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非常高興获得这份荣誉,这是一份迟到了25年的荣誉。为什么说迟到了25年,我担任校长的时间是1981年7月22日到1988年2月10日,我不当校长已经25年了,那么这个荣誉说明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黄金时代的肯定,是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切的期盼。”
今年6月22日,站在北京万寿宾馆“科学中国人2012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的领奖台上,年已八旬的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怀着抑制不住的激动心情说出了这番发自肺腑的感言。
历史可以证明这位教育改革家一生追求的教育情怀。
教育改革的“出头鸟”
刘道玉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风云人物为人所知,正逢上世纪思想解放的80年代。
1981年8月22日,新华社播发了一条带有黑色电头的消息:
经中央批准,48岁的刘道玉被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他是我国解放后自己培养的大学生中第一个担任大学校长的人,也是全国重点大学中最年轻的校长。
被冠以全国最年轻校长之名的刘道玉没有辜负这改革开放的黄金时代。他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为改革动力,第一个在全国推出了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插班生制、自由转专业制、导师制、学术假制和贷学金制等。
不仅仅是教学制度的改革,刘道玉还给武大和高校带来一种全新的校园风气和文化氛围。著名教授易中天谈到他那个时期在武汉大学上学的感受:领导生活简朴,作风民主;师生思想活跃,言论自由;研究生论文答辩,可以当面顶撞评审委员;本科生学术演讲,校领导坐在下面洗耳恭听。校长、副校长、书记、副书记的家,敲敲门就进去了。教员上课,学生开会,讲什么,怎么讲,没有人干涉,自由、民主、开放。
明晰的改革思路、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使武汉大学一时间成为全国“教育改革的特区”,积聚青年才俊的高地。
生命自六十始
1988年春节前夕, 54岁的刘道玉被免去武汉大学校长的职务。本想大干一场的改革者一时失去了大显身手的舞台,其痛楚的心情可想而知。
不是要做官,而是要立志进行教育改革的刘道玉并没有因此而丧失对教育改革的信心和追求。1994年的一天,他挥笔写就表明个人心迹的自述——《生命六十始》。
他强烈地感受到在体制内下大学获得独立自主办学权之难,因而谢绝了去暨南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海南大学任职的机会,一方面开始腾出精力来撰写他计划已久的“创造教育三部曲”,一方面把目光投向民办教育。他曾经以诗抒怀:从教育英数十年,双鬓斑白不甘闲。借得改革春风雨,躬耕一方“试验田”。
这个时段的改革尝试,刘道玉可谓是有得有失。
他得到的最大收获是由他亲笔撰写的“创造教育三部曲”正式出版。《创造思维方法大纲》、《创造教育概论——谈知识、智力、创造力》和《创业与人生设计》,是他在武汉大学10年教育改革的理论总结,他还把创造课直接开进了中学生的课堂。
而遭遇的最大挫折是参与的民办教育改革实验夭折。投资人私自携款潜逃,由他出任校长、已具相当规模的武汉新世纪外国语学校于2000年底被迫关门。数十名学生家长到学校要求退还学费,时常还有上门讨债的汽车直接就停在他们的家门口。
有人评论说,刘道玉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在年近古稀之时遭到暴风雨般重创的刘道玉还能何为?
