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炼狱:欧洲黑死病往事

来源 :中国科学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blackja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348年,意大利佛罗伦萨
  恐慌、逃避、杀伐、堕落……瘟疫只不过是催化剂。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起初,人们似乎只是感到疲劳,腋下、腹部、心脏都有些胀痛,想着“休息一下便好”。但很快,无形的胀痛变成有形的脓肿,出现在腋下及腹股沟,灼痛、高烧迅疾到来。不久之后,这致命的脓肿在全身各个部位出现,症状蔓延至四肢——手臂、大腿开始出现一片片黑色或紫色的斑点。
  这些斑点大小不一、密度不同,和最初的脓肿一起,成为患者“濒死”的象征。
  1665-1666年,黑死病在伦敦大规模爆发
  医疗手段和药物都是徒劳,侥幸逃脱的人少之又少。瘟疫来势汹汹、传染性极强,健康的人只要接触病人就会被传染,然后在极短的时间内死去。法国医生西蒙·德科维诺写道:“一旦瘟疫入门,几乎全家遭难。”甚至,动物也不会幸免。一个因瘟疫横死街头的穷人倒在路旁,有两头野猪出于动物本能过来嗅闻,用牙齿叼起衣物——没过多久,猪便像被喂了毒药一般抽搐起来,倒在病死的人旁边。
  这场横行于14世纪四五十年代,彼时被称作“大瘟疫”“大死亡”的流行性淋巴腺鼠疫,在1347—1353年的6年间,夺走了约2500万欧洲人的生命,被后世记述者称为“黑死病”。
  炼狱!
  如果你是第一次读到“野猪因嗅闻病人的衣服而死”这样世界末日般的场景,可能会以为是某种不负责任、耸人听闻的杜撰。但这段叙述来源于薄伽丘的《十日谈》——一部以1348年意大利佛罗伦萨的真实瘟疫流行为背景展开的短篇小说集。
  事实上,如果你打开黑死病横行时期的文学作品、编年史、历史著作,甚至是医生的行医记录来对照观看,便不得不承认,他们的记叙几乎有着“互相抄袭”般的一致。
  当面对同样的疾疫恐慌、同样的瘟疫横行、同样的生命威胁时,无论抱持何种身份与立场、何种职业打量,都无法避免相同的“寒战”和恐惧。
  中世纪黑死病主题作品
  黑死病所及之处,便是一场世界性的悲剧。即便是文学家,也没办法将这样的灾难润色得稍有不同,也只能用“白描”直抵惶恐。
  居住在意大利北部艾米利亚—罗马涅地区皮亚琴察的加布里埃莱·德姆西,写作了《1348年瘟疫及死亡》(收录于《医学档案》),被认为是关于黑死病最早的“白描”记录。
  从文字的叙述里,我们可以触摸到彼时刻骨的恐慌:载着身患黑死病船员的船离开卡法城,有的驶向热那亚,有的去往威尼斯,有的抵达基督世界的其他港口——乘风破浪的船只也把猖獗的传染病带到了这些地方。
  一人得病,全船、全家殒命。墓地明显不够用了,人们挖沟来埋葬尸体,经常是夫妻、父子、母女,完整的一家人,被草草埋在同一个墓穴里。
  来不及悲伤,这些被瘟疫夺走生命的亡人便成了新的恶魔——尸体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哪怕是帮忙抬运尸体的人,也会被传染。
  更恐慌的传染来自死者的衣物。在热那亚附近的里瓦罗洛,当地人因为黑死病全部死去。四个路过的士兵在海边的一座房子里,捡到了一床废弃的羊毛床罩,带回营地,当晚便盖着它入睡。次日中午,人们发现这四个士兵已经死去了。
  1346-1353年,黑死病在欧洲的传播路线图
  更多只与病毒有“一面之缘”的人也死去了:出售商品的病患途径港口,买东西的仆人和他们的主人全家及邻居全都去世了;某位染病濒死者想留遗嘱,服务他的公证人、告解神父以及一些证人, 第二天与他埋葬在一起……
