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教育活动分众化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newbl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2015年国务院颁布出台的《博物馆条例》中可以看出,博物馆的“教育”开始成为博物馆运行的首要目的,并上升至国家法规层面。面对现今博物馆界多种教育理念推陈出新的现状,分众教育成为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的可选择理念之一。分众教育是针对大众教育而产生的,开展教育工作时要充分了解受众群组的兴趣所在,根据受众群组的需求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受众目标明确,才能够真正地想观众之所想、答观众之所惑。因此,本文以大连自然博物馆为案例来开展分众教育研究,针对婴儿期与学步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成年人、老年人开展了各项分众教育活动,在分众教育的理念指导下拓展创新性教育活动,以期最大程度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辐射能量。
  【关键词】分众教育;大连自然博物馆;非正规教育环境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基于对博物馆教育内涵的探究及国内外博物馆教育模式的启示,博物馆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在“教”,而在于“育”,即通过情景呈现、环境营造、互动体现等手段引导公众亲自参与,从而达到由“动”而“感”、由“感”而“悟”,实现从自外而内的感化到自内而外的悟化的教育目的。[1]所谓非正规教育,是指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所进行的,为成人和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包括各种岗位培训、校外教育、继续教育等。根据Rogers2004年所给的定义,非正规教育系指任何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有组织的、系统的教育活动。[2]如果是无目标、无计划、无组织的“非正式教育”,博物馆教育活动又何须进行策划、设计和组织呢?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博物馆组织的教育活动,都应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非正规教育”;而对于那些以休闲观赏为目的、自由参观的观众来说,博物馆提供的可能是“非正式教育”。本文论述在非正规教育环境下,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和科普教育前沿阵地的博物馆,如何最大程度地履行教育使命、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以下将结合大连自然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实践经验,探讨在分众教育视角下如何创新博物馆教育活动。
  一、分众教育的内涵
  (一)分众教育的定义
  目前,针对博物馆的分众教育还没有一个成熟规范的定义。1970年,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其出版的《未来的冲击》一书中,创造了“分众”(demassification)这个新词,此后立即获得了广泛关注。“分众化”原本是媒体用语,指受众从原来的大众转变为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群体。[3]传播中的分众是指“传播主体对不同对象用不同方法传递不同的内容”[4],其中分众对象“并不是同质的孤立个人的集合,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的人群”。[5]传播中的分众理论要坚持差异化原则,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要实行多样化的载体和手段,满足不同的需求。分众教育中的“分”即区分,“众”可以理解成有清晰特征的受众群组,把这个特定的受众群组定位为教育目标人群进行描述和定义,分众教育即是针对大众教育而言,开展教育工作时要充分了解受众群组的兴趣所在,根据受众群组的需求来开展有针对性的的教育活动。
  (二)分众教育的特点
  一是分众教育的受众目标明确,受众目标的选择会考虑受众的心理特征、认知程度、社会需求等因素;二是分众教育的教育规模较小,就像学校里的小班制一样,不以服务所有人为目的,只对受众目标服务,在增加教育场次的同时不断扩展参与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受众群组数量;三是分众教育的教育方式新颖,采取受众群组自主参加并提供大量的动手实践机会,能充分调动受众群组的积极性;四是分众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针对性的教育设计是为了培养出更多专业性强、文化层次高的公众,充分发挥博物馆作为科普教育阵地的重要作用。
  二、非正规教育环境下分众教育的实施
  博物馆作为非正规教育环境下开展教育工作的代表性场所,与学校教育的最大区别是参观者能够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除了教育资源的不同,博物館的教育方式、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都是与学校及媒体的说教式间接经验有所区别的。
  (一)0-3岁婴儿期与学步期
  提到0-3岁的小孩,很多人认为对他们的教育为时过早。其实不然,古代亦有“三岁定终身”之说,著名的教育学家井深大提倡的教育理念为“三岁定一生”,他提出幼儿教育应该从出生开始,儿童在三岁以前就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博物馆要做的是给他们海绵般的头脑里不断地加水,而且要注重数量和品质,善用3岁以前的关键发展期。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总共分为四个阶段,0-2岁上下的“感知运动图式”是第一发展阶段。处于该阶段内的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构建自身认知结构,即通过该图式来比对感知输入、协调反映动作,实现对陌生世界的探索打量与初步认知。[6]开展的活动包括引导性地讲故事,故事最后要反映出一个道理。在音乐中儿童可以随心地手舞足蹈,发挥他们的潜能、互动游戏,增强亲子之间的关系等。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充分考虑了他们的特点,在活动报名阶段考虑他们的安全感,组合是亲子搭配,在他们玩耍的过程中有爸爸妈妈在周围会让他们倍感安全,在活动正式开始前会引导家长如何租赁婴儿车,如何利用好母婴室(第三卫生间),会通知家长活动场地是安全的,没有容易塞进嘴里的物体,装备都是经过消毒处理的等一系列温馨提示。
