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作文的现状反思中学作文教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psm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该说2010年的湖北省高考作文命题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发挥,出题专家也曾期望并预测今年的高考考场上应该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习作。可是事与愿违,从考场习作来看,从阅卷老师的面色及唉叹声来看,我们的考生还是囿于四平八稳的作文模式中;从专家与一线教师对同一篇文章的争议来看,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仍深处误区中。现将本次我省高考考场上较显性的问题列举出来,旨在与各位教育同仁共同面对并作出思考,以寻求中学作文教学的正确方向以及切实可行的方法。
  一.修饰太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打造语言固然没错,如在文章的题目、开头及结尾等显现部位特意装点一些文采斐然的字句,是能引起阅卷老师的关注。但可能在备考时老师们对“凤头”“豹尾”概念的灌输,考生们在这些部件的修饰太过,而显得花哨做作。为追求文采而热衷空泛的华美,用华丽的辞藻替代自己的思想,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表现得仍旧很明显。如今年考场作文中学生拟的题目:“幻想是一片森林”、“幻想是一座花园”、“幻想是一泓清泉”、“幻想是缕缕茶香”。这些运用了比喻手法的题目初看很有文采,但细想觉得比喻得不恰当,本体与喻体之间到底怎样相连呢?又如一些学生的开头段:
  (一)鱼儿幻想潜游世界,所以长游海底。小树幻想茁壮成长,所以长成参天大树。老鹰幻想搏击长空,所以飞向蓝天。小河幻想汹涌壮阔,所以流向大海。我们幻想饱览自然,所以能征服宇宙。
  (二)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红的。萋萋芳草,我摘一片最绿的……漫漫人生,我采世间最美的花——幻想。
  (三)幻想是夏季的一汪清泉,幻想是秋风中红艳艳的枫林,幻想是寒冬中融化冰雪的火焰。
  (四)幻想是宽广无垠的天空,而我是其中自由飞翔的小鸟;幻想是波涛汹涌的大海,而我是自由游戏的小鱼;幻想是高耸入云的大山,而我是清色葱葱的小草。
  以上所举的(一)(二)例都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读了开头段(一)令人生疑:鱼儿如果不幻想,它难道不在水里长游吗?小树如果不幻想,它不会长成大树吗?这些本为自然现象,考生将它们贴联上了幻想,从字面上来看是有文采,但思维上欠严密,经不起推敲。读开头段(二),感觉开头语句甚美,这是某省的高考满分作文的开头,在我阅的试卷中,这样的开头不少于十篇,同样左邻右舍的老师也碰到,单不说抄袭还是借鉴,可读后让人觉得文字中描绘的优美意境与主题“幻想”又有何关系呢?开头段(三)(四)均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初看是美丽的整齐的,但也经不起老师一读,本体与喻体之间到底是否有相似性?这些矫情的开头给本来很理性的作文戴上了不伦不类的“头饰”。这种形式的开头在今年的高考作文中屡见不鲜。我想这些开头也许是考前师生们共同精心准备的粉彩,但对于我省今年的这个偏理性的作文题,并不好涂抹,故出现了以上精雕细琢而失却自然的现象。即便是今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样标卷《点亮幻想的灯盏》,其开头也有刻意做作之嫌:
  是谁在积灰已久的书卷边,用徽光拂去尘埃?是谁在幽暗昏惑的旅途上,用光明扫除退缩?是谁在死海无波的大脑中,用光线掀起波涛?
  是幻想的灯盏,指引着我们走出沙漠与昏惑,带领我们由尘世进入天堂。
  或许天地之初、洪荒之始,幻想便始终与人类如影随行。仓颉造字,以幻想书写着美妙的人间,将世人拉出蒙昧,紧紧联系在一起。庄周梦蝶,以幻想泼洒着凡人的哲思,将世界化为蝶之梦,寄寓了超脱的涵义。
  借用这些文化气息颇“厚重”的文字固然可叹可赞。但那为赋“诗意”强作文,掩饰自己本真情感的话语,却有些失却了年轻人清新的生活气息和鲜活的生命气息。
  二.内容过空。今年考生选取议论性文体行文占绝大多数,但较往年相比更显空洞。其内容空洞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考生作文流于框架形式较普遍。一般的文章初看上去有开头、结尾,有论点,还有醒目的分论点。但走进文章,你至多能读到一两个例子来证明幻想的神奇作用,然后就看到“人生因为幻想,才拥有了这个多彩的世界”的类似结论。这类构思的文章在今年的考场上比比皆是。二是缺少例证,泛泛而谈。相当大的一部分同学,800字的文章没有涉及一事或一例,从头至尾大谈自己对幻想的看法或者幻想的作用,内容空泛,思想不深刻。即使是有例子来证明观点,也是不外乎下面的例子,牛顿幻想苹果为什么落到地面,而发现了牛顿定律;莱特兄弟因为幻想飞上天空,发明了飞机;爱迪生因为幻想光明,发明了灯泡……这样的例子使用频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三是反复而谈,凑足字数。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规定字数不得少于800字。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就着自己的一两个例子反反复复地论说,有一部分学生用题目中的引语来凑,更有甚者就着这份考卷的说明文以及散文来择取几段直接填充字数。四是大话连篇。许多学生大化甚至神化了幻想的作用,动不动就讲大道理,例如因为有了幻想,时间的万事万物从不能变成了皆能。这正如阅卷教师的叹息:十几年来我们一直教孩子唯物,今天一篇作文怎么都唯心了起来?
