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 黑格尔认为,国家是"自由的现实化",即现实存在的自由,而现代国家更是强调平等自由的独立人格和个人权利,公共舆论则是实现这种独立人格和个人权利本质性的话语载体,同时黑格尔也从反面论证了公共舆论若非自由化则"危险的多"。本文尝试从微观角度出发,论证黑格尔公共舆论思想形成的历史考辨和理论根基,并从公共舆论的一般定义、"伟大人物"的公共舆论本质、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四个角度出发理顺其所涵盖的"显性的"和"隐形"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黑格尔;公共舆论;言论自由;出版自由
舆论是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的社会现象,公共舆论却是人类近代以来伴随着独立人格、自由身份普遍出现而出现的东西。可以说,公共舆论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却又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因此,对于公共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实证意义,而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一书中对于公共舆论的界定和阐释则是我国国内舆论学所普遍接受和引用的观点。
一、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公共舆论思想的历史背景及理论根基
1、《法哲学原理》中公共舆论思想的历史背景
黑格尔生活在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时期,在此期间,人们的道德政治意识与社会政治结構开始转型。这其中,反封建的理性启蒙运动高扬了自由意识,法国大革命则催生了自由意识的社会载体-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社会。而在此基础上,自由主义政治意识形态也开始构建。
具体来讲,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的关于自由、国家及公共舆论等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在那一时期,德国的政治上处于一种长期分裂的状态,这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种严重的阻碍。从市民社会中产生的资产阶级,则依附于封建的势力。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也曾一度激发了德国资产阶级的政治热情,但是他们又害怕革命的深入威胁自身的利益和安全,表现出了既对封建制度不满,要求统一的愿望,又害怕民众的革命行动的两重性。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黑格尔针对这些弊病发表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和相关理论。
关于公共舆论,黑格尔结合了当时的历史背景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肯定,因为"在法国,一直显得言论自由要比默不作声危险性少的多",[1]由此可以看出,黑格尔在公共舆论方面的观点实际上是建立在对法国大革命以及法国之后的社会制度某种程度的肯定之上的。
2、《法哲学原理》中公共舆论思想的理论根基
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一书中,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严密的辩证法思想始终是贯穿全书的哲学基础,从而使本书论述的自由观、法律观、道德观、伦理观和国家观不仅有整体的系统性,而且还在结构上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公共舆论思想是黑格尔在论述国家这一篇章中,构筑国家自由理念、国家制度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说,黑格尔的自由观和国家观是黑格尔公共舆论思想在逻辑上的起点之一。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黑格尔的自由观是其公共舆论思想的理论基点和逻辑终点,而国家观则是其公共舆论思想的理论载体和实现机制。
黑格尔是崇尚自由的,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因为"人是自在自为地自由的",[2]国家则是个人自由的实现与保障,也就是说,只有在国家中,个人才能实现真正的、实体性的自由。在黑格尔那里,公共舆论是公民在国家中表达自己主观自由的一种有效形式。同时,黑格尔又指出,公共舆论包含言论自由及出版自由。可以说,这两种自由是构成"个人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一个现代性国家,能否有效的给予公民开放的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空间,也是评价其是否是真正的实现公民个人自由及公民权利的标准之一。
二、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公共舆论思想的理论本质
