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新政”引发震荡

来源 :农村农业农民·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W88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1月19日,《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农办农[2010]22号),经过三轮征求意见已经基本定稿。“种业新政”重新界定种子企业准入门槛,简单地说,就是注册资金1亿元以上的种子公司归农业部审批,注册资金3000万元以上的种子公司归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并规定固定资产比例不低于50%。“种业新政”在中国种业上上下下引发了激烈的震荡。
  
  准入门槛“快刀斩乱麻”
  
  2000年,《种子法》实施,改变了国有种子公司一统市场的局面。当时农业部出台文件,注册资金3000万元的公司归农业部审批,注册资金500万元的公司归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当时估计,如果严格按注册规定,县级公司能保存下来的不会多于1/3,但几乎所有的县级国有种子公司都给注册了500万元资质。
  随着种子市场开放,各路资本进入种业,民营种业公司、股份制公司,科研院所自办公司,农技推广人员纷纷自立门户,还有一部分“皮包公司”,全国出现了8700多家注册500万元以上的公司,这就形成了“小、散、乱”的局面。如果严格执行“两证”管理制度,严格规范种业经营区域,多数中小企业只能限制在一个地区、一个省经营,实际上有的公司拿着一个地市县的经营许可就跑遍周边地市、全省乃至全国。
  “种业新政”设置了1亿元、3000万元和500万元(生产经营非“两杂”主要农作物种子)3道准入门槛,凸显了对大型种子企业的支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认为,中国复杂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分散的种植结构,注定小企业很难通过市场选择被淘汰,要想实现行业集中,最好的办法就是强制手段——直接提高准入门槛,让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被收编”或“自行消亡”。业界人士质疑,目前几家所谓大型种子企业,营销的玉米、水稻种子仅占市场的30%~40%,而60%~70%的市场集中在中小企业手里。
  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国种业是在开放市场与垄断经营相互交织的环境里“碎步”前行,今天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的行政管理、初期阶段的市场经济”。政府部门的职责应该是制定政策、推进法治、监督市场,但以计划经济的思路,对市场进行干预、搞统一招标、垄断供种等做法,不但扰乱了市场,抑制了种业发展,还让部分被淘汰的县级公司起死回生,造成缺失公平竞争的环境。
  
  种业洗牌,几家欢乐几家愁
  
  笔者认为,以资本量设槛“一刀切”的做法有欠公平。尤其将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化中小企业淘汰出局不妥。
  一类是资产较雄厚的公司。比如上市公司,老板认同而且叫好,甚至认为门槛再高一点也无妨,这样就大大地削减了竞争对手,有利于扩大市场份额。有几家大型公司已行动起来,探索资本联合、兼并、收购的可能性。
  二类是中小型公司。有品种,有研发,育繁推—体化,凭借其良好的地缘、人缘优势,控制了一定的市场。面对新政,愁缺少现金支持,试图注册3000万元公司实在力不从心。
  三类是有品种营销权的公司。规模不大,品种二流,资金不多,收入稳定。对新政高门槛望而却步,拟通过4~5家公司联合的形式,拼凑一个3000万资质的公司,先进入门槛再见机行事。注意,这里说的是联合,不是整合。
  四类是某些小型公司。有营销地盘,有地域优势,刚买了品种,突然间听到年底将取消生产许可证的消息,老板埋怨管理部门不调查研究,以行政命令干预市场竞争,瞬间可能就倾家荡产了。
  五类是以非正常手段获得注册的“皮包公司”,将随新政实施而自行消失。
  按照新政规定,全国8700多家注册500万以上的种子公司,能够进入3000万元资质的估计就在百家左右。如果再严格执行“必须销售自育品种”的规定,恐怕合格公司就寥寥无几了。
  一位种业老板说,把企业看作自家的孩子,准许孩子出生,却不让其成长,这是什么道理?
  中国种业还没有经历“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发展阶段,许多中小企业直接被“一刀切”淘汰,这不符合市场规律。种业整合靠的是完善健康的法制环境,像这样涉及几万种业人员生存、几亿农民粮食安全的大事,应该慎之又慎。
  
