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大帝,他也有真性情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tec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家有话说
  易苏昊
  内地艺术品拍卖行业“元老级”人物之一当年《石渠宝笈》的概念被引入拍场,就是由他主导的。解读乾隆,他的视角比起常人更为深刻。
  “人们常说康熙大帝,我看也应该称乾隆大帝才对。”
  “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去评价一位历史人物,都要以史为镜。”
  “《石渠宝笈》背后是文化血脉,这样解释你就能理解乾隆的煞费苦心。”
  说来也怪,在采访完易苏昊先生的好几天里,笔者脑海中时不时地就会蹦出这样两句话一一
  “肩舆莫羡陶彭泽,此子翩翩亦可人。”
  这或许是应了“心有所思,便有所想”,因近来要做有关乾隆皇帝的策划。而这句话,恰恰出自易先生公司展厅中央所悬挂的一幅画中的乾隆御题,全文如下:
  漏泄春光香雪枝,高朋坐待莫嫌迟。奚僮翘首胎仙下,应是逋翁返棹时。梅鹤天然称隐沦,危亭湖畔与谁邻。肩舆莫羡陶彭泽,此子翩翩亦可人。
  一一乾隆丙寅首春御题
  出于“码字狗”的职业本能,一眼见此画,注意力便被这段题跋所吸引。它所流露出的那种中式浪漫,即对“天人合一”尊崇之快意,又岂是一句“风雅”二字能够道尽?所谓大气,惟有心中真正能够容纳千山万壑,才能如此洒脱不羁……
  读得入神,甚至都差点儿忘了这幅画出自清代书画大家董邦达之手,名为《孤山纵鹤图》。
  从书画的角度切入认识乾隆,易苏吴先生无疑是一位绝佳的采访对象。他考古专业出身,曾在国有文博机构工作多年,后又转战拍场,是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行业的“元老级”人物之一。更重要的是,内地书画拍卖对“石渠宝笈”概念的认识,最初就是由他主导引入的;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内地拍场上呈现的有《石渠宝笈》著录的书画,至少70%都是经他之手,同行因此送绰号一一“石渠宝笈专业户”。
  作为“80后”的我们看乾隆,“戏说”的影响实在太深。能与这样一位对正史如数家珍的专业人士畅聊,的确是可贵的机缘。当然,这也并非《中国收藏》杂志第一次采访易苏吴。不过,此次他全然没有拘泥于谈艺术技法本身,更多地是以书画题跋切入,强调乾隆的文治武功、以史为鉴,这倒是有些出乎我们原本的设想。但仔细体会,见字如面、读画即读人,尤其是隔空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如果不去尽可能地“设身处地”:他的成长环境、他的心胸志向、他的那些“得已”与“不得已”……那么任何结论都会是片面的。
  何况,想要了解乾隆,还真需要有那么一些“性情”。
  那么,易苏昊如何解读的呢?
  解惑之一:关于格局
  应该实事求是地给乾隆一个非常客观但是肯定的评价。在我看来,他是一个伟大的帝王,在文治武功方面有着巨大贡献,这是历史上很多帝王都无法比拟的。
  可以说,如果没有乾隆,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四川以及贵州的一部分,还有广西、云南和台湾。乾隆打下了中国大半壁江山,他对中国今天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是有着巨大贡献的。很多人都知道俄国的彼得大帝,什么样的历史人物才能被称为“大帝”?一个很重要的判断依据就是对国土疆域的守卫与扩张有所贡献。我认为相比起康熙大帝,应该称乾隆大帝才对。
  启功先生和我的老师史树青先生曾经教育我们,说“见人见物”,就是通过一幅画和书法,把这个人与历史、典章制度和艺术联系起来,那么你再读他的题跋和诗,会给你更多想象力与提示。比如乾隆写的《哀明陵三十韵》,我们看到的是从明十三陵建立的过程中,乾隆如何赞永乐皇帝,并且历数了明朝皇帝的丰功伟绩,同时指出了他们的弱点和败笔之处,分析明朝是如何丢了江山,以此告诫后来的继承者,要重视和注意些什么。
  还有他曾在《御制十全记》中写道:“乃知守中国者,不可徒言偃武修文以自示弱也。彼偃武修文之不已,必致弃其故有而不能守,是亦不可不知耳。”写得非常好,让人看到了他的胸怀、视野和对后人的警诫,读起来不由自主地就会被感动。我曾经把带有这段题跋的手卷做成复制品送给了国防大学,大家看了都深感受益。“守中国者”即守卫中国疆域领土的将领和战士们,这是乾隆对他们的告诫。所以国家要强军,这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也是有现实意义的。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中国书画一个显著的特点,使得跟西方油画相比,中国书画更像是哲学书画。我可以说出很多乾隆在古代书画上的题跋,有的是他对画的理解、有的是他用诗来表情言志、有的是讲典章制度和历史,还有的是描述画的本意。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知识结构与格局,更重要的是能看出他的修养层面,无疑他是一位非常成熟、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帝王。因此不要简单地去看一个书画题跋,短短数十字数百字中却彰显了天地之大、历史之久、文化之丰富,太了不起了!