1、"公共舆论"一般定义:公民个人自由言论的集合性表达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对公共舆论作了清晰的界定:"个人所享有的形式的主观自由在于,对普遍事务具有他特有的判断、意见和建议,并予以表达。这种自由,集合地表现为我们所称的公共舆论。"[1]这一定义指出,公共舆论是公民个人自由言论的集合性表达,是"人民表达他们意志和意见的无机方式"。[1]从一定意义上讲,黑格尔的公共舆论思想也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公共舆论是公民自由意志的话语权体现。
"个人所享有的形式的主观自由在于,对于普遍事物具有他特有的判断、意见和建议,并予以表达。"[1]这里的主观自由,其实就是公民个人自由意志的体现,主要强调这种自由的随意性、任意性或者说是随机性。当然,这种"主观自由"并不是凭空出现或者偶然的一瞬即逝的意志,而是公民个人基于对"普遍事物"所"特有的判断"而形成的与众不同或者不受其他外在因素约束的"意见",并能够形成自己所思考的对于此事物的"建议",最重要的是,这些"判断、意见和建议",能够在不受制约的情况下,自由的表达。这充分体现了,公共舆论已经赋予了公民一种可以按自己的思想和观念,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可以在公共领域中不受约束地表达的话语权利。
其次,公共舆论是公民合理需求和利益的集中性诉求。
"公共舆论不仅包含着现实界的真正需要和正确趋向;而且包含着永恒的实体性的正义原则。"[1]公民在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的时候,只有在公共领域,形成集体性的表达,才具有形成公共舆论的效用。这一利益诉求的表达,也必然经历了其他公民的"判断、意见和建议",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才可能真正的融为公共舆论的一部分,否则,很有可能只是单纯的"舆论"或者个人言论,无法在"公共"这个集中性的场合获取影响和传播,因此,公共舆论的内容必然有合理的因素存在。
再者,公共舆论能够正确引导公民利益需求的发展趋向。
既然公共舆论是公民合理利益需求的集中性表达,它必然是一种合理性的存在,并且具有合理性的发展,而其经过检验和认可获得合理性发展的结果之一便是形成"习惯和风尚"以及"常识"。黑格尔认为,"常识是以成见形态而贯穿在一切人思想中的伦理基础"。[1]可以说,公共舆论中的发展为常识的内容在被普遍接受并发展为人们的自由意志的时候,能够自动的引导整个社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继而影响公民对某些事物的判断及对某些利益的需求状况。 2、"伟大人物":"道出时代的意志",并"使时代现实化"
尽管我们在公共舆论一般性的定义中,解剖出了其所内含的合理性的成分,但是我们依旧不能无视公共舆论所含有的所谓的"独特观点和所谓独特的认识的意识",[1]这是无法避免的一种低级的"主观自由"的表达,即非合理性的自由意志。
对于这一复杂情况,黑格尔给出了他的逻辑方案:"公共舆论中有一切种类的错误和真理,找出其中的真理乃是伟大人物的事。"[1]而"脱离公共舆论而独立乃是取得某种伟大的和合乎理性的成就(不论在现实生活或科学方面)的第一个形式上条件",[1]黑格尔在这里推崇了一种追求真理,揭露事物本质的精神气质,认为"道出了他那个时代的意志"的"伟大人物",拥有自己独立的主见与判断,能够在公共舆论中的"一切种类的错误和真理"之中,发现和找出这其中问题的"内心东西和本质",并能够引导正确的公共舆论,"使时代现实化"。
黑格尔这里的"伟大人物",在现代性国家,应折射为具有一定正面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具体来讲,一个人如果能重视公共舆论,有效的辨别其中的真伪和善恶,并且知晓其中含有的真理,进而有能力把真理从纷繁复杂的关系中辨别出来;同时他又能蔑视公共舆论,尽量摆脱它的束缚并能独立地发现真理,这样的人就是掌握了时代精神的伟人,只有他们才能开创伟大的事业。
3、言论自由以及由其引申出来的出版自由:"现代世界的原则"
在黑格尔看来,"公共舆论在本质上要求言论自由。这种言论自由既包括口头语言表达的自由,也包括公开发表文章的自由。言论自由是现代世界的一种原则。"[3]这里,就显示了黑格尔的公共舆论思想中包含着在现代社会中延续的两部分重要内容: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
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是現代国家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方面。言论自由以及由言论自由所进一步引申出来的出版自由是"现代世界的原则"[1]。
"言论自由是个人自由权利的具体定在。"[4]它主张每个人对其所接触和承认的东西有权利进行"讨论和审议"。这种权利对于社会秩序的良性建构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根据黑格尔的逻辑判断:如果人们能自由地发表意见,表达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和见解,那么,他们的主观性就得到了满足,这在某种度上也意味着人们内心期盼和愤懑的发泄。由此可以看出,一个言论自由的政治制度,是一个危险性更小的政治制度。黑格尔指出:"在法国,一直显得言论自由要比默不作声危险性少得多,因为后面一种情形,怕的是人们会把事物的反对意见扼在心头,至于论争则可使他们有一个出口,而得到一方面的满足,何况它又可使事物更容易沿着本身的道路向前推进。"[1]