  (二)4-7岁的幼儿期
  4-7岁年龄的大部分孩童都在幼儿园中开始了学习生活。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总共分为四个阶段,2-7岁是第二发展阶段。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童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判断和理解能力,因此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特性进行浅层次的解读,一点点增强对周围世界的接触和认识,思维也在这一阶段有了显著提升。[7]每年来参观自然博物馆的幼儿园孩童数量不在少数,在认知发展上正是亲近自然、爱上探究、观察身边事物的好时机,可以引导孩童学会观察、分类、探究认知身边的事物。在这些方面,自然博物馆可以说是最天然的科普教育场所,能发挥不可估量的教育作用。博物馆可以设计简单的工艺美术画、叶子拼图、角色扮演等受欢迎的活动,幼儿们会真切地、直接地感受到生命、生活以及生存的美妙和神秘,学习到了尊重生命的态度,爱上自然,爱上探究。   (三)8-12岁的童年期
  此年龄段的孩童已经在小学开始了学习生活,能集中精力的时间大约在25分钟左右,要考虑他们“探索”和“做事”的双重需求,要考虑此时正是培养他们坐、站、走、书写和读书姿势的时期,在活动时要考虑桌子、座椅高度,展台、展柜和展品高度,活动的趣味性也由游戏型转为学习型。同时,此时期也是孩童形成个性的关键时期,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是认识自我并构建自我的最佳时期。2017年初发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是近年来唯一发布的新标准,它与2013年美国颁布的《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具有相近的教育理念与观点:(1)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宗旨;(2)以“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为课程的目标;(3)在课程内容中增设技术与工程的具体内容。[8]适合开展的活动有夏令营活动、纪录片观看、观测标本、修复标本、制作化石等加强型活动。
  (四)12-18岁的青少年期
  12-18岁的青少年已经步入了中学、高中,开始了青春期的学习生活。然而,由于与日俱增的社会竞争,使现代教育以填充式的教学方式为主,孩子缺少探索精神、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及求学过程中的乐趣。教育部公布的《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科学课程从“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这四个方面体现和把握科学的本质”。在科普出版社出版的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科学素养导航图》的设计者看来,从初级学校到高级学校,学生的学习都是建立在他们以前所学的基础之上,现在的学习将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因此,为了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科学素养,教育者都需要了解学生在不同的年级,甚至是不同的学科之间所学观念和技能如何依赖于或者支持文前的观念和技能,否则教师交给学生的不过是一堆孤立的和贫乏的理解。科学素养导航图的目的就在于帮助教育者理解学生被期望在不同年级学习的东西,并且帮助他们去设计连贯和综合的课程、教学和评价。[9]有了以上指导性文件的支撑,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要抓住他们接近于成人又区别于成人的心理特征,突出整合与探究的特点,多开展一些教育活动,让他们亲自动手参与到相关领域中来,如举办对他们有吸引力的临时展览,设计增强他们责任感和自信心的教育活动,甚至可以在馆内设置适合他们的临时工作岗位,吸引他们成为志愿者。
  (五)成年人
  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朗(Paul Legrand)认为:“人格的发展史通过人的一生来完成的”,“教育,不能停止在儿童期和青年期,只要人还活着,就应该是继续的”。[10]此理念一经提出便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推广。成年人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都达到了一定的层次,所以对教育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年龄组的学习循环始于具体的体验,到抽象的概念,到主动实验,最后再回归具体体验。”[11]成年人的经验是需要自我激励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一个全才,而是倾向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所以成年人来馆面对诸多的展览、讲座、教育活动等项目会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会针对他们的需求来开展工作。在参观方面对于成人给予的重视还不够。成年人的世界也有足够明显的差异,最主要的不是表现在年龄方面,而是表现在参观条件和参观动机方面。参观条件是指,当一个人没有足够的时间,或者是跟随团队前往、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参观时,他就只能根据时间条件安排参观;参观动机主要指观众参观的不同目标和兴趣。所以,成人观众的分众教育应该主要考虑这两个方面。[12]
