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典雅与轻灵中凝重

来源 :理论与创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n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这个词在我们很多人心中沉淀的应该是一种关于地理的诗意想象,也是一种关于文化心灵的清寂情怀。园林,织锦,昆曲,评弹,苏绣,古城,杏花,春雨,粉墙,黛瓦,苏州在历史长歌里留下的是清雅的风骨、多情的诗词。而对作家唐晓玲而言,苏州,不止意味着对古典的观赏、玩味、向往,更多的是孜孜不倦地自觉践行着一个当代表达者的责任。如果说前几年她的苏州女人三部曲,以近百万字的长篇巨制描绘了新苏州女子的生存状态,《古画》则可见出,唐晓玲笔下的苏州已经呈现出更为清晰的思想维度,超越单纯的女性题材,营造了一个更加广阔激荡的现代苏州,婉约江南,现代物语,国际化的视野,叱咤风云的人物,浓郁唐氏风格小说已经成为当代文学阵营中的“这一个”。
  在当下时代,文学的宏大叙事很多,文字的盛宴也很多,做一个真诚的表达者是很难的,唐晓玲每一次创作和表达背后传递的价值观和信念,是一种对文化美感的追求、一种对中国人心灵的关注、一种对被时代遗忘的理想主义和幸福感的寻找。仔细品味《古画》,小说之美都来源于作家内心的这种坚守。
  这样的过程,首先是从对苏州意象的创造开始。在唐晓玲的笔下,展现了苏州的两种美好。一种是从2500年文明中开出花来的苏州自然美,温婉的古苏州。这是唐晓玲创作一惯擅长的。“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古画》的笔触还将城市与乡村对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梅家坞、石桥、雪浪、茶墩、酒台这些自然村落,它们的名字都透着悠久的历史,无形的美感,它们的存在就是一幅天然的图画,这是视觉的苏州。文人们办荷花雅集,做一道“石榴粉”,具体做法是,将鲜藕切成丁,在砂器内擦圆棱角,再将藕丁染为红色,拌人绿豆淀粉,投入鸡汤中蒸煮,其菜宛如石榴子状,鲜美夺目。这是味觉的苏州。昆曲《游园惊梦》缭绕如丝:“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这是听觉的苏州。书中这样的描写往往信笔拈来,寥寥几句,顿有气韵。把一个城市写得如此多滋多味,让我们想起张爱玲。她笔下的上海老街、旧房子、当当的电车,一切场景、细节的触动,都归寂于内心的虚无孤独,但唐晓玲的苏州则是一个典雅的词汇,温暖的回忆,它形成一种氛围在小说之中,抽象成对苏州独特的审美范畴。《古画》更敏感的摄取了苏州文化发展的新征象,笔下呈现一种现代的新苏州,幽静与繁华共存,坚守与开放兼容,传统与现代互动。中国要成为世界强国,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必须进行,这个进程已经大规模开始并呈现势不可挡的趋势。苏州的美丽,出现了新的色彩:“优美的居民住宅区,与临湖镇‘稻香村’农民花园社区连成了一片,共享大型购物超市‘易初莲花’和‘百润发’,共享国家级森林公园和滨湖湿地公园。农民和市民已融合为—体。”这是《古画》里描绘的乡村与城市交错、无缝对接的新文化景观。
  苏州是唐诗宋词的城市,是明清白话小说的城市,唐晓玲的目标是成为她的城市,对她来说,苏州有着典雅的旧貌,但苏州的文化与自然、与人的关系发生了很多变化,它已经不单纯是小桥流水、田园牧歌的吟唱,新时代文化的创造成为小说关注的主题,让我们想象苏州文化新的意象和未来多种可能。
  唐晓玲对苏州的热爱,在小说中留下了很轻灵抒情的笔触,但她又是一个理性的写作者,不大涉及女性自身经验,这使她视野开阔,能够处理好像《古画》这种客观性的题材,创造性的去塑造田获稻、张惠芳这样的苏州人物。前者是农民出身的福布斯榜上富豪,后者是生态农业的带头人,他们与当代文学中以往的农民形象已经拉开了很大距离。当代农民新形象的缺失是一个令人尴尬的现象,农民在文学里都是被同情,被揶揄,最好也只落得在小品中冒傻气逗笑的喜剧效果。唐晓玲可以说是怀着使命感来书写发达地区的新农民的,她关注他们以什么样的精神姿态活着。田获稻、张惠芳当然早已不是《陈奂生进城》中对消费诚隍诚恐的农民,他们是苏南地区的农民、商人,精明、务实,视野开阔,创造了关于财富的神话。传统的商业精神复苏,商业的燎原之火从农村包围城市。田获稻感情丰富,少年时代对爱情的美好向往让他多年都念念不忘张红梅,最终还是娶她为妻;他重感情,可面对去世的前妻杜棉花和用青春的七年等待他的妻妹杜小麦,他只能挥泪内疚;他讲义气,同一起创业的夏天星有矛盾、有过节,可还能坦诚相待;他也通过奋斗得到了名气和财富,从监狱出来的时候,竟然让本地居民争相迎接。田获稻的房地产在苏州城如火如荼,无论设计理念、生态环境、质量乃至销售手法,都是一流的。唐晓玲的新意在于,她并不渲染甚至淡化成功的商人田获稻在原始资本积累时期的黑暗阴影,田获稻的内心肯定与财富的增长是有关系的,按张惠芳的说法,“田获稻吃亏就吃在胆太大,锋芒太露,太有野心。所以要跌跟头。”财富来得太快,必然导致这种野心与粗悍,但苏州的内心是谦和的,文化是成熟的,田获稻童年贫困,在祖母的教导下培养了中国传统的君子风格,这化解了财富可能加在田获稻身上的粗鲁和暴发户心态,所以,他的人生不会走下坡路,在重建五亩园的项目上,他将进一步得到磨砺,在转变农民的身份之后,继续转变价值观,这是时代对人的造就,也与文化有关,文化能提升人的格调,完善人格。苏州的文化哺育了田获稻这些商人的特质和个性,他也对应了中国现代化发展开放的姿态。
