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画派的诞生

来源 :新生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acxd1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松江画派作为明代晚期出现的重要绘画流派,它的出现可以说是加速了越来越程式化的“吴门画派”的消亡。松江画派是中国绘画史上,真正意义上确立了文人画与职业画之间区别的理论体系。这与董其昌深厚的禅宗学识密不可分。“松江画派”董其昌的绘画思想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可谓是“吴门画派”文征明的“利家”与“行家”的发展与衍生。明代后期的政权腐朽与思想固化,士大夫阶层为了寻求变革将思想与佛教的禅宗相结合,得出了新的思想理论体系与绘画理念。
  【关键词】:松江画派 董其昌 南北宗论 文人画
  引言
  “松江画派”的诞生与其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思想方面为了破除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固化思想。经济方面,明代后期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文化上出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观念。研究明代后期的“松江畫派”对后世的绘画思想的研究有着巨大的帮助,以及让我们明白董其昌所率领的文人山水画的笔墨游戏规则,禅宗思想的传入也为明代士大夫阶层的人出世找到了相比于之前更加可靠的思想理论依据。
  1.松江画派诞生的背景
  1.1经济
  明代后期资本主义萌芽,苏松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普通大众的消费水平直线上涨,商贾活动更为平凡甚至出现了专以贩卖绘画作品为生的书画商人、游商以及牙人。在书画收藏繁盛的南京、北京、杭州、苏州等地方,出现了许多的书画交易市场。尤其是以“吴门画派”的作品陷入到程式化的泥潭,书画伪造亦开始兴起,“松江画派”的诞生就是重新确立书画的审美标准。随着董其昌等文人阶层的引导,明代晚期的书画作品开始为大众所接受,商人以及庶民为了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在经济富裕的条件下开始在文化消费上增加了日常消费的比重。在明代晚期,经济日渐繁荣,南京、苏州等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自然而然的诞生了居住在城市里的市民阶层。他们有着富余的财富渴求提升文化修养,通过购买文人画家的绘画作品以求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以及社会地位。更因为经济的发展文人阶层与农商阶层不断的交融。“松江画派”所倡导的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一定要有一定的文学背景,在这样的游戏规则之下,文人不断地著述立说,宣扬雅俗观,越来越区别于之前的职业画。也是在这种书画经济消费背景之下为了矫正书画市场乱象而促成了“松江画派”的诞生。
  1.2 政治
  封建统治越到后期封建集权越加严重,明代的政治有其显著的特征便是,皇权极力的压制士大夫阶层,士大夫的政治地位与宋代相比显著下降。在这样的高压之下,明代的文人绘画便成为了士大夫逃避政治抒发自我感情的途径。文人雅士不断的涌入画坛之中以求在绘画中解放自己,追求自我的感情抒发,“松江画派”的诞生也与士大夫阶层的大量涌入有着一定的必然联系。例如“松江画派”的代表人物董其昌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最高官至南京礼部上书。之后仕途失意,其后的生活更多的投入于绘画创作之中。明代后期政治越加腐败,官僚机构的腐朽,宦官擅权的事件平凡,尤其以万历年间皇帝多年不理朝政避居深宫渴求修仙求道。政府进一步腐化。文人士大夫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纷纷避居山林游走于泉壑之间。书画成为了其抒发自身心情的主要工具。“松江画派”也就自然而然的诞生于明代中后期。
  1.3 文化与思想
  明朝末期,严格的等级制度,八股文学的束缚,森严的封建礼教,文人的情感被压制。绘画、文学、戏剧等创作的个性化被大大压制。挣脱精神上的束缚,明末的文人兴起了信奉禅宗的潮流。明朝初期还是以朱熹的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为主导思想,而明末文人开始在禅宗中找寻哲学思想观念。试图从以前的思想中解脱出来。这股风气在当时横扫整个文人阶层,整个社会的文学气氛变成了寻求解放,追求心灵自由、自娱之风。
  2.松江画派的魁首—董其昌
  董其昌作为松江画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可以说是贯穿整个松江画派的始终。董其昌有着深厚的禅宗以及文学功底。他一生追求“平淡天真”的精神境界,深厚的禅宗造诣可以说对他的绘画思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禅宗的核心思想“自然—内在—超越”被董其昌用一生的时间总结为“失于自然”。绘画中不再被自然景物的外相所禁锢,与宋代的山水截然不同,如果之前的山水以应物象形为主的话,那么“松江画派”所追求的更多是笔墨的造诣。
  3.总结
  松江画派的诞生是在明代末期特殊的经济、政治、文化与思想下诞生的绘画流派。其中董其昌大胆的将禅宗思想用在了绘画中,禅宗把禅修额目地、追求境界,通过心性修持获得心性升华的心性说,是一种摆脱烦恼、追求生命自觉和精神境界的文化理想。 董其昌根据禅宗的思想第一次把绘画流派分为南北宗两个派别。这在中国绘画史上的是一个革命性的创新。为后世的绘画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对中国绘画的思想,提出了不同以往的思考方式。
  【参考文献】:
  【1】试论松江画派与南北宗论[D].吴大洲.吉林大学.2016
  【2】山水画南北二宗说辩[M].启功.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版
  【3】明代晚期书画市场与士商关系[J].蒋欧悦.艺术评鉴.2017
  作者简介:白少博(1995.5.2—),男,汉族,籍贯:山西朔州人,山西大学美术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国画,研究方向:山水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叙述了玉蝉在史前、商周、汉代及其以后各个时期的发现及其造型特点。对玉蝉所代表的宗教信仰及社会思想进行了阐述,玉蝉代表了人们对死者死而复生的期望,也是死者的一种身份象征。  【关键词】:玉蝉 重生  玉蝉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有发现,是丧葬用玉的重要一部分。本文简要叙述了玉蝉在史前时期、商周时期、汉代以及汉以后时期的发展演变,并阐述其代表的社会思想。  一、史前时期  玉蝉最早发现于东北地
