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使教师能厘清自己的角色,承担起种种期望,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过上幸福的教育生活。普通教育教师如此,职业教育教师更是如此。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另辟蹊径,借助校企的合力来开发一种层级分明、操作性强的职业学校教师能力标准,以便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职业学校教师研训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校企共建 ; 教师能力 ; 标准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编号:2011TJK361)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309-02
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在《课程与教师》一书中提到,“教师是处于多种二元关系中的‘中介’,这种‘中介’角色,使得人们对于他们寄予了多种自相矛盾的期望……处于这种尴尬局面中心的教师本身,无疑对此更有切身的体会。教师也是人,他们对于自己的角色也会感到困惑、迷茫甚至绝望。”正因为如此,如何使教师能在这种四面楚歌的局面中,厘清自己的角色,承担起种种期望,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过上幸福的教育生活。普通教育教师如此,职业教育教师更是如此。
一、校企共同制定教师能力标准的切入点
(一)实现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企业文化共融
心理学家奥苏伯尔(Ausubel)认为,从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来看,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这两类知识在教师知识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决定了教师教学水平及教学能力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是影响教师专业成长进程的主要因素。陈述性知识是以概念或命题来表征的,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对于大部分职业学校教师来说,后者是比较欠缺、亟待提升的。而企业专家来自于相应行业,对用工要求和职业理解非常透彻。因此,通过教师、研究者和企业专家的对口交流、专业教师到相应企业岗位实践、企业专家到学校任教等多种途径,明确了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大体框架。比如标准中有一条是“行业联系”能力,其中就可细分为“搜集行业信息”、“开展行业实践”、“提供行业培训服务”三项子能力。
(二)突出专业技术创新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了职业教育作为在国家经济建设中肩负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建设大军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责,也一并突出了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职责和使命的重要性。《纲要》中进一步明确了教师的作用,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可以说,教師职业技能不通彻,也就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职业公民。因此,教师的专业技术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佐藤学在《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中提到,“无论是教学的改进还是教师的成长,以教师自身的实践场所——课堂——为中心,形成了一种同心圆的结构。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扎根于自己的课堂事实的研究与研修,重视自己所在学校的内部的研究与研修。就是说,必须建构以校本研修为核心,并从外部加以支持的研究与研修的体制。”因此,教师能力标准应当立足于课程和课堂来规范教师创新能力。
(三)注重可持续发展、自主发展与个性成长
实现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企业文化共融,突出专业技术创新能力,最终都应致力于促成中职教师可持续发展和自我生成的内在动力。对于中职教师而言,应始终高举三面旗帜: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尊严;尊重教材的发展性;尊重自己的教育哲学。通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提升中职教师的职业素养,通过校企深度融合深化、拓展中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视野,是生成中职教师自身教育哲学的必要准备。传统观念对中职教师的要求比较单一,但事实绝非如此。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曾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教育事业关注人人成为可能。
二、校企共同制定中职教师能力标准的实践
(一)文化基础课教师能力标准制定
以《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师能力标准》为例,标准由评价指标、评价内容和具体评价要求组成。评价指标包括职业道德教育、教育经历、基本教学技能与素养、课程与教学实施、交流与合作、专业发展。其中,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内容有二,一是中职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二是对学生职业道德指导的能力;教育经历有三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分别是学历情况、职称情况、继续教育情况;基本教学技能与素养的评价内容包括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教学技能、文字表达能力、双师型素养以及职业与心理指导能力;课程与教学实施的评价内容有四:一是把握课改动态,二是设计教学计划,三是教学组织与实施,四是教学和班级管理;交流与合作的评价内容包括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专业发展的评价内容涵盖职业学习规律的把握、现代职业教育观念的树立及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宝安职业技术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表(一)
(初级教师)
图1:宝安职业技术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表[部分]
