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欧亚大陆万里行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achon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在英国结束学业后,本文作者突发奇想,选择了从西欧到东欧,再沿西伯利亚铁路线回国的漫长旅程。她从伦敦飞往挪威,转乘火车前往瑞典,再乘坐邮轮抵达芬兰,然后换乘火车前往莫斯科,从那里踏上了穿越西伯利亚之旅,最终回到北京。此次旅行历时24天,行程超过1.2万公里,其间分乘陆、海、空交通工具,途中体验了挪威圣坛岩的险峻、芬兰赫尔辛基的裸泳,饱览了西伯利亚颜色层次分明的白桦林,欣赏了世界最深湖泊贝加尔湖的壮丽美景,然而最令人难忘的,还是她在沿途所经历的各种人与事……
  从俄罗斯在太平洋沿岸的港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到首都莫斯科,一条全长9288公里的铁路横贯欧亚大陆,这就是世界上最长的铁路——西伯利亚大铁路。再往西,从莫斯科或圣彼得堡延伸出去的铁路连接着欧洲其他地区,一直抵达欧洲大陆的最西边。
  在英国结束一年的留学生涯后,我想选择一条不一样的路线回国,西伯利亚大铁路就成了我的不二选择,在24天的旅程中,我先是乘飞机从英国抵达挪威,接着从挪威出发,坐火车到瑞典,后从瑞典坐邮轮至芬兰,在芬兰乘坐高速列车跨过国境线,驶入俄罗斯,接着进入西伯利亚铁路段,在远东地区的贝加尔湖停留几日后到达乌兰巴托,最终回到北京。我想,这是一场令我终身难忘的旅行:车窗外,如幻灯片般闪过遗世独立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风雪茫茫的西伯利亚大平原;而车窗内,则上演了一段段有趣又难忘的故事……
  “欢迎来到全世界最贵的城市”
  1伦敦→斯塔万格→斯德哥尔摩(2875公里)
  挪威的海岸线魅力非凡,位于吕瑟峡湾的圣坛岩如刀锋般直插海面,垂直落差达604米。我小心翼翼地来到崖边,探出头朝下面一望,顿时吓得腿直软……
  结束了一年的求学生涯,带着不舍,我从伦敦出发,开始了为期24天的回国之旅。第一站挪威,从英国到挪威,飞机成了我的最佳选择。带着期待,我顺利降落在位于挪威西南部的斯塔万格机场。一出机场,前来接机的挪威朋友艾达就给我了一个大大的拥抱,说:“欢迎来到全世界最贵的城市。”
  
连绵不绝的曲折峡湾构成了挪威西海岸的迷人风光,也为挪威带来了“峡湾之国”的美誉,而位于吕瑟峡湾的圣坛岩则是挪威四大峡湾中堪称经典的存在,碧波荡漾的峡湾中,高达604 米的圣坛岩如刀锋般直插海面。

  斯塔万格位于挪威西南部的斯塔万格半岛,石油是这里的主业。俗话说“有油万事足”,当地人生活水平相对富足,但对于旅行者来说却是个噩梦,面对高得惊人的住宿费和用餐费,任何人都得低头。
  挪威的海岸线魅力非凡,到了这里,怎能错过挪威四大峡湾中最经典的圣坛岩呢?位于吕瑟峡湾的圣坛岩如刀锋般直插海面,是一个和峡湾水面垂直落差604米的平台。经过几小时的跋涉,我终于抵达了圣坛岩顶,20多平方米的平台上,各国游客或坐或卧,我战战兢兢地走到距离崖边一米处,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朝下面一望,顿时吓得腿直软,只好学旁人匍匐着挪到崖边,趴在边缘往下望:那是让人惊叹的万丈峭壁,而更远处,则是如镜的水、如画的山。
  这样视觉的冲击自然让我彻底震撼,正当我愣在那里时,旁边的西班牙姑娘突然把DV机对着我,我顾不得害怕,赶紧用英文大喊起来:“我爱挪威,我爱圣坛岩!”
