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红色教育的育人机理与实践路径——基于91篇大学生学习日记的NVivo11质性研究

来源 :高校辅导员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hensh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参加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学习实践活动的20位大学生的91篇学习日记的质性研究,探析了大学生在仪式体验、认知体验等五种体验式红色教育活动中的学习内容、学习投入、学习体验等。大学生在多种体验模式中学习红色文化,通过认知、体验、感悟和实践,促进了自身思想认知、情绪情感等的发展。研究提出高校应构建体验式红色教育体系,尊重学生学习参与的主体性,不断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
其他文献
职业育人的重心正逐步转移到学生个体内在效能的提升这一方向,较高的效能感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以及未来的职业方向,以较高的执行力实现规划目标。本文采用自我效能感综合量表SEIS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以及龙燕梅2003年编制的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量表—简版(CDMSE-SF),测量高职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以及择业效能感现状、相关性,结果显示提升自我效能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培养优秀职业技术人才的关键所在。
通过设计大学生幸福观实验,综合运用方差、因子分析法对比前、后测数据,结果发现大学生对幸福观的认知总体是多元的,不同入学年份大学生幸福观有差异,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幸福观有影响,学校教育对主流幸福观的形成有正向影响。最后从构建教育格局、优化教育路径、精选教育方式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提供参考。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表现为共性与个性并存、理性与非理性交织、趋同与差异兼容等特点。大学生网络行为会更加自由自主,而且行为失范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将持续存在,但总体是朝着健康、自制、遵循规范的方向发展。高校应从引导大学生遵规意识的自我强化、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作用以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积极开展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网络行为。
新时代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存在实践思想认识不足、组织动员松散、指导培训欠缺、保障机制缺失、考评制度不合理等问题。基于大学生、高校、社会视角,从实践发展过程控制维度出发,梳理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提质增效的影响因素发现,大学生实践考察、高校实践指导教师全程指导、社会实践人文关怀是影响实践提质增效的关键因素,可以从重视实践考察,提升大学生实践综合能力等层面,提升实践质量和效果。
利用广东省116所高校毕业生的调查数据,通过构建有序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个人、高校及政府等层面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建议政府应完善相关就业政策,加大对毕业生的帮扶力度,营造更加良好的就业环境;高校应做到在校资源系统化、专业设置科学化,提高职业技能培训质量;毕业生个人要增强自身专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实现高质量就业打好坚实基础。
安徽中医药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三全育人”教育理念,践行“至精至诚,惟是惟新”校训精神,围绕新形势下辅导员工作特点,从思想引领、能力提升、作风磨砺、活力激发四个方面下功夫,着力打造“精、诚、是、新”的辅导员队伍,不断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
高校辅导员的实践智慧表现在具备复合型学科知识结构,能够根据动态情境调整行动;善于反思总结,具有高度的职业认同;与学生形成了亦师亦友亦亲人的关系,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机制;追求“向善性”与“生命性”的和谐统一;树立终身学习观,坚持学术研究。辅导员实践智慧的生成,需要辅导员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关注育人实践;加强反思研究,构建个人教育哲学等。
《高校辅导员学刊》2022年每本定价10元,全年60元,欢迎订阅。一、邮发征订。全国各邮局均可办理,邮发代号26-230。二、自办征订。1.邮局汇款:241000安徽省芜湖市北京东路1号安徽师范大学《高校辅导员学刊》编辑部。附言中请注明“订购《高校辅导员学刊》”。2.银行汇款: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芜湖市分行中山路支行,户名:安徽师范大学,账号:34001672208053001599。汇款用途请注明“订购《高校辅导员学刊》”。
作为安徽省首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试点高校,合肥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学校通过建设网络思政中心、智慧学工系统、教育新媒体联盟和舆情监测分析系统,加大对全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统筹力度,推动形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同向同行的全校网络育人工作格局,充分发挥网络育人功能,全面提升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全面提高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活起来。
加强大学生群体民法典教育,不仅是落实党和国家法治教育相关政策、推进《民法典》实施、促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题中之义,更是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人文关怀以及合法权益的特殊守护。作为一项基础性和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在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高等学校、社会力量等载体的综合作用,调动大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形成民法典宣传、普及和教育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