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早以前读卡伦·荷尼的《自我的挣扎》一书,书中有一句话至今还记得:人无需硬教橡籽长成橡树,只要有适宜的环境,它凭借自己的力量就可以成长为橡树。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要让橡籽成长为橡树,我们只需提供适合它成长的环境就足够了,而无需硬要教它如何成长。换句话说,要让橡籽成长为橡树就要按照橡籽的成长规律办事,千万不要做那种违背规律的揠苗助长的蠢事。
这个道理同样也适合学前教育。如果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橡籽,那么教育者的责任就是为他们创造出适合他们成长的教育环境,就是要按照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培养。就学前教育而言,就是要按照幼儿身心发育和成长的规律施教,而不能置孩子天真、活泼、善于想象和幻想的特性不顾,更不能置他们鲜明生动的个性和智力差异不顾,甚至把望子成龙的功利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让他们超前学习、过早学习知识而忽视人际交往、情感和态度培养。
我国幼儿园办园出现小学化现象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教育环境这个角度分析,要真正把教育部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的有关精神落到实处,需要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朝素质教育方向发展,要从基础教育的整体出发思考如何办好幼儿园,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就是基础教育转型速度较慢,以至于应试教育理念长期得不到有效纠正的结果。
应试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智育为中心教育孩子,把学前教育误解为早期单纯的智力开发,导致智育中心教育思想的产生,进而使学前教育忽视了儿童个性和情感发展。
在我国,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总是要求孩子完成过量的背诵和计算任务,总是把智力发展当作唯一的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教育。孩子背诵好、计算好,就赞扬、鼓励或者拿钱奖励,甚至让孩子经常在亲友面前表演。这种做法在孩子心灵里早早种下了“厌学”的种子。对此,我们必须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感到厌烦,不要把他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这一点是何等重要!”学前教育应该唤起幼儿智力发展的内在因素,以培养孩子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让他们从一开始就能以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参加活动、游戏,在心灵深处播下渴望求知的种子。
要唤起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在因素,学前教育必须有趣味性和自主性,而不能强求知识的系统性,不能抹杀孩子的自主发展能力。幼儿园应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活动和游戏的机会,让孩子接受更多的信息,扩大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兴趣。当孩子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时,幼儿园才会成为他们快乐、健康、幸福成长的人间乐园。
人无需硬教橡籽如何长成橡树,只要有适宜的环境,它凭借自己的力量就可以成长为橡树。办好幼儿园,理念要先行。那就从改变我们教育者的办园理念开始吧,让我们只做我们应该去做的事情,让“橡籽”按照它们自己的成长规律成长为“橡树”吧。
(《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12日
马得清/文)
培养孩子的“服输”意识
一天,6岁的儿子不愿意去上幼儿园,询问后才知道是因为幼儿园那天要举行呼啦圈比赛,儿子不太会摇呼啦圈,害怕比不过人家,所以不愿意去上幼儿园。
还有一次,一个小朋友要和儿子玩捉迷藏游戏。儿子不愿意玩,理由竟然是“我害怕等下被找到,我会输”。
儿子因为怕输,所以许多事情都选择了逃避。因为怕故事讲不好,所以不愿登台演讲。因为不会翻跟头,所以不愿意学习跆拳道。因为怕和小朋友闹矛盾,所以喜欢自己一个人玩。
让孩子敢于失败、勇于失败,也是我们教育的一部分。或许,平日的我们总是希望孩子拿好名次,考个好成绩。似乎不拿好名次,不考好成绩就是失败。长此以往,孩子因为害怕拿不到好名次、好成绩,而变得不敢去尝试、去面对本来应该做的事情。
我永远记得儿子在一次幼儿园运动会中,因为成绩不理想,没有拿到名次,儿子当时的眼里充满了泪花,一副极度委屈的样子。说实话,当时的我内心也极度心酸,心酸的不是儿子没有拿到名次,而是儿子没有面对失败的勇气,心酸的是平日的我疏于对儿子的失败教育。
看来,让孩子服输也是教育的一大组成部分,也是孩子成长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今天孩子能够坦然面对失败,长大后才可能理性面对失败。否则,孩子小的时候输不起,长大的时候输得将更多。
