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21世纪的今天,在科技腾飞的时代,人们生活离不开科技,国家发展离不开科技。一个国家的公民科学素养,关系着国家的发展与兴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这是对待科学的态度,也是科学素养的一种体现。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需要从小时候开始,而科学兴趣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动力和源泉。本文结合我校科学工作的开展,探索培养学生科学兴趣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科学兴趣;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使它真正发挥科学学习的动力。浓厚的兴趣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保证对科技教育活动的专注、持久。
一、举办主题科技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技活动是激发学生活动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科技活动能向学生进行科普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起到科技启蒙教育的作用。
在科技活动中,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智力特点,选择有关的内容,对少年儿童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科普教育。现在,很多学校每年都有举办校内的主题科技节活动,旨在创设一个符合学生年龄和智力特点的环境,有目的地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变化差距很大,智力的发展也截然不同。所以,要举行科技活动并不容易,要有一套完整的方案,而且,科技活动还要适合一到六年级的学生参与,这对小学教育工作者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科学常识出发,找准主题和切入点,才可以有效地开展科技活动,而不会只是应付式地开展活动。下面,笔者分享一下我校开展的一个科技系列活动。
我校的科技系列活动主题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个主题也是我校整个学期的教育主题,笔者找准这个切入点,把科技活动以系列活动的形式进行。因为系列活动可以不只是科学这门学科的范畴,可以是语、数、英,甚至美术等学科的活动。由于是整个学期的教育主题,所以开展系列活动,也可以贯穿整个学期来进行,而且涉及到不同的学科,就可以让学生在接触科学的同时,不至于忽略其它学科。既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其它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
以科学科为例,我们开展了两个活动;一个是以“资源回收,有效利用”为题,另一个是“我为环保添色彩”为题;两个活动在一到六年级里面开展,利用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能找到的废旧物品,把它制作成回收箱,回收箱制作好以后,还可以放在每个班里,专门回收学生日常学习中产生的可回收的废物。这样,学生就很有兴趣参与活动,因为可以动手制作,成品还会有实质用处,学生成功感就更加强烈。在这种兴趣感和成功感的推动下,学生参与度自然提高。
同一个活动内容,为什么要制定两个活动方案呢?因为科技活动重在动手实践,对于中高年部的学生来说,问题是不大的;但对于低年部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动手能力并不强,但是兴趣却非常浓厚。我们搞科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全民参与,提高学生科学兴趣,重点与难度恰恰也在这里。所以笔者制定了两个活动方案,一个是中高年级参与,一个是低年级参与。中高年级负责制作,低年级负责把做好的回收箱进行设计装饰。这就开展系列活动的优势,不同的活动内容,产生同一个活动结果。
为了让科技活动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我们针对小学生年龄小但又争强好胜的特点,把科技活动引入竞争机制,把活动中的所有作品进行评比,评比结果也会结合到学校少先队的“雏鹰争章”活动中;增强活动评价的激励性,以此来满足其争强好胜的心理,从而激发其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创建科技特色项目
现在很多学校都会有自己的教育特色。体育特色、科技特色等,更是众多学校开展的特色项目。科学课是所有小学都有的课程,但科技特色并不是每个学校都有。科技特色是学校开展科学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学校大力推动科学教育的体现,也是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
创建科学特色,首先要建立明确的方向与目标。只要能找对方向,根据既定的目标,就能有效地开展科学教育,并可以充分利用特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生有着年龄小,知识面窄,但好奇心强,贪玩好动的特点。抓着这个特点,我校创建了“航空航天模型”科技特色项目;并开设航模小组。航空航天看上去是很高深的知识,但我们以模型为切入点,成立航模小组以激发学生兴趣。
航模科技活动与其它科技活动不同,它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而且航模活动最讲究的是动手能力,与操控技巧。意义在于,学生通过指导,依靠自己的努力,学习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智慧在不断的进行思考和创造中得到启发和升华。
在小学开展航模科技特色并不容易。小学是学生在校学习知识的基础阶段,學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以及动手能力都很差,同时,由于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又会存在着许多许多的不良习惯和作风。这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小学航模科技活动的开展。根据这一特质,小学开展航模特色活动,关键就在于培养兴趣;以点带面,以兴趣激发学习;只要有浓厚的兴趣,就会有学习的动力。所以,我们按照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实施梯队模式,以激发兴趣,逐步深化到科学知识的学习与运用。