  到处是哭声与哀悼,呼吸都充满危机
  1348年6月,身在被黑死病“屠城”的帕尔马,诗人彼特拉克给自己在阿维尼翁的兄弟写了一封悲痛欲绝的信——他的兄弟是蒙里埃的修士,其所在的修道院共有35名修士,只有他一个人在瘟疫中幸免。
  从诗人悲戚的语言里,我们或许更能确切感受到彼时在黑死病阴影笼罩之下的人间炼狱:“我还能说什么呢!我该从何谈起!我该去哪里!人人皆恐惧,处处放悲声!兄弟啊!我宁愿从未来过这个世界,或者在瘟疫爆发之前便已死去。”
  欧洲中世纪大瘟疫,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没有天雷地火,没有战争屠杀,但整个世界却一人不剩!此种瘟疫谁曾听过?谁曾见过?哪本年鉴曾记录过?房子空空如也,城市横遭抛弃,农村无人问津,土地都盛不下那么多尸体。”
  “整个世界一片恐慌,人人倍感孤独。寻途于史家,史家无言;问计于医者,医者沉默;求教于哲人,哲人耸肩皱眉,手指触唇,让你不要再说。”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的话,诗人或许一直以为他在做一个绝无仅有的噩梦。可是走出门去,只能看到全城的疮痍与悲鸣;回到家中,要面对家中早已空无一人的残酷事实。“这时才知道,我们真的在悲伤,而不是在梦中。”
  天谴?
  没有人可以在人间炼狱中保持长久的理智。“夺命”之下,荒诞频现。
  面对这场与平常病患大不相同的瘟疫席卷,基督教世界的人们第一反应是“上帝带来的惩罚”,而主导社会风向的教会,抓住了这一点。
  黑死病流行时期,“天谴说”成了社会的主流认知,甚至成为“防治”根据。
  最先对黑死病作出“宗教反应”的英国大主教威廉·苏支,在1348年7月28日对教省机构发出的警告中便首次认定,这场瘟疫的源头显然是“由于人类的罪孽所引起的”,因為“他们享受着美好的时光,却忘了这是上帝的恩赐”。
  人们为大约1350年的鼠疫祈祷,以寻求救济
  紧接着的9月28日,坎特伯雷教省的大主教发布了训令,将瘟疫解释为上帝对人类的考验:“上帝经常让瘟疫、悲惨的饥荒、冲突、战争和其他的受苦方式涌来,并且用它们来恐吓、折磨人类,这样就可以驱逐他们身上的罪孽。”   “罪孽”究竟是什么?各种神学家在阐释中“各显神通”。社会道德问题成了最容易的一种解释。
  比如温彻斯特的主教艾登顿将“罪孽”总结为人们的淫荡,从亚当的罪孽开始指责,看起来颇有道理:“这种欲火因为亚当罪孽的缘故而被点燃,从人的少年时代就开始发作并成为恶行的刺激物,已经让邪恶的程度越来越深,从而招致了神的怒火,他要用一种合适的方式来报复。”
  在这位主教的启发之下,其他主教更是相继发挥出上帝发怒的各式原因——一些女子“不守妇道”、一些男子“奇装异服”……
  死亡之舞或骷髅之舞,受黑死病启发普遍出现在中世纪晚期的绘画主题中。由于当时教会在宣传、组织、救助等方面的主导地位,加上国王与政府的无条件支持,“天谴说”成为当时的主流。基于这种观念,许多人开始盲目积德行善,决心洗刷自己的罪孽。
  得病的人,开始深刻忏悔,反思自己一生中造成的过失、犯下的罪孽,即便已经没有时间来弥补,至少希望能在上帝的审判席前得到救赎的机会。
  对于暂且健康的人来说,唱赞歌或是祈祷、朝圣已是最基础的操作。更多的人开始在没有得病之前,悉数将自己的财物施舍给穷人,甚至不管自己是否能够生活下去,用“散尽家财”来祈求一份“幸免于难”。
  结果可想而知,“天谴说”是对瘟疫流行原因的深刻误解。集会、祈祷等大型聚众活动更是加速了瘟疫传播的速度。教会内部也开始上演腐败行为,丑态毕现。
  “病”因与无差别的盲目行善并行的,则是另一个荒诞的反面——无差别的疏离。