战士自有战士的勇气和风采。2005年秋天,刘道玉携带新出版的自传——《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出现在北京、武汉大学学子们面前。
这本自传的写作,大体上用了一年的时间。此时的刘道玉由于疾病的困扰,特别是脑梗塞的后遗症,使得他右手写字颤抖,必须着力方可使字形可辨。但他并不气馁,以积极的进取心学会了使用电脑。他不仅用心为自己写传,还用心给他的学生写传,题为《大学的名片——我的人才实践与理念》一书在国内外出版。
八十正当年
2012年11月,刘道玉即将步入他生命的第八十个年轮。他的学生和朋友早早开始串联,想筹办一个别具一格的祝寿活动向这位“永远的校长”表示敬意。但刘道玉婉言谢绝了。盘旋在他脑海里的最好方式,莫过于在80岁之际再动笔写一本题为《理想大学》的新书,“作为这一生的收官之作”。
迈过人生七十这道坎后,钟情教育的刘道玉不因年龄而止步,他很快实现了新的转型,由当年教育改革的实践者转变为教育改革的评论者,开始用思想和声音影响中国教育改革。
他密切关注着中国教育的风雨变幻。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问题、关于大学校长职业化问题、关于大学校长的遴选机制问题、关于怎样根治大学学术腐败的问题、关于高校去行政化问题、需要怎样的教学评估等众多重大问题,刘道玉以开阔的国际视野、教育家的专业眼光作出了有理有据的分析与论述。
2011年4月,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刘道玉写了一篇致清华大学的公开信——《大学需要有反思精神》,提出有必要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对学校办学的得失、大学精神进行“严肃的反思”。此文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刘道玉再一次以教育改革家的形象赢得了社会的尊重。
“教育需要乌托邦。”刘道玉认为,柏拉图设想的由“哲学王”治理的理想国,终究没有建立起来;卢梭设想的爱弥尔式的理想公民,也没有培养出来,但《理想国》和《爱弥尔》却成了两千多年来人们仍然阅读的教育经典。卢梭曾经说:“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尔》留存在世,纵然所有教育著作被毁,教育园地依然还是馥郁芬芳。”这就是理想的作用,它们会激励人们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行。
2012年4月22日,作为祝寿的一个主题活动,“理想大学研讨会”在北京饭店举行。会上刘道玉拿出了经反复修改的《理想大学》第三稿写作提纲。这份提纲,让人们看到一个至死不渝的教育改革者的最高理想。
任何一所理想大学都是个性化的。刘道玉心目中的理想大学的基石是:以人为本、大学去行政、思想自由、学术至上、民主学风和创造不止。
“我觉得中国理想大学肯定有,但不是现在,路程还相当遥远,但我相信中国的未来是美好的,中国未来的年轻一代肯定会传承杰出的教育家、大学校长,而中国的理想大学将在他们那一代实现”。 可以肯定地说,《理想大学》是刘道玉留给自己暮年生活的一份礼物,其中不仅有他对中国教育的思考,同时也留下了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不屈追寻的历史背影。
( 责编:萧茵)
今年6月22日,站在北京万寿宾馆“科学中国人2012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的领奖台上,年已八旬的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怀着抑制不住的激动心情说出了这番发自肺腑的感言。
历史可以证明这位教育改革家一生追求的教育情怀。
教育改革的“出头鸟”
刘道玉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风云人物为人所知,正逢上世纪思想解放的80年代。
1981年8月22日,新华社播发了一条带有黑色电头的消息:
经中央批准,48岁的刘道玉被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他是我国解放后自己培养的大学生中第一个担任大学校长的人,也是全国重点大学中最年轻的校长。
被冠以全国最年轻校长之名的刘道玉没有辜负这改革开放的黄金时代。他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为改革动力,第一个在全国推出了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插班生制、自由转专业制、导师制、学术假制和贷学金制等。
不仅仅是教学制度的改革,刘道玉还给武大和高校带来一种全新的校园风气和文化氛围。著名教授易中天谈到他那个时期在武汉大学上学的感受:领导生活简朴,作风民主;师生思想活跃,言论自由;研究生论文答辩,可以当面顶撞评审委员;本科生学术演讲,校领导坐在下面洗耳恭听。校长、副校长、书记、副书记的家,敲敲门就进去了。教员上课,学生开会,讲什么,怎么讲,没有人干涉,自由、民主、开放。
明晰的改革思路、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使武汉大学一时间成为全国“教育改革的特区”,积聚青年才俊的高地。
生命自六十始
1988年春节前夕, 54岁的刘道玉被免去武汉大学校长的职务。本想大干一场的改革者一时失去了大显身手的舞台,其痛楚的心情可想而知。
不是要做官,而是要立志进行教育改革的刘道玉并没有因此而丧失对教育改革的信心和追求。1994年的一天,他挥笔写就表明个人心迹的自述——《生命六十始》。
他强烈地感受到在体制内下大学获得独立自主办学权之难,因而谢绝了去暨南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海南大学任职的机会,一方面开始腾出精力来撰写他计划已久的“创造教育三部曲”,一方面把目光投向民办教育。他曾经以诗抒怀:从教育英数十年,双鬓斑白不甘闲。借得改革春风雨,躬耕一方“试验田”。
这个时段的改革尝试,刘道玉可谓是有得有失。
他得到的最大收获是由他亲笔撰写的“创造教育三部曲”正式出版。《创造思维方法大纲》、《创造教育概论——谈知识、智力、创造力》和《创业与人生设计》,是他在武汉大学10年教育改革的理论总结,他还把创造课直接开进了中学生的课堂。
而遭遇的最大挫折是参与的民办教育改革实验夭折。投资人私自携款潜逃,由他出任校长、已具相当规模的武汉新世纪外国语学校于2000年底被迫关门。数十名学生家长到学校要求退还学费,时常还有上门讨债的汽车直接就停在他们的家门口。
有人评论说,刘道玉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在年近古稀之时遭到暴风雨般重创的刘道玉还能何为?
