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棍节,狂欢过后是什么?

来源 :风流一代·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长辈曾对我说,在他的时代,人们不知道什么叫“狂欢”。不知他是否乐见,我们的时代,年轻人“制造节日”来狂欢。
  风在吼马在叫,剩男剩女在咆哮,2011年11月11日,众多“数字节日”中,这个最是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顶着个大龄剩女的帽子,在这爱情婚姻风雨飘摇的时代,“百年一次的巨型光棍节”都为你准备了,不沾“光”,可谓“枉度此生”。
  围绕光棍节,身边“剩下”的朋友们党色分明:有的说有趣,有的说刺痛,还有些说无聊。虽然不知这个所谓的“光棍节”为什么那么火,但我们运用一下社会学的想象力也能体会到:这不是个“万剩同悲”的日子,而是个欢乐到家的社会减压阀设置。
  光棍节当晚,我在玄武湖边上散着步,忽见一群黑压压的人群,凑近一看,原来是光棍节合唱会。组织者七零八散,参加者更是散兵游勇,还不断有人问:“有礼品拿吗?”在这乱糟糟的人群中听着洋腔八调的《单身情歌》,我突然醍醐灌顶:是了!光棍节就是个狂欢的由头!
  据我观察,这百年一遇的光棍节和单身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青年男女们在这天拼命地聚会寻欢、K歌血拼,“伪单身”们为图吉利在这天排着长队结婚,淘宝、京东等电商广告铺天盖地引诱白领“犒赏”自己……“神棍节”几乎成了一个全民节日。而它遇到微博,便如金风玉露一相逢,制造风云话题无数,网友们要个性有个性,要创意有创意,共谋一场孤单心理与欲望宣泄的集体表达,全民狂欢的滚滚车轮,更加无法抵挡。
  光棍节大热似乎印证了这个时代的心理主旋律:戏谑无罪,浮夸有理。空虚寂寞冷的岂止是剩男剩女,繁忙城市中,压抑、无聊、闷的同志大有人在。于是,人们想方设法找借口狂欢,肆无忌惮地宣泄快感,以消解那种莫名的孤独感和压抑感。
  土节洋节何其多,缘何这“不吉利”的光棍节如此受青睐?圣诞节“高贵”,情人节“自私”,春节“惜老怜贫”……这些节日哪有光棍节身家清白?它是凭空“捏造”的,既无传统的教条束缚,又无官方的强制背景,不须承载任何沉重的意义,不接受任何目的的束缚,人们只需自由自在爽一把。
  既然这么欢乐,要不要多制造几个光棍节?有首歌里唱得好:“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当狂欢的兴奋散去,当年轻的人们在2011年11月12日醒来,喝多了的头痛,唱多了的喉咙痛,花多了的肉痛,该剩的还剩,该怎么活还怎么活!
  欢乐趣,离别苦,偶尔狂欢一把固然无伤大雅,但我们更应学会从平淡的日子里汲取长久隽永的快乐,充实自己的内心。狂欢之后要记得:人间有味是清欢!
  (编辑 张黎 hope_sun@163.com)
其他文献
作者:贾平凹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0-10     世界上好地方多了,或者风景独秀,或者历史悠久,总有去的理由,可是人毕竟脚力有限,能亲临者不过寥寥,所幸还能在别人的文字里勾勒一番瞻仰一番,借此也算是一份安慰。这个年代出门旅游的人多了,写旅行笔记的人也多了,之前看赖瑞《杜甫的五城》,看完后心里就有一股立马在路上的冲动;这回看《定西笔记》冲着贾平凹买的,还真是没让
期刊
芙蓉姐姐上央视了,尽管上的只是央视某收费频道中一档影响并不大的新节目,但毕竟上央视是一个符号化的行为,有特别的意义,所以芙蓉姐姐才会再度成为一个新闻人物。伴随这条新闻在多家媒体传播,芙蓉姐姐又火了一把。这不新鲜,因为芙蓉姐姐从来都没有离开公众视线,她如同时令鲜蔬一样,每逢季节变化,总会变个样子重新跳进大家的眼球。   芙蓉姐姐,一个很老很老的网络红人了,老,在这里指的不是年龄,而是资历。一代代网
期刊