  解惑之二:关于用人
  我是学历史考古专业出身,考古研究的是人的行为学,行为又是受思维支配的,他在想什么?为什么这么想?置之于历史与自然的环境中分析,他应该怎么做?每个人在历史上都有两面性,乾隆也是如此,没有必要过多去挑剔他。
  因此,无论是从哪个方面去评价一位帝王,最终应当更多从历史角度去看待其对國家、民族的贡献。被《石渠宝笈》著录的徐杨《平定西域献俘礼图》卷,描绘的就是70多个国家来朝见乾隆的情形,里面包括现在发达的西方国家英吉利、法兰西等等,可见乾隆王朝当时在世界上的强大,无法比拟。
  而且,这种评价除了他本身,还要看他身边常相处的人。一个伟大的帝王,不会用庸才。就拿乾隆手下的艺术家来说,比如张宗苍、董邦达等等,你以为他们没有官衔,仅仅只会写写画画?他们中有的是当过侍郎、做过尚书的。他的大臣上马能作战,下马能吟诗作画,都是文武全才,相当了不起。
  清朝有本《七百名贤传》。我每每读起当中乾隆本朝的大臣,总是会有很多感慨,有时候甚至会泪流满面。比如写到和砷与福康安受命筹划集师抗击进攻西藏的廓尔喀(今尼泊尔)军。他们从青海领兵出发,顶风冒雪5个月走到拉萨,在拉萨附近发起7次战役,七战七捷。你想想,以当年的条件,顶风冒雪,这是一种怎样艰辛的征途?更何况作为主帅的和珅与福康安早已不再年轻。这就是强大的国家气场!说到这里,你还认为和珅仅仅只是影视剧中刻画的那种奸臣形象吗?   解惑之三:关于文学艺术修为
  除了政治理想,乾隆对文化的贡献同样不可小觑。当然,作为皇帝在管理国家的时候,会有着意识形态方面的控制要求,但这并不难理解,历朝历代皆如此,过于苛求地去看待某一个人显然是不够客观的。
  就拿他的艺术修养与才华而言,绝对是个伟大的艺术家。按照文艺复兴的标准把艺术分为6个门类:音乐、舞蹈、诗歌、绘画、雕塑与建筑。以诗歌为例,乾隆一辈子做了4万多首诗,这种勤合是什么概念?《全唐诗》才3万首。他作诗的品位涉及到历史、典章、制度、掌故、人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个领域,这种知识结构的全面当时很多大专家与学者都难以比拟。
  他又多才多艺。当年达赖、班禅来朝圣,他提前一年学习梵语。等到他们来的时候,与之用梵语交谈,把对方感动得痛哭流涕,说“大皇帝真是关爱”,所以诚心诚意信服;他为了香妃学习维吾尔语,一年之后与她对话,香妃的眼泪马上就下来了……这些与和珅都有关系,和珅是个才子,他自己先学一句再教乾隆一句。
  你想,作为皇帝,天下都是他的,但他并不是一味地张狂和霸道。放在大的历史层面来看他,他的眼光、眼界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他的文学修养、艺术修为在清朝几乎少有人能与之相提并论。现在有人说,乾隆的书法不好,我认为说这话的人就不懂古代书法。乾隆是以中锋来写的,所谓中锋不倒,即用手执笔,笔必须是竖着而不能歪斜,悬腕靠肘部运动来书写,不能翻腕。这挺难的,不信你可以试试。
  米芾、黄庭坚、董其昌……各大家的书法乾隆都临过,都能熟练掌握。你看他把最为经典的三件书法作品《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作为他书房斋号,就能看出他对书法的重视;所有《石渠宝笈》著录书画上都有他的“三希堂精鉴玺”这方印,说明他对文化的重视。
  收藏就是一个玩儿,就乾隆而言亦是如此,所以他喜欢钤印,这是他作为帝王本性的彰显,而且大家别忘了,他是完全有资格来钤的。乾隆钤印很讲究,并非随意加盖,往往是表明他的志向与信守的。比如“乾隆御览之宝”作为帝王用玺,“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则意在让子孙传承珍贵的文化遗产……他的玺印不是所谓的闲章。
  再说乾隆所用的印泥,原料来自金沙江,人们在枯水季节淘沙选出黄膘(即发金黄色的朱砂)制印,一年也仅够进贡一担。黄膘做成的印泥红中泛黄,很漂亮。我曾经手过一张董邦达用藏经纸画的《静寄山庄》,乾隆在上面做了38首诗,加盖了38个玺印,那是我见过乾隆大小章最多的《石渠宝笈》著录书画,非常珍贵。
