了新的希望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和温总理提出的大办职业教育让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我们农村教育发展的新的曙光。
  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预示着高考体制的根本改变,高考走向社会化成为一种可能,高考对基础教育“指挥棒”式的影响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使得农村基础教育因地制宜的实用性技术、技能的学习内容会大大增加,农村孩子学校毕业以后完全可以适应实践、学以致用,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
  大办职业教育使得一部分农村孩子学习现代化技术、进入工厂成为可能,使得一部分农村孩子除了考取大学之外,也可以有改变生活环境,由农村人口转化成城镇人口的机会,使得更多的人可以看到学习带来的希望,学习带来的机遇,给更多的农村孩子有了学习的动力。
  当然,教育是百年大计,非一时一地一人之力所能妥善解决的。农村教育的问题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也需要各位从事农村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在改革中不断探索,逐步解决。作为一名扎根农村,来自偏僻山区的普通教育工作者,面对农民,面对农村孩子,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我不断地思索,对在当前我国教育大背景下的农村教育提了一些不太成熟的的看法,请各位同行斧正。
其他文献
作为IP/MPLS边缘市场的领导者,阿尔卡特朗讯IP/MPLS解决方案成功运行于全球90多个国家的200多家运营商的网络。Ovum RHK的研究数据显示,2007年第四季度,阿尔卡特朗讯以18%的
摘要:对蹼泳运动赛前CK、BUN值的监控,反应训练负荷强度,训练量是否符合赛前训练的目的与要求,应用训练学评价专项训练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为本次亚洲蹼泳锦标赛取得优异的成绩奠定基础。结果显示,备战蹼泳亚洲锦标赛赛前训练安排基本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CKBUN蹼泳赛前训练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a)-0207-01  赛前训练是运
医药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医药专业人才和开展医药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及科研工作。然而,时代的发展及读者需求的变化,给医药院校图书馆带来了挑战。如何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进行特色化建设,从而适应时代的要求,促进学校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医药院校图书馆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医药院校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  1.1 着眼于读者需求,形成具有医药学特色的馆藏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胡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之后,高职教育发展进入新一轮发展的历史时期。新一轮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由愿先强调办学扼模,跨越发展,向凸显办学
四川汶川“5.12”地震灾难发生时,在电力中断,移动电话设备损坏的情况下,小灵通成为灾区最重要的通信工具,在紧急时刻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目前灾区的小灵通需求量很大,中国
摘 要:目的 通过对流行病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回顾和总结,初步探索实验课改革方法。方法 从教学内容、自行设计性实验和教学手段等几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实践。结论 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流行病学实验课教育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流行病学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b)-0022-01    近年来,医学教育出现了全球化发展趋势,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