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地铁建设对沿线文化遗产的影响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zapric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河南省省会郑州是国家发改委支持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加速地铁建设早已提上日程。快速推进的建设进程为郑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保护工作造成了多层次、多方面的新问题,并提出了新要求。在当前的技术深度下,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考察,文章分析了郑州地铁建设对沿线文化遗产产生的影响及其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为郑州市后续地铁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避免施工建设及其他因素对文物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关键词:郑州;地铁;文化遗产;影响
  地铁建设利于民生、利于交通。一方面,建立系统的轨道交通能极大地推动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减少城市地面交通压力,减轻因车辆造成的环境污染,维持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另一方面,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拉大城市框架,疏散城市中心人口,缓解城市中心的土地压力,有助于从侧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但两者也存在空间上的矛盾,只有及时总结郑州地铁建设与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经验和不足,才能更好地开展文物保护工作。
  一、郑州地铁建设总体规划与沿线文化遗产概况
  郑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数量众多、种类丰富,因此在地铁线建设项目前期规划阶段需要全盘考虑沿线文物安全,主动向文物管理部门报批,并受其监管,在获得审批后,才能进行后续的总体设计工作,实施工程。
  2007年10月,郑州市制定了《郑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并于次年完成了项目影响区域内的文物调查、测绘、局部勘探、考古试掘和资料整理,提交《郑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文化遗产环境影响评估报告》。2008年8月19日,国家文物局据此正式批复,原则上同意郑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工程选址方案。2009年2月6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发文批复《郑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08—2015年)》。


  从表1可以看出,郑州地铁建设所涉及的文化遗产数量有一定规模,在现有技术条件和有限的保护资金下,要做好相关文物保护工作,必要对文物的重要性和内涵作出评估,通过专项环评,以清晰具体的规范和要求保证沿线文化遗产的文物本体安全和文化内涵上的完整性。
  二、郑州地铁建设对沿线文化遗产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截至2020年底,郑州已运营地铁线路7条,笔者围绕郑州已建成并通车的线路进行调查研究,总览其建设阶段,将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分为以下几点。
  (一)地铁网线规划绕避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地铁网线规划应尽量避开文化遗产,对确实无法绕避的,应尽量避免站场建筑进入文保单位保护范围,涉及线路走向应与文物保护单位相协调,轨道埋藏深度也应受到严格控制。郑州市在编制地铁建设规划的同时,对郑州市城市地铁交通线网规划范围内涉及和影响的文物进行了信息调查、收集和局部勘探,基本实现了对重要文化遗产的避绕,尽最大努力保护文物本体的安全。
  2010年12月,郑州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开工,管城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郭家大院因建筑一角处在东大街站的疏散工程用地上,原本规划是作部分拆除处理。在学者呼吁下,专家们重新进行实地勘察和评估,考虑到郭家大院与地铁线路施工区域重合面积小,不涉及地铁主体工程,最终决定将紫荆山路书院街沿线轨道线路重新调整,保持了院落的完整。这是地铁建设与文物保护和谐共处的一次契合,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二)地铁网线无法规避文化遗产时的保护措施
  轨道交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大范围人群的出行问题,文化遗产尤其是价值高的文化遗产天然会集聚人群,因此地铁线路选择与已存在的文化遗产之间势必会出现交叉,主要体现为:(1)文化遗产本身处在地铁主体工程建设范围内。(2)文化遗产的安全范围内有地铁线路经过。
  1.地铁主体工程建设范围内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黄河博物馆位于金水区紫荆山路4号,与规划中的1、2号线换乘站紫荆山站的主体工程有位置重叠,形成了空间上的冲突。考虑到紫荆山站是大型换乘站,工程体量大,无法移动避让,故主要问题为如何保护黄河博物馆。