在现代社会,公共舆论自由更多的意味着出版自由。黑格尔也认为"其接触面比口述广得多"。出版自由是借助于报刊、杂志等媒介而广泛传播的一种更加公开的言论自由,具有持续时间久、波及范围广、影响力深远等特点。在当代社会,随着网络媒体这一全球沟通桥梁的发展和扩散,言论的自由更加具有影响力,公共舆论的"公共"更是涵盖了公众、公共场所、公共领域、公共网络空间等元素,使得对公共舆论的研究更加具有现代意义。
三、结语
总体来讲,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对公共舆论的描述的笔墨虽然不够浓重,略显单薄,但是却包含了足够浓重的深刻意蕴。本书着重强调了个人的个性和人格在国家中所实现的主观上的自由,而这一观点恰恰体现了黑格尔的公共舆论观是对现代国家理念的定性的回归:现代国家强调个体的独立性以及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的现实性。在本书主要论述的个人、家庭与国家层面,公共舆论内在的都具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对于整个政治系统、社会系统的合法性构筑具有不可磨灭的精神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舆论也包含"社会公众对政治系统的认同和忠诚的观念"。[5]对黑格尔的公共舆论思想进行理论上的深刻剖析,在社会转型时期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代意蕴,因为黑格尔的公共舆论思想不仅能够在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延伸和拓展,而且在现代国家政治生活中以及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也具有重要的话语导向意义。
参考文献
[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331-335.
[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2.
[3].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杨东柱,尹建军,王哲,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147.
[4].高兆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导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558.
[5].张凤阳.政治哲学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0.
作者简介:刘文佳(1987.2-),女,河南周口人,浙江财经大学2012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和基本经验。
关键词:黑格尔;公共舆论;言论自由;出版自由
舆论是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的社会现象,公共舆论却是人类近代以来伴随着独立人格、自由身份普遍出现而出现的东西。可以说,公共舆论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却又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因此,对于公共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实证意义,而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一书中对于公共舆论的界定和阐释则是我国国内舆论学所普遍接受和引用的观点。
一、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公共舆论思想的历史背景及理论根基
1、《法哲学原理》中公共舆论思想的历史背景
黑格尔生活在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时期,在此期间,人们的道德政治意识与社会政治结構开始转型。这其中,反封建的理性启蒙运动高扬了自由意识,法国大革命则催生了自由意识的社会载体-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社会。而在此基础上,自由主义政治意识形态也开始构建。
具体来讲,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的关于自由、国家及公共舆论等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在那一时期,德国的政治上处于一种长期分裂的状态,这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一种严重的阻碍。从市民社会中产生的资产阶级,则依附于封建的势力。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也曾一度激发了德国资产阶级的政治热情,但是他们又害怕革命的深入威胁自身的利益和安全,表现出了既对封建制度不满,要求统一的愿望,又害怕民众的革命行动的两重性。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黑格尔针对这些弊病发表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和相关理论。