  (六)老年人
  老年人这个年龄组对博物馆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他们热爱博物馆,对博物馆的活动非常感兴趣,他们也关心公益事业,是博物馆开展各项工作的积极参与者。他们需要多种形式的文化生活,需要满足他們对知识的追求、对事物的理解和对生活的审美等,很多老年人把博物馆当做他们的第二工作地点,是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对于老年人组充分考虑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设计了无障碍通道、轮椅、电梯、第三卫生间,并在多处设置了休息座椅,设计了科学画等烘托知识氛围,给老年人组最贴心的暖心服务;设计了针对他们的专题讲座、画展等专题兴趣小组、志愿者等活动,博物馆的实物教育资源和特殊的教育方式,希望能够满足老年人学习的渴望,在他们的终身教育生涯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对于博物馆教育活动分众化设计的思考
  (一)加强理论指导,为观众答疑解惑
  “分众教育”的目的正是让公众来到博物馆后,有适合参观的去处,有想去的去处,能找到想去的去处,从而体现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公益性、均等性和便民性等。[13]博物馆要想成为观众心里的理想去处,就要加强理论指导,教育者要熟悉博物馆行业的各项政策法规、书籍、课本、期刊论文及各种理论等。科普出版社出版的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科学素养的导航图》、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等,都是少年儿童“分众化科学教育”的指导性文件,都可以为分众教育活动提供支撑和依据;特别是其中的“探究式学习”“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等理念都能为博物馆科学教育提供指导,如博物馆开展的体验、游戏、小制作等活动方式都吻合了上述理念。
  (二)确定明确目标,为观众量身定做
  通过对其观众的全面了解和分析,从多种层面将对象做出细致划分,同时对馆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调配与建设,以配合各种学习项目,[14]这样可以充分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博物馆要在分众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为观众服务的目标,根据自身的特色,将多种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制定合理的教育策略,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适合不同观众的教育活动,为观众提供不一样的特色服务,使博物馆的吸引力、延续性和扩展性随着观众的需求不断增强。对观众开展调查之后,要对现有地各项教育活动不断地进行探索、适应和调整,时刻保持与时俱进,贴近民心。   (三)联合多方力量,共建共享机制
  在分众教育理论指导下,博物馆需要开展各种特色的教育项目,但如果仅仅闭馆自居,活动的影响效果会大打折扣。博物馆要走出去,与政府、企业及学校等单位建立合作共享机制,政府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可以加强政策的制定完善,明确各类科普力量的明确分工;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对于活动的设计提供社交媒体平台等技术推动力量;学校作为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直接受益者,对于活动的开展提供教师及学生的中坚力量;社区作为博物馆吸引新公众的超级链接有效阵地,都是博物馆要重视的科普力量。有了多方力量的共建,博物馆的分众教育活动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都能很好地实现资源优化,以强化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为目标,联合多家力量共建共享,在政策、资本、人员、媒介等多方面全力推进分众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结语
  随着国家、社会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不断重视,时代带给了博物馆在教育功能发展方面前所未有的挑战,分众教育的定位更加细分化、更加全面化,分众教育正是博物馆非正规教育环境下传统教育形式极其有力的补充。面对不断推陈出新的“构建主义”“瑞吉欧”“STEAM”等教育理论,博物馆人需要立足自身特点,在传统教育与创新理念之间寻找一个均衡点。相信这是新形势下所有博物馆人共同面临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1]梁兆正.自然,不仅是自然[J].中国博物馆,2013(4):12.
  [2]朱幼文.科技馆教育的基本属性与特征[C].以科学发展的新视野,努力创新科技教育——201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3]白府正.我国高等教育分众化的经济意义[C].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论文集.
  [4]熊澄宇.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J].瞭望新闻周刊,2004(2):60.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程利国.皮亚杰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关系论者[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1):133-139.
  [7]董莉.皮亞杰认知发展理论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2018(4):39-40.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9]琚四化,符太胜.美国科学素养导航图简述及启示[J].科学教育,2005(11):1-3.