  黄河博物馆不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上成立时间最早的江河博物馆之一。其建筑风格为苏式与中式风格的融合,颇具时代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国家文物局在综合考量后,最终决定利用周围闲置区域,对建筑主体进行保护性迁建—陈展入口大厅整体平移,其余部分建筑物则采取异地重建的方式进行保存。最终,耗时7个多月,将黄河博物馆建筑主体整体平移了101.7 m。整体平移耗费的人力、财力巨大,但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建筑的风貌和特点。
  2.地铁线路影响范围内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地铁建设施工对其影响区域内的文化遗产有一定影响,部分地铁线路距离文保单位较近,涉及文保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甚至是保护范围,对文物本体影响较大。因此,郑州地铁在施工期间为保证文物安全,对隧道修建区间采用盾构掘进的方式控制地面,确保不产生沉降;对灌注桩四周到文物单位之间的土层进行加固;加深地下埋藏距离;设计“套箍”加固,帮助文物古迹更好地抵御盾构机推力形成的侧向力。此外,对于在地铁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和噪声危害,则通过设置隔振装置、加固文物周边等措施进行限制和削弱。


  郑州地铁1号线、3号线在二七广场的线路部分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州二七纪念塔的保護范围内。考虑到文物建筑本体的安全,1号线和3号线线路在途经二七纪念塔时,均按照各级文物主管部门的要求,对纪念塔的轴线进行绕避,规划线路则从塔基外侧通过。在施工过程中也采取了多种保护文物本体的防护性措施。地下车站开挖前采用地下连续墙防护,在二七纪念塔附近加大防护力度,并且采用盾构法进行隧道施工。此外,还采用了设置隔离桩、树根桩加固、预注浆等多种保护方案。为了防止施工期间造成二七塔的沉降,工程建设人员在开始施工时就对隔离桩进行沉降监测,以确保二七塔的安全。   对于离地铁线路距离较远的文保单位及未定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地铁施工中也有相应的办法。如14号线一期工程沿线涉及省级文保单位东赵遗址,但因距离地铁线路较远,不受地铁营运振动影响,未作特殊处理,而其余穿越其下的未定级文物单位暂用县级文物标准。在该段内列车运行速度减慢,以减轻列车运营振动。据测试,这些文物单位在控制点方向水平振动为0.41 mm/s,符合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控制点方向水平振动小于0.45 mm/s的要求。
  三、地铁建设对文化遗产周边人文风貌协调性的措施
  地铁修建对沿线文化遗产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直观的文物安全性上,还体现在隐蔽的环境、文化氛围的协调上。因为文化遗产要突破物的限制,向参观者传递历史文化,释放精神层面的影响,需要四周整体景观同建筑协调一致。在文化遗产附近修建轨道交通换乘站出入口与风亭时,要考虑整体风貌的相容性。
  (一)郑州地铁上盖与文化遗产的环境融合的实践。
  目前来看,国内在地铁风亭、出口入设计上相对呆板,虽然在整体上有整齐划一的协调感,但在与历史文化遗产的融合上还需改进。郑州轨道交通建设中在距离文物单位不远处修建出入口时,为尽量协调建筑风貌,降低和缩小地面上盖规模,以玻璃材质搭建上盖,尽可能地保证视线穿过,不遮挡视廊,但总体说来,在环境融合上的实践仍有所欠缺。
  (二)地铁文化对周边文化遗产的文化渲染和铺垫
  自1863年在英国伦敦建成首条地铁后,就出现了别有风味的地铁文化,地铁文化不仅仅以艺术设计和历史文化装点地铁空间,还从侧面反映一座城市的发展高度、丰富内在和独特性格。郑州地铁文化的策划和设计从河南本土文化出发,结合本地地域特色、历史文化、都市风情等,以点带面,各有侧重地展示河南的悠久历史。
  1号线 “二七广场”站通过在站厅内铺装“二七梦幻”主题文化墙渲染“二七”文化,以浮雕二七塔、和平鸽及星光等象征郑州近现代的发展目标,同时与地面的文化遗产进行联结和气氛渲染;2号线 “二里岗站”的“青铜薪火”则通过“狞厉美”的商周青铜美学艺术展现河南的青铜文化,以厚重古朴的后母戊鼎、狰狞可怖的莲鹤方壶等青铜器时代的瑰宝,体现质感厚重的中原文化。
  鄭州地铁依照各自线路所规划的文化主题,结合具体站点的地理位置,策划其展示文化重点和内容,多角度地展示了河南的独特的历史文化,因此,一旦某一地铁线路开始运营,便有大批人群蜂拥而至,不仅是在尝新和体验地铁的便利,也是出于对文化墙内容的兴趣,报纸上关于地铁文化墙的报道也屡见不鲜。这些优秀的地铁文化配合地面历史文化遗产,将为河南历史文化的传承、郑州城市魅力的塑造起到重要作用。
  四、结语
  近年来,郑州地铁建设始终处于加速状态,多条线路同时施工。要充分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就要做好地铁建设前的考古勘探,形成科学的环境评估报告,最大限度地减弱或避免地铁建设对文物造成的不良影响及伤害。同时,要建立健全地方文物保护相关的专项立法,在今后郑州地铁的修建、运营中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具体的文物保护工作,放大地铁修建对文物保护的正面效应,尽力削减负面效应,在建设与保护间协调两者的关系,达到和谐发展、互利共赢的目的。
  作者简介
  成舒宇,1985年12月生,女,河南济源人,馆员,硕士;研究方向:文物博物。
  参考文献
  [1]陈爱侠,董小林,杨莉.城市地铁项目建设对古建筑的影响[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1):80-83.
  [2]唐文鹏,王志凯.郑州地铁建设和运营中的二七纪念塔保护方案[J].研究报告,2012(11):61-66.
  [3]谢伟平,赵伟.关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市轨道交通》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7(4):3-6,10.