  解惑之四:关于《石渠宝笈》
  我对《石渠宝笈》的钟爱不光只因为它是皇家收藏,更多是出于对中国古代书画的热爱。任何一个艺术品门类都要讲究流派与传承。以中国书画来说,《石渠宝笈》囊括了从宋元到明清乾隆本朝的名作,给后人展现了历史长河里的文化元素和营养,让人流连忘返,以此加深对中国古代书画的认识和理解,时至今日都是不可忽略的文化标尺。
  这四个字可以这么理解。“石渠”是汉代皇家收藏宝库的地名,“宝笈”是皇家的账本,组合在一起意为“皇家收藏宝藏的账本”。自乾隆开始编撰,《石渠宝笈》从初编到续编,在乾隆初年完成,三編主要是在乾隆晚年,后续则由嘉庆完成。当时帮助乾隆编撰《石渠宝笈》的都是著名学者、大专家,他们对古代书画的甄别筛选标准都是比较高的。被《石渠宝笈》著录的书画上可以看到很多乾隆的御题诗,来描述自己对这件艺术品的判别、鉴别和喜爱。
  上世纪90年代我进入拍卖行业后发现,很多公私收藏都有《石渠宝笈》著录的古代书画露面,但鲜有人重视。于是我就借助拍卖对《石渠宝笈》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著录的古代墨宝来进行宣传,希望引起藏家重视,通过商业价值把真正的历史价值体现出来。今天看来,《石渠宝笈》成为一种市场标杆,这是让人欣慰的。
  再说个小例子。之前有藏家找到我,表示想出让手中一件带有乾隆御笔的作品。我看了以后发现,其题跋的内涵是关于乾隆和六世班禅的故事。乾隆很欣赏六世班禅,班禅进京讲经,后来不幸感染天花,在北京去世了。乾隆非常伤心,命人用黄金为六世班禅做塔,一路护送到扎什伦布寺。之后乾隆有次到五台山,在作诗的时候见景触情,想起了六世班禅,便提笔写进了诗中。这位藏家手中作品的题跋,说到的就是这个事。于是我请人把两人的交情故事写了出来,结果这位藏家读后,就立即决定不卖了。
  所以我们今天卖的是艺术品,实际上做的是文化和文明的传媒工作。一件艺术品达到能揭示人类发展、成长过程的层面,就已经上升为文化遗产的境界了,与普通的艺术品不再同日而语。《石渠宝笈》是中国古老文化传承到今天的集大成者,其背后是文化元素、血脉与传承。从这个角度来解释乾隆对中国文化的尊重、继承与弘扬,你就能理解他的煞费苦心,他的伟大和了不起。
其他文献
经历了5天鏖战,佳士得香港2018年春拍于不久前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落幕。17大专场总成交额逾31亿港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高达27%。共有三件艺术精品以过亿港元成交,分别是赵无极作于1959年的恢弘巨作《14.12.59》(成交價逾1.7亿港元)、Moussaieff设计8.01克拉梨形鲜彩蓝色IF钻石项链(成交价近1.6亿港元)以及清乾隆斗彩加粉彩暗八仙缠枝莲纹天球瓶(成交价逾1.3亿港元)。 
期刊
清代和民国时期,在我国诸多省份中都有民间商号发行的钱票。这类民间钱票绝大部分是由我国印刷商家印刷的,外国商家印刷的民间钱票极其稀少,且难得一见。而国外印刷厂的钱票具有西方技术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的特点,目前已成为民间钱票收藏爱好者十分关注和青睐的品种之一。  笔者曾集得两张清光绪年间湖南长沙南正街“乾镒泰”商号壹串文钱票,其图案风格别具一格,极为少见。该票采用近代铜凸版印刷技术印制而成,绘制精细,印
期刊
一场记录了香港半个多世纪社会风貌、生活百态和历史变迁的艺术特展,国庆节期间在位于香港中银大厦的天成国际公司举行。  这场名为“岁月笔迹——江启明的香港印象”特展,呈现了香港知名艺术家和教育家江启明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所创作的30幅香港写生,包括铅笔素描及水彩作品。每幅画作都流露出艺术家自身浓厚的香江情怀,同时也盛载着岁月的痕迹。据悉,这些作品可于现场洽购。  据了解,江启明先生精通钢笔及铅笔
期刊