  所有人只有一个念头——避免感染。于是,无论是否具有防护手段,无论是否真的必要,“离弃”成了一种必须:父亲放弃了病重的儿子,地方法官和公证人拒绝去为垂死的人立遗嘱,神父也拒绝去听他们的临终忏悔。
  病人独自在屋内忍受疾病的折磨,无人靠近;他们祈求有杯水喝,哀嚎着想得到照顾,但就连最亲近的人也都放弃了他们。
  即便是死亡,也无法获得一点体面,基督徒们没有应得的葬礼,没有祷告,没有送别。病人的尸体被遗弃在空荡荡的屋子里,房门大开,屋内的珠宝、钱和贵重物品无人照看。
  在极端的行善之后,黑死病横行的世界也横行着极端的自保。尽管方法各式各样,品貌奇特,但有一点相同——自私自利,毫无仁慈之心。
  黑死病发生之后,基督徒将枪口瞄准了犹太人。当时基督徒们相信,是犹太人与魔鬼合谋带来了瘟疫。
  富甲一方的犹太人是现实中的一块丰厚肥肉,传统的反犹思潮又是指导枪口方向的催化剂——犹太人成了“寻找黑死病病因”途中的牺牲品。
  自1348年春天,从法国南部发生的第一起屠杀犹太人事件开始,到1349年12月,布鲁塞尔和安特卫普的犹太人团体全部被杀。黑死病的病因尚未被发掘周全,但这场灾难过后,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家已经很少有犹太人生存下来。
  一边无差别施舍,一边无差别疏离、杀伐,人们的宗旨似乎都是为了“积攒功德”、远离病患,甚至“殚精竭虑”,寻找所谓的“病因”,用残忍的族群迫害来释放内心对瘟疫与死亡的恐惧,每个人心中都只有自己。
  但是,战胜或哪怕只是顺利“捱过”包括黑死病在内的瘟疫,从来不是任何个体能够做到的,一味迫害、封鎖他人也不能完全将病毒拒之门外。
  恐慌、逃避、杀伐、堕落……瘟疫只不过是催化剂。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下一次,希望是个例外。
其他文献
浩纳作为桑塔纳品牌的全新成员,不仅传承了品牌的至真品质,也融合了两厢车的动感型态与旅行车的实用舒适,可谓是偶像派与实力派的结合体。它以创新的设计和人性化的配置,使消费者轻松胜任多种用车需求。  偶像派有型才够帅  桑塔纳·浩纳的设计风格让时尚与实用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其创新的车身比例使整车的长宽高分别达到4282/1706/1475mm,轴距达2603mm。同时,桑塔纳·浩纳在色彩运用上紧紧把握时
期刊
摘要:红外热像仪在换流站内广泛应用,具有不接触、不停运、不取样、不解体的“四不”优点。本文以FLIR P640红外热像仪测量换流阀TFM板均压电阻为例,充分结合理论分析和测温实例,分析了发射率、测试环境、大气条件、测量距离、测量角度等对红外测温的影响,对提高红外测温精确度及现场故障分析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红外热像仪;红外测温;热辐射  中图分类号:TP79 文献标识码:A  电气设备
期刊
摘要:环境感知、最大效益原则和旅游偏好是影响旅游者旅游抉择的主要因素,由此环境感知成为游客对目的地空间感受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学者在研究过程中主要从环境变迁在本地居民对环境认知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旅游活动对当地居民文化意识、对游客态度的构筑等方面的变化进行测度和主体空间融合下形成的文化空间差异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通过设计游客感知量表,分析云南乡村少数民族节庆活动中游客环境感知影响因素及其地区差
