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与修复对于文物价值体系的重要性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pt20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物是见证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繁荣、昌盛。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物,能彰显不同时代的特色,展现出不同时代下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为了追求更丰富的精神世界,也对文物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政府对历史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文博单位根据实际情况,也越来越重视考古发掘和文物展览等方面的工作,并将文物保护和修复作为工作重点。当下,诸多文博单位对考古发掘和库房储藏的大量文物实施了普查,对文物损害程度进行了分析及研究,以进行有效的后续保护与修复工作。
  关键词:保护修复;文物价值;重要性
  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物遗迹,反映了人们的不同需求,展现出了不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些历史文物,汇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精华,最大限度地反映了人类发展与社会进步。伴随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地进步,对于文物的发掘、保护和修复工作,更累积了大量的探索和认知。在弘扬与传承我国历史文化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大量文物开展保护修复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文物的作用。著名的文物学家布兰迪认为,文物的修复,一方面是与文物的艺术性同时客观存在的,让文物本身具备的美学和历史文化都展现出来,体现出自身存在的价值以及社会认知;另一方面,对不同的文物要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保护和修复,切忌一概而论。
  一、文物的价值与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必要性
  文物,通俗来说,是展现历史时期与当前不同年代的人文风貌,具有一定科学价值、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产物。这些产物凝结了创造者的智慧,能够直观反映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发展情况。保护文物的重要性,需要得到社会的整体认可。决定一件文物保护价值的是能否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给人们带来历史、科学、艺术的启迪,能否让人们能感受到其美学价值和艺术特性等,只有具备这些因素才能被称为文物,具有保护价值。文物存在的真正意义,是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认识,作为“美”的载体而存在,同时其不仅只局限于外表的“美”,更是一种能使人们透过外表看到内部特质的美感,因而文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历史意义和艺术特性。当代文物工作者在开展对我国古文物的研究、保护和修复工作的时候,不能脱离文物实物进行研究,要致力于实现文物的“古为今用”,对文物造型、质地、功能、实用性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只有展开详细的分析,才能全方位地了解古文物背后所蕴藏的悠久文明积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文化繁荣的同时,更需要不断地发掘文物的价值,因为文物本身也具备了广泛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传统文化内涵,发掘文物价值就是创造文化价值。在社会的广泛关注下,各地文物部门已经大大提升了文物保护修复的工作力度,本研究针对各地文物因为保存条件不当而存在的各种病害问题,根据病害的多样性和产生的复杂成因,进行了分类研究与处理。
  当前,我国的文物保护行业亟须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与推动,只有依靠强大的国家和社会力量,才能更好地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展现文物中所蕴含的悠久的历史文化,推动中华文明与民族精神的传承,彰显民族凝聚力和文物的内在价值。另一方面,做好文物修复保护工作,也需要文物工作者对不同的民族、宗教和不同的地区文化进行深入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变迁,文物的历史价值会越来越深厚,其研究价值也就越来越高,让文物展现出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是每一位文物工作者和每一个文博单位的责任。文物从侧面证明历史记载的真实性,文物本身也是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文物背后往往都有其自身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不同历史背景下人们不同的生活思想和生活状态。
  二、文物保护修复的意义
  在文物修复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文物的原真性(图一);其次,需要对处于保护修复状态的文物采取最小限度的干预手段;最后,在选取修复材料时要优先考虑可逆性。只有做到以上三点,才是真正做到对文物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保护。如果文物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三者中任一方面遭到破坏,就失去了文物保护修复的真正意义。
  文物和艺术品的差异主要在于文物的真实性,即不同时期所留下来的文物,能够反映不同时期的经济情况,是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的真实写照,文物本身的历史价值极高,这种真实性使其具有了不可复制的特性。在发掘文物时,一般会按照分类进行编号,根据编号次序进行抢救性保护。只有在措施上保证文物的特征不被破坏,才能让文物的原始信息完整保留于文物自身。文物所具有的历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只有采用科学的研究方式,才能显示出文物所真正具有的文化意义。文物的真实性和本身的文化意义,在科学研究的作用下相辅相成。
  在保护、修复文物的过程中,文物工作者一定要在文物出土之后就对其进行编号、分类整理,才能尽可能地延长文物寿命。利用现代科学材料结合传统的保护手段展开文物保护工作,能够让文物保存的环境条件更加完善,避免文物再次受到損坏,从而保障文物本身的研究价值。对文物的修复,其实就是给文物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其恢复文物的原有面貌,同时让这种生命力通过保护手段得以延续。