  三.行文紊乱。今年的高考作文实际上较为理性,积累丰富,逻辑思维缜密的考生应该能够写得很出彩,对于那些逻辑思维欠缺的考生来说写好则不容易。今年的高考作文正切中了当下考生思维不够严谨的要害。从考场作文来看,“乱”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思想紊乱。考生一会儿天马行空大赞幻想的作用,一会儿又自相矛盾地谈到幻想是一种空想。还有的一部分考生开头是写幻想,写着写着就写到了坚持、自信、快乐、幸福等话题上了。我们的猜疑是与平时老师教给学生的功利性作文备考有关,学生脑海中已经储备了坚持、自信、快乐、幸福等素材,考场上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好“就汤下面”地拿这些素材来凑数,外加学生对素材的裁剪能力没有训练到位,用起来就明显的有东拼西凑之感。第二是内容组合乱。因为没有真话可说就只能东拼西凑敷衍成篇,想到哪里算哪里,杂乱无章。自己用在文中的这个例子以前是证明别的话题,今天用在此处也不自觉地把别的话题带入此文。一篇文章从头读到尾,头尾是谈幻想,似乎扣题了,但是中间部分掺杂了许多与幻想仅有些关联的内容,甚至完全没有关联的句段也因其语言优美而粘贴上去,给人牵强附会之感。第三是概念混乱。考题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是幻想。考生的题目是幻想,开头是幻想,写着写着就写到了梦想、理想、思想、感想或者空想等话题上,即偷梁换柱,概念混为一团。第四是分论点混乱。高考作文题中明确写出“幻想源自人类的求知本能,展现了人类非凡的想象力。幻想推动现实,幻想照亮生命,幻想是快乐的源泉……”引题似乎给了考生写作的分论点,故考场上,今年的高考作文中以引题的小句子为分论点行文构思的文章颇多,但混乱的现象仍然严重。看下面考生的分论点:
  (一)幻想展现了人类非凡的想像力。幻想照亮了我们的生命。幻想是快乐的源泉。
  (二)幻想是全人类的启蒙老师。幻想是人生的原动力。幻想推动现实。
  (三)幻想让人类富有。幻想缔造美丽。幻想让我快乐。
  以上分论点从单个来说,拟定得都不错;但从整篇来看,应调换位置,以求层次的逐层深入为妙。
  四.例证欠准。对于一个高考考生来说,头脑中储备的人类自古至今由幻想而实现人生或人类价值的实例较多。例如文学领域充满神奇幻想的有李白的瑰丽诗篇、高尔基的《海燕》、庄周的《逍遥游》、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明清幻想小说《新中国》、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文艺界梵高的画、贝多芬的钢琴曲、影片《神话》与《阿凡达》……科学领域中莱特的飞机、瓦特的蒸汽机,有卓越贡献的人物如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历史名人毛泽东、汉高祖、秦始皇、曹操、项羽……当今名人刘翔、奥巴马……但考生在考场上能自己真正用上去的一般只有一两例,并且所选的这几个例子既可以论证考生在文中设定的分论点一,也可以论证分点二,还可以论证分论点三,即例子不典型。想必是学生平时的积累太少,头脑中仅有的也只是这几个从小学用到现在的所谓的百宝箱中的“万精油”。另外的一种情况是考生所选用的事例根本上不能证明观点,很多是在备考过程中积累的一些事例,写作时只是照单配菜下锅而已,至于是不是自己的东西并不重要,能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也没有仔细考虑。如考生写到司马迁在狱中受刑写下的巨著《史记》是幻想的支撑,杜甫留下了许多的诗稿成为诗圣是因为幻想的动力,陈胜、吴广取得农民起义的胜利,是因为幻想的原因,苏武在塞外能坚持十九载,是幻想的作用。显然以上材料不能准确地证明主题“幻想”,但是考生们就这样自认为精准地缝合于文中。
  阅卷之后,我对着“写作”两字思忖良久。我们的高中作文教学阶段应该是在继续掌握技巧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个人风格的时期,然而我们的绝大多数高中生对作文不仅没有兴趣,相反产生畏惧心理,这一现状是我们作文教学的现实之痛。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以为关键在于消除中学作文教学中的模式化影响,少些限制,努力倡导文学性写作,让学生手随心动,自由抒发内心的情感与思想。当然,这有一个前提,那便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科学性,而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教育专家的态度,这不是普通中学语文教师所能解决的问题。
  
  陈雪梅,语文教研员,现居湖北黄冈。本文编校:左晓光
其他文献
加拿大课程理论专家大卫·杰弗里史密斯教授认为:教师所关注的并不是教——即通常所谓的灌输条理分明的知识,而是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环境条件。当前许多学生畏惧作文,究其根源主要是他们把作文看得太神圣,而教师也过多强调作文“思想正确”或“道德至上”以至学生不敢动笔。根据桑代克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必然牢固”,学生长期在自我的暗示下,在教师的这种指导下,就形成写
