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正觉寺的保护与展示

来源 :中国藏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baidou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圆明园正觉寺是一座清朝藏传佛教寺院,不仅象征着圆明园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是历史上汉、藏、满、蒙古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标本。文章在简要分析正觉寺历史、功能、价值、现状的基础上,就保护和展示方面提出一些意见,以期对实际工作有些许帮助。
其他文献
杨质夫先生的《入藏日记》系其作为以黎丹为团长的"西藏巡礼团"团员,于1934年4月自青海西宁起程至1935年2月间所记的日记残卷,现仅存2册。该日记对于青藏道程的探讨、山川描述、里程记载、地区垦殖叙述,颇有参考价值。其中1934年8月28日—1935年2月3日间的部分日记已于2008年连刊在本刊第3、4期,本次刊发的是1934年6月23日—1934年8月28日的部分日记,记录的是其在青海境内的行程和沿途考察的情况,是反映20世纪30年代青海藏区社会各方面状态的第一手资料。
1918年大流感由H1N1病毒引发。大流感传入中国分为海路传播和陆路传播,首先侵袭沿海、港口城市和陆地关口,进而向中国腹地省份播散。其传入西藏之情况久为大流感相关研究所遗漏。鉴于目前有关西藏大流感的相关档案文献中,以江孜大流感的记述略足详备,故文章以"江孜大流感"概括。文章缀集梳理相关档案文献脉络,以求廓清1918年大流感在西藏地区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其原因大致归结为特殊的地理条件、宗教因素、结核病等患病人群感染、频繁的人员流动以及落后的政府因素;影响包括导致西藏人口的急剧下降、加快农牧业生产的倒退、
格助词是藏文独特的一种语法标志,共有八格。它既不同于印欧语系中的格,也不同于阿尔泰语系中的格,更不同于汉语中的虚词,因此造成了翻译上的困难。文章在探讨藏文格助词的分类和特征的基础上,从藏汉语言的深层句法语义关系、语序类型及文字属性等角度进行比较,认为藏文格助词的汉译方法有对译和略译两种。翻译时只有准确掌握,并恰当使用这两种方法,才能使译句通顺,语义明确,避免形成藏文式的译文。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步入城镇化的进程已然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作为城镇化过程中的热点问题,一直受到学术界关注。文章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M村的田野调查发现,城镇化为M村村民造成短暂效益的同时,也对当地失地农民再就业造成诸多不适。文章通过田野调查及反思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的相关举措,指出小城镇的地方政府和地方市场的能力相对有限,在产业配置方面对于失地农民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应给予更多关注,充分调动失地农民的主体能动性,以提高他们对于生活转型的适应能力,有效解决再就业问题,打破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骤
长期以来,西藏生态旅游产业研究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中层困境""社会剩余"和"双态错位"。文章从中观层级下的8个维度和微观层级下的4个维度回应这3个问题,有助于促进西藏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良性发展。林芝桃花节生态旅游案例和"神鱼"生态文化案例则提供了有益启发。
并列结构几乎是每种语言都会采用的,也是最为简单的一种编码手段,藏语同样也是如此。文章主要从藏语书面语入手,对藏语并列结构的形式类型、形态句法特征、语义类型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
文章从探求木刻插图本《般若八千颂》的相关出版信息入手,确定了定日瓦·确吉坚赞是其出版人。在对定日瓦·确吉坚赞的生平特别是其在雕版印书方面的成就考证叙述中,部分再现了20世纪上半叶我国藏区私家雕版业的存在状况。
藏语在构词和构形中都有一些表示语法意义的轻读成分,如构词的词缀和表示语法意义的助词,可以统称为附缀语素。甘孜话这些附缀语素都会与前面的词根或词发生语音的减缩变化,形成大量真性复元音和新的形态变化方式,出现复杂的历时和共时的语音和语法变化。这种减缩变化调整了语音和语法的格局,是甘孜话语音和语法演变中的一个重要变化方式和特征,也是藏语康方言中比较少见的现象,研究这种涉及语音和语法两方面的重要现象,无论对藏语或藏缅语言语音、语法的共时和历时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文章基于藏文早期碑文和敦煌藏文历史文献,考察了连词cing/zhing/shing的语法化进程。文章主张cing/zhing/shing是由实义词zhing演变而来,从现有资料推测,zhing可能源于实词bzhin。
文章以巴基斯坦北部的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和阿富汗瓦罕走廊地区发现的7处吐蕃石刻遗存为研究对象,转译介绍石刻上的图像与题记,并结合时代背景对石刻的图像艺术特征及刻文所反映的吐蕃历史信息做了解读,最后对学界亟待解决的吐蕃始入瓦罕地区的时间和大小勃律的地望问题进行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