由图可知,每一项评价指标均对应若干项评价内容,每一项评价内容又对应若干项评价标准,分为优、良、中三个层次。佐藤学在《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中提到,“学校只能从内部发生变革。学校从内部发生变革的最大原动力就在于教师作为专家构筑起亲和与合作的同僚性(collegiality)。”本指标体系的主旨就在于此。通过学校、企业和教师三方的共同作用,构建起学校、企业和教师各自的义务和责任。
(二)专业课教师能力标准制定 同样的,专业课教师能力标准也以笔者所在单位《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师能力标准》为例。一般来说,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特别是由原来的普通高中更名而来的职业学校的教师,少有甚至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即使是中专、技校的教师以及行业的专業技术人员,虽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但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还很欠缺。另外,相当数量的中青年专业教师来源于普通师范院校、综合院校及理工院校,他们从普通大学毕业后,就到职业学校任教,比较缺乏职业教育的理念、技术及方法,没有行业经验,实践教学能力普遍不高。基于上述考虑,笔者所在学校开发了一种层级分明、操作性强的中职专业教师能力标准,旨在为其专业发展、学校教师研训及师资引进工作提供依据。与文化基础课教师相比,专业教师能力标准特别强调行业联系和专业发展的能力。行业联系的评价内容有三,一是搜集行业信息,二是开展行业实践活动,三是提供行业培训服务;专业发展的评价内容涵盖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现代职业教育观念的树立及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图2:宝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教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表[部分]
三、结束语
笔者认为,能力是指个体可以在动态的社会情境、职业情境和生活情境中养成的一种状态,是专业化的、全方面的、勇于承担个人与社会责任的行动,是以“动静能”不断转换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视角,以推动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着力构建符合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思想、有利于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水平、能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评价制度为己任,笔者所在学校对如何构建中职教师能力标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它通过对从事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这一活动所必须具有的知识、技能、态度要求等方面内容的综合性规定,并将其作为共同遵守的基本准则,旨在为职业教育教师研训、师资引进提供依据和标准。
参考文献
[1]佐藤学 课程与教师[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佐藤学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文化基础课能力标准、专业教师能力标准 来源: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教科所
作者简介:刘丹华,女,1967年7月生,广东深圳人,学历:学士,职称: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实践。
【关键词】校企共建 ; 教师能力 ; 标准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编号:2011TJK361)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309-02
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在《课程与教师》一书中提到,“教师是处于多种二元关系中的‘中介’,这种‘中介’角色,使得人们对于他们寄予了多种自相矛盾的期望……处于这种尴尬局面中心的教师本身,无疑对此更有切身的体会。教师也是人,他们对于自己的角色也会感到困惑、迷茫甚至绝望。”正因为如此,如何使教师能在这种四面楚歌的局面中,厘清自己的角色,承担起种种期望,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过上幸福的教育生活。普通教育教师如此,职业教育教师更是如此。
一、校企共同制定教师能力标准的切入点
(一)实现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企业文化共融
心理学家奥苏伯尔(Ausubel)认为,从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来看,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这两类知识在教师知识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决定了教师教学水平及教学能力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是影响教师专业成长进程的主要因素。陈述性知识是以概念或命题来表征的,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对于大部分职业学校教师来说,后者是比较欠缺、亟待提升的。而企业专家来自于相应行业,对用工要求和职业理解非常透彻。因此,通过教师、研究者和企业专家的对口交流、专业教师到相应企业岗位实践、企业专家到学校任教等多种途径,明确了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大体框架。比如标准中有一条是“行业联系”能力,其中就可细分为“搜集行业信息”、“开展行业实践”、“提供行业培训服务”三项子能力。
(二)突出专业技术创新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了职业教育作为在国家经济建设中肩负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建设大军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责,也一并突出了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职责和使命的重要性。《纲要》中进一步明确了教师的作用,提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可以说,教師职业技能不通彻,也就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职业公民。因此,教师的专业技术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佐藤学在《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中提到,“无论是教学的改进还是教师的成长,以教师自身的实践场所——课堂——为中心,形成了一种同心圆的结构。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扎根于自己的课堂事实的研究与研修,重视自己所在学校的内部的研究与研修。就是说,必须建构以校本研修为核心,并从外部加以支持的研究与研修的体制。”因此,教师能力标准应当立足于课程和课堂来规范教师创新能力。