  第二天休整了一天。第三天一大早,我提着行李直奔火车站,前往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在挪威,不管是乘坐火车还是大巴,都没有检票程序,乘客可以拿着打印好的车票直接进站。由于斯塔万格没有直达斯德哥尔摩的列车,需要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中转。从斯塔万格到奥斯陆有近500公里,这一段乘坐的列车为黑色铁皮车,内部的环境跟国内的动车差不多,我的位置正好是靠窗的单独座位,座位上还备有眼罩,薄毛毯等物品,让人感觉人性化十足。
  早上7点不到,火车启动,城市很快被抛在身后,太阳还未完全升起,薄雾的下层染着一层淡淡的粉红色,抵达奥斯陆已近中午,稍作休息后又踏上了继续前往斯德哥尔摩的火车,车内设施也很齐全:睡眠三件套、插座和WIFI等设备设施应有尽有,到达斯德哥尔摩已是晚上10点。
  隔着一道波的尼亚湾,芬兰就在另一头向我招手,由于时间匆忙,我在斯德哥尔摩未作过多停留,次日便向东而行。
  乘坐邮轮去设计之都裸泳
  2斯德哥尔摩→赫尔辛基(480公里)
  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找到可以裸泳之处,游完两圈之后,身体便舒展开来,好像一条重新回到大海的鱼,尽情享受着海水的爱抚……
  从瑞典到芬兰,如果从陆路走,要绕一个大圈,而坐船睡一夜就到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之间,正好有一条海上航线连接两地,从瑞典出发,我第一次坐上了邮轮。
  这是一艘白色的豪华邮轮,船名叫“SILJA LINE”。由于船体以白色为主,加上几条蓝色线条,当地人称它为“白船”。刚一上船,“白船”的大副带着一位船员迎候在旁,告诉我们所住的客舱位置。我住的是最便宜的四人间,客舱空间不大,但卫生间、淋浴房等设施一应俱全,稍作休息后,我去了甲板,甲板上有室内游泳池和桑拿房,很多人蒸完桑拿,围着浴巾站着喝酒,好不悠闲。
  眼前是美丽的斯德哥尔摩海湾,海湾里点缀着许多小岛,岛上树林茂盛。在晚霞的辉映下,水面泛着金光,景色迷人。   迎着朝阳,我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醒来。第一眼看到这座城市,就发现它跟北欧其他城市不同。芬兰骨子里流着古典的血液:自动玻璃门四边,镶着雕花木条,市中心保留着砖石砌成的老路,1814年的沙皇行宫以及1830年的市政厅大楼都依旧保持着原貌。但与此同时,它又是世界设计之都,有着数十座设计博物馆。
  到达赫尔辛基的时间是周一,博物馆闭馆,在邮轮上遇见的日本姐姐亚由美则建议一起去游泳。“我知道一个地方可以裸泳。”亚由美眨了一下眼,神秘地说。
  
本次旅程历时24 天,横跨欧亚两大洲,途经7 个国家,行程逾1.2 万公里,一路上美景始终相伴左右,左图为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迷人风光,右图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起点——莫斯科雅罗斯拉夫火车站外景。

  于是,我就和亚由美走街串巷,寻找那个可以裸泳的游泳池。拿着地图,询问了无数人之后,我们终于在一个购物商场背后的小角落找到了它。由于是工作日,来游泳的人不多,且年纪都较大,虽然身材有些走样,但大家依旧坦然地赤裸相见,悠闲地游泳、聊天。
  我脱完衣服跳进泳池,水毫无阻挡地进入每个毛孔,一开始还不太习惯,但游完两圈后,身体便舒展开来,好像一条重新回到大海的鱼,尽情享受着海水的爱抚。
