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话在人们眼中不过是一个通话的工具,但廖杰远却利用自己的智慧,通过架起一道绿线,挖掘出了呼叫搜索服务中蕴藏的巨大商业价值。他在为一个又一个企业创造了商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同时实现了自己多年前的梦想。
绿线,你打电话我付钱
廖杰远创办的绿线公司总部在杭州市萧山区。公司有一个呼叫中心,全国各地的查询电话都是打到这里并被转接出去。他的公司提供一种叫做绿线的电话搜索服务,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打电话向他们寻求帮助。比如说要订一张机票,只要拨打当地的4个“10”,公司坐席马上就看到对方的电话。“你说你要转携程,我们很快就帮你接通了订机票的携程,你就可以订机票了。” 廖杰远说。绿线服务可不只是转接电话这么简单,如果你是注册客户,它还能替你保存大量个人信息。
为了让天南地北的人都能找到自己,廖杰远甚至把对方的长途电话费都承担了。廖杰远可够傻的,人家找他帮忙,他不收钱也就罢了,还替人家交长途电话费,他图的是什么呀?这不明摆着是赔本的买卖吗?他做的就是这种看似赔本的买卖。
不过,绿线最主要的服务对象还是企业,除了帮助企业提高产品和品牌的知名度,还能帮助企业制定和调整销售策略。“对我们企业客户来说,所有用户的来电后台都有详细的记录,都有详细的档案,它随时可以管理、随时可以分析。” 廖杰远告诉记者。
痛苦,只因生意太好
绿线业务是廖杰远2006年推出的,虽说听起来很方便很实用,但刚开始的时候企业对这项业务并不了解,于是廖杰远就大量招进市场营销人员,在上百座城市推销绿线。经过半年的推广,用户数还真多了起来,不过这并没有让廖杰远高兴起来,反倒让他发起愁来。
2007年7月2日上午,廖杰远不得不照例做了一件打肿脸充胖子的事情。在上半年总结会上,他宣布公司的电话量正以每周5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客户数每月平均增加大约三百家。 不过,会议结束后,回到了办公室,廖杰远却像换了一个人,之前的喜悦和自信一扫而光。
“我心里面确实是沉甸甸的,因为每一个用户上来,他一旦成为使用习惯之后,这个电话量只会越来越大,是刹不住的。” 廖杰远有些担心。几个月以来,他一直担心的是没有人使用绿线,如今用户数却是爆炸式增加。
公司里的财务部门和运营部门,每天下班前都会给廖杰远发一份邮件,向他汇报公司的收支情况,以及接听电话数量。可一段时间以来,廖杰远收到这样的邮件后,却不敢打开。“因为把我把运营的报表和财务的报表这两个报表一对起来,我知道,我们财务会非常确定地告诉我,这个生意没法再往下做。”
公司的业务量以非常快的速度递增,但正是这样快速的增长让廖杰远难以承受。“因为是赔钱的,我们电话量的增长基本上是以每周50%~80%的这种增长,那也就相当于说我赔钱的速度是以每周50%到80%的速度在增长。”公司主要收入来自向客户收取的服务费,最大的支出就是为客户支付的长途话费。由于他们从运营商那里没有享受到太多的话费优惠,所以话费支出远远高于收入的服务费。这样一来,用户每呼通一次,廖杰远的公司都要赔钱,而且呼叫量越大,赔得越厉害。
廖杰远曾作为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在IT行业闯荡了十多年,但中国绿线是廖杰远第一次真正独立运作的公司。为了这家公司,他投入了所有的积蓄,没有给自己留下一点退路。到了2007年7月的时候,廖杰远已经感到有些如临深渊了,一面是呼叫量大增,一面是支出的话费居高不下。他已经赔不起了。

创业,缘自曾经的梦想
廖杰远生长在福建农村,村子里盛产烟叶和辣椒,但乡亲们辛苦劳作一年却常常被上门收购的小贩低价买走收获的果实。
大学毕业后,廖杰远尝试着开发出全国第一款语音识别软件,他希望有朝一日乡亲们能用上他的软件与外界沟通信息。但因为没有自己的公司,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最终都没有成功。“所以这个绿线我最大的一个愿望是能够建一个独立的品牌,建一个能够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这么一个生意平台。” 廖杰远说。
其实与绿线类似的业务,几家电信运营商都曾尝试过,但不太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只愿意在自己的电话网里开展业务,不同的电话网络之间没法连接,这大大限制了服务效果。廖杰远首先一家家地说服了六个运营商都允许绿线跨网连接,这样无论什么网的电话用户都可以用得上绿线服务。但业务刚推出时,使用的用户还很少,廖杰远于是鼓励家里人先试用起来。
廖杰远在杭州创业,母亲住在福州,母子俩平时都是通过长途电话联系的。绿线推出,廖杰远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让母亲先用上。于是,他回到福州的家里,为母亲的电话专门设了一个快捷键。 只要摁个键就能随时找到他:“我妈妈普通话不会说,她就说我的名字。她知道只要电话拿起来按一个键就知道,听到有人声音的时候,她就说我要找廖杰远,就能够接通我的电话。”
从此以后,母亲几乎是天天给廖杰远打电话,想起点什么事儿来,就一个电话打过去了。可是过了不到一个月,廖杰远发现有点不对劲。母亲打来的电话明显减少,进而一个星期没有与他联系。母亲是不是生病了?廖杰远赶紧给家里打了电话。
接下来,母亲又是很长时间没来电话。这让廖杰远更加担心,他再次打电话回家追问原因。原来是妻子告诉了母亲,绿线每个电话都在亏损的情况。不过廖杰远感到奇怪,因为当时妻子并不在杭州,根本了解不到公司的运营情况。而且自己这么精心地保守着这个秘密,对妻子从来是报喜不报忧,他是怎么判断出公司正在亏损的呢?