  唐晓玲在大事件中展开叙事,触及到了一个现代化建设中的两难命题。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里,人类发展现代市场经济与保护传统地域文化的两难与悖论。张惠芳作为阳澄湖生态农业的带头人,坚决不同意把农田毁弃造高尔夫球场和别墅,认为13亿人吃饭是天大的事情,要少人工雕凿造盆景,要解决实际问题为农民谋利益,发展生态农业。现在的江南,很难再见到那一望无际的油绿、金黄、桃红和青翠交织而成的乡村美景,到处马达轰鸣,高楼林立,“流水小桥花细落”的意境,只能到苏州古典园林里去寻寻觅觅了。但游人如织的拙政园、网师园里,又怎能真正体味到唐诗宋词里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意蕴呢?即使政府投资上亿元修复的几处生态湿地公园,相对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也只能算作几只大些的盆景而已。修马路,建高尔夫球场,推倒楼房筑别墅,砍了绿树换路灯,这种农村城市化的路子,依张惠芳看也不一定就科学。100多亩丰产方是否要改成芦苇湿地公园,五亩园古村落是建高尔夫球场还是保护性开发,他问市委书记到底哪样经济效益好,生态平衡度好。这个固执但不保守、念旧但乐于接受现代观念的老支书,在日常生活的事件中审视了我们改革的目标与理想,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科学的精神如何体现?小说传达了作者的文化态度,中国不能抛弃自己的文化。民族的文化,就是通过建筑、艺术、价值观,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向世界开放。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命题紧随其后:幸福到底是什么?被征地的农民住在由市政府统一建造的“莲花新村”定销房里。许多中老年农民不习惯住公寓,说住的这么高,头晕,晚上睡不着觉。还有的扛着锄头铁锹乘电梯,在公共绿地上种青菜和辣椒,在阳台上养鸡养鸭养兔子。张惠芳就打报告在后山造46栋别墅,后山是果园,农民就一年四季住到花果山里了。他们也不用“离乡背井”,仍然可以务农,到生态园等地方去上班。小说描述的“苏外l经验”,提示我们关注中国依靠土地出让金制度推进城市化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农民如果上楼致贫,此地无地,会造成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被剥夺感,集中居住一方面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一方面也是财产关系的一次调整,是财富的再分配,这些矛盾冲突应当在城市化规划中得到重视,不能简单化,搞突击。幸福,不是现代化所能给予,应该源于人性化,源于同一世界,共有梦想,共享资源与财富。这是—个世界性的问题,如何走出一条现代产业、现代科技为核心,市场经济和人文理念相结合、城乡之间结构比较协调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我们要慢慢积累独特的民族经验,为世界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小说此时凝重的思考突破了典雅与轻灵,显得意味深长。
  《古画》里,画家张大水是个有意思的人物。温润富硕的苏南,诞生了吴门画派、吴门医派、昆曲、评谈,美食、闲茶,使得吴地书卷气十足,才子佳人,处处风流,不经意地,就打开了理想生活的悠悠画卷。张大水住着一亩夏园,假山荷池,海棠芭蕉,古色古香。他乐于操办花宴,三五知己,花前品茗,梅下饮酒,箫竹盈耳,拍曲应和,情兴倍添。他向往±大夫的生活,因为那毕竟是一种被称为风雅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不仅表明张大水是富裕的,自信的,也从而又一次表达了唐晓玲对苏州文化的思考。苏州悠久的传统文化可以倡导这种自信,经济的富裕也可以恢复这种自信。其实究其之深,她深深迷恋这种民族的文化,亥噫的展示它,其寓意就是希望在现代化潮水冲击中,留存这份文化与存在方式,因为这是南方文化的精髓。
  (作者单位:湖南文艺出版社)
其他文献
湘剧是湖南省最主要的地方剧种,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已成为湖湘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范正明先生长期从事戏剧创作与理论研究,既是成绩丰厚的剧作家,又是戏剧理论研究的专家。他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时代使命感及惊人的毅力投入到湘剧的研究整理工作中,用了三年时间在八十高龄之际编撰出版了湘剧研究的三部重要书籍《湘剧剧目探微》、《含英咀华——湘剧传统折子戏一百出》、《湘剧名伶录》。这三部书籍可以说是湘剧研究
期刊