  后来亚由美告诉我,这个游泳池正是日本电影《海鸥食堂》里的那个泳池,电影里,女主角只身来到赫尔辛基开了一家小小的日本料理店,虽然客人不多,但她的生活宁静从容,就像这座城市一样。
  接着,我们相伴游览了这座城市:在岩石教堂静静地欣赏了一首钢琴曲;在街边的设计小店里对着各式手工制品惊呼;坐着有轨电车走街串巷,欣赏沿街的俄式建筑展现的古典美,同时也为那些现代建筑啧啧称奇……
  绿皮火车80小时横越西伯利亚
  3赫尔辛基→莫斯科→伊尔库茨克(6276公里)
  车窗外的白桦林令人震惊:整整一片金黄色占满了眼帘,远处的群山也仿佛是一片色带块:秋黄、墨绿、枫红,几座俄式小木屋不时点缀其中……
  接着,我乘坐高速列车跨过芬兰国境线,进入俄罗斯。所有出入境手续都在车上完成,两国工作人员会到座位上为每一位乘客验证、盖章,非常方便。
  抵达莫斯科后,我即将迎来此行中最长的火车之旅——80个小时,从莫斯科到贝加尔湖畔的小城伊尔库茨克,这也标志着我会投入西伯利亚的怀抱。
  在莫斯科火车站,我见到了将要陪伴我四天的火车——中国的K4绿皮火车,车身上用中文写着“莫斯科—乌兰巴托—北京”字样,一阵亲切感涌上心头。K4上有两种车厢,一种是我买的低档四人间,上下铺,一个小桌板,有门可锁,类似国内的软卧,还有一种是豪华双人间。
  一上车,我就吓了一跳,火车马上就要开动了,整节车厢却只有我一个人!我忙问列车员怎么回事,他们说现在是淡季,人很少,旁边那节车厢也就6个人。我抬眼望了一眼窗外浓重的夜色,《东方快车谋杀案》的故事在脑中浮现:12名复仇者伪装成乘客坐上前往英国的东方快车,在午夜时分联手将一名化名为“雷切特”的男子杀害,而那名男子,实则是一位恶名昭彰的罪犯……不敢多想,我连忙锁好门,躺下睡了。
  一觉醒来,并没有发生什么快车谋杀案,抬头一望,却被窗外的白桦林震惊了:整整一片金黄色占满了眼帘,远处的群山也仿佛是一片色带块,一层秋黄,一层墨绿,又一层枫红,几座俄式小木屋不时点缀其中……
  正沉浸在美景中,列车员过来叫我吃早饭,我一下没反应过来,心想这车票还包早餐吗,列车员大叔笑笑说是自己随便做的,别嫌弃。跟着他走到车厢连接处,才知道他们都是自带食材,用火车的锅炉做,一碗热汤面,几根蔬菜,打上一个蛋,吃得我差点流泪。
  列车员一个月跑一个来回,他们从不吃泡面也不吃火车餐,个个都是大厨,各式炒菜、粉面甚至火锅都不在话下。列车员都是北京人,跟的哥一样能聊,虽然他们始终不理解我一个姑娘为什么要乘坐火车回去,在他们看来,在这种火车上一待就是一个星期,生活既无聊又辛苦。不过,列车员告诉我,我现在乘坐的这列绿皮火车,跑完这一趟就要退役了。
  乘客中,除了我这种爱猎奇的人,还有不会坐飞机的外来务工人员,不敢坐飞机的奇怪哥们儿,还有就是跟着旅行团的老头老太太,总共也不过几十人。我这节车厢只有我一人,于是去餐车喝酒、聊天,就成了重要的娱乐活动,在那里,我结识了很多奇怪又有趣的人:在东南亚某公益组织工作的英国老太太、一对旅行结婚的西班牙情侣、一个受不了纸醉金迷的生活而辞职出来寻找自我的意大利人……
  
从莫斯科开始,我迎来了此次旅程中最长的火车之旅,整整4 天,从莫斯科到贝加尔湖畔的小城伊尔库茨克,昼夜不停的列车带着我驶过茫茫的西伯利亚平原、带着我驶向蔚蓝的贝加尔湖……

  列车每到一站都会短暂地停留10分钟,乘客可以在站台上晃悠一阵。其间会有人上上下下,在其中一站,我竟然在上车的旅客中看到了一个中国面孔的大姐,这是我在几天来除了列车员看到的唯一的中国人。她大约40多岁,似乎不像是出来旅行的,后来才得知,她是“倒爷”。   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商品极其短缺,尤其是日用品,这为廉价的中国商品进入俄罗斯市场提供了大好机会。当时,中国的很多商品在当地很受欢迎,利润也很高,一件衬衣“倒”到俄罗斯后,价格能翻10倍,如果运气好的话,“倒爷”仅一个月就能赚到可购买一辆轿车的钱,而中国至俄罗斯的国际列车就成为最早的商品运输工具。