  许多文物工作者对现代文物保护修复的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文物修复的过程中,难以进一步加强对文物的保护措施(如采取预防性保护)。对不同文物的修复利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要求在修复过程当中,要根据不同文物的质地,做到合理、科学的保护与修复。现代的修复理念,重在将文物保护修复手段和传统修复技艺进行有机统一。


  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历史,在历史长河中,东方文明与世界其他国家呈现出诸多的鲜明差异。而对于我国来说,这些有别于西方的差异是表现在许多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征上的,这些特征也导致我国对文物保护与修复的态度与西方国家的修复理念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我国文物工作者在文物保护与修复的过程中,更侧重于体现文物原有的形质,避免过度的外部干预,保证文物在经历修复后能够保持较好的原真性,反映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这一过程所关注的重点,就在“原真性”上。怎样才做到是保持文物的“原真性”?在这个问题上,至今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回答。如对一件青铜文物的保护性修复,我国的做法是去除上面有害腐蚀物、保留一定的稳定腐蚀物—青铜锈,以保持器物的原真性;而有些西方国家的处理方法是,不论是有害锈还是青铜锈蚀,全部去除,认为这样才能体现文物的原真性。因此可以说,原真性概念是一种文物保护的主观概念,这一概念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并没有确定的标准,在不同文化背景的文物工作者中存在一定的认识差异,部分文物工作者在文物研究的过程中,还没有完整、清晰地认识文物价值。不能全面地把握文物价值,就不能了解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物的信息价值。正确理解原真性,是当前我国文物工作者所不可忽视的。   三、现代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与传统技艺的融合
  文物的保护工作,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登记、整理和储藏,文物的价值受文物保存的环境状态影响,如果保存环境恶劣,就难以对文物进行妥善的保护。在进行保护和修复的过程中,文物修复后的质量、稳定性以及新的保存环境是否符合条件,都是需要关注的重点。想要让文物重新绽放生命的光彩,就要保证让文物的实体更完整,保存环境更适宜。对此,要在保护修复的过程中,对文物修复的方法、材料、技术等方面加强重视。现代的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已经不再是简单地依靠传统的保护与修复技术,单纯使用传统技术,一方面会难以解决文物中研究价值在文物保存过程中不断流失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落后于科学技术的革新与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科技对于文物的保护来说,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应注重传统的保护与修复技术,其所包含的传统的技法和工艺,流传时间久,博大精深、工艺精湛,如中国的髹漆工艺等,都可以与现代科技融合,对文物进行保护与修复。为达到良好的修复效果,使修复之后的文物更贴近原貌,应采用现代科技技术与传统工艺相融合的方法进行保护修复,这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直是尊重与保护相结合,在这种态度下,传统文化保护工艺中的科学性必须得到理性看待和传承。只有利用传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保护和修复技术对文物进行修复,才能保证修复技术和材料选择都能尽善尽美。
  现代文物保護与修复工作的展开,有赖于文物工作者进一步加强对文物的历史背景及其制作工艺的研究,深入分析传统工艺技法和保护技术,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进行融合,利用科学手段改良传统技艺,为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制定合理、科学的标准,使文物在最大程度上得以保存,将所受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
  在对文物进行修复工作时,文物工作者需要着眼于文物自身的完整性,在挖掘文物后,首先需要将文物的科学研究价值展现出来,采用现代科学与传统工艺结合的方法,尽可能地还原文物的原有形态,对修复材料进行筛选,检测分析文物质地,保持对文物状态的跟踪,在文物储藏环境的勘查上以能够提供更为有效、全面的文物保护环境为标准。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文物修复与保护的每一个环节,不仅能够提升文物修复保护工作的精度,更能降低对人力、物力的消耗,提升文物保护与修复的效率和质量,使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更上一层楼,保证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工作不能只局限在文物表面,还需要对文物背后蕴含的非物质内容进行探究和阐释。文物实体的修复固然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文物本身就不能放射出足够的魅力。在对现存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的过程中,文物工作者更应当注重文物自身的文化价值,利用宣传,转变人们对文物的态度,让人们能够触摸文物中蕴含的信息,将文物自身蕴含的背景文化意义展示出来,引领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修复与保护工作,使之更合理、更科学、更有效。
  四、结语
  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涵盖了历史、美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认识与研究。任何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都需要文物工作者对其进行严谨的考证。在展示文物的时候,更要将文物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思想和传统背景体现出来,通过文物讲述故事,传达思想,研究背景内涵。在修复工作中,文物工作者应尽量将对文物的人为干预降到最低,充分领会文物蕴含的历史价值与研究价值,作出正确的价值评估,在实际的修复工作中尊重文物的“原真性”,更应当注意文物的储藏,避免在修复之后被二次损害,或者是保存信息出现讹漏,使后人产生误解。文物是宝贵的文化财富,是中华文明灿烂文化的印证。我国的文物工作者要从实际出发,不断积累相关修复经验,积累相关知识,切实提升文物保护和修复的技术水平,解决当前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存在的问题,健全现有的文物修复标准和体系,使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日趋完善。
