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及实践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bin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社会学科,是本世纪3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传播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处在多种学科的边缘。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技巧,引导教与学的互动。本文对传播学传统教学中容易出现的教学问题和困难进行分析,从建构主义理论角度进行课程改革,强调设计教学情景,驱使学生多重参与,相互竞争,自主学习,最后达到知识意义建构。
  关键词:传播学;建构主义理论;多重参与;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传播学》课程是新闻学和广告学本科生的高年级必修课,是面向具有初步新闻史和新闻学理论基础或广告学,广告策划知识基础的,对新闻,广告,尤其是媒介有初步了解的高年级学生的后续学科,因此各高校新闻和传播专业普遍开设。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要
  建构的思想最早由认识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基于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他把认识看成是连续不断的建构,即结构的发生与转换才能解决认识论问题。另外两个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还有杜威和维果斯基。杜威强调教育要植根于真实的经验之中,教育要基于行动。维果斯基作为心理学家,深入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强调社会可以对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维果斯基还十分重视学生原来的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他把学习者的日常经验称为“自下而上的知识”,而把他们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自下而上的知识只有与自上而下的知识相联系,才能获得成长的基础[1]。由此可见,建构主义理论各流派都十分强调学习者的认知,学习行为的主动参与性。
  二、传统传播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传播学本身是一门新兴的多理论融合的边缘学科,理论性强,既有传统社会科学理论发展而来的分析框架,也有着利用自然科学的数学工具分析社会科学的实证主义思维,使这一课程的学习需要多学科的知识铺垫,令学生感到深奥晦涩,不易理解。教师主导的强制灌输的教学模式下,面对缺乏自然科学训练的文科学生,教师又容易产生对牛弹琴,泥牛入海的畏难情绪,最后对教学难点一带而过,不了了之。传统传播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缺乏多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经济学理论的课时铺垫,教学效果差。
  (二)教材理论性强,观点凝练,语言晦涩,缺乏鲜活的解释和例证,学生接受度低。
  (三)教师一对多的传统教学,缺乏互动性,影响教学效果。
  (四)闭卷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功能单一。
  三、以学生为中心,多重参与,意义建构的教学方法
  Ceary的理论认为,学习者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根据自己需要、意向、态度、信念和情感对其进行认知加工[2] 。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知识,经验的建构不是一个被动形成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新的教学改革应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强制灌输的授课方式。同时学生学习也是意义传递、消化、内化,并且建立新的知识框架结构的过程,因此,课本理论所要传达的知识意义是至关重要的,传递成功与否,不仅仅是教师表达出来就够了,关键是学生如何接受、解释。因为传播学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在自然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沿用数学、统计等实证测量方法对社会科学进行分析而得出来的结论,因此教学时还要特别注意对自然科学相关理论的介绍,所以如何对文科学生进行自然学科内容的传授,这也是传播学教学上难点中的难点。美国技术史学者平奇(Pinch, T.)和比克(Bijker, W.)提出不同的社会群体对某一特定的人造物(概念,技术,理论等)的意义可以给予不同的解释,人们可以使用相同的人造物(概念、技术、理论等)以广泛不同的目的,对这种特定的人造物(概念、技术、理论等)的最终解释,终止于相关社会群体对它的“修辞学争论终止”,即通过相关社会群体的争论导致“问题”最终解决[3]。我们将技术建构论应用到教学中,即特定的新的知识和理论不存在稳定的、预设的发展目的,而且其自身的意义也是不确定的。因此在教学中引入学生参与解释理论是必要的,有益于学生批判思维的训练。根据平奇的理论,我们把一个课堂上的不同学生组作为接受知识的相关群体,强调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到课程教学里来,教师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在问题的牵引下,学生课下主动阅读增加理解,课上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意义互动,在人际互动中碰撞,交锋,最终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这种互相协作分工之中,培养了学生对传播学知识的意义理解,在辩论交锋里,多种意义的解读,多种路径的问题解决方案,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知识探求欲望,学生变的爱学、想学、会学,变被动为主动,课后推动课上,由传统的教师和学生互动到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三方互动,共同建构,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教学实践
  (一)情景教学,引发兴趣,弥补缺少自然科学课时的问题
  在教学中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法。结合传媒热点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收集整理传播案例,并在课堂上进行剖析,以加深学生对传播学理论的理解。针对新闻学专业本科生自然科学理论基础薄弱的现实,按照课时进度,鼓励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作为当次课堂教学内容的铺垫,在授课之前由学生朗读分享。根据建构理论的指导,要求读书笔记抛弃长篇大论的叙述,着重从相关学科发展史上有趣的人物轶事、科学趣闻等入手,把学生带入学科情景中以了解其主要论点。比如,符号论可以从苏格拉底的修辞学入手,还原古希腊人辩论的场景,由此引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代入感,弥补自然科学理论基础的不足。
  (二)以传播学史的介绍为传播学理论的晦涩解读做铺垫
  比如通过介绍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之所以关注传播效果,部分原因是基于治愈童年口吃,表达困难的努力。介绍拉扎斯菲尔德24岁即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就是因为对一战各国宣传手段的详细研究和总结,这些总结至今依然适用于各国战争动员等,使书本理论通俗化。   (三)善于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知识的感性体验