一    谋职、待遇、生存、升迁已经成为现代都市人关注的焦点。随着就业难一浪高过一浪,一年一年累积的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和重新择业者正日益成为我们社会问题的隐忧。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职场小说《杜拉拉升职记》迅速飙红,被誉为“职场修炼小说”,更因为它以外企工作为背景,又被誉为“外企生存法则指南”等诸多荣誉。借小说之势,影片《杜拉拉升职记》受到关注自然就是题中应有之意。但是,由于叙述角度的变化,电影版
期刊
不管杨大悟是多么地不情愿,这天上午,他还是带着他的六个兵开进了帅美集团。  他们的任务是给帅美集团搞一期军训。杨大悟搞过多次大学生军训,对这个活驾轻就熟。他不愿意接这个活,是因为训练的六十名对象都是清一色的年轻女子,时下称之为美女。当兵的在军营里见不到女人,时间久了见不得女人,把六个硬梆梆、火刺刺、荷尔蒙大量过剩的小伙子,一下子放进女人堆里,谁能保证不弄出点故事?  他愁眉苦脸地对政委说,全团的政
期刊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王蒙经过边陲“放逐”后归来“放歌”的年代,他以“急先锋”的姿态向“新时期”中国文坛投出了一颗颗“集束炸弹”,其中,《蝴蝶》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篇。中篇小说《蝴蝶》发表于《十月》1980年第4期,从时间上来看,正值“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滥觞时期,在“人道主义”的感召下,这一文学形态所反映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引起了当时人们的广泛共鸣,与其说引起人们心中涟漪的是那些关于革命的集体记忆,
期刊
藏族人在整体上实现了诗意的栖居,即实现生命本体的诗化,就是通过艺术或宗教透视生活的超验内涵,将个体的生存提升到普遍的高度,将一个无意义的世界提升到意义丰富的世界,也就是追寻“神性”,在当代藏族第二代诗人那里,它最宜用“朝圣”一词概括。它表明诗人独特的情感维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即经由有限到达无限从而提炼出平凡事物里的超验内涵。“当代藏族诗人像朝圣者一样匍伏前进”,{1}才旺瑙乳、旺秀才丹和唯色便
期刊
游民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从宗法网络中脱离出来的人们”(王学泰《游民文化和中国社会》),是毛泽东所说的“人类生活中最不安定者”(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土匪、强盗、流氓是这一阶级中最具反社会性、最腐败的社会类群。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帝制终结,民国肇始,政治空前动荡,于是各地匪盗猖獗、帮会滋扰,游民匪盗大量存在于民间、存在于乡村社会乃至城市之中。他们也不断地出现在现代文学作品和当代影视作品中,成
期刊
在20纪80年代中国诗坛的诗潮涌动中,一大批才华逼人的少壮派曾经充当了应运而生的弄潮儿。后来,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他们中有的从政,有的经商,退出诗坛者众。步入21世纪后,他们中的一些人又重返诗坛,以多年从政或经商的经历为人生财富,再度操笔写诗时,笔端流出的文字,便多了几分世事沧桑的意味。  陈群洲就是这样曾经活跃的青年诗人,后来又担任过不同层次的行政官员。如今,他重拾诗笔,在短时间内就为诗坛贡献了
期刊
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学改革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以文学唤醒民众,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一直以来都是现代文学的一个内在的目标。近代中国的处境使得作家们不管怎样追求艺术上的完美,也始终摆脱不了家国身世的感怀,以致有评论家用“感时忧愤”或“民族寓言”来描述整个现当代文学的特点。  文学史上的1940年代通常是指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间。那是一个溢出常轨的时代,较之此前,中国
期刊
“文革”时期,“文艺黑线专政”论和“空白”论刮起的批判飓风使得原有的文艺大厦倾溃坍塌,成为满目疮痍的废墟。“文革文学”几乎始终被置放在政治这面光怪陆离的凹凸镜下,折射着时代政治的光波。极“左”思想的恶性膨胀给文学创作套上了“紧箍咒”,文学蜕变为政治的奴婢和权力纷争的工具。在时代风云裹挟和政治规范的钳制下,“文革文学”在话语风貌与意象构筑上都程度不同地镌刻着“文革”的政治烙痕,回响着国家权力话语的时
期刊
新世纪以来,几位广东“打工作家”的散文作品频频亮相于《人民文学》等所谓的“主流刊物”上,已经蔚然成为一个引入注目的文学景观。“打工散文”对生活现场的书写,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写作中自然携带的地域性。对于人或同样对于作家,经验的形成总是在一个经验环境中,我们的感受与情感不是在纯粹的思想中产生,而是在一个产生它的事物秩序中。某种意义上说,地域文化是地域人群的集体无意识。地域不仅是创作主体生生不息的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