关于公共舆论,黑格尔结合了当时的历史背景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肯定,因为"在法国,一直显得言论自由要比默不作声危险性少的多",[1]由此可以看出,黑格尔在公共舆论方面的观点实际上是建立在对法国大革命以及法国之后的社会制度某种程度的肯定之上的。
2、《法哲学原理》中公共舆论思想的理论根基
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一书中,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严密的辩证法思想始终是贯穿全书的哲学基础,从而使本书论述的自由观、法律观、道德观、伦理观和国家观不仅有整体的系统性,而且还在结构上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公共舆论思想是黑格尔在论述国家这一篇章中,构筑国家自由理念、国家制度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说,黑格尔的自由观和国家观是黑格尔公共舆论思想在逻辑上的起点之一。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黑格尔的自由观是其公共舆论思想的理论基点和逻辑终点,而国家观则是其公共舆论思想的理论载体和实现机制。
黑格尔是崇尚自由的,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因为"人是自在自为地自由的",[2]国家则是个人自由的实现与保障,也就是说,只有在国家中,个人才能实现真正的、实体性的自由。在黑格尔那里,公共舆论是公民在国家中表达自己主观自由的一种有效形式。同时,黑格尔又指出,公共舆论包含言论自由及出版自由。可以说,这两种自由是构成"个人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一个现代性国家,能否有效的给予公民开放的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空间,也是评价其是否是真正的实现公民个人自由及公民权利的标准之一。
二、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公共舆论思想的理论本质
1、"公共舆论"一般定义:公民个人自由言论的集合性表达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对公共舆论作了清晰的界定:"个人所享有的形式的主观自由在于,对普遍事务具有他特有的判断、意见和建议,并予以表达。这种自由,集合地表现为我们所称的公共舆论。"[1]这一定义指出,公共舆论是公民个人自由言论的集合性表达,是"人民表达他们意志和意见的无机方式"。[1]从一定意义上讲,黑格尔的公共舆论思想也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公共舆论是公民自由意志的话语权体现。
"个人所享有的形式的主观自由在于,对于普遍事物具有他特有的判断、意见和建议,并予以表达。"[1]这里的主观自由,其实就是公民个人自由意志的体现,主要强调这种自由的随意性、任意性或者说是随机性。当然,这种"主观自由"并不是凭空出现或者偶然的一瞬即逝的意志,而是公民个人基于对"普遍事物"所"特有的判断"而形成的与众不同或者不受其他外在因素约束的"意见",并能够形成自己所思考的对于此事物的"建议",最重要的是,这些"判断、意见和建议",能够在不受制约的情况下,自由的表达。这充分体现了,公共舆论已经赋予了公民一种可以按自己的思想和观念,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可以在公共领域中不受约束地表达的话语权利。
其次,公共舆论是公民合理需求和利益的集中性诉求。
"公共舆论不仅包含着现实界的真正需要和正确趋向;而且包含着永恒的实体性的正义原则。"[1]公民在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的时候,只有在公共领域,形成集体性的表达,才具有形成公共舆论的效用。这一利益诉求的表达,也必然经历了其他公民的"判断、意见和建议",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才可能真正的融为公共舆论的一部分,否则,很有可能只是单纯的"舆论"或者个人言论,无法在"公共"这个集中性的场合获取影响和传播,因此,公共舆论的内容必然有合理的因素存在。
再者,公共舆论能够正确引导公民利益需求的发展趋向。
既然公共舆论是公民合理利益需求的集中性表达,它必然是一种合理性的存在,并且具有合理性的发展,而其经过检验和认可获得合理性发展的结果之一便是形成"习惯和风尚"以及"常识"。黑格尔认为,"常识是以成见形态而贯穿在一切人思想中的伦理基础"。[1]可以说,公共舆论中的发展为常识的内容在被普遍接受并发展为人们的自由意志的时候,能够自动的引导整个社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继而影响公民对某些事物的判断及对某些利益的需求状况。 2、"伟大人物":"道出时代的意志",并"使时代现实化"
尽管我们在公共舆论一般性的定义中,解剖出了其所内含的合理性的成分,但是我们依旧不能无视公共舆论所含有的所谓的"独特观点和所谓独特的认识的意识",[1]这是无法避免的一种低级的"主观自由"的表达,即非合理性的自由意志。
