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基于UN Comtrade数据,通过修正的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模型),研究了需求、结构和竞争力对中国与东盟纺织品输美波动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纺织品整体,竞争力效应是导致中国及东盟纺织品出口波动的最重要因素,但近年来中国纺织品整体竞争劣势明显、东盟整体竞争力效应及特定纺织品竞争力效应均增强;增长效应和产品效应对中国及东盟纺织品出口增长的作用方向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且产品效应对出口增长影响程度均较小.从分类产品来看,整体上增长效应对中国纺织原料、制成品输美增长的拉动作用弱于东盟,产品效应对中国中间
【机 构】
: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UN Comtrade数据,通过修正的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模型),研究了需求、结构和竞争力对中国与东盟纺织品输美波动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纺织品整体,竞争力效应是导致中国及东盟纺织品出口波动的最重要因素,但近年来中国纺织品整体竞争劣势明显、东盟整体竞争力效应及特定纺织品竞争力效应均增强;增长效应和产品效应对中国及东盟纺织品出口增长的作用方向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且产品效应对出口增长影响程度均较小.从分类产品来看,整体上增长效应对中国纺织原料、制成品输美增长的拉动作用弱于东盟,产品效应对中国中间制品、制成品输美增长的正向拉动作用强于东盟,竞争力效应对中国纺织原料、制成品输美增长的正向拉动作用强于东盟.
其他文献
本文依据1999—2019年高细分度农产品贸易数据研究中国农产品进口贸易对进口来源地水资源可获性的影响效应,从演变轨迹、产品结构和进口来源地结构三个维度对中国进口农产品水稀缺足迹展开特征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因进口农产品获得的节水效应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但因进口替代缓解的水资源压力小于带给进口农产品产地的水资源压力,中国农产品进口贸易在水资源要素上存在着类似于“列昂惕夫悖论”的现象;2014—2019年中国进口农产品水稀缺足迹排名靠前的农产品种类主要包括棉花,碾磨谷物及谷物加工品,水果及坚果,畜禽肉、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的内涵和功能不断延伸和扩展,农村价值显化.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作为增强内循环能力的重要领域和重要战略支点,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是畅通“双循环”的排头兵.然而,农业农村在融入和服务“双循环”的过程中,存在着供需错配导致国内经济低效运转、产业根基不深导致农业产业升级难以启动、农村产业融合度不高导致“四链”难以加速、要素流通不畅导致城乡融合道路受阻、农村改革“内卷化”导致经济发展航向偏离、开放新高地建设滞后导致“双循环”连通不畅等
本文通过指标体系法对2009—2018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业经济韧性进行综合测算,明确其空间差异特征,同时借助泰尔指数法分解其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性识别.结果表明:①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业经济韧性均呈明显上升趋势.从省际来看,山东农业经济韧性均值最高,西藏最低.从区域来看,中部地区农业经济韧性最高,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农业经济韧性明显低于其他地区.②中国农业经济韧性的总体差异、区域内及区域间差异均呈不断缩小的趋势
本文利用中国重大动物疫情公众认知与行为调查数据,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分析公众对重大动物疫情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进一步使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公众个体特征对其风险感知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公众在重大动物疫情期间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可显著提升其对重大动物疫情的风险感知程度,而知觉行为控制则可有效降低其风险感知.公众的年龄、文化程度和家庭规模在部分路径中具有调节效应,其中年龄较大的公众群体对重大动物疫情的风险感知程度更易受到主观规范的正向影响,文化程度较低的公众群体对重大动物疫情的
以数字化、信息化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赋能助推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优先发展农业农村、逐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应有的题中之义.作为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命题,以数字赋能助推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聚焦“高品质民生观”和“整体智治观”的价值追求、遵循“城乡共同繁荣”及“均衡充分发展”的目标导向、回应“数字乡村建设”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并最终指向促进“智”与“治”的高效融合、推动“质”与“量”的城乡均衡和实现“供”与“需”的精准匹配三大核心目标.因此“十四五”时期,要以数字赋能为手段,树立以人
本文对中国2007—2019年财政支农的支出空间分布与效率差异进行分析,发现财政支农的“量”与“效率”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运用系统GMM模型分析财政支农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财政支农规模效率提高粮食安全度的能力比财政支农纯技术效率高;在政策短视性影响下,财政支农规模提高粮食安全度的作用存在滞后效应.第二,财政支农规模高不一定能有效保障粮食安全,提高财政支农规模只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必要非充分条件.第三,粮食主销区应加大财政支农规模,粮食产销平衡区则需在保证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前提下,加快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