期刊
2013年6月初,上海。傍晚,漫步外滩金融广场。“外滩金融牛”撅着打了个圈的尾巴冲着华灯绽放的陆家嘴,摆出决斗的姿态,牛气冲天。细看你会发现,“外滩金融牛”同闻名世界的“华尔街铜牛”何其相似。没错,诞生于1989年的“华尔街铜牛”和2010年创作的“外滩金融牛”均出自美籍意大利裔设计师莫迪卡之手。  眼前这头憋着劲儿往前冲的“金融牛”使我联想到另一头牛——潘鹤先生1984年为深圳特区创作的“垦荒牛
期刊
康熙“五彩”,不可方物  说到明清瓷器,很多人不以为然,不就是些个瓶瓶罐罐嘛。错!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很多精华都在里面呢。  很多去过欧美游历的人都知道,在巴黎卢浮宫、伦敦大英博物馆、罗马西斯廷教堂和圣彼得堡的尔米塔日博物馆等艺术珍宝殿堂里,都有大量西方百年前的古典写实主义油画作品,让人目不暇接,啧啧称赞。  众所周知的缘故,中国的博物馆里鲜能见到欧洲的古代艺术品,其收藏品大多是文人墨客的书法或者是
期刊
作为一名女性,我没想到自己可以独自去沙特阿拉伯旅行。  要知道,现代沙特自1932年建国以来,从不曾签发过旅游签证,是世界上最难造访的神秘国家之一。过去,哪怕是申请工作签证的外国女性,也必须在男性的陪同下,才能在沙特境内活动。  2019年9月27日,沙特正式对49个国家签发旅游签证,女性游客也可以在沙特境内独自旅行。今年1月初,趁着天气还算凉快,我经由海湾国家巴林抵达沙特阿拉伯,在新冠疫情大肆席
期刊
法国印象派画家雷诺阿终生信奉的格言“只有一样东西能引起人的兴趣,那就是‘人’。”微信时代,引发你关注的人物会被选中加入你的朋友圈,这些朋友名单会集中罗列在可@目录中。19世纪朋友名单如果不在联络簿上,这个圈子会保存在哪里?1881年夏天,画家雷诺阿用怎样的方式锁定了一个朋友圈?  1881年夏天,一次14人的聚会  1881年夏天,雷诺阿决意完成当年向巴比叶男爵倾吐的愿望:“我要画《游艇上的午餐》
期刊
侏罗纪时期的远古生物  蜻蜓因其斑斓华丽的翅膀和绚丽晶莹的复眼,被誉为飞舞的“空中宝石”。它们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动物之一,2.15亿年以前的石碳纪,当恐龙还没出现在地球上之前,蜻蜓已是天空最早的主宰者。这些看上去纤弱优雅的精灵,曾经目睹了喜马拉雅山脉的抬升,青藏高原海陆的更替,恐龙发迹后的不可一世和灭绝时的无可奈何,也曾经目睹了人类的诞生和演化。  从化石可以看出,古蜻蜓的翅和身躯都比现在蜻蜓宽大
期刊
嫦娥奔月为哪般?  相传,嫦娥是古代先帝喾的女儿,长得相当漂亮。  嫦娥原本叫做姮娥,后来,才改名叫作了嫦娥。至于说姮娥为什么要改名?过一会儿再说这事儿。为了便于表述上的连贯,索性就着“嫦娥”说事儿了。  长大以后,嫦娥嫁给了后羿,小两口恩恩爱爱,日子过得很甜美。后羿仪表俊朗、武艺高强,尤其擅长射术。曾经天上有十个太阳炙烤大地、祸害众生。后羿搭弓射箭,一口气射下来九个太阳。从此以后,后羿便成了百姓
期刊
肯拓普CAN·TORP的乌克兰之旅  2003年,乐登户外集团成立全资子公司,为消费者打造高品质、高附加值的肯拓普(CAN·TORP)户外装备。做为绿色安全、低碳环保的户外新生活理念的倡导者,肯拓普立志成就全球受尊敬的户外品牌。它兼具勇敢、坚毅和不拘的品牌个性,带领人们探索未知,寻找心的回归,它鼓励人们敢于挣脱束缚、敬畏自然、走向自然,在矛盾的撞击中,释放激情、实现梦想。  2014年,中国体育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