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艺术化的审美创造

来源 :理论与创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ue4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爱伟大,母爱崇高。用亿万孩童的话说——“世上只有妈妈好!”荣获2005年湖南省“蒲公英杯”歌曲作品大赛金奖的独唱歌曲《妈妈,你在哪里》(载《音乐教育与创作》2005年第1期),乃作曲家黎晓阳以饱蘸激情之笔,满怀深情地抒发了失去母爱的儿童,对天伦之乐的热切企盼与对真纯亲情的渴求。笔者认为,一切艺术创作,只有真诚地、善意地对待现实生活,才能有美感可言。《妈妈,你在哪里》的音乐,系作曲家黎晓阳以一颗至真至诚之心,追求着以艺术魅力潜移默化于歌者、听众为审美理想,所以,每当笔者咏唱《妈妈,你在哪里》就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灵魂深处的震撼,眼前仿佛看到了一个个失去母爱的儿童在风雨中孑然踯躅、孤零飘泊。“妈妈呀妈妈,你在哪里”这揪心的哭喊似江河悲嚎,不绝于耳……探究《妈妈,你在哪里》之艺术特色,笔者总的感受是:这首歌委实是科学而艺术地重铸了生活。在提炼“真”与“善”的创造性实践中,作曲家致力于让艺术美的意蕴更为深邃动人。也就是说,为使现实生活艺术化,作曲家至少致力于三个方面的审美创造。
其他文献
“文革”时期,“文艺黑线专政”论和“空白”论刮起的批判飓风使得原有的文艺大厦倾溃坍塌,成为满目疮痍的废墟。“文革文学”几乎始终被置放在政治这面光怪陆离的凹凸镜下,折射着时代政治的光波。极“左”思想的恶性膨胀给文学创作套上了“紧箍咒”,文学蜕变为政治的奴婢和权力纷争的工具。在时代风云裹挟和政治规范的钳制下,“文革文学”在话语风貌与意象构筑上都程度不同地镌刻着“文革”的政治烙痕,回响着国家权力话语的时
期刊
新世纪以来,几位广东“打工作家”的散文作品频频亮相于《人民文学》等所谓的“主流刊物”上,已经蔚然成为一个引入注目的文学景观。“打工散文”对生活现场的书写,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写作中自然携带的地域性。对于人或同样对于作家,经验的形成总是在一个经验环境中,我们的感受与情感不是在纯粹的思想中产生,而是在一个产生它的事物秩序中。某种意义上说,地域文化是地域人群的集体无意识。地域不仅是创作主体生生不息的精
期刊
苏州这个词在我们很多人心中沉淀的应该是一种关于地理的诗意想象,也是一种关于文化心灵的清寂情怀。园林,织锦,昆曲,评弹,苏绣,古城,杏花,春雨,粉墙,黛瓦,苏州在历史长歌里留下的是清雅的风骨、多情的诗词。而对作家唐晓玲而言,苏州,不止意味着对古典的观赏、玩味、向往,更多的是孜孜不倦地自觉践行着一个当代表达者的责任。如果说前几年她的苏州女人三部曲,以近百万字的长篇巨制描绘了新苏州女子的生存状态,《古画
期刊
西方文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趋势,许多作家似乎不约而同地把创作目光从封闭的语言文本再度转向外部世界。历史、政治和现实这些传统内容以熟悉却又陌生的面貌重新出现在小说当中。现代主义所宣扬的艺术自治似乎已失去魅力,更吸引人的却是后结构主义所主张的对语言、现实和历史之间关系的全新理解。像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和多克特罗的《拉格泰姆时代》等都是此类小说的典范。一方面,它们拥有历史小
期刊
20世纪中国现代化转型主要基于悠久的农业社会形态和以“儒释道”兼容互补为内核的传统文化伦理而展开。当这一实一虚两个层面浸润到文学中时,作家们立刻将其转换成了“乡土”意象:既是中国现实具象的浓缩,又是民族集体心象的凝结。所以,“乡土”成为了现代文学的叙事原型和母题,20世纪中国形象的文学书写就是从“乡土”出发的。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派”已然初成,并且由于作家们文化身份和审美价值立场的差异而形成了多
期刊
《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4期刊登的清华大学教授肖鹰的文章《中国文学批评怪象批判——兼驳“当下中国文学高度论”》是一篇颇具个人批评锋芒的“檄文”。尽管文中的一些文学观点,特别是站在文学的本质主义立场得出的保守观点值得商榷,但是他对中国文学批评怪象的批判是有意义的。  肖文谈论的是小说,他“过招”的是两位小说评论家陈晓明和孟繁华。他文中也涉及到新诗理论界,特别是当代新诗史界德高望重的洪子诚先生的文章
期刊
文学史研究能有目前这种活跃和繁荣的局面,这与1980年代提出“重写文学史”以来对中国文学史写作尤其现代文学史写作的反思有关。当今,不论中国古代文学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包括文艺学,人们对“文学”、“文学史”、“雅文学”、“俗文学”、“古代文学”、“新文学”、“当代文学”、“+世纪中国文学”等文学史“关键词”进行了深入的追问,这些对重大概念进行追问的意义不言而喻。我认为,对于文学史研究和学科建设来说,“
期刊
杨剑龙先生的长篇小说《金牛河》是在“茫茫金牛岭”和“汤汤金牛河”的诤隋画意中展开金牛镇人的生活叙事的。清丽的山水和古朴的民风是一副浓淡相宜的水墨山水和风俗画卷。金牛镇的人们似乎在如画的小山镇享受着世外桃源的怡然自得,又似乎像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固守着偏远,j、山村的一方净土。作者也这样写到:“金牛河在这个非常的年代便迎来了各色人等,不同的人们抱着不同的目的来到此地……这就形成了金牛岭上人员的形形色色,
期刊
虽然“读图”时代到来,文学顺应走向市场,但小说家余艳坚信书写时代的文学没有结束,用力作证明她既无远虑也无近忧,始终把文学视为一种真理的声音,一种道德的声音,一种艺术个性的声音。因而敬畏读者,在文学界和读者界之间,搭建一座雅俗共赏的桥梁,构建诗意化个性化与人性审美人生的宏大叙事,创作出洋洋60万言的长篇小说《后院夫人》三部曲:《情殇》、《浮沉》、《劫数》(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通过作品对精神有独特
期刊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回族题材电影,是依托于学界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提法。在对“少数民族电影”的概念界定中,或者强调编创者的族属、或者侧重影片的题材内容、或者看取影片的文化立场,说法不一。“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其中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它主要指围绕某个少数民族设置画面、背景、素材等电影元素,旨在表现少数民族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影片。它气质独特、蕴藉深广,是中国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从《刘三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