让孩子坦然服输,小时候孩子输的是游戏,输的是成绩,输的是运动名次,可长大后的孩子却有了应对挫折的能力,却有了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的能力。
(《新民晚报》2012年6月27日 陈连锦/文)
辽宁规范管理小规模幼儿园
针对目前城市和农村大量存在的规模较小幼儿园办园条件不达标的问题,日前,辽宁省教育厅、发改委等8个部门联合出台了《辽宁省小规模幼儿园暂行管理规定(试行)》,加强对小规模幼儿园的规范管理,意在为适龄儿童提供“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服务,尤其是缓解农村偏远地区幼儿“入园难”问题。
班型较小,收托幼儿总数在30至75人左右,园舍建筑面积在200至900平方米以内,幼儿园有基础设施设备、玩教具以及生活设施,能够基本满足保育教育需要的幼儿园,被定义为“小规模幼儿园”。辽宁省规定,小规模幼儿园应有相对独立、安全、稳定的园舍场地,应提供满足幼儿活动的设有安全防护措施的户外活动场地。园舍建筑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生均用地面积不少于9平方米,生均户外活动场地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 辽宁省要求,小规模幼儿园要根据班级数至少配备1名园长,每班应配备1至2名教师和1名保育员,每园应配备1名专(兼)职卫生保健员。提供餐点的小规模幼儿园应至少配备1名炊事员,炊事员应按规定接受有关儿童营养及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至少配备1名50岁以下、身体健康的专职保安员。
据了解,该规定只适用于目前已经客观存在的小规模幼儿园,没有达到要求的将被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能达到要求的将坚决予以取缔。各地教育部门将鼓励和引导小规模幼儿园不断向省标准化幼儿园发展。 (《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8日 刘 玉/文)
混龄班弥补独生子女家庭缺失
我国绝大部分幼儿是独生子女,他们因缺乏兄弟姐妹而导致交往不足或缺失,而混龄班恰恰能弥补独生子女先天的家庭缺失,让他们体会到3至6岁各个年龄段儿童的想法,也让不同年龄的儿童学会谦让、耐心等。在混龄班中,大点的孩子会产生一种大哥哥大姐姐的责任感,较小的孩子在语言以及认知能力方面的发展会非常快,混龄班等于为他们创造了一个“高级的模拟环境”。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体系下,教师通过知识的传授让幼儿进行学习,主要靠说教和强化记忆的方式,并要求幼儿只能学习教师认为有用的东西,而幼儿的能力和知识都差不多,所以这样难以开发每一个幼儿的潜能。在同龄班中,发展比较慢的孩子会觉得自己总是处于落后的位置,从而产生自卑感,一些优秀的孩子则容易产生骄傲自大的情绪。而在混龄班中,这两类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需求,能力差一点的孩子能够在和更小一点的孩子玩耍时得到乐趣,而优秀的孩子能够从年龄大一点的孩子那里学习到更多的东西。混龄班的价值还远不止于此。不同年龄孩子之间发生的认知冲突所引起的示范和模仿,远比教师的设计来得自然和贴切。年长的孩子虽然不会有目的、有意识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却会经常纠正年幼孩子的行为。由于年长的孩子帮助了别人,又得到了教师的赞扬,他们会更加乐于帮助他人。同样,年幼的孩子喜欢模仿年龄、能力与地位比自己高的同伴,从而得到年长孩子的帮助,减少竞争压力,增加合作交流的机会。不经意间,教与学就这样在异龄之间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5日 华爱华/文)
大班孩子为何忙转学
开学第一天,部分幼儿园大班的老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班上孩子的数量与上学期相比减少了。原来,为了让孩子学习到更多的文化课知识,部分家长在新学期办理了退班手续,把孩子送进了培训机构中的“学前班”。
“孩子5岁了,到底是让她继续留在幼儿园里的大班,还是也到外面找个‘学前班’读?”最近几天,看见班上有孩子转到了培训机构的“学前班”,家长吴女士开始变得犹豫不决。而令她纠结的原因正是教育部有关纠正和防止幼儿园“小学化”的相关规定。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家长付先生。付先生的侄子去年就是从幼儿园大班转到了一所培训机构开办的“学前班”,本以为孩子因为提前学习一年级的课程内容会表现得更为出色,但是入学后家长才发现,班里的不少孩子都提前学习了相关知识。“现在的孩子都提前学,你不学就会落后,如果因此而失去了学习的信心,那就麻烦了。”虽然两年前为了让孩子进入这家知名幼儿园,付先生曾托了不少关系,但是后来他还是打算把孩子转到了“学前班”。
那么孩子提前学习文化课知识是否真的如家长们希望的那样,能“赢”在起跑线上呢?近日记者走访了多所小学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有些孩子的确提前学习了拼音、加减法等内容,但是老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这些孩子往往会出现注意不集中的现象。而且有些培训机构授课的内容并不准确,开学后老师往往要费很大力气才能帮孩子纠正。提前起跑,有时更易让孩子‘受伤’,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而不是拔苗助长。”天津和平区岳阳道小学副校长褚新红说。
