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尤其需要“正能量”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yun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时代可以说是各方面发展最快的时代,是一个走向知识经济、走向信息社会、走向“晚辈文化”的时代。
  这个时代既让人兴奋,又使人困惑。有人调侃道:“一上网,感到天下大乱;一开电视,又觉得天下太平。”这种心态,表明了在多元文化的今天,人们不善于鉴别和分析各式各样、铺天盖地涌来的信息。
  哲学工作者指出,现代社会有两个新特点:“合理分歧”和“不定风险”。也就是说,在现代社会中,一些分歧是合理的,是可以并存的;而风险是难以预料,是不确定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理解、把握合理分歧和善于预见、处理风险。
  达到这种要求,对于成年人已经是一个艰难的课题,而对未成熟的孩子来说,则更是难上加难。不过,现在有了“正能量”这个试金石,在面对良莠混杂、泥沙俱下的信息的时候,就找到了一个删繁就简,有效地鉴别、选择的方法。
  “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相反的则是“负能量”。
  教育工作面对的是未成熟的孩子,他们多么需要我们传递“正能量”,激发“正能量”啊!
  “苗圃”“温室”的作用
  我们当然要提倡孩子们独立自主,敢于创新,但并不是给他们的自由度越高,“开放”得越彻底,他们发展得就越好。也不能把“开放”和“封闭”绝对地对立起来,好像“开放”就是绝对的好,“封闭”就是绝对的坏。
  东南大学的樊浩教授在《现代教育的文化矛盾》中提到:“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新的生命总是在封闭而不是开放的条件下孕生的。鸡蛋只有在蛋壳内才能生出小鸡,婴儿只有十月怀胎才能一朝分娩,如果过早地开放,不是扼杀小生命,就是生出怪胎。封闭是开放的前提,没有封闭,也就无所谓开放。封闭与开放的关系是:当不开放就难以使生命成长和成熟时,就必须适时开放。文化生命同样遵循这个原理。文化生命的培育,文化个体与文化特色的创造,在初始阶段只能在封闭的条件下才能完成,过度开放培养的不是世界公民,而只是文化上的漫游者,这种人没有文化故乡,没有民族认同感,更没有民族意识。在国家意识形态存在和“文明冲突”的背景下,这种教育对一个民族来说,无疑是悲剧性的。”
  这篇文章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少启示:一是培养孩子,开始也需要有一个封闭的环境,过早的开放,过度的开放,对孩子的成长并不好;二是培养孩子,也需要适时开放,不适时开放,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成熟。
  这个理念,也是为了保证教育环境中“正能量”的作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要积极提供“正能量”;适时开放中,要善于选择“正能量”,才能使孩子们将来有实力去迎战狂风暴雨。正像“苗圃”“温室”对于稚嫩幼苗的作用一样,适度的封闭与开放,有利于让未成熟主体在“正能量”护卫下健康成长。
  人类的童年期在动物中是最长的,教育是一种“慢功夫”,在百年树人的漫长岁月中,如果没有恰当的教育环境,要想让未成熟主体获得充分的“正能量”,可能会成为空话。
  崇高理想是根本的“正能量”
  现在,社会上有人把“拒绝理想,远离崇高”当做时髦,以为一谈理想,就是“假”;一论崇高,就是“空”。好像只有天天谈享受,处处聊钱权,才是真实、不虚伪。如果这种人生哲学传染了教师,影响了学生,再多的琐碎的“正能量”也无济于事。因为理想、信念是根本的“正能量”,如果根都烂了,再多的“正能量”也改变不了错误的发展方向。
  在多元文化的今天,我们不能轻视“拒绝理想,远离崇高”思潮的影响,因为它已经不是茶余饭后的闲言碎语,而是有现代西方某些理论支持下的比较系统的理念。
  这个理念的核心,就是对人的本性的看法。强调人是“独立的‘人’”,人应该“认识真正的自我”,欣赏“只有自由哲学承认人的身体,思想,意志的独立性,和对自己的所有权”等等理念。有的则走得更远,提倡“个人主义”反对“集体主义”。凡是反对他们看法的,就一概被他们归入被“洗脑”不可救药的类型。
  这种理念的错误,在于他们只看到了人的本性中“独立”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人的本性中“社会性”的一面。马克思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马克思强调了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这个基本性质。人类虽然没有大象强大,没有狮子凶猛,但是却能够高于它们,就在于人类能够合作。
  人的社会性,这是一个基本的客观现实。看不到这一点,把个体的独立性夸大,甚至夸大到否认合作,反对集体主义,最终也会把个人毁了。
  引导孩子们从小关心父母,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国家,树立崇高的理想,在这个基础上,才会不断获得真正的更多的“正能量”。
  冲破“狭隘天地”运用“正能量”
  教育事业是关系到人类发展的大事情,它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休戚相关。教育工作不能陷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态中。我们只是主张“文化生命的培育,文化个体与文化特色的创造,在初始阶段只能在封闭的条件下才能完成”。一定的封闭是为了更好地迎接、进入开放的世界。即使在一定的封闭条件下,也必须将全社会的信息,有计划、有选择、有过滤地传递给学生。
