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强势来袭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t888t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五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部7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A Bite0f China),介绍中国各地美食,引发了新一轮的“美食争霸”。根据互动百科网站统计,在五月份的网络热词中,“舌尖上的中国”一词“热度”居于首位。与此同时,纪录片的热播也催生了一个新的流行语“舌尖上的××”。
  (1)“舌尖上的高考”忙得家长冒汗(edqq com/a/20120604/000234)
  (2)网友实拍“舌尖上的北京夜市”bj xlIhuet.c n111/bjpdpk/2012—06/06/contellt一25352200)
  从表义角度看,“舌尖上的××”结构主要表达了三类意义:
  第一,感受、品尝义。“××”位置可以是表示处所、时间的词语,也可以是与“吃”相关联的词语等。舌头是味觉感知器官,将处所、时间放置“舌尖”之上,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品味当地、当时美食的感受。
  (3)舌尖上的海口(hjpeple c.mcn/travel/n/2012/0604/c228988—17109444)
  (4)舌尖上的北宋《新水浒》美食集锦(news duowan c.m/1206/202905925200)
  (5)“舌尖上的信用卡”刷卡吃喝挺划算(《新文化报》2012年6月6日)
  (6)舌尖上的建筑
  例(3)“舌尖上的海口”特指海口的诸多美食,例(4)“舌尖上的北宋”意思是从《新水浒传》中看北宋时代的美食,例(5)中“舌尖上的信用卡”则指用信用卡享受美食可以获得种种优惠,例(6)“舌尖上的建筑”说的是外形酷似食物的建筑物。
  第二,评论、热议义。“××”位置一般是关注度高的事件词语。舌头除了感受味觉之外,另一大功能就是说话,因此“舌尖上的××”在此基础上引申出了“评价”意义。
  (7)“舌尖上”的楼市:细看购房者的五味心情(《济南日报》2012年6月6日)
  (8)舌尖上的《雨果》com/20120601/n344578867)
  (9)舌尖上的网络水军,体验难嚼的滋味(qyqialgconl/7440/2012/05/31/4802)
  例(7)“舌尖上的楼市”是对“楼市”现状的评论,例(8)“舌尖上的《雨果》”是说影迷们热议即将上映的3D奇幻电影《雨果》,例(9)“舌尖上的网络水军”指处于“风口浪尖”的“网络水军”事件。
  第三,能言、善说义。“××”位置往往是表人名词,表达某人能言善辩、口齿伶俐。
  (10)宋丹丹:台词犀利获封 “舌尖上的母亲”(btg/bcid/yyl/11ten c/2012-05,30/conte nr一4845695)
  从结构生成的角度来看,“舌尖”本来只是人体器官,用它来代指品尝、热议、善说等意义,实际是运用了转喻的方法。“舌尖上的××”结构将两个概念“舌尖”和“××”进行了有效的整合截搭,使其在概念意义之外产生了新的附加意义,收到了全新的表达效果。
  从传播应用角度看,“舌尖上的××”结构称名性强,主要用来做文童标题,活泼俏皮,富于新意,可以提高文章的关注度,吸引读者的眼球。比较“舌尖上的海口”与“感受海口美食”两个标题,后者平淡无奇、并无新意,而前者却把“海口”与“舌尖”联系起来,使读者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也突出了海口美食遍地的特点。
  电视媒体是当今流行语产生的一大基地,如产生于新闻报道的“我反正是信了……”,产生于娱乐节目的“欢型”,产生于电视剧的“甄嬛体”等等。这些节目的收视群体较为年轻,易于接受新鲜的语言形式,伴随着电视节目的播出,流行语开始在年轻的收视群体间广泛传播,纪录片的播出对于流行语“舌尖上的××”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宋神宗元十五年(1082),苏轼游览黄州赤鼻矶,写下了“空旷高邈,敻不可攀”的《赤壁赋》。全篇以跳宕洒脱的单行奇句,冲破了韵语整饬板滞的文势,真正如万斛泉涌,纵恣自然。从文体来说,这是一篇文赋,即以古文之笔法来写“四六”。赋的特点之一,便是“主客问答”,《赤壁赋》也遵循了这种同有的写作程式;只不过,这篇文章中那个吹洞箫的“客”,确又实有其人。他叫杨世昌,“原是绵州武都山的道_上,与东坡谊属同乡”。
季羡林先生在他的《月是故乡明》中不止一次地把故乡的月亮称为“小月亮”,说每逢看到异地的明月,就立刻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干江有水干江月”,普天之下的人所看到的月亮都是那一轮,月亮难道还会有大小之分吗?  细读文章,发现作者之所以把故乡的月称为“小月亮”,首先是和“大月亮”相对而言的。  在季先生笔下,提到了五处所谓的“大月亮”。  前四处的“大月亮”都是在国外见到的,文中这样写:“