  [4]冯军旗.郑州地铁环评分析[J].河南科技,2015(12):80-82.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饮食器具往往代表着饮食文化的特点,尤其是带有地域特征的饮食器具,可以充分反映出社会与生活的时代特色。在河西地区出土的魏晋墓壁画中,就有很多关于饮食器具的记载,也为研究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结合墓葬中出土的饮食器具,就可以对当时的社会背景、饮食结构进行分析和探索,追溯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饮食文化。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农业与畜牧业相对发达,所以当地的饮食结构更加丰富,这
期刊
摘要:就艺术表现的角度而言,黑白两色使观者可以摆脱缤纷色彩,将目光聚焦于事物的本质,关注其形式之下更为纯粹的内部结构,通过黑白两色的律动与交叉和画面上所呈现出的运动感,探求创作者内心澎湃情感的流露,另辟蹊径,从两种看似对立的颜色中感受到和谐,同时也实现创作者为艺术而创作的真正目的。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弗朗茨·克兰,利用黑白色块、线条构建画面、表现意境,其作品黑白间的影调相互渗透,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
期刊
摘要:对传统民间家具的研究价值和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对民间家具的造物特征进行提炼。通过与“宫廷家具”的对比,指出传统民间家具长期被忽视的状况和进行深入研究的价值所在。通过对民间家具研究历史的梳理,指出进行传统民间家具研究的难度所在和研究现状。最后,提炼概括出传统民间家具的整体造物特征:实用至上,功能多样;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榫卯结构,科学精巧;技艺朴拙,亦有创新;造型简朴敦厚,装饰丰富多样;地域特色
期刊
磺胺嘧啶(Sulfadiazine,SDZ)是一种重要的磺胺类抗生素,人类和动物服用后所产生的药物残留排放到环境中可诱发产生新的抗性基因及耐药细菌,对人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SDZ在自然环境中难以得到高效去除,因此对其降解技术及机理进行深入研究迫在眉睫。由于厌氧反硝化体系中微生物以硝态氮为主要电子受体,可使多种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得到高效去除;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s,
低C/N废水是环境污染的产物,它的化学需氧量(COD)很低,在实际处理中需要加入额外的碳源来克服电子供体的不足,但是增加了处理成本,而且还可能影响出水质量。除此之外,传统的脱氮技术包括自养硝化和异养反硝化,前者由好氧微生物进行,而后者则由缺氧微生物进行。因此,常规的反硝化过程被氧气(O_2)抑制。近些年来,好氧反硝化菌由于可以在O_2存在下进行脱氮而备受关注。然而,好氧反硝化菌还需要有机碳作为电子
摘要:博物馆是了解一座城市文化的窗口,在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中占很大比重,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主导力量之一。如今,博物馆文创产品早已进入市场,成为受欢迎的新型消费品。然而,由“博物馆文创热”引发的资源浪费已成为各博物馆面临的问题,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可持续性成为当下及未来博物馆和设计师们需要关注的重点。文章参考了博物馆文创产品和可持续设计的相关文献研究,探讨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可持续设计。  关键词:博物馆文创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匮乏的问题日益严峻,污水再生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我国北方的供热管网在供暖季以外为闲置状态,采用供热管网输送再生水可以节约输水成本。然而,再生水中氯离子会对管道造成腐蚀,电吸附技术可以去除再生水中的氯离子。电极是电吸附技术的关键,电吸附技术中的电极材料不仅要求导电性能良好,而且还要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能提供尽可能多的双电层。活性炭纤维(ACF)不但兼具良好的导电能
近年来,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过量排放已导致水质严重恶化,极度破坏生态环境。许多技术,如吸附、生物降解和光催化用于处理这些废水。其中,光催化技术作为一种高效、低能耗和无二次污染的处理技术,被认为是处理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最有前途的方法。二氧化钛(Ti O_2)由于其低成本、无毒、高稳定性和易调节的带隙成为广泛用于光催化工艺的半导体。然而,较窄的可见光响应范围和较高的电子-空穴对复合率,使Ti O_2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O_3的重要前体物,其中有些成分具有致癌性,VOCs污染特征和来源分析备受关注。自2013年太原市的许多高校相继搬迁至榆次省高校新区,该区域人口密度急剧上升,环境空气也受到了严重影响,研究太原和榆次两个区域环境空气中VOCs的污染状况和相互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以太原市和榆次大学城环境空气为研究对象,利用苏玛罐同时采集两个区域VOCs样品,利用硅烷
木质素,作为木质纤维素的主要成分之一,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可再生的天然芳香族聚合物,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实现木质素的多途径高效利用有利于缓解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木质素特殊的聚酚类网状的结构,使得木质素能在一定的条件下解聚为高附加值的芳香化合物,对木质素的增值化利用和资源化利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生物发酵法实现这一转化,克服了传统的物理法、化学法能耗大、污染大的缺点,展现出更多的应用优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