  [10]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311.
  [11]郑奕.博物馆教育空间与活动的“分众化”规划.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6(1):52.
  [12]严建强,周婧景.满足更广泛的需求——博物馆分众教育的实践[J].自然博物馆,2014:77-83.
  [13]郑晶.谈博物馆的“分众教育”——以南京博物院为例[J].东南文化,2015(6):119-123.
  [14]郑奕.科学的博物馆教育活动组织管理模式[J].中国博物馆,2013(3):64-72.
  作者简介:刘丽(1985-),女,蒙古族,大连自然博物馆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学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释通》篇是章学诚《文史通义》中重要的一篇史论,集中体现了章学诚的通史观念。《释通》篇论述了“通史”的产生和发展演变,分析了通史体裁的优缺点,并对修通史工作作出展望。本文试对《释通》篇进行解构,以此初步认识章学诚的通史观念。  【关键词】章学诚;《文史通义》;通史;《释通》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A  章学诚是清代著名的史学理论研究学者,撰有著名的《文史通义》传世。《文史
【摘要】“舞”字作为我国文字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集中反映了人们的心理活动,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能力,是人的身体语言的异化。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會文化的进步和不同朝代的更迭,其形体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对“舞”字形体的发展变化进行研究,从而窥探我国古代舞蹈在不同时期的发展。  【关键词】“舞”;中国古代舞蹈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阿布·菲达的《地理书》是中世纪一部重要的地理书籍,作者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时值中国宋朝时期,书中有不少对杭州的描写。本文通过《地理书》中对杭州描写的注释和思考,分析了宋朝杭州与阿拉伯国家交往的特点。处在独特地理位置上的杭州沟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本文所做的研究是杭州与阿拉伯国家关系史、中阿文化交流等历史学科研究的需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的考务管理是量大且繁重的一项工作,为了给高职院校大学生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环境,促进教学质量,创建优良考风考纪,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通过加强考务管理工作,促进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确保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加快良好校风、学风、教风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考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考试既
【摘要】说起中国民间传统工艺,我们会想到很多:木版年画、泥塑、面塑、糖塑、吹糖人、砖雕、瓷刻、微雕、木偶、皮影、蜡染、刺绣、织锦、剪纸、风筝、脸谱、面具等等。其中,剪纸,风筝这些常见和我们耳熟能详的民间工艺,发展也正盛,这点尤其是学设计的同学深有体会。  【关键词】民间传统工艺;窗染花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  如今,很多设计都会融合进“中国元素”,而在设计中运用最典型的中国元
【摘要】本文以“功能翻譯理论”为指导,以河南省内排名前24的高校网页英文简介为例,探究并分析译文中存在的问题,为高校网页简介的英文翻译提供参考翻译技法,指导翻译,以期看到更多优秀的高校网页英文简介,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及国外学者来中国学习。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文本类型;高校网页简介;翻译技法  【中图分类号】G625.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从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对
熟悉章文晋的人会把他说成是传奇式的人物,但他从不居功自傲,是一位真正的人民勤务员。作为周恩来总理亲自培养起来的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官,他在起草外交文件、边界谈判、开拓和发展中美关系、开展友好交流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跟随周恩来走上外交之路  1927年,13岁的章文晋赴德国留学。次年即加入德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参加了德国共产党中国语言组的活动。当时德国语言组的成员有成仿吾、廖承志和张崿等八个
朱占平,湖南醴陵人,1952年12月生;1975年1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93年获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职业鉴定专家委员会(陶瓷)副主任委员,湖南醴陵陶瓷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特聘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醴陵釉下五彩传承人、湖南美术家协会陶艺委员会委员、湖南醴陵釉下五彩国瓷研究所艺术总监。  从事釉下五彩陶瓷艺术近四十年,曾获联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旅游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世界文化遗产近几年备受青睐。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更加趋向于精神方面的需求,这方面的需求最为重要的便是来源于文化。其中世界文化遗产在人们的精神需求中显得更加重要,而世界文化遗产本身的脆弱性与不可再生性直接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世界文化遗产的解说与一般旅游景点的解说有所区别,本文就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解说方式方法展开论述,以便
【关键词】自我意识;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50-0067-05  【作者简介】王晓娜,山东省济南第十一中学(济南,250031)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之一。高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的时期,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