现代汉语书面语(文学语言)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从未有人对这段历史进行全面总结。本文实际上是一篇现代汉语文学语言发展史论,研究了现代汉语书面语发展的全过程,划分出五个发展阶段,对各阶段的特点做了初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现代汉语书面语系统的三个来源,着重探讨了翻译和现代书面语的关系、文言和现代书面语的关系。如何正确看待这两种关系,本文从事实出发,提出了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对于现代汉
2008年中考现代文阅读题依然会变中求稳,将进一步渗透新课标精神。首先是阅读材料仍然选自课外,继续强调对学生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注意综合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其次是速读与精读相结合,同时还会注重考查学生的信息捕捉、信息筛选和信息整合能力,考查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重视评价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和创造性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章把握、要
一、望故乡  师:会背诵关于故乡的诗词吗?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故乡总是跟什么有关?  生:跟月亮。  师:月亮高高在天上,故乡迢迢在远方。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用同一个动词——  生:望。  师:读课文。  生:(读)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
现行中职语文课程亟待改革。从国家层面看,中职语文自20世纪50年代始,课程内容便模糊不清,定位不准;教材缺少个性、取向不明,长期以来都是普高教材的缩编版和简易版,固守学科本位、知识中心,没有真正适合中职生的通用语文教材。因此,中职语文逐步陷入困局。从学校层面看,因“文化课要为专业课服务”的错误观念误导,许多学校已少开或不开语文课。学生的文化素质严重下降,职业教育成为职业培训。因此,要重新认识、正确
今年九月,陈平原教授卸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作为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双聘教授,陈先生今后将专心致力于学术研究。他说:“做行政不是我的理想,我的志趣在学术。”做行政和做学问确实是两种思路,这几年,陈先生已经感受到行政对于一个学者思维的破坏。陈平原教授也曾经参与过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但是很快就退出了。退出的理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专业,不是“客串”—下就可以搞好的,我们必须尊重
鲁迅说过,年龄越大,越会想起小时候的事情,比如经常吃的水果,都是些非常普通的东西,却能引起永远的怀念。明知道这样的童年、故乡回忆,不免有理想化、美化的成分,甚至是一种“哄骗”,但却甘愿被哄骗,因为对童年和故乡的美好的回忆,能唤起我们自己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这是一种生命的神圣体验,是有着说不出的魅力的。因此,鲁迅有一本回忆性散文集,题目也很有诗意,叫做“朝花夕拾”。生命的早晨开的花,到生命的黄昏时节
历史小说家史杰鹏,这回从历史走向现实,推出了创作达三年之久的《楚墓》。与此前不同的是,作者有意将历史推远,将其作为小说的背景出现。  小说《楚墓》采用了复线结构:一条是暗线,描写战国时代的巫师伍笙,不可救药地爱上了楚国公主漪澜,他借助食梦之兽宛奇控制别人梦境,梦想与所爱之人结合,最终证明这一切不过是南柯一梦;一条是明线,叙述北方大学的讲师方子郊,遭逢了一段露水姻缘和一段暖昧情缘,最终堕落为盗墓同伙
中考二轮复习如何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有创新,有突破?如何才能够使二轮复习的效果有明显的提升?这是个一直困扰着许多初三老师的问题。笔者通过对近二十所学校的中考二轮复习课的深入调研和分析后认为,要搞好中考二轮复习,在策略上必须紧紧地抓住以下三个关键词:  一、整合  从笔者调研的情况看,一轮复习绝大多数学校都是采用的专题复习形式,即围绕《2012盐城市中考说明(语文)》(以下简称《考试说明》)所列出的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