期刊
【摘要】:进入近代后,依靠三纲五常为纽带维系的宗法社会逐渐解体,近代婚姻法制深入人心,但与此同时,落后的宗法意识仍然束缚人们的思维和习惯,新兴的西方权利意识与传统家族制的对抗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此时社会上的婚姻纠纷问题正是这种矛盾的体现,民国初年的婚约纠纷处理裁断较之传统社会已大不相同。  【关键词】:清末民初 《申报》 婚姻纠纷  民国时期,随着婚姻法的近代化发展,对于婚姻纠纷问题的处理发生了
期刊
【摘要】:幂姆是用来形容文化传播的一个基本概念,我可以理解为文化的传播就是通过幂姆的自我复制实现的,在对文学作品的互文性研究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理论进行探讨,其中幂姆论是一种重要的参考依据,也同样可以被看作是互文性产生的一直媒介。本文将从古典诗词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如何利用幂姆分析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文学互文性研究体系。  【关键词】:幂姆 文学作品  一、引言  文学作品的互文性研究指的是对文学作品的
期刊
这部名为《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的电影十分发人深思,它是由邓康延导演所导的一部纪录片,它有着十分真实的画面,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中国教育的现状。我们应该了解中国教育仍然有着很多的缺陷,如农村教育与城市的极度不平衡,学生们饱受题海战术,却没人任何的生活自理能力等等,是什么让中国教育变成了这样,是谁让我们的孩子变得如此痛苦?  我所选择的这一部分叫做《天梯—寒门学子的出路》,我感到了中国教育的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鲁迅先生写作手法的分析了解鲁迅先生的语言特色,分别;借用其对阿Q该人物的描写来展现其辛辣反讽的语言特色,借其对孔乙己这一人物的描写来突出其简约的白描这一语言特色。从这两个特点出发分析其在文学史上的高超造诣。同时,通过分析其著作,了解封建社会的人民的麻木、愚昧和无知。  【关键词】:鲁迅文学 语言特色  一、引言  鲁迅文学作品在它所处的时代背景之下,显得独特又有魅力,他娴熟地运
期刊
【摘要】:我国在古代历史上,文化及科技等各方面一直属于较为发达和先进的国家,尤其是文化对周边的国家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汉代文化影响力较强,被日本民族吸取相关知识和文化精髓。尤其是佛教是在汉朝时期传入中国的,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日本佛教受中国佛教重大影响,发源于中国,属于北傳佛教,但却表现出一些不同特点。佛教与日本当地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较为有本土特色的佛教文化传承。  【关键词】:日本 佛教 中国
期刊
【摘要】:全面从严治党是深化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的重要组成。全面从严治党在国有企业党建在中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加強国有企业的党建动力机制研究是党建工作面临者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全面从严治党 新形势 国企党建 机制研究  一、前言  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党中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形成了新时期的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在“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了一系列的历史性发展,并实现了两次思想史上的重大飞跃,为中国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道路。习近平同志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上指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 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仍然坚持马
期刊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世情、国情和党情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法治、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时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然而一些党的干部不良的工作作风逐渐浮出水面,给党的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给党的事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党正面临着崭新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风险,因此必须把党风建设尤其它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摘要】:西藏民族教育政策,是国家援藏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西藏教育事业、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实现西藏社会的持续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西藏民族教育政策的实施,体现中央对西藏教育的极具重视,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  西藏民族教育政策,是国家援藏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西藏教育事业、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实现西藏社会的持续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西藏民族教育政策的实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