  作者简介
  黄瀚东,1967年6月生,男,汉族,山东济南人,馆员,本科,研究方向为瓷器、金属无机文物保护修复。
其他文献
低C/N废水是环境污染的产物,它的化学需氧量(COD)很低,在实际处理中需要加入额外的碳源来克服电子供体的不足,但是增加了处理成本,而且还可能影响出水质量。除此之外,传统的脱氮技术包括自养硝化和异养反硝化,前者由好氧微生物进行,而后者则由缺氧微生物进行。因此,常规的反硝化过程被氧气(O_2)抑制。近些年来,好氧反硝化菌由于可以在O_2存在下进行脱氮而备受关注。然而,好氧反硝化菌还需要有机碳作为电子
摘要:博物馆是了解一座城市文化的窗口,在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中占很大比重,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主导力量之一。如今,博物馆文创产品早已进入市场,成为受欢迎的新型消费品。然而,由“博物馆文创热”引发的资源浪费已成为各博物馆面临的问题,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可持续性成为当下及未来博物馆和设计师们需要关注的重点。文章参考了博物馆文创产品和可持续设计的相关文献研究,探讨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可持续设计。  关键词:博物馆文创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匮乏的问题日益严峻,污水再生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我国北方的供热管网在供暖季以外为闲置状态,采用供热管网输送再生水可以节约输水成本。然而,再生水中氯离子会对管道造成腐蚀,电吸附技术可以去除再生水中的氯离子。电极是电吸附技术的关键,电吸附技术中的电极材料不仅要求导电性能良好,而且还要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提供尽可能多的双电层。活性炭纤维(ACF)不但兼具良好的导电能
近年来,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过量排放已导致水质严重恶化,极度破坏生态环境。许多技术,如吸附、生物降解和光催化用于处理这些废水。其中,光催化技术作为一种高效、低能耗和无二次污染的处理技术,被认为是处理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最有前途的方法。二氧化钛(Ti O_2)由于其低成本、无毒、高稳定性和易调节的带隙成为广泛用于光催化工艺的半导体。然而,较窄的可见光响应范围和较高的电子-空穴对复合率,使Ti O_2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O_3的重要前体物,其中有些成分具有致癌性,VOCs污染特征和来源分析备受关注。自2013年太原市的许多高校相继搬迁至榆次省高校新区,该区域人口密度急剧上升,环境空气也受到了严重影响,研究太原和榆次两个区域环境空气中VOCs的污染状况和相互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以太原市和榆次大学城环境空气为研究对象,利用苏玛罐同时采集两个区域VOCs样品,利用硅烷
木质素,作为木质纤维素的主要成分之一,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可再生的天然芳香族聚合物,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实现木质素的多途径高效利用有利于缓解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木质素特殊的聚酚类网状的结构,使得木质素能在一定的条件下解聚为高附加值的芳香化合物,对木质素的增值化利用和资源化利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生物发酵法实现这一转化,克服了传统的物理法、化学法能耗大、污染大的缺点,展现出更多的应用优势和
摘要:河南省省会郑州是国家发改委支持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加速地铁建设早已提上日程。快速推进的建设进程为郑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保护工作造成了多层次、多方面的新问题,并提出了新要求。在当前的技术深度下,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考察,文章分析了郑州地铁建设对沿线文化遗产产生的影响及其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为郑州市后续地铁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避免施工建设及其他因素对文物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关键词:郑州;
期刊
投加活性炭可有效改善废水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反应器易于酸化的问题,其投资成本使工业化应用受到局限。与此同时,随着工业化的加速,煤矸石和城市污水污泥每年累计产量不断提升,成为我国两大主要工业固体废弃物。目前,很多针对煤矸石和城市污泥的处理处置方法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论文依据活性炭在厌氧产甲烷过程种间电子转移作用,建立基于污泥和煤矸石制备的复合基活性炭ASBR强化工艺,综合应用元素分析仪、扫描电子显
蒽渣是高温煤焦油的粗蒽油/粗蒽提取蒽和咔唑之后的剩余物,主要富含菲、芴及少量的咔唑和蒽等成分,是一种典型的工业有机固体废弃物。其中菲和芴是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在材料、医药、农药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由于菲与芴性质相近,采用常规分离方法很难实现有效提取。因而,长期以来蒽渣仅被作为廉价燃料使用,造成资源浪费。本课题根据菲和芴化学性质的不同,将芴转化为9-芴甲醛或9-芴酮,而菲不转化的特点,利用9-芴甲醛或
土壤污染问题历来是国内外重点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重金属铬是土壤污染物之一,六价铬(Cr(VI))的毒性很大,会对人类和生物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我们重点研究的内容为将Cr(VI)转化为三价铬(Cr(III))并将其从土壤中清除。化学修复是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最常见的修复技术,具有效率高、应用广泛等特点。纳米零价铁(n ZVI)还原修复是其中之一,能够高效的将Cr(VI)还原为Cr(III)。然而,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