针对一、二年级入学时间短可塑性大、好奇心重、又好动的特点。首先在学生中开展学生比较爱好又简单易行的折纸飞机和竹蜻蜓,进行折纸飞机的制作和放飞比赛。由最简单的折纸飞机到相对复杂的折纸飞机逐步提高。折纸飞机的难点在飞机的折叠上,折叠不好或不规范往往飞机就飞不好,而放飞对学生讲要相对容易得多。通过这样活动可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放飞比赛提高学生对航模科技活动的兴趣,同时选出对航模科技活动兴趣旺盛、动手能力强、家庭支持的学生进入航模小组进行进一步的集中训练和培养。
对经过选拔出进入航模科技小组的学生,我校聘请专业航模教练进行指导。
首先,是利用风动车的制作与操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由于风动车的工作原理和操控技巧与飞机类似,所以学生通过风动车,就能认识到简单的动力学原理,并通过操作,开发了学生的大脑思维、反应、手眼协调等能力。 其次,利用飞行模拟器锻炼学生的遥控水平,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模型遥控同时,又不会因为操控水平低,而造成模型损坏。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用最低的经济价值,获得最大的利益,就更渴望可以遥控真正的模型飞机;同时,也通过投掷式滑翔机的制作与放飞,使掌握与飞机飞行有关的空气动力学的知识和简单的模型飞机的调整技巧,如飞机重心的如何调整、如何根据飞机的飞行状态调整上反角和调整机翼等知识等,从而给他们增加了学习的动力,为日后遥控模型飞机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最后,水平高的学生就逐步开始遥控飞机的制作和飞行训练,并继续模拟器的训练,同时也开始参加一些模型竞赛。目的是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相应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同时,在活动中根据放飞中出现的问题,逐步进行航模基础知识的讲授和相关技能技巧的培养。
通过这种阶梯式手段,以兴趣为主,带动学习。在航模小组建立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就已经获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区的航模比賽中,获得了不少的奖项。由此可见,创建科技特色项目,对提高学生科学兴趣,推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有明显的帮助。
三、优化科学教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的核心课程。小学科学课程主要在于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探究能力,而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科学课更要注意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因为每周每班仅两节课,与其它学科相比,既没有书面作业,又没有繁重的学习压力。如果学生不对科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持续下来,就不可能自觉地、主动地去完成科学学习,因此,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科学的重要一环。正是有了这份兴趣,学生才会喜欢这门课,喜欢参加各种科学活动。
由于小学科学课是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开展的,学生属于中高年部,基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已经形成,要掌握科学知识一点都不难,难就难在教师的指导和教学。如果教师的教学用的是老套的方法,依书直说;很快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科学的兴趣,没有了兴趣,就像没了汽油的车子,失去动力,呆呆地停着。
所以,学生的兴趣培养,重点是教师的方法与手段。而现在大部分学校的科学教师不全是专职科学教师,基本都是兼任,只有一位是专职科学教师。这种情况下,对教师、对学校,都是极大的挑战。我校也属于这种情况,在此环境下,学校几位兼任科学的教师都会以专职科学教师为中心,进行集体备课,相互间会讨论教法,交换经验。由此,笔者总结了能提高学生科学兴趣的一些经验。
1.教师的方法要灵活,要开放。因为课本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科学知识广泛;有些是观察类,或者是实验类的课。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讲课时间不宜长,要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和实验操作。
2.创设情景,联系生活。科学课本里的内容基本都是贴近生活的,因此,学生都很感兴趣,怎样才能把这种兴趣持续下去呢?这时候,我们就要有经验地创设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例如,六年级上学期讲到《电磁铁》一课,笔者会让学生带上四驱车和小风扇,在课堂上让他们摆弄,感受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知道电磁铁并不只是一种现象,而是生活中的使用工具。这样做,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达到一个高潮,
3.重视实验操作。科学课里,实验操作占了很大一部分。学生上科学课都爱动手实践,而且对实验仪器和实验结果充满好奇与幻想。但由于进行实验,需要准备大量的器材,很多教师都会直接忽略实验操作,而直接告诉学生科学理论。如果碰上实验器材缺失,或数量不足,学生就更难以进行实验操作,慢慢他们就会失去学科学的兴趣。所以,科学课堂上一定要重视实验操作,学生在操作中能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也能达到自主探究的要求。作为教师,就更应该熟悉实验操作,花点时间去准备实验材料,甚至要留意实验仪器的齐整,随时反映到学校,及时补齐材料,这些都是保证学生能顺利完成实验的必要条件。