战士自有战士的勇气和风采。2005年秋天,刘道玉携带新出版的自传——《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出现在北京、武汉大学学子们面前。
这本自传的写作,大体上用了一年的时间。此时的刘道玉由于疾病的困扰,特别是脑梗塞的后遗症,使得他右手写字颤抖,必须着力方可使字形可辨。但他并不气馁,以积极的进取心学会了使用电脑。他不仅用心为自己写传,还用心给他的学生写传,题为《大学的名片——我的人才实践与理念》一书在国内外出版。
八十正当年
2012年11月,刘道玉即将步入他生命的第八十个年轮。他的学生和朋友早早开始串联,想筹办一个别具一格的祝寿活动向这位“永远的校长”表示敬意。但刘道玉婉言谢绝了。盘旋在他脑海里的最好方式,莫过于在80岁之际再动笔写一本题为《理想大学》的新书,“作为这一生的收官之作”。
迈过人生七十这道坎后,钟情教育的刘道玉不因年龄而止步,他很快实现了新的转型,由当年教育改革的实践者转变为教育改革的评论者,开始用思想和声音影响中国教育改革。
他密切关注着中国教育的风雨变幻。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问题、关于大学校长职业化问题、关于大学校长的遴选机制问题、关于怎样根治大学学术腐败的问题、关于高校去行政化问题、需要怎样的教学评估等众多重大问题,刘道玉以开阔的国际视野、教育家的专业眼光作出了有理有据的分析与论述。
2011年4月,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刘道玉写了一篇致清华大学的公开信——《大学需要有反思精神》,提出有必要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对学校办学的得失、大学精神进行“严肃的反思”。此文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刘道玉再一次以教育改革家的形象赢得了社会的尊重。
“教育需要乌托邦。”刘道玉认为,柏拉图设想的由“哲学王”治理的理想国,终究没有建立起来;卢梭设想的爱弥尔式的理想公民,也没有培养出来,但《理想国》和《爱弥尔》却成了两千多年来人们仍然阅读的教育经典。卢梭曾经说:“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尔》留存在世,纵然所有教育著作被毁,教育园地依然还是馥郁芬芳。”这就是理想的作用,它们会激励人们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行。
2012年4月22日,作为祝寿的一个主题活动,“理想大学研讨会”在北京饭店举行。会上刘道玉拿出了经反复修改的《理想大学》第三稿写作提纲。这份提纲,让人们看到一个至死不渝的教育改革者的最高理想。
任何一所理想大学都是个性化的。刘道玉心目中的理想大学的基石是:以人为本、大学去行政、思想自由、学术至上、民主学风和创造不止。
“我觉得中国理想大学肯定有,但不是现在,路程还相当遥远,但我相信中国的未来是美好的,中国未来的年轻一代肯定会传承杰出的教育家、大学校长,而中国的理想大学将在他们那一代实现”。 可以肯定地说,《理想大学》是刘道玉留给自己暮年生活的一份礼物,其中不仅有他对中国教育的思考,同时也留下了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不屈追寻的历史背影。
( 责编:萧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