  但现在,行情已经差了很多,但大姐不知道回国还能干些什么,就一直在俄罗斯贩卖中国的小商品,多少赚点钱,这次她专门回国去批货。说到独自在外的生活,她连连感叹不容易,但自己没什么本事,只能走点小买卖,像很多中国的父母一样,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有出息,不要走她的老路。做生意这回事,全年无休,她已经一年没有见过儿子了。说到这里,大姐的眼眶都红了。
  从贝加尔湖到乌兰巴托
  4伊尔库茨克→利斯特维扬卡→纳乌什基→乌兰巴托(1023公里)
  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一大片蔚蓝就突然展现在眼前,像大海一样浩瀚,无边无际。这就是贝加尔湖!
  火车到达伊尔库茨克的时候,我一下子就傻眼了:车票上明明写着早上5点抵达,怎么半夜12点就到了?旁边所有的人都笑了,原来这里和莫斯科可是有时差的呀!
  俄罗斯幅员辽阔,东西横跨9个时区,如果全国都使用莫斯科时间,将会产生很大的时差,虽然莫斯科时间是标准时间,但各个地区大都使用当地时间,而火车票上标注的也是当地时间,我们不知不觉就跨越了这么多个时区。
  “有人要一起去利斯特维扬卡吗?去看贝加尔湖?”既然到了伊尔库茨克,就一定要去贝加尔湖畔看看,我们离位于贝加尔湖畔的利斯特维扬卡还有近70公里的路程,我幸运地找到了同伴,一起拼车前往。
  一个小时后,我们到达利斯特维扬卡,住在事先预定的青旅里,准备先休息第二天前往贝加尔湖。
  第二天早上,我们沿着一条乡间小路左拐几十米,就上了一条大路,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一大片蔚蓝就突然展现在眼前,像大海一样浩瀚,无边无际。这就是贝加尔湖!这个世界上最深、最富有的内陆湖所储存的水,占地球淡水储量的五分之一,可供全世界70亿人喝50年。湖岸边,生长着挺拔的白桦树,一座座俄式木屋散落其间,正如那首《贝加尔湖畔》歌词中写的:“这里春风沉醉,这里绿草如茵……”
  在利斯特维扬卡度过了慵懒的两天之后,我又回到伊尔库茨克,改乘国际列车006前往蒙古首都乌兰巴托。这节车厢颇具古典风范:木质拉门、雕花地毯、皮革床垫,再加上美女列车员,比前一段的绿皮火车档次高出不少。毫不意外,国际列车上人依然不多,四人间只有我一人。还好,这一程只有一天,从伊尔库茨克到乌兰巴托,整整24小时。
  进入蒙古境内,好像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当时正值深秋,草已枯黄,透过车窗,什么都看不到,只有无边无际的大地。经过一夜半天的行驶,在下午1点半来到俄蒙边境小镇纳乌什基,经过俄罗斯和蒙古双方人员检查护照,折腾了好多个小时,才抵达乌兰巴托。
  抵达乌兰巴托已是清晨,这是一座在荒凉与广袤的田野上拔地而起的城市,就像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到处都在修路,到处都在建设。这里的时间已经和北京时间一样,这让我生出了莫名的亲切感——还有两天,我就要踏上祖国大地了。
  
  
在用蒙语写成的乌兰巴托—北京的火车牌前拍照留念,这也标志着本次旅程即将抵达终点,而此段行程的最亮点,无疑是在二连浩特的装轮换轨作业。

  边境换轨,踏上最后的归途
  5乌兰巴托→北京(1400公里)
  由于俄罗斯的铁路轨距是1520毫米,和世界标准轨距不一样,到了内蒙古自治区的二连浩特,要花3个小时换装车轮。
