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形象的经典化过程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eying97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后世所熟知的陶渊明形象,并非自晋已有,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南北朝时期仅以隐士著称,唐朝时期他的诗人身份才真正受人重视,而宋朝时期独特的文化背景、文人心态和审美倾向才确定了经典诗人的形象。
  关键词:陶渊明;经典化;过程;形象
  作者简介:赵师(1993.7-),女,湖南岳阳人,长沙理工大学古代文学硕士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01
  陶渊明的诗文创作及其思想道德研究一直备受古代文学学者的关注,自晋朝以来历久弥新、经久不衰。下文将简要浅谈陶渊明经典化的几个过程,并分析各个阶段经典化的原因。
  一、南北朝时期的隐士形象
  陶渊明、周续之、刘遗民三位被称为“浔阳三隐”[1],这虽然与后世的文学史书写有很大出入,却代表的当时的文化阶层对陶渊明隐士形象的认同。陶渊明未能加入上层文化阶层,只能与江州的下层文人共同欣赏奇文。
  此外,同时代的文人对陶渊明的态度与观点,也代表了当时文学界对陶渊明的看法。颜延之与陶渊明有较厚的交情,但他与渊明一般谈论饮酒、政治等,很少有文学方面的讨论。颜延之为其所写的《陶渊明诔》描述的主要是他的品行、道德等,对于他的文章评说也只有简单的几个字。另外谢灵运也是如此。可以说颜延之代表的宫廷文学,与谢灵运代表的描摹山水的贵族文学都与陶渊明文学上没有交集。
  当时也有小部分知识分子关注渊明的诗文,萧统对他的关注仅在于其道德,“读其诗,尚想其德”,钟嵘突破时代的成见和审美的偏差,将陶渊明的诗收录在《诗品》中,并评为中品。并且对陶诗的风格、地位做了评价, 认为陶诗“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2],称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2]。这个评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定评,陶渊明的诗终于引起了文学界的注意。
  二、唐朝时期诗人形象
  初唐文人对陶渊明形象的认识延续了六朝的看法,认为陶渊明悠然自得、钟情于酒。唐统治者默认终南捷径的仕途之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知识分子隐逸入仕。在他们的诗文中可以找到许多证据,比如大量出现松、菊、五柳等与陶渊明相关的意象。
  进入中唐,开元盛世的气象已不在,整体国势开始走下埔路,这给文人也带来了许多影响,文人积极进取的想法被避世隐逸的态度所代替,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他们对陶渊明的理解,更能够理解陶诗的意境。白居易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不仅高度称赞陶渊明的诗歌才华,“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3]也开始效仿陶渊明的写法,成为了效仿陶诗最多的诗人。杜甫的个人经历使得他对陶渊明有着深刻的认同,在成都花溪,写下了许多诗篇。
  晚唐诗人面对唐朝的夕阳之景,更加亲近陶渊明,他们不仅在人格上推崇陶渊明,更在诗歌艺术上赞同陶渊明,认为平淡自然的陶诗有最佳的意境,“爱日满阶看古集 ,只应陶集是吾师”[4]
  三、宋朝时期经典诗人形象
  苏轼、朱熹等文坛领袖掀起的尊陶之风,席卷文坛,促进了陶渊明诗人身份在宋朝的认同感,同时宋代文化权威极力推崇陶渊明,这是奠定了陶渊明经典诗人地位的重要原因,同时也给后世对陶渊明的欣赏与接受提供了很好的范式。
  宋朝“重文抑武”的政策,使得儒学在宋代焕发生机,加上陶渊明思想中本就有儒家思想,宋儒们并正好从儒家角度来推崇陶渊明。陶渊明的诗文也终于开始被整理、研究,宋代对陶渊明的诗集版本都有详细的记载,陶渊明年谱 、陶注都在宋代首次问世。
  再者,宋代文人深谙陶渊明的思想。宋代文人的心态深受儒、道、释的影响。而陶渊明的思想里有儒家、道家、佛家的三种思想精华的结合。例如《饮酒》第十六首诗中的两句“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5]。《癸卵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中,陶渊明也有对孔子的缅怀之词:“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5]陶渊明思想中也有道家思想,《归园田居》其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5]这与道家思想中的追求天然本性的思想相切合。《归园田居》其四中:“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5]说明陶渊明还是佛教思想的影响。
  宋朝特殊背景,使得陶淵明为宋代文人的最好选择:不仅能安慰内心,也能体会田园风雅,更加能在贫苦交加的生活中获取精神食粮,体会泰然自若、恬淡安适、朴素自然的人生真谛,这种心态使得宋代文人对陶渊明的接受达到了空前盛况,他们对陶渊明的不断挖掘,也奠定了陶渊明经典的诗人地位。