北宋苏轼的诗词我们至今吟唱,书画作品却传世较少,而能出现在市场上的则更是凤毛麟角。近日,万众瞩目的苏轼《木石图》先后现身香港、南京等地,这一旷世之作的面市不仅引起艺术界、拍卖界的哗然,也让今秋的拍卖更有看头。  据了解,约1937年,苏轼《木石图》被日本人以超过万金的价格购藏,后证实进入到阿部房次郎爽籁馆。此后80余年的时间,并未能够证实有人见过《木石图》原作。也正是如此,这幅此前仅仅存在于研究文
期刊
中国书画向来是西泠拍卖的重头戏,今秋时节,西泠拍卖又有新收获,将于秋拍中隆重推出墨米堂藏中国书画同一上款及作品专场。其藏品来源可靠,均由上海美术界的领军人物徐昌酩先生的同行好友相赠。京津派、海派、金陵画派、岭南画派大师作品琳琅满目,几乎涵盖了大江南北,收藏价值十分突出。  上海《文汇报》曾有段评论:上海画坛近几十年可谓是沧海桑田,从腥风血雨的“白色恐怖”时期,到今日钟鸣鼎食的百年盛世,这期间舞文弄
期刊
佳士得伦敦一夜收获近1.3亿英镑  日前,佳士得伦敦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晚间拍卖圆满收官,成交总额近1.3亿英镑,约合13.2亿港元。本次拍卖汇聚44件珍罕杰作,其中76%的作品在过去20年内从未于拍场亮相,全场成交比率以件数计达84%,以金额计更高达96%。  其中,印象派大师克劳德·莫奈作于1877年、以巴黎的大都会活力为题的重要作品《圣拉扎尔车站外景》以近2500万英镑成交,成为当晚成交价格最高
期刊
我国古陶瓷学界普遍认为明代正统、景泰、天顺这三朝瓷器陷于衰退期,而三朝官窑瓷器由于不书年款,其面貌模糊不清,陶瓷史上称其为『空白期』或『黑暗期』。但根据一些文献记载,所谓的『空白期』并非完全空白,其时官窑烧造还是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为了解开这个疑惑,本刊特别邀请到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江建新,为您讲述历史上真实的『空白期』。  “两帝三朝”乱世现  这是明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期,明宣德十年
期刊
纽约作为全球艺术品交易的重镇,每年9月推出的亚洲艺术周则成了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的一个重要“参数”。  日前,备受世界各地藏家关注的纽约亚洲艺术周落下大幕。1600余件拍品,历经近一周的拍卖,苏富比、佳士得、邦瀚斯三大拍卖行共收获7021.92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4.82亿元),平均成交率超过80%。这是9月中旬结束的纽约亚洲艺术周交出的一份成绩单。刚刚结束的这一季艺术周,人们除了读到上述数字外,
期刊
11月1日至24日,伦敦亚洲艺术周期间,一场六朝艺术瑰宝特展将与公众见面。此次展览由美国著名影视经纪人Norman A Kurland和世界顶级中国艺术品古董商埃斯卡纳齐艺廊合作。  Kurland醉心收藏和研究六朝艺术达40年之久,逐渐建立了此类别中最重要的私人收藏,并获得了学界和市场的双重肯定,许多展品相继被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其实,早在去年11月举行的伦敦亚洲艺术周中,二者就呈现了一场精妙绝伦
期刊
如火的6月,激情无处不在。一边,世界杯足球赛如火如荼进行着;一边,北京的文物艺术品春拍“你方唱罢我登场”。被业内称为最强的春拍季,就这样在京城多家酒店轮番上演。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本季春拍尽管很热闹,但处于深度调整中的艺术市场难免会让佳作失去往日独霸拍场的景象。  经过10多天的鏖战,多家拍卖行都递交了自己的成绩单。应该说,这季拍卖很平稳。“真精稀”的拍品大多都体现了自己应有的市场价值,经典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