4.注重学生情感建立与自我评价。学习的成功是发展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如果学生克服了较大的困难而获得成功,那他们以后的学习就更加积极,兴趣就更加浓厚。在科学课上,学生的实验操作不一定每次都会成功,或者得出的实验结果不一定符合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这时候要注意言语的激励,不要讽刺和挖苦学生,鼓励学生反复实验,反复推敲。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的喜悦感、成功感,能促使他们以后能积极地思考,更认可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
趣味性浓是科学课本身的特点之一,无论兼任,或是专职科学教师,只要能掌握良好的教学技巧,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去学习。所以,优化课堂教学尤为重要。
四、营造科学文化氛围
“孟母三迁”这个故事我们不陌生。学习,讲究环境的氛围。良好的氛围能提高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为什么呢?因为良好的氛围能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发人的学习兴趣。
校园文化氛围,就是要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许多学校都会按照自己的特色去布置环境,而涉及科学知识的宣传栏,往往只有一小块,或者只局限在科学实验室里。对于提高学生科学兴趣,这是远远不够的。
我校十分注重氛围的,所以,校园里,只要能使用的地方,都会被创设成良好的环境氛围。例如,我们专门腾出一个地方,把它布置成一个阅读角,在那里放置了大量的科普读物,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能接受科学文化的氛围。另外,我们还专门改造了一个科技活动室,里面摆放了很多模型和学生的小制作,经过的学生都会禁不住观赏一番。在通往科学实验室的楼梯、走廊与过道上,我们都花尽心思,把它创设成一个科普长廊;两边挂有很多学生的科幻画,楼梯顶部还做了一个会发光的“行星图”,墙壁还挂满了科普宣传栏。让全校师生都能感受到学校对科技的重视,让学生知道学习科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是必不可少的。
以上几点,是笔者从事科学教育工作中,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简单地归纳出来的。笔者的认识可能并不代表所有情况,但我校确实在运用这些方法与途径后,在短时间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兴趣,重新把学校科技工作带领到一个新的台阶上。笔者相信对日后的工作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丁文光,赵金龙.浅谈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明日,2018(47).
[3]孙咏梅.培养科学兴趣,提高科学素养[OL].https://www.pep.com.cn/xxkx/rjbxxkx/rjxxkxwd/201102/t20110214_1648469.html.
[4]张颖.谈谈如何在科技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OL].http://www.mayiwenku.com/p-7910175-.html.
[5]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关键词】科学兴趣;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使它真正发挥科学学习的动力。浓厚的兴趣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保证对科技教育活动的专注、持久。
一、举办主题科技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技活动是激发学生活动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科技活动能向学生进行科普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起到科技启蒙教育的作用。
在科技活动中,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智力特点,选择有关的内容,对少年儿童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科普教育。现在,很多学校每年都有举办校内的主题科技节活动,旨在创设一个符合学生年龄和智力特点的环境,有目的地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变化差距很大,智力的发展也截然不同。所以,要举行科技活动并不容易,要有一套完整的方案,而且,科技活动还要适合一到六年级的学生参与,这对小学教育工作者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科学常识出发,找准主题和切入点,才可以有效地开展科技活动,而不会只是应付式地开展活动。下面,笔者分享一下我校开展的一个科技系列活动。
我校的科技系列活动主题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个主题也是我校整个学期的教育主题,笔者找准这个切入点,把科技活动以系列活动的形式进行。因为系列活动可以不只是科学这门学科的范畴,可以是语、数、英,甚至美术等学科的活动。由于是整个学期的教育主题,所以开展系列活动,也可以贯穿整个学期来进行,而且涉及到不同的学科,就可以让学生在接触科学的同时,不至于忽略其它学科。既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其它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
以科学科为例,我们开展了两个活动;一个是以“资源回收,有效利用”为题,另一个是“我为环保添色彩”为题;两个活动在一到六年级里面开展,利用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能找到的废旧物品,把它制作成回收箱,回收箱制作好以后,还可以放在每个班里,专门回收学生日常学习中产生的可回收的废物。这样,学生就很有兴趣参与活动,因为可以动手制作,成品还会有实质用处,学生成功感就更加强烈。在这种兴趣感和成功感的推动下,学生参与度自然提高。