(三)注重可持续发展、自主发展与个性成长
实现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企业文化共融,突出专业技术创新能力,最终都应致力于促成中职教师可持续发展和自我生成的内在动力。对于中职教师而言,应始终高举三面旗帜: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尊严;尊重教材的发展性;尊重自己的教育哲学。通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提升中职教师的职业素养,通过校企深度融合深化、拓展中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视野,是生成中职教师自身教育哲学的必要准备。传统观念对中职教师的要求比较单一,但事实绝非如此。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曾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教育事业关注人人成为可能。
二、校企共同制定中职教师能力标准的实践
(一)文化基础课教师能力标准制定
以《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师能力标准》为例,标准由评价指标、评价内容和具体评价要求组成。评价指标包括职业道德教育、教育经历、基本教学技能与素养、课程与教学实施、交流与合作、专业发展。其中,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内容有二,一是中职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二是对学生职业道德指导的能力;教育经历有三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分别是学历情况、职称情况、继续教育情况;基本教学技能与素养的评价内容包括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教学技能、文字表达能力、双师型素养以及职业与心理指导能力;课程与教学实施的评价内容有四:一是把握课改动态,二是设计教学计划,三是教学组织与实施,四是教学和班级管理;交流与合作的评价内容包括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专业发展的评价内容涵盖职业学习规律的把握、现代职业教育观念的树立及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宝安职业技术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表(一)
(初级教师)
图1:宝安职业技术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表[部分]
由图可知,每一项评价指标均对应若干项评价内容,每一项评价内容又对应若干项评价标准,分为优、良、中三个层次。佐藤学在《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中提到,“学校只能从内部发生变革。学校从内部发生变革的最大原动力就在于教师作为专家构筑起亲和与合作的同僚性(collegiality)。”本指标体系的主旨就在于此。通过学校、企业和教师三方的共同作用,构建起学校、企业和教师各自的义务和责任。
(二)专业课教师能力标准制定 同样的,专业课教师能力标准也以笔者所在单位《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师能力标准》为例。一般来说,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特别是由原来的普通高中更名而来的职业学校的教师,少有甚至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即使是中专、技校的教师以及行业的专業技术人员,虽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但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还很欠缺。另外,相当数量的中青年专业教师来源于普通师范院校、综合院校及理工院校,他们从普通大学毕业后,就到职业学校任教,比较缺乏职业教育的理念、技术及方法,没有行业经验,实践教学能力普遍不高。基于上述考虑,笔者所在学校开发了一种层级分明、操作性强的中职专业教师能力标准,旨在为其专业发展、学校教师研训及师资引进工作提供依据。与文化基础课教师相比,专业教师能力标准特别强调行业联系和专业发展的能力。行业联系的评价内容有三,一是搜集行业信息,二是开展行业实践活动,三是提供行业培训服务;专业发展的评价内容涵盖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现代职业教育观念的树立及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图2:宝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教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表[部分]
三、结束语
笔者认为,能力是指个体可以在动态的社会情境、职业情境和生活情境中养成的一种状态,是专业化的、全方面的、勇于承担个人与社会责任的行动,是以“动静能”不断转换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视角,以推动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着力构建符合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思想、有利于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水平、能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评价制度为己任,笔者所在学校对如何构建中职教师能力标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它通过对从事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这一活动所必须具有的知识、技能、态度要求等方面内容的综合性规定,并将其作为共同遵守的基本准则,旨在为职业教育教师研训、师资引进提供依据和标准。
参考文献
[1]佐藤学 课程与教师[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佐藤学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文化基础课能力标准、专业教师能力标准 来源: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教科所
作者简介:刘丹华,女,1967年7月生,广东深圳人,学历:学士,职称: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