  新政未触及深层次问题
  
  “种业新政”可能改变种业格局,“快速”规范市场。但这只是表面现象,“种业新政”未能触及种业深层次存在的问题。
  首先,育繁推脱节实质是科研体制改革问题。现今种质资源和育种人员集中在科研院所或农业院校,科研人员或大学生不愿去企业,因为企业不能评职称、晋官衔。科研经费是由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等通过“项目”掌控的,多年形成的科研体制和部门掌控怎能轻易改变?
  中国种子产业市场化时间短,企业集中度不高,90%以上的企业没有研发能力,总体上比发达国家落后15~20年。科研育种人员不进入企业,企业就很难发展成科技创新的主体,育繁推脱节和产学研分离的问题就无法解决,企业也难以发展壮大。
  其次,品种多乱杂实质是品种审定制度存在弊端。新世纪以来国内审定玉米品种约4000个,是名副其实的“大跃进”。一位管理人员指出,审定品种过多、過滥,80%以上审定品种没有推广价值,这是种子市场“多、乱、杂”之源。品种审定制度已经成为新品种选育和种子产业发展的瓶颈。笔者建议推行国外广泛实施的区域备案制度。种业公司推广备案品种的同时,政府可同步扶持保险公司跟进保险业务,既可做大企业,又可最大限度地保护种粮者利益。
  最后,种子市场“小散乱”实质是缺失法制环境。至今还有相当一部分基层管理部门实行“自收自支”或“半收半支”,甚至还有罚款任务。
  必须源头治理,创建一个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
  
  强盛种业敢于在全球发展中择善而从
  
  强盛种业要融入国际市场,面对跨国种业公司的进入,面对新政,国内不同利益集团表现出不同的诉求和行为。
  一是组建“航空母舰”。新政公布后,一些农业行政管理人员或企业负责人高调表态,要联合起来组建种业“航空母舰”,并要求国家给予经费支持。跨国公司都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才构建成为世界性的资本集团,拥有先进技术、财富来源和知识垄断,中国种业市场由行政体制主导向市场体制主导转变不过短短10年,无论技术、资金还是管理都有很大的差距。拼凑捏合的“航空母舰”,能对抗跨国种业公司吗?
  二是重新关闭国门。最近经常看到一些议论,重提“关闭国门”,防止跨国公司的“种子陷阱”“蚕食”民族种业,甚至提出把跨国种业公司赶出去。“关门”政策保护的是保守思想和陈旧理念,无异于对种业落后现状采取掩耳盗铃的态度。种业不开放,短时期可以受到保护,但种业的发展水平、育种水平都会停留在低层次上。
  三是融入国际市场。整合是大势所趋,种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来自于新品种的研发能力,关键是要建立完善的产业体系,整合好现有资源。中国企业存在劣势也有优势,一旦打破地域界限,发挥各自优势合作,无疑有机会获得更好发展的平台。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中国种业需要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跨国公司也需要中国的市场和资源。因此,中国种业必须扩大开放的步伐,利用海外资本平台实现融资,让中国成为世界种业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实的选择是,引导和促进国内种业市场国际化,融入种业国际化链条,在种业国际化进程中逐步提升和发展。
其他文献
介绍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主要特征、流行病学等生物学特性以及冠状病毒引起的动物疾病,并阐述了上述3种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诊断及
粮食风险基金中央补助款44亿元近日已全部下拨到有关省级财政。据悉,在今年全部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的基础上,为解决地方粮食风险基金缺口问题,国务院决定增加全国粮
[摘要]文章通过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多年从事中学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结合自身体验,探讨了应从我国职业教育自身的历史和现状出发,深刻认识制约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因素,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探寻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展 以人为本 发展分析    职业教育最早产生于工业化国家。许多工业化国家在创造人类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被世人称道的职业教育模式。这些经济发达国家都有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
环境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环境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中学化学教师以化学知识为载体,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更
本文首先阐述大学公共英语课堂上学生口语能力训练不足的现状并分析原因,其次,指出重视口语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几项实用的课堂口语教学方法,以期培育出口头、书面均擅长的
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河南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狠抓粮食生产不放松,积极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着力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四大难题,实现了粮食持续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面对粮食和农业生产连续几年丰产增收之后,如何“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的好势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