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 融通 建模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xingjie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考二轮复习如何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有创新,有突破?如何才能够使二轮复习的效果有明显的提升?这是个一直困扰着许多初三老师的问题。笔者通过对近二十所学校的中考二轮复习课的深入调研和分析后认为,要搞好中考二轮复习,在策略上必须紧紧地抓住以下三个关键词:
  一、整合
  从笔者调研的情况看,一轮复习绝大多数学校都是采用的专题复习形式,即围绕《2012盐城市中考说明(语文)》(以下简称《考试说明》)所列出的考点逐一进行梳理、归类和总结,意在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比较完整的知识和能力网络体系。一般来说,一轮复习时,为了帮助学生把知识和能力体系建构完整,各个学校都尽可能地把“口”张得比较大,复习的点梳理得比较细、比较密,在复习的内容上呈现求全求细不遗漏的特点。那么,二轮复习要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有所突破,关键是要对一轮复习梳理出的考点进行一个恰当的整合,通过整合,在内容上求精、求透、求活,使二轮复习的目标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
  如何整合?首先要把《考试说明》和中考命题走势进行有机整合。《考试说明》作为中考统一考试的纲领性文件,必须承担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要求,同时又要考虑为高一级学校选拔优秀学生的使命,所以,<考试说明》对语文学科复习只是一个原则性的指导意见,中考命题则具有相当的灵活性。比如说,《考试说明》上所列出的考点,哪些在历年的中考试卷中出现的频率高,哪些出现的频率相对较低?哪些是在中考试卷中_直保留的,哪些是命题人不断追求变化与创新的?这些都具有相当的灵活性。要切实提高二轮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要在制订二轮复习计划、确定二轮复习内容的时候进行细化,要对《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作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从中考命题的基本走势切入《考试说明》,对《考试说明》中的考点进行一个大胆合理的选择、取舍和整合。对于一直保留的考点,要着重处理:对经常创新的,像语言运用和综合性学习这个板块,要从命题创新变化的角度进行筛选处理,而不能墨守成规。只有这样,才能使二轮复习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点抓得更清,目标瞄得更准,效益求得更高。
  其次,要把训练的重点与学生一轮复习中暴露出的薄弱点、疑难点进行有机的整合。经过一轮复习的梳理与建构,学生以往语文学习中存在的疑难点、薄弱点基本上都暴露了出来。对暴露出的问题,二轮复习必须牢牢抓住。在确定二轮复习的重点和难点的时候,必须有意识地多安排时间,多强化训练,通过二轮有针对性的复习强化,切实解决这些过去学习中遗留下来的疑难点和薄弱点。而对一轮复习中学生已经掌握或者中考中能级要求较低的考点,则可以采取简单处理或干脆舍弃的办法。比如语音、汉字、成语、病句和名句默写这些以识记理解为主,考查能级较低的点,我们在二轮复习中可通过小练习的形式滚动式向前,作好积累和巩固,不需要再安排专门课时进行专门的复习。对阅读中的信息筛选提取和转换表达,以及古诗鉴赏中的思想内容理解和艺术特色的鉴赏(这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点),我们就必须进行合力攻关,把这些薄弱点、疑难点讲清、讲透,而不能贪多求全,食而不化,结果在关键点上不能突破,学生的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
  二、融通
  经过一轮复习的考点梳理和知识能力体系的建立,学生基本上都建立起了关于中考试卷的结构模型,对中考试卷的几大板块,每个板块的题量、分值和题型都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于是,我们在二轮复习中,一般都喜欢根据板块对复习的内容进行切块式的复习与训练。这种切块式的专项复习与训练,优势是能够突出重点,形成序列,复习的节奏也易于把握,但不足也是比较明显的:知识能力体系原本就是纵横交错的,不可能分割得十分清楚,于是,复习就难免出现机械重复、浪费时间的现象,因此也降低了复习的效益。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要讲求融通。
  所谓融通,首先是二轮复习的课堂要打破板块与板块之间的阻隔,要通过增能力、提素养这根主线把分散的考点有机串联起来,实现讲解与训练的融通。比如,在语言运用这个板块中,压缩语段,筛选、提取关键信息和转述、仿句都是各地中考试题经常考查的考点,是考查的重点,也是一个失分较多的难点。许多教师在二轮复习中都要在这个点上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收到的效果却并不明显。如果我们能够用融通的思想去思考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压缩语段,筛选、提取关键信息这个能力训练点,从根本上看,考查的还是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对材料的阅读、提取、转换和表达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也是阅读鉴赏板块必须反复训练的能力点,如果把这两个板块打通,放到一起进行复习训练,把阅读鉴赏板块的阅读材料也作为压缩语段的训练材料,这样既能够节省老师在备课选择材料方面投入的大量精力,又可以减少学生大量机械繁复的作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到阅读和写作上,从而取得更大的效益。