(《天津时报》2012年9月7日 张雯婧/文)
这个道理同样也适合学前教育。如果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橡籽,那么教育者的责任就是为他们创造出适合他们成长的教育环境,就是要按照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培养。就学前教育而言,就是要按照幼儿身心发育和成长的规律施教,而不能置孩子天真、活泼、善于想象和幻想的特性不顾,更不能置他们鲜明生动的个性和智力差异不顾,甚至把望子成龙的功利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让他们超前学习、过早学习知识而忽视人际交往、情感和态度培养。
我国幼儿园办园出现小学化现象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教育环境这个角度分析,要真正把教育部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的有关精神落到实处,需要深入推进基础教育朝素质教育方向发展,要从基础教育的整体出发思考如何办好幼儿园,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就是基础教育转型速度较慢,以至于应试教育理念长期得不到有效纠正的结果。
应试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智育为中心教育孩子,把学前教育误解为早期单纯的智力开发,导致智育中心教育思想的产生,进而使学前教育忽视了儿童个性和情感发展。
在我国,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总是要求孩子完成过量的背诵和计算任务,总是把智力发展当作唯一的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教育。孩子背诵好、计算好,就赞扬、鼓励或者拿钱奖励,甚至让孩子经常在亲友面前表演。这种做法在孩子心灵里早早种下了“厌学”的种子。对此,我们必须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感到厌烦,不要把他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都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这一点是何等重要!”学前教育应该唤起幼儿智力发展的内在因素,以培养孩子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让他们从一开始就能以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参加活动、游戏,在心灵深处播下渴望求知的种子。
要唤起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在因素,学前教育必须有趣味性和自主性,而不能强求知识的系统性,不能抹杀孩子的自主发展能力。幼儿园应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活动和游戏的机会,让孩子接受更多的信息,扩大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兴趣。当孩子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时,幼儿园才会成为他们快乐、健康、幸福成长的人间乐园。
人无需硬教橡籽如何长成橡树,只要有适宜的环境,它凭借自己的力量就可以成长为橡树。办好幼儿园,理念要先行。那就从改变我们教育者的办园理念开始吧,让我们只做我们应该去做的事情,让“橡籽”按照它们自己的成长规律成长为“橡树”吧。
(《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12日
马得清/文)
培养孩子的“服输”意识
一天,6岁的儿子不愿意去上幼儿园,询问后才知道是因为幼儿园那天要举行呼啦圈比赛,儿子不太会摇呼啦圈,害怕比不过人家,所以不愿意去上幼儿园。
还有一次,一个小朋友要和儿子玩捉迷藏游戏。儿子不愿意玩,理由竟然是“我害怕等下被找到,我会输”。
儿子因为怕输,所以许多事情都选择了逃避。因为怕故事讲不好,所以不愿登台演讲。因为不会翻跟头,所以不愿意学习跆拳道。因为怕和小朋友闹矛盾,所以喜欢自己一个人玩。
让孩子敢于失败、勇于失败,也是我们教育的一部分。或许,平日的我们总是希望孩子拿好名次,考个好成绩。似乎不拿好名次,不考好成绩就是失败。长此以往,孩子因为害怕拿不到好名次、好成绩,而变得不敢去尝试、去面对本来应该做的事情。
我永远记得儿子在一次幼儿园运动会中,因为成绩不理想,没有拿到名次,儿子当时的眼里充满了泪花,一副极度委屈的样子。说实话,当时的我内心也极度心酸,心酸的不是儿子没有拿到名次,而是儿子没有面对失败的勇气,心酸的是平日的我疏于对儿子的失败教育。
看来,让孩子服输也是教育的一大组成部分,也是孩子成长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今天孩子能够坦然面对失败,长大后才可能理性面对失败。否则,孩子小的时候输不起,长大的时候输得将更多。
让孩子坦然服输,小时候孩子输的是游戏,输的是成绩,输的是运动名次,可长大后的孩子却有了应对挫折的能力,却有了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的能力。
(《新民晚报》2012年6月27日 陈连锦/文)