  陶渊明形象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解读,从南北朝时期的隐逸形象,到唐朝的诗人形象,到宋朝确立经典诗人形象。不同时代对渊明的不同解读,也能反映出各个时代的特色。随着岁月的推移,定然还能有新的探寻。
  参考文献:
  [1]郁沅,张明高.魏晋南北朝文论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2]李剑锋:隋唐五代陶渊明接受史概论[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3]《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 白居易诗词赏析 》马玮主编,2014.
  [4]《唐诗宋词元曲全集 全唐诗 第13册》周振甫主编,1999.
  [5]袁行霈:陶渊明集笩注[M].中华书局,2003.
其他文献
该论文从中国人才资源开发的状况出发,就中国目前人事管理工作和人才资源开发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几年的工作实践在阅读大量资料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以下几
该论文对哈市住宅建设和消费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诸如住宅生产、住宅供应、金融支持、售后服务等敏感问题进行了剖析.预测并量化了2000年后哈市住宅建设的相应指标.对制约哈
行政监督是国家监督的核心内容,行政监督制度创新是政府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环节。本文运用新制度主义有关理论和方法,对我国行政监督委托代理关系及其发展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
作者简介:郭爱萍(1992.9-),女,汉族,江西赣州人,赣南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01  一、从戏剧中脱胎的热戏  不得不叹服吴承恩是个驾驭语言文字的天才,在《西游记》中不乏作者仅作插科打诨所用的情节,其中渗透着作者的苏北方言。  首先书中有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第二十六回中,三星福禄
期刊
摘 要:《子罕》篇第一章“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对该句的释意和辨析,历来争议不断。孔子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极重要的人物,《论语》一书是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以《论语》整个文本所体现的语境和所形成的孔子思想体系为背景来辨析“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从语言结构和句法来看,“罕”即少,“与”为介词,释意为孔子很少谈到“利”、“命”、“仁”;从《论语》中体现出“仁”、“利”及“命”思想内涵和文本展现语境来看,“罕”
摘 要:现代社会中,一些对老子哲学智慧不了解的人,往往误解甚至故意曲解老子的“无为”思想,将这种高深的生命智慧简单地以“无所作为”、“不管”、“由着”等来解释、理解。本文针对这种世俗偏见,从分析老子“无为”的哲学思想出发,阐述其“无为而无不为”的真正内涵,在真正理解老子“无为”哲学智慧的基础上,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得以更好地指导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实践。  关键词:老子;无为而治  [中图分
该文在建立广东省普通高等教学状态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单项指标统计分析系统把收集到的原始状态数据转换为状态指标,然后从多维评估、综合评估和相对效率评估三方面,对该省
该文针对中国国防科技预研计划和组织管理的基本特点,结合预研项目管理实践积累的成功经验,在对国内外科技平估方法广泛调研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预先研究管理的特点和规
作者简介:卢亚斐(1993.3-),女,汉族,甘肃白银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01  老子不仅是我国伟大的哲学家,也是道家养生的创始人。《道德经》有特殊的生命理性,引导人们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保持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关注人们的生存处境。老子
期刊
该文以知识经济为背景,以企业的核心能力为基础,以影响核心能力的知识流为线索,对知识型企业的组织结构创新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