  其次是回归教材读本,实现课内与课外的融通。中考阅读材料,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虽然看似都是选自课外,但如果仔细研究这些阅读材料后面的考题,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每一道题的每一个考点,都能从教材中找到答案。所以,在二轮复习的练习讲评课上,我们千万不能只是就题讲题,而要从题目出发,努力向教材和中考试卷延伸,实现与教材和试题的勾连,夯实教材这个基础,打通与中考的联系,这是切实提高二轮复习中练习评讲课效益的关键。
  最后是复习训练与生活融通。对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进行一番梳理和审视,我们会发现各地中考试题呈现以下特点:体现时代特色,重视地方文化特色,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学生成长。比如在各地中考试卷中出现较多的综合性学习试题,命题人都非常注重把教材中的专题学习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予以考查。再比如中考作文命题,考查的主题基本都集中在学习与实践、青春与成长、个性与自我、生活与自然等几个方面。透过这样的作文题,命题者其实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就是中考作文的选材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关注社会,保持与时代的联系,强调作文一定要抒写学生真实的生活,表达真实的思想和情感。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必须从生活的源头抓起,作文教学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提炼生活。所以,在二轮复习中,综合性学习要真正实现专题与生活融通,不要只是就题目训练;作文不要只是讲应试技巧,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写作主题帮助学生实实在在地积累生活中的作文素材,并对素材的化用进行有效指导。   三、建模
  所谓建模,就是建立模型,也就是在二轮复习之中,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建立关于解决中考各类题型的思维模型和答案模型。只有这样,学生走进考场时才能成竹在胸,有条不紊。
  建模,首先是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所谓思维模型,就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应对策略。比如解答古诗词鉴赏中的“鉴赏意境”类问题,大致分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步,阅读所给材料,找出诗歌中写了什么景;第二步,分析诗歌所写景物的特征是什么;第三步,根据所写景物的特征,结合平时积累的有关古诗词意象和类别的知识,再结合诗后注释,推断诗歌所抒发的感情。这样,通过三个步骤,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关于“古诗词意境鉴赏”的思维模型。再比如提取文本关键信息、给文本添加标题类题型,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凡是记叙类材料,可以用“人 事”的形式予以概括;说明类材料,可以用“对象 特征”的形式进行概括;议论类材料,可以用话题或观点进行归纳。
  其次是帮助学生建立规范、标准的答案模型。在中考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失分,并不是因为知识掌握不牢或能力训练不够引起的,而是因为答题不规范、不严谨造成的。针对这些问题,二轮复习中,我们的课堂练习讲评,一定要适当放慢速度,课堂上一定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答案,通过展示答案、评议答案、修正答案和示范答案几个环节,给学生一个规范标准的答案模型。比如文言文阅读句子翻译题,一道题3分,这3分是落实在三个关键得分点上的,答题时如果只是大意正确,而对关键的得分点理解不清,那么很有可能这道题就得不全分,甚至得不到分。通过建立规范标准的答案模型告诉学生什么样的答案才是规范的,才能获得高分,从而有效降低中考中因为不规范、不严谨造成的不必要的失分。再比如现代文阅读中的探究题,虽然属于开放性试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但我们必须告诉学生:凡是这种题型的答案—定要既有观点,又有根据,而且论据—定要能证明自己的观点。
  最后是帮助学生建立关于考场作文的模型。作文是所有中考试题中分值最大的一道题,可以说这道题答得好与坏直接决定学生中考的成败。在二轮复习中进行有效的作文训练应当是重中之重。如何进行有效的作文训练?非常关键的一条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中考作文的模型。首先是根据不同文体建立结构上的模型,比如写人的记叙文、写事的记叙文的基本结构模型,简单议论文的结构模型;其次是根据不同的主题,建立相应的材料模型。学生心中有了作文的模型,在考场上,就能够从容地把平时生活中积累的素材组织成文。
其他文献
