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效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lover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一种心理品质和心理发展,是学生成功的内在起点和学生个性完善发展的组成部分。兴趣能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的爱,能唤起学生的自觉性。要使学生乐于学习,教师要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要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因为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学习内在动力、智慧、潜能的充分发挥,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只有学生乐学,才能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巧设巧引激发兴趣
  语文教师要能够运用富有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通过绘声绘色的描绘,精辟透彻的分析,具体准确有刻画,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千里长街送总理》时,学生对于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场景很难入境,更难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就是要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师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与作者有同样的情感,紧紧把握沉痛悼念的感情基调。我用低沉的语调说:“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祖国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停止了跳动,1976年1月11日下午,首都百万群众自发云集在十里长街上,在一片泪雨与哀哭中向缓缓而去的总理灵车沉痛告别,直到今天,十里长街送总理感人的情景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教师满怀哀痛之情的引入,渲染低沉抑郁的气氛,这样学生一开始上课,神情就很专注,很有兴趣与老师交流,感受到老师情感脉搏。在回答问题中学生也带着崇敬,爱戴之情。这六准确地感受到文章的写作基调,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突破了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不是很呆板接受而是主动积极地获取。
  教师还可以采用绘画这一手段激发兴趣。例如:教古诗《幕江吟》,诗中描写深秋时节从日落到夜晚江上的景色,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教师可针对诗中景色美这一特点,先展示蔚蓝天空,水平如静,岸边柳树倒垂,池里荷花开得正艳的背景图,再画上日落的太阳,水面一半红一半绿,在荷叶上画晶莹透明的露珠。构成了一幅形色兼备的风景图。就这样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脑海里浮现一幅美丽的图画,进入了诗人描绘意境之中得到了美的熏陶。从而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不用死记古诗,硬背诗意及中心,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课内活动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思想性,趣味性强,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题材,知识点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兴趣。如讲《奴隶英雄》一课,因为这是一部优秀的剧本,文章情节感人,所以可让学生表演,加深对剧本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好地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再如,讲《镜泊湖奇观》时,让学生“我是导游”带领“游客”乘着这班“旅游快车”去观赏幻灯上或录相中的美丽景色,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理解课文,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
  课内增加适当的游戏内容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学习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游戏最适合于低年级教学,因为游戏是低年级学生的精神食粮,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手脑口眼耳齐动,使学生易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如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找朋友,另外,教师可充分利用课中操,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生的疲劳,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一举两得。
  三、用电教手段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形象。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而现代电教手段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单一表现手法为多种表现手法。
  鲜明的色彩,逼真的外形,连续的动作,极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每当打出幻灯,播放录相,录音机时,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了,新奇精彩的画面令学生惊叹不已,优美的乐曲让学生入情入境。
  例如,《桂林山水》是一篇很优秀的描写文,通过描写桂林山水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学生没有到过桂林,就文章中的语言文字也难以打动学生的心,对作者描绘的景物抒发的感情理解不透。如果一放录音相片,优美画面展现在面前,再加上录音机深情的配乐,学生回完全陶醉于桂林山水美丽的画卷,真会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之感,他们的热爱自豪之感便油然而生,这也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轻松完成教学任务,提高了教学质量。
  再如,在低年级教学识字时,传统的教学手段,一般一节课可教6—8个生字,而利用了电教手段,则可达到12—14个生字,效率提高了,因为电教手段可以使新授课时间缩短,练习时间大增,练习形式多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新课时幻灯出现的象形子的“象形”,能帮助记忆,也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尤其对低年级学生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画面,有利于他们识记。
  四、引向课外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受空间,时间的限制,有些教学内容在课内教学效果不及课外进行,让学生走出教室,首先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再加上实际操作呀,观察实物呀,听别人讲解呀,兴趣就更浓了。尤其在作文教学中如描写一景物,让学生到室外指导他们观察,就比在教室内让他们自己想象好多了。如写《参观×××》,带领学生参观一下,经过实地考查,别人的讲解,就不难写出这篇作文。从课内走向课外,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提高了教学质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乐知就是对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是学习入门的向导,是最好的教师,是成材的必由之路。我们教师要想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
其他文献
“识字是一切探究的第一步”,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生字教学是构建整个模式的底层基础,尤其是小学低段生字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决定了后面学生学习词语、句子、段落、文章等的成败。因此,我认为,在对低段学生进行生字教学时,教师必须注意正确有效地运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方法,力求提高生字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初次学习时的识字正确率,为以后的语文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当前生字教学面临的问题。  根据2
期刊
目前的语文教学确实存在淡化学科工具性问题,我们不容漠视。钱梦龙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应回归本位。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听读说写能力。是的,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无论继承优良传统还是发展创新,我们都要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位”。  笔者心目中回归到“本位”的
期刊
经典诗文是我国是文学史上最具有生命力的瑰宝。它历经岁月陶洗,千锤百炼,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和审美意识。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我们民族约定俗成的教科书。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其它任何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每当教室里响起这琅琅的诵读声音,我的内心总是涌动着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小到日常购物,大到国际国防工程等数据的处理。因此, 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教学生活化便成了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首选。数学教学应充分发掘生活、依托生活、研究生活、开拓生活,以现实的、有趣的、富于挑战性的生活为背景,实施内容鲜活、
期刊
语文教学包括讲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两大内容。一般的语文教学方法是将讲读课与作文课完全分开来进行教学,认为两者联系并不十分密切,而且也很难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于是在讲读课上只进行范文教学,不搞作文教学,关于作文教学的内容或存在的问题则放到作文课上去教授、解决。其结果,无形中留给学生一个错觉,似乎讲读课文与写作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学生甚至更错误地认为不上语文课照样能写好作文。根据这些情况,
期刊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量的研究表明,数学学习兴趣是一种自觉的动机,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是数学学习中具有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关键内容。  课堂上如何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主要通过联系、挑战、变化、魅力的方式。所谓联系是在教学设计中要联系学生的客观现实和数学现实,使教学内容不是空洞无物而是有意义的,是与其已有经验和
期刊
农村初中教育中,生物作为一门副科,教学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普遍存在着师资不足,教学条件差,尤其是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实际,很少涉及农村、农业、农民方面的问题。教学过程沿用着陈腐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有的甚至于给学生划重点、总结提炼课本的要点,以利于学生背诵,应付各种形式的统考,既忽视了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也忽视了学生对生物学的浓厚兴趣。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际,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
期刊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根据新课程的理论,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以对话、交流、合作等为基础的知识建构活动,没有沟通的教学中不可思议的,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在教与学的社会关系中,师生之间不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而应该是平等的“我——你关系,双方互相尊尊,互相信任、真诚交往、共同探求真理、交流人生体验。通过师生之间直接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实现师生双方主体的建构与发展。在教学中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
期刊
一、什么是卓越课堂  第一,“卓越”,杰出;超出一般。如卓越人材、卓越功勋、卓越的才能、卓越的成就。出处:《三国志·吴志·孙登传》“於是东宫号为多士” 裴松之 注引 晋虞溥 《江表传》:“登使侍中胡综作《宾友目》曰:‘英才卓越,超逾伦匹,则诸葛恪。’”《南史·梁邵陵携王纶传》:“ 纶(萧纶)任情卓越,轻财爱士,不竞人利,府无储积。” 宋苏轼《答李廌书》:“惠示古赋近诗,词气卓越,意趣不凡,甚可喜也
期刊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