对于这一复杂情况,黑格尔给出了他的逻辑方案:"公共舆论中有一切种类的错误和真理,找出其中的真理乃是伟大人物的事。"[1]而"脱离公共舆论而独立乃是取得某种伟大的和合乎理性的成就(不论在现实生活或科学方面)的第一个形式上条件",[1]黑格尔在这里推崇了一种追求真理,揭露事物本质的精神气质,认为"道出了他那个时代的意志"的"伟大人物",拥有自己独立的主见与判断,能够在公共舆论中的"一切种类的错误和真理"之中,发现和找出这其中问题的"内心东西和本质",并能够引导正确的公共舆论,"使时代现实化"。
黑格尔这里的"伟大人物",在现代性国家,应折射为具有一定正面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具体来讲,一个人如果能重视公共舆论,有效的辨别其中的真伪和善恶,并且知晓其中含有的真理,进而有能力把真理从纷繁复杂的关系中辨别出来;同时他又能蔑视公共舆论,尽量摆脱它的束缚并能独立地发现真理,这样的人就是掌握了时代精神的伟人,只有他们才能开创伟大的事业。
3、言论自由以及由其引申出来的出版自由:"现代世界的原则"
在黑格尔看来,"公共舆论在本质上要求言论自由。这种言论自由既包括口头语言表达的自由,也包括公开发表文章的自由。言论自由是现代世界的一种原则。"[3]这里,就显示了黑格尔的公共舆论思想中包含着在现代社会中延续的两部分重要内容: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
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是現代国家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方面。言论自由以及由言论自由所进一步引申出来的出版自由是"现代世界的原则"[1]。
"言论自由是个人自由权利的具体定在。"[4]它主张每个人对其所接触和承认的东西有权利进行"讨论和审议"。这种权利对于社会秩序的良性建构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根据黑格尔的逻辑判断:如果人们能自由地发表意见,表达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和见解,那么,他们的主观性就得到了满足,这在某种度上也意味着人们内心期盼和愤懑的发泄。由此可以看出,一个言论自由的政治制度,是一个危险性更小的政治制度。黑格尔指出:"在法国,一直显得言论自由要比默不作声危险性少得多,因为后面一种情形,怕的是人们会把事物的反对意见扼在心头,至于论争则可使他们有一个出口,而得到一方面的满足,何况它又可使事物更容易沿着本身的道路向前推进。"[1]
在现代社会,公共舆论自由更多的意味着出版自由。黑格尔也认为"其接触面比口述广得多"。出版自由是借助于报刊、杂志等媒介而广泛传播的一种更加公开的言论自由,具有持续时间久、波及范围广、影响力深远等特点。在当代社会,随着网络媒体这一全球沟通桥梁的发展和扩散,言论的自由更加具有影响力,公共舆论的"公共"更是涵盖了公众、公共场所、公共领域、公共网络空间等元素,使得对公共舆论的研究更加具有现代意义。
三、结语
总体来讲,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对公共舆论的描述的笔墨虽然不够浓重,略显单薄,但是却包含了足够浓重的深刻意蕴。本书着重强调了个人的个性和人格在国家中所实现的主观上的自由,而这一观点恰恰体现了黑格尔的公共舆论观是对现代国家理念的定性的回归:现代国家强调个体的独立性以及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的现实性。在本书主要论述的个人、家庭与国家层面,公共舆论内在的都具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对于整个政治系统、社会系统的合法性构筑具有不可磨灭的精神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舆论也包含"社会公众对政治系统的认同和忠诚的观念"。[5]对黑格尔的公共舆论思想进行理论上的深刻剖析,在社会转型时期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代意蕴,因为黑格尔的公共舆论思想不仅能够在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延伸和拓展,而且在现代国家政治生活中以及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也具有重要的话语导向意义。
参考文献
[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331-335.
[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2.
[3].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杨东柱,尹建军,王哲,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147.
[4].高兆明.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导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558.
[5].张凤阳.政治哲学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0.
作者简介:刘文佳(1987.2-),女,河南周口人,浙江财经大学2012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和基本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