原来廖杰远的妻子虽说因为怀孕回了福州的老家,但却一直关心着公司的情况。 偶尔廖杰远也会回福州看看父母和妻子。妻子细心观察了他回家的表现后,更加坚信绿线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
妻子把自己的判断告诉了婆婆。知道了儿子公司的现状后,母亲决定少打些电话,为儿子减轻负担。廖杰远了解到了真实的情况后,一面为母亲的做法所感动。另一方面加深了对妻子的愧疚。
坚持,事业如同孩子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呼叫量还在上升。对亏损毫不知情的员工们都被眼前的大好形势所鼓舞,纷纷向廖杰远提建议:咱们是不是该调调价了。廖杰远痛快地答应了:调!不过不是往上调,而是调整为零,免费为几家有影响的大企业赠送服务。这下子所有的人都糊涂了,廖杰远为什么这么做呢?他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呢?
廖杰远给这次免费赠送的活动叫做标杆战役,可这一战役刚一打响就招来了公司内部的强烈反对。但廖杰远有自己的算计。廖杰远告诉员工,他这么做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能说服运营商把话费降下来。廖杰远给大家算了一笔账,如果能促使话费降下来,这次免费赠送的目的就达到了。
标杆战役打响后,一听说是免费的,许多大企业纷纷开始试用起绿线来。但廖杰远的目的不只是让他们试用,而是要说服他们续订这项服务,这必须得让他们在试用的时候看出效果才行。于是,他动员一家乳品企业做了一次对比试验。活动开始前,这家客户对绿线的作用还将信将疑,但看到活动过后的统计,绿线每天的接听量都比其他热线电话高出了一倍以上。
2007年7月26日这一天,当廖杰远接到了一个通过绿线转进来的电话后,一下子兴奋了起来。
电话是运营商打来的。廖杰远听到这三个字,心里就明白了,对方同意降话费了。运营商看出廖杰远果然是一个有潜力的合作伙伴,于是破例给廖杰远的公司重新核定了一个更优惠的话费标准。廖杰远按这个价格一算,从这一天起,他每接通一次电话就可以赚到钱了。
绿线的业务开始赚钱了,每天前来联系业务的客户也越来越多,廖杰远又为绿线开发出了不少增值服务。有一天,一位客户来到了绿线公司,他围着绿线的员工一次次地问,一次次地求情,非要买土特产。这奇怪了,绿线公司怎么卖起土特产来了呢?
这个客户要买的可不是什么农副产品,而是“土特产”这个词语。这个客户当时并没有购买,而是回去后向董事长做了汇报,没想到老板听后大发雷霆。他立即赶回了绿线公司提出购买的申请,没想到仅仅几天时间,已经有好几家企业抢着要购买“土特产”这三个字,而且价格也翻了好几倍。
为什么这三个字会卖钱呢?这就是廖杰远新推出的一种“超词”服务。他们向企业销售一些搜索的关键词。某家客户一旦买到了这样的“超词”的话,所有打进绿线查找产品或服务以及查询品牌的电话都会转给这家企业,它就拥有了比竞争者更多的商机。
2007年廖杰远可以说是双喜临门。8月,他的企业停止了亏损,母亲又开心地用起了绿线。9月,他的女儿出生了。廖杰远最开心的事就是在工作之余哄一会儿孩子。其实,在廖杰远心中,绿线和女儿都是他的孩子。他希望在他的呵护下,这两个孩子都能健康地成长。(编辑/君悦 插图/Cof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