  根据教学需要,把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特别是结合新闻传播、文化传播和广告传播等方面的影像资料,通过多媒体手段动态地表现出来,将师生置身于同一传播情境之中,由现象到本质逐步地剖析问题,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化深为浅、化难为易、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更加形象化、简单化,从而使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讲课的内容[4]。
  (四)分组参与,共同讨论,分组考核
  建构主义理论观点对于教学和课程设计有重要的实践意义(Phillips,1995)。最直接的建议是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他们的学习之中,并提供能挑战他们的思维、迫使他们重组观念的经验。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从“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角度发展建构主义,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亦即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受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的。其实现的具体机制是通过物质工具,如刀斧、计算机等,以及精神工具,如各种符号、词和语言等实现的[5]。维果斯基特别强调人的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另一方面,内在的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这一思想对正确理解教育与人的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学生的多重参与,强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变过去单向呆板的试卷考核为引导学生参与的分组学习,竞争讨论。将班级分成五组学生,按照传播学中最重要的五大研究方向进行分类,每一组学生承担一个研究方向,课下进行信息搜集,背景分析,主流观点汇聚等工作。因为不同的研究方向看待同一传播现象的角度不同,这客观上刺激学生从不同研究角度进行探讨,甚至是竞争辩论,教师和其他学生就可为每一组学生的集体表现进行打分。教师提前两周公布主讲课题,课题一般为某一传媒的新闻,或者当红娱乐节目,比如“爸爸去哪儿了”等,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传播学理论或新闻学知识,运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影像等多媒体手段,采用辩论赛、电视演播室、课堂讲解等多样化方式,来分析教师规定的课题,时长为40-45分钟。到了讲课环节,教师与学生进行了角色互换,教师坐到了学生席位上,讲课小组的学生则走上了讲台为其他同学演绎和解释某传媒现象或电视节目。这时学生真正成了课堂上的主角,娓娓道来或激烈争论,学生讲课结束后,老师花5-10分钟时间对讲课内容进行补充,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点评和鼓励。通过这样的激励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自己的学习中来,迫使他们为竞争吸收知识,通过竞争遇到阻力进行思考,最后重组自己的观念,有效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
  五、结语
  传播学是新闻学专业和广告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和主干课。在结合新闻学专业特点和我校具体情况(我校没有设立广告学专业,新闻学主要招收文科考生)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本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闻学专业中传播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及实践方法。着重从知识意义的建构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文.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J].全球教育展望,1999(04):10-14
  [2]戴尔 H.申克(著),何一希等(译). Learning Theories: A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3]Wiebe E. Bijker,Thomas P. Hughes, Trevor Pinch.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Anniversary ed.)[M]. The MIT Press,2012
  [4]尹金凤,邓榕.论传播学教学中的建构性学习[D].长沙大学学报.2008,(04):155-156
  [5]列夫·维果茨基(著),李维(译).思维与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围术期急性肾损伤(AKI)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可增加手术患者病死率,其高危因素主要为患者自身状况、手术及麻醉方面.麻醉医生术前识别具有AKI风险的患者,纠正贫血和低血容量血
磨刀石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体会得最深刻的一点,那就是牺牲要比诞生更伟大.rn倒车镜说:我一时的倒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rn藤说:没有依附,我是无法向上爬的.rn珍珠蚌说:我虽向人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联规划项目(SKL-2014-1353)  摘要:在多模态话语时代,交际的模态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和与表达语言相关的非语言模态,而应该是扩展为包括图像、音乐、投影、网络等在内的多种模态。在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把各种模态有机地组合为一体,如此才能更有效地利用多种媒介,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各种感官,实现立体教学。本论文将对多模态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多模态教学模式
向往长白山,我向往雄浑,我向往山的豪迈,向往密林的幽深……rn挣脱了喧闹的城市,两辆丰田吉普车风驰电掣般地行驶在去长白山的公路上,扑向那层峦叠嶂的茫茫群山.摇下车窗玻璃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国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言时容易产生语用失误,而具备相应的文化知识是克服语用失误的关键。本文从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方面入手,通过举
摘要:T·S·艾略特作为20世纪“但丁的最后一位传人”,开启了西方新一代诗风,其诗歌中的语言碎片、意象、典故、原型、宗教、文化等诗歌隐喻与现实世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将“传统”与“初始经验”完美衔接,从而建构了强大的认知世界。文章通过研究艾略特的生平以及代表性的著作,探讨了艾略特的认知与选择所建构的认知世界。  关键词:艾略特;认知;诗性;个性  T·S·艾略特(1888-1965),全名托马斯·斯
摘 要:针对近来出现的一种新的语言现象——无N1不N2结构,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转喻角度和三个平面入手对其进行分析。借此深刻认识这种结构,同时揭示出这种结构之所以会出现并被人们运用的原因。  关键词:无N1不N2;认知转喻;三个平面  语言永远都在变化的路上,伴随着一些古老的语言形式的消失,一些新的语言现象层出不穷。本文关注的是近来出现的“无N1不N2 ”结构,如:  无奋斗不青春 (2015年上
目的:分析在小儿肺炎护理中应用针对性护理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把我院接收的小儿肺炎患者45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单双号数字抽签原理随机分为参照组(n=23)及观察组(n=2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