辽宁规范管理小规模幼儿园
针对目前城市和农村大量存在的规模较小幼儿园办园条件不达标的问题,日前,辽宁省教育厅、发改委等8个部门联合出台了《辽宁省小规模幼儿园暂行管理规定(试行)》,加强对小规模幼儿园的规范管理,意在为适龄儿童提供“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服务,尤其是缓解农村偏远地区幼儿“入园难”问题。
班型较小,收托幼儿总数在30至75人左右,园舍建筑面积在200至900平方米以内,幼儿园有基础设施设备、玩教具以及生活设施,能够基本满足保育教育需要的幼儿园,被定义为“小规模幼儿园”。辽宁省规定,小规模幼儿园应有相对独立、安全、稳定的园舍场地,应提供满足幼儿活动的设有安全防护措施的户外活动场地。园舍建筑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生均用地面积不少于9平方米,生均户外活动场地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 辽宁省要求,小规模幼儿园要根据班级数至少配备1名园长,每班应配备1至2名教师和1名保育员,每园应配备1名专(兼)职卫生保健员。提供餐点的小规模幼儿园应至少配备1名炊事员,炊事员应按规定接受有关儿童营养及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至少配备1名50岁以下、身体健康的专职保安员。
据了解,该规定只适用于目前已经客观存在的小规模幼儿园,没有达到要求的将被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能达到要求的将坚决予以取缔。各地教育部门将鼓励和引导小规模幼儿园不断向省标准化幼儿园发展。 (《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8日 刘 玉/文)
混龄班弥补独生子女家庭缺失
我国绝大部分幼儿是独生子女,他们因缺乏兄弟姐妹而导致交往不足或缺失,而混龄班恰恰能弥补独生子女先天的家庭缺失,让他们体会到3至6岁各个年龄段儿童的想法,也让不同年龄的儿童学会谦让、耐心等。在混龄班中,大点的孩子会产生一种大哥哥大姐姐的责任感,较小的孩子在语言以及认知能力方面的发展会非常快,混龄班等于为他们创造了一个“高级的模拟环境”。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体系下,教师通过知识的传授让幼儿进行学习,主要靠说教和强化记忆的方式,并要求幼儿只能学习教师认为有用的东西,而幼儿的能力和知识都差不多,所以这样难以开发每一个幼儿的潜能。在同龄班中,发展比较慢的孩子会觉得自己总是处于落后的位置,从而产生自卑感,一些优秀的孩子则容易产生骄傲自大的情绪。而在混龄班中,这两类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需求,能力差一点的孩子能够在和更小一点的孩子玩耍时得到乐趣,而优秀的孩子能够从年龄大一点的孩子那里学习到更多的东西。混龄班的价值还远不止于此。不同年龄孩子之间发生的认知冲突所引起的示范和模仿,远比教师的设计来得自然和贴切。年长的孩子虽然不会有目的、有意识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却会经常纠正年幼孩子的行为。由于年长的孩子帮助了别人,又得到了教师的赞扬,他们会更加乐于帮助他人。同样,年幼的孩子喜欢模仿年龄、能力与地位比自己高的同伴,从而得到年长孩子的帮助,减少竞争压力,增加合作交流的机会。不经意间,教与学就这样在异龄之间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5日 华爱华/文)
大班孩子为何忙转学
开学第一天,部分幼儿园大班的老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班上孩子的数量与上学期相比减少了。原来,为了让孩子学习到更多的文化课知识,部分家长在新学期办理了退班手续,把孩子送进了培训机构中的“学前班”。
“孩子5岁了,到底是让她继续留在幼儿园里的大班,还是也到外面找个‘学前班’读?”最近几天,看见班上有孩子转到了培训机构的“学前班”,家长吴女士开始变得犹豫不决。而令她纠结的原因正是教育部有关纠正和防止幼儿园“小学化”的相关规定。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家长付先生。付先生的侄子去年就是从幼儿园大班转到了一所培训机构开办的“学前班”,本以为孩子因为提前学习一年级的课程内容会表现得更为出色,但是入学后家长才发现,班里的不少孩子都提前学习了相关知识。“现在的孩子都提前学,你不学就会落后,如果因此而失去了学习的信心,那就麻烦了。”虽然两年前为了让孩子进入这家知名幼儿园,付先生曾托了不少关系,但是后来他还是打算把孩子转到了“学前班”。
那么孩子提前学习文化课知识是否真的如家长们希望的那样,能“赢”在起跑线上呢?近日记者走访了多所小学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有些孩子的确提前学习了拼音、加减法等内容,但是老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这些孩子往往会出现注意不集中的现象。而且有些培训机构授课的内容并不准确,开学后老师往往要费很大力气才能帮孩子纠正。提前起跑,有时更易让孩子‘受伤’,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而不是拔苗助长。”天津和平区岳阳道小学副校长褚新红说。
(《天津时报》2012年9月7日 张雯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