提炼,是用化学方法或物理方法从化合物或混合物中提取所需要的东西。学生作文时的“提炼”,是指从生活现象或文本材料中提取思想精华。个性提炼,则是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个性体验,从某种生活现象(或文本材料)中提取富有个性的思想观点;或提升原有的某种思考使之进入新境界;或提纯某种思想感情,使之更加纯洁美好、健康高尚。  这种个性提炼,和我们以往作文教学中所说的从材料中提炼主题不完全相同,它不仅是指学生写文
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现了这样一些问题:学生不能确定词性,搞不清句子的主谓宾;对文言文的“取消句子独立性”,“名词直接作状语”,“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摸不着头脑;基础题中语病题判断的正确率低得可怜。  学生汉语语法知识的匮乏还直接影响高中英语教学,我教学班级的英语老师就冲着我埋怨:“英语语法无法贯通下去,是你们语文老师的失职。你什么时候还是给学生讲一讲语法吧!”我也是有苦难言呐,现在的高中生语法
浪潮信息:服务器龙头持续崛起国盛证券预测数据  浪潮信息(000977):信息化到智能化,服务器市场需求爆发。随着新技术的兴起,全数据量、流量以可观的速度增长,服务器的需求也因此被推动上升。BAT巨头持续投入数据中心的建设,以求达到规模效应;AI市场的计算需求爆发也给公司带来更多机会。浪潮也在AI计算端有着丰富的布局,目前国内各项市占率第一,未来有望陕速增长。  内外兼施,构建浪潮行业优势。浪潮的
“素人”即平常人。他们有七情六欲,充满了一般人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感情细腻且丰富,朴质无华,性格中有坚强的一面,也有懦弱的一面,会因不满现实而抨击,并努力改变现状,但也会苟且偷生、狭隘、保守、守旧……素人就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人。朱自清称自己为“素人”,并在其散文作品中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着他的素人心态。  在他的散文中有大量闲情逸致类的散文,如《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
张鸣,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4年生,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4年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留校执教至今。曾任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与研究,有《宋代“转踏”歌舞与歌词》《宋金十大曲笺说》《从白体到西昆体》《宋诗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下)、《简明中国文学史》(下)等论著。    王颖(以下简称“王”):张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
最近连续听了几十节初、高中语文课,最基本的感受是,语文课堂迫切需要“打假”、“去伪”,不然的话,就很容易沦为无个性、无思想、无学生的“三无”课堂。  语文教学的“伪”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自己缺席。让备课沦为不同程度的剽窃、抄袭    很多老师在备课之初不是认真研读文本,以期获得对文本的自我体验和认识,而是先查阅各种教案、课件及其它相关素材,让二手资料代替自己对文本的元初体验和独立思考,对
新课程呼唤体验教学,理想课堂召唤体验教学,语文教育更需要体验教学。正如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体验”这个词语在语文新课标中出现的频率最高,一共出现16次。可见,“体验”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语文的本质就是人的体验,没有人的体验就没有语文的生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习主体的学习体验
多少年来,中学生作文的评改一直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沉重负担。不少教师呕心沥血、精批细改,而学生只做“听众”“看客”,甚至有的对老师的评改不当一回事;许多作文讲评课,从审题讲到结构,从语言讲到立意,讲解精细,剖析深刻,理论指导做到了家。结果呢,学生的作文,以考试来说,分数还是“定格”在几乎固定的某一分数段,学生作文没有实质性的改观和升格。究其原因应该是作文教学只重视了教师个人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
在初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的时候,一直有种挥之不去的感觉萦绕其间,有过震撼,惊讶,钦佩,也有过惶惑,沉思和不解。最近听了几节课,这种感觉似乎更为强烈。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说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既然是对话,那么,在阅读(听)余光中美文的过程中的些许想法,即使冒昧或肤浅,也许是情有可原的。    一、是节选文本还是节选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