  因此,对于教育者来说,务必冲破“狭隘天地”,在全社会寻找那些推动社会前进,积极向上的各种“正能量”,首先武装自己,继而引导学生。
  我们的确应该很好地为学生、为家长做好服务。要服务得好,就需要善于引导学生、家长在繁杂的信息中,大浪淘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获得更多、更好的“正能量”。
  现在,有的教师,甚至一些教育传媒,对于某些带有“负能量”的信息,不加分析,不加批判,貌似“客观”地传递给学生,这样做是不负责任的。更有甚者,误把“负能量”当做“正能量”,推荐给师生。
  塑造“优良人格”发挥“正能量”
  在发挥“正能量”的问题上,作为教师还有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自己的人格,自己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因为教师面对的是未成熟主体,是稚嫩的孩子们,教师是他们成长中的“重要他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有时候几乎是涉及他的一生。教师能否对学生发挥“正能量”,就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而成为培养第二代的大问题。
  一个教师,如果总是把学生看得一无是处,经常讽刺、挖苦学生,整天气呼呼地与学生相处,缺少“正能量”,学生怎么能够健康成长?教师自己的心境怎么能够愉快?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有一定道理。其实,主要是思想方法决定命运。同样是面对“半杯水”,有的人主要看到“只有半杯了”,强调了悲观的一面;有的人主要看到“还拥有半杯”,强调了乐观的一面。这种思想方法用到人际关系上,有的人首先看到的是别人的缺点,就会感到“世界上没有好人”,这样的人,朋友只会越来越少。面对学生,首先看到学生的问题,不理解“问题”正是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契机”,抓住了,才能激发学生继续前进。这种片面性的思想方法,孤家寡人的处世态度,由于离开了人类善于合作的本性,处处散发着“负能量”,久而久之,就决定了他人生走向失败的命运。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术家英若诚曾经语重心长地说过:“几十年我亲眼所见,有些才华出众的人,最后由于人格的褊狭误入歧途。”对此,我也有同感。有的才华出众的教师,就是因为放松了思想道德的修炼,只是片面地追求业务水平,甚至粗暴地对待学生,虽然工作也有一定成绩,但终究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原因很简单,他往往是不自觉地就散发着“负能量”,这是因为他缺少高尚人格——这个教师最根本的财富。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我们教师有了优良人格,才会在教育工作中不断发挥“正能量”,才能以自己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未成熟的孩子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其他文献
教师个体的和谐素质,是指教师个体有利于融入教师集体的心理品质。它是建设和谐教师队伍的基础。发展教师个体的和谐素质,能有效促进教师队伍的和谐,促进学校的有效发展。下面笔者以社会心理学为视点,谈谈如何培养教师的和谐素质。  一、培养学校归属感  学校归属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所工作的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的认同与参与,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教师一旦失去学校归属感,学校将失去对他们的吸引力,离
今天备课组活动,一位老师看见我来了,就对组员们说,这道题大家的答案都不一样,问问吴老师吧!看她如何解释。我一看,原来是《中考宝典》里“修辞专题”的第七题。   7.选出没有运用夸张的一项是( )   A.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那里的农民要筹集几个钱,是多么难啊!人们恨不得把一分钱掰作两半使。   D.
目的:探讨ABR在参与听力残疾评定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ABR对260例听力残疾患者进行检查和分析,刺激强度采用感觉级.结果:听力残疾患者中,中、重度异常患者比例较高;男性患
【摘要】随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及《中职生英语教学大纲》的重新修订,将英语学科的教学改革真正提上了日程。目前在校中职生英语基础比较弱,在英语学习上存在很多的问题,教学效果相当不理想。如何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是问题的关键。本文以一个英语实验班为例,阐述了原声电影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并且认为英文电影将是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宝贵的教学资源。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 原声电影 听说练习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