同一个活动内容,为什么要制定两个活动方案呢?因为科技活动重在动手实践,对于中高年部的学生来说,问题是不大的;但对于低年部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动手能力并不强,但是兴趣却非常浓厚。我们搞科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全民参与,提高学生科学兴趣,重点与难度恰恰也在这里。所以笔者制定了两个活动方案,一个是中高年级参与,一个是低年级参与。中高年级负责制作,低年级负责把做好的回收箱进行设计装饰。这就开展系列活动的优势,不同的活动内容,产生同一个活动结果。
为了让科技活动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我们针对小学生年龄小但又争强好胜的特点,把科技活动引入竞争机制,把活动中的所有作品进行评比,评比结果也会结合到学校少先队的“雏鹰争章”活动中;增强活动评价的激励性,以此来满足其争强好胜的心理,从而激发其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创建科技特色项目
现在很多学校都会有自己的教育特色。体育特色、科技特色等,更是众多学校开展的特色项目。科学课是所有小学都有的课程,但科技特色并不是每个学校都有。科技特色是学校开展科学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学校大力推动科学教育的体现,也是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
创建科学特色,首先要建立明确的方向与目标。只要能找对方向,根据既定的目标,就能有效地开展科学教育,并可以充分利用特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生有着年龄小,知识面窄,但好奇心强,贪玩好动的特点。抓着这个特点,我校创建了“航空航天模型”科技特色项目;并开设航模小组。航空航天看上去是很高深的知识,但我们以模型为切入点,成立航模小组以激发学生兴趣。
航模科技活动与其它科技活动不同,它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而且航模活动最讲究的是动手能力,与操控技巧。意义在于,学生通过指导,依靠自己的努力,学习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智慧在不断的进行思考和创造中得到启发和升华。
在小学开展航模科技特色并不容易。小学是学生在校学习知识的基础阶段,學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以及动手能力都很差,同时,由于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又会存在着许多许多的不良习惯和作风。这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小学航模科技活动的开展。根据这一特质,小学开展航模特色活动,关键就在于培养兴趣;以点带面,以兴趣激发学习;只要有浓厚的兴趣,就会有学习的动力。所以,我们按照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实施梯队模式,以激发兴趣,逐步深化到科学知识的学习与运用。
针对一、二年级入学时间短可塑性大、好奇心重、又好动的特点。首先在学生中开展学生比较爱好又简单易行的折纸飞机和竹蜻蜓,进行折纸飞机的制作和放飞比赛。由最简单的折纸飞机到相对复杂的折纸飞机逐步提高。折纸飞机的难点在飞机的折叠上,折叠不好或不规范往往飞机就飞不好,而放飞对学生讲要相对容易得多。通过这样活动可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放飞比赛提高学生对航模科技活动的兴趣,同时选出对航模科技活动兴趣旺盛、动手能力强、家庭支持的学生进入航模小组进行进一步的集中训练和培养。
对经过选拔出进入航模科技小组的学生,我校聘请专业航模教练进行指导。
首先,是利用风动车的制作与操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由于风动车的工作原理和操控技巧与飞机类似,所以学生通过风动车,就能认识到简单的动力学原理,并通过操作,开发了学生的大脑思维、反应、手眼协调等能力。 其次,利用飞行模拟器锻炼学生的遥控水平,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模型遥控同时,又不会因为操控水平低,而造成模型损坏。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用最低的经济价值,获得最大的利益,就更渴望可以遥控真正的模型飞机;同时,也通过投掷式滑翔机的制作与放飞,使掌握与飞机飞行有关的空气动力学的知识和简单的模型飞机的调整技巧,如飞机重心的如何调整、如何根据飞机的飞行状态调整上反角和调整机翼等知识等,从而给他们增加了学习的动力,为日后遥控模型飞机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最后,水平高的学生就逐步开始遥控飞机的制作和飞行训练,并继续模拟器的训练,同时也开始参加一些模型竞赛。目的是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相应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同时,在活动中根据放飞中出现的问题,逐步进行航模基础知识的讲授和相关技能技巧的培养。
通过这种阶梯式手段,以兴趣为主,带动学习。在航模小组建立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就已经获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区的航模比賽中,获得了不少的奖项。由此可见,创建科技特色项目,对提高学生科学兴趣,推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有明显的帮助。
三、优化科学教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的核心课程。小学科学课程主要在于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探究能力,而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科学课更要注意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因为每周每班仅两节课,与其它学科相比,既没有书面作业,又没有繁重的学习压力。如果学生不对科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持续下来,就不可能自觉地、主动地去完成科学学习,因此,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科学的重要一环。正是有了这份兴趣,学生才会喜欢这门课,喜欢参加各种科学活动。