行走于世,每个人都有闪光点,或家世、学识、经历,或性格,总而言之,这种闪光点总能勾起人心中的一点隐秘的羡慕。当然这种“羡慕”具有双向性,譬如,浪迹于大街的浪子羡慕我们温馨的家,而我们有时也迷恋浪子不被书本围绕的潇洒自在。   听惯了别人纯正流利的美语,看惯了别人高举着的录取通知书,朝阳映着黑色的封皮上烫金的文字,反射进心里。心想,若只是无所事事混日子,就只能等待时光这把利剑的刻划。   林林总
期刊
(河北石家庄市)     写给梦想  梦想是已经南飞的雁阵  要闭上眼睛细听  隐隐约约似梦非梦  但总能在朦胧中发现你的身影     大地在冬夜中蜷缩平静  凄寒而无声  黑暗并不空洞  我能窥见云层背后的繁星     在蜿蜒的小径上找寻  荆棘挡不住我远行的脚步  梦想啊  向着你我开始永远的长征     寄给你的我的思念  淡淡的湖水映现出你的容颜  像极了明媚的春天  为你我想把
期刊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红透了整个华语圈,成为了一部现象级电影。在小清新流行的台湾,这电影能掀起风潮不奇怪,但是在声色犬马的大都会香港,这电影也能引起广泛共鸣那就值得好好研究了。更何况在这些地方,人们已经不再把这当成一部电影来观摩,而把它上升为一个社会话题来讨论。  当女孩变成群体信念符号   相信很多人关注这电影,首先是从关注电影导演九把刀开始。这位成名于网络,以表现新派武侠“侠骨”见长的
期刊
一支没有毛的“针笔”,一个装满水的玻璃缸,一位姑娘提笔蘸些彩墨随意点洒。柔和的水影间,大漠、骆驼、商人、云彩在波光间徐徐展现,构成一个“落日晚风吹沙舞”的景象。“针笔”再轻轻拨动,又忽然出现一群姿态万千的美丽“飞天”……   一段视频,让她迷上“灵动水影”   作画的姑娘郑歆韵是个85后女孩,出身于福州一个书香门第。她的父亲酷爱国画,在耳濡目染中,小小的她拿起了画笔,学习写意、工笔,手法独到,
期刊
朋友是南方人,事业上几经沉浮,屡遭打击,但他都挺了过来,并且一步步取得了如今的成就。在谈到坦然面对磨难的原因时,他给我讲了这样一段经历。   那年夏天,他去北方出差,偶然在野外发现一种植物开出的花特别美丽,芳香怡人。从当地人那里他了解到,其生长周期所需环境与南方相差无几,于是等到秋季再次出差时,喜爱养花的他顺便带了些种子回去,准备来年春天在家种植。然而奇怪的是,尽管精心照料,花种并未萌发,这令他
期刊
和独克宗初次邂逅,是在拜访松赞林寺的过程中,独克宗的美丽让我忘记了目的地,迷醉于过程中。   独克宗意为月光之城,但是我只敢在明媚的阳光中凝望她,我怕月光中她令人窒息的美会让我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龟山公园的明媚   坐在汽车上,眼被窗外的景物吸引:远方的山峰上,成群的鹰围着敖包盘旋;耳被嘹亮的歌声震撼:循声望去,在一个洒满阳光的广场上身着民族服装的盛装男女载歌载舞。广场旁的小山上,肃穆的寺庙
期刊
小区旁有家银行,入夜时分,带女儿来这散步,在狭长逼仄的24小时自助银行(ATM机室),见一身着保安制服的中年男子坐在小凳上,四顾茫然。常来这散步,见到此人,还是头一回,心怀好奇,近前和他聊上了。原来,ATM机曾屡遭破坏,无奈之下,银行请他来值夜班,看护机子,顺便也让夜里的取款人感到安全些。   问他一个月有多少钱?他说:“不高的,也就600块。”“就这么一点?物价上涨这么快,够一家人的生活吗?”
期刊
湖边常有许多退休老人组成的乐队,有的专业,有的不专业,但有一点是共通的,乐声一响,吹拉弹唱的人,都自得其乐。   有一次,在湖边散步时,突然被一小团体中的一位老人吸引住了。他坐在乐手下面几级的台阶上,正在一边打拍子一边引吭高歌。   唱到高兴处,还不时抬起头与那名主唱的老人对视一眼。此刻的他,一脸沉醉,手挥动得都要指挥整个乐队了。   很多游客驻足,都好奇地看着他,不是因为他唱得太投入,太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