拜读《语文建设》2012年第五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课异构”的三篇教学设计时,一方面对三位老师的“五读法教学”“主题式教学”“非指示性教学”心驰神往,另一方面,也对他们各自在设计中体现出的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的诸多差异而深感困惑。困惑的焦点,又主要聚合在教学目标的界定和教学内容的取舍上。三位教师,使用的是同一版本教材中的同一篇课文,却设计出三种很少有交集的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这样的“同
宋神宗元十五年(1082),苏轼游览黄州赤鼻矶,写下了“空旷高邈,敻不可攀”的《赤壁赋》。全篇以跳宕洒脱的单行奇句,冲破了韵语整饬板滞的文势,真正如万斛泉涌,纵恣自然。从文体来说,这是一篇文赋,即以古文之笔法来写“四六”。赋的特点之一,便是“主客问答”,《赤壁赋》也遵循了这种同有的写作程式;只不过,这篇文章中那个吹洞箫的“客”,确又实有其人。他叫杨世昌,“原是绵州武都山的道_上,与东坡谊属同乡”。
季羡林先生在他的《月是故乡明》中不止一次地把故乡的月亮称为“小月亮”,说每逢看到异地的明月,就立刻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干江有水干江月”,普天之下的人所看到的月亮都是那一轮,月亮难道还会有大小之分吗?  细读文章,发现作者之所以把故乡的月称为“小月亮”,首先是和“大月亮”相对而言的。  在季先生笔下,提到了五处所谓的“大月亮”。  前四处的“大月亮”都是在国外见到的,文中这样写:“
现代汉语书面语(文学语言)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从未有人对这段历史进行全面总结。本文实际上是一篇现代汉语文学语言发展史论,研究了现代汉语书面语发展的全过程,划分出五个发展阶段,对各阶段的特点做了初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现代汉语书面语系统的三个来源,着重探讨了翻译和现代书面语的关系、文言和现代书面语的关系。如何正确看待这两种关系,本文从事实出发,提出了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对于现代汉
2008年中考现代文阅读题依然会变中求稳,将进一步渗透新课标精神。首先是阅读材料仍然选自课外,继续强调对学生整体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注意综合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其次是速读与精读相结合,同时还会注重考查学生的信息捕捉、信息筛选和信息整合能力,考查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重视评价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和创造性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章把握、要
一、望故乡  师:会背诵关于故乡的诗词吗?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故乡总是跟什么有关?  生:跟月亮。  师:月亮高高在天上,故乡迢迢在远方。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用同一个动词——  生:望。  师:读课文。  生:(读)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
现行中职语文课程亟待改革。从国家层面看,中职语文自20世纪50年代始,课程内容便模糊不清,定位不准;教材缺少个性、取向不明,长期以来都是普高教材的缩编版和简易版,固守学科本位、知识中心,没有真正适合中职生的通用语文教材。因此,中职语文逐步陷入困局。从学校层面看,因“文化课要为专业课服务”的错误观念误导,许多学校已少开或不开语文课。学生的文化素质严重下降,职业教育成为职业培训。因此,要重新认识、正确
今年九月,陈平原教授卸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作为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双聘教授,陈先生今后将专心致力于学术研究。他说:“做行政不是我的理想,我的志趣在学术。”做行政和做学问确实是两种思路,这几年,陈先生已经感受到行政对于一个学者思维的破坏。陈平原教授也曾经参与过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但是很快就退出了。退出的理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专业,不是“客串”—下就可以搞好的,我们必须尊重
鲁迅说过,年龄越大,越会想起小时候的事情,比如经常吃的水果,都是些非常普通的东西,却能引起永远的怀念。明知道这样的童年、故乡回忆,不免有理想化、美化的成分,甚至是一种“哄骗”,但却甘愿被哄骗,因为对童年和故乡的美好的回忆,能唤起我们自己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这是一种生命的神圣体验,是有着说不出的魅力的。因此,鲁迅有一本回忆性散文集,题目也很有诗意,叫做“朝花夕拾”。生命的早晨开的花,到生命的黄昏时节
历史小说家史杰鹏,这回从历史走向现实,推出了创作达三年之久的《楚墓》。与此前不同的是,作者有意将历史推远,将其作为小说的背景出现。  小说《楚墓》采用了复线结构:一条是暗线,描写战国时代的巫师伍笙,不可救药地爱上了楚国公主漪澜,他借助食梦之兽宛奇控制别人梦境,梦想与所爱之人结合,最终证明这一切不过是南柯一梦;一条是明线,叙述北方大学的讲师方子郊,遭逢了一段露水姻缘和一段暖昧情缘,最终堕落为盗墓同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