由于小学科学课是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开展的,学生属于中高年部,基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已经形成,要掌握科学知识一点都不难,难就难在教师的指导和教学。如果教师的教学用的是老套的方法,依书直说;很快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科学的兴趣,没有了兴趣,就像没了汽油的车子,失去动力,呆呆地停着。
所以,学生的兴趣培养,重点是教师的方法与手段。而现在大部分学校的科学教师不全是专职科学教师,基本都是兼任,只有一位是专职科学教师。这种情况下,对教师、对学校,都是极大的挑战。我校也属于这种情况,在此环境下,学校几位兼任科学的教师都会以专职科学教师为中心,进行集体备课,相互间会讨论教法,交换经验。由此,笔者总结了能提高学生科学兴趣的一些经验。
1.教师的方法要灵活,要开放。因为课本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科学知识广泛;有些是观察类,或者是实验类的课。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讲课时间不宜长,要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和实验操作。
2.创设情景,联系生活。科学课本里的内容基本都是贴近生活的,因此,学生都很感兴趣,怎样才能把这种兴趣持续下去呢?这时候,我们就要有经验地创设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例如,六年级上学期讲到《电磁铁》一课,笔者会让学生带上四驱车和小风扇,在课堂上让他们摆弄,感受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知道电磁铁并不只是一种现象,而是生活中的使用工具。这样做,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达到一个高潮,
3.重视实验操作。科学课里,实验操作占了很大一部分。学生上科学课都爱动手实践,而且对实验仪器和实验结果充满好奇与幻想。但由于进行实验,需要准备大量的器材,很多教师都会直接忽略实验操作,而直接告诉学生科学理论。如果碰上实验器材缺失,或数量不足,学生就更难以进行实验操作,慢慢他们就会失去学科学的兴趣。所以,科学课堂上一定要重视实验操作,学生在操作中能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也能达到自主探究的要求。作为教师,就更应该熟悉实验操作,花点时间去准备实验材料,甚至要留意实验仪器的齐整,随时反映到学校,及时补齐材料,这些都是保证学生能顺利完成实验的必要条件。
4.注重学生情感建立与自我评价。学习的成功是发展学生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如果学生克服了较大的困难而获得成功,那他们以后的学习就更加积极,兴趣就更加浓厚。在科学课上,学生的实验操作不一定每次都会成功,或者得出的实验结果不一定符合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这时候要注意言语的激励,不要讽刺和挖苦学生,鼓励学生反复实验,反复推敲。通过自己努力,得到的喜悦感、成功感,能促使他们以后能积极地思考,更认可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
趣味性浓是科学课本身的特点之一,无论兼任,或是专职科学教师,只要能掌握良好的教学技巧,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去学习。所以,优化课堂教学尤为重要。
四、营造科学文化氛围
“孟母三迁”这个故事我们不陌生。学习,讲究环境的氛围。良好的氛围能提高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为什么呢?因为良好的氛围能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发人的学习兴趣。
校园文化氛围,就是要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许多学校都会按照自己的特色去布置环境,而涉及科学知识的宣传栏,往往只有一小块,或者只局限在科学实验室里。对于提高学生科学兴趣,这是远远不够的。
我校十分注重氛围的,所以,校园里,只要能使用的地方,都会被创设成良好的环境氛围。例如,我们专门腾出一个地方,把它布置成一个阅读角,在那里放置了大量的科普读物,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能接受科学文化的氛围。另外,我们还专门改造了一个科技活动室,里面摆放了很多模型和学生的小制作,经过的学生都会禁不住观赏一番。在通往科学实验室的楼梯、走廊与过道上,我们都花尽心思,把它创设成一个科普长廊;两边挂有很多学生的科幻画,楼梯顶部还做了一个会发光的“行星图”,墙壁还挂满了科普宣传栏。让全校师生都能感受到学校对科技的重视,让学生知道学习科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是必不可少的。
以上几点,是笔者从事科学教育工作中,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简单地归纳出来的。笔者的认识可能并不代表所有情况,但我校确实在运用这些方法与途径后,在短时间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兴趣,重新把学校科技工作带领到一个新的台阶上。笔者相信对日后的工作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丁文光,赵金龙.浅谈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明日,2018(47).
[3]孙咏梅.培养科学兴趣,提高科学素养[OL].https://www.pep.com.cn/xxkx/rjbxxkx/rjxxkxwd/201102/t20110214_1648469.html.
[4]张颖.谈谈如何在科技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OL].http://www.mayiwenku.com/p-7910175-.html.
[5]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