  最后一程是蒙古的列车,车厢干净整洁。这一程,我头一次有了室友,是两个英国老爷爷。 他们是中学同学,在年轻时就相约要乘坐火车穿越西伯利亚,没想到,这个承诺,直到他们60多岁才实现。这趟列车上,乘客慢慢多了起来,而北京是我们共同的目的地。
  作为车上罕见的中国面孔,我成了义务导游,不时有人拿着一本《孤独星球》跑到我们包厢,要我推荐好玩的地方和美食,当然临走也都会塞给我各国的零食。
  从乌兰巴托南下3个小时以后,所经之处显得越来越贫瘠,绿色越来越少,直至草原变成了寸草不生的荒漠——这就是戈壁大沙漠。
  晚上7点,列车到达中蒙边境,1个半小时后蒙古一侧通关。由于俄罗斯的铁路轨距是1520毫米,和全世界都不一样(世界标准轨距是1435 毫米),所以到达中国后,火车要把整个底盘全部换掉。抵达二连浩特后,就要开始换装车轮,整个过程持续3小时。
  首先,列车驶进一个可以容纳8节车厢的车间,我们这列有12节车厢的火车被拆成两段,分别驶入两段平行铁轨,开进车间。随后,车厢被一节节拆开,均由液压起重机整体抬到半空中,一一放在标准轨距的底盘上,整个过程我们都在火车上,却丝毫没有晃动的感觉。
  二连浩特火车站的小楼里有一家食品超市,太久没有见到中国超市了,望着货架的上好佳、沙琪玛,眼泪都要掉下来了。于是我抱着一大堆零食,室友爷爷则抱着一堆酒上了火车。
  接下来我们对酒当歌,列车上的其他人慢慢聚到我们的车厢,有人突然说了一句:“火车就像一个大家庭”,接着大家便哼起披头士乐队的《黄色潜水艇》,只不过把歌词改成了“我们全都住在绿皮火车里”——而我正是坐着这列绿皮火车回家的。
其他文献
被藏民视为圣湖的姊妹湖——扎陵湖和鄂陵湖,是鸟类的乐园和“餐厅”,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候鸟,飞越喜马拉雅山来到这里繁衍生息。  雁石坪有“万里长江第一镇”之称,这里是离唐古拉山口最近的“大城市”,不管探险者、驴友、自驾客,还是老司机,都将此地视为“三江源第一驿站”。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澜沧江源众说纷纭,但当地藏民却早已确定“扎西切瓦”就是澜沧江源头,他们认为这个泉眼有神明保护,病人绕其而转,疾病就会
【摘要】“立德树人”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对大学生既要有激励也要有约束,要改变考试评价方式,严格过程考评。《综合英语》课程是翻译专业本科学生大一、大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语言技能,培养学生以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进行思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其课程内核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综合英语》考核改革,要坚持严格过程考核,做到“四个回归
或许你不曾想到,植物界也潜藏着“杀手”——食虫植物。在它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瓶状叶子的猪笼草,还是类似于“袖珍食人花”的捕蝇草,都会把握时机,屡屡出击,饱餐那些送上门来的猎物。  食虫植物和其他植物一样,扎根在这个神奇的星球,享受着阳光雨露的滋养,但不同于一般植物的是,它们能够捕食昆虫,甚至包括捕食老鼠、蜥蜴之类的小型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堪称植物界中的“动物杀手”。在遥远的传说中,危机四伏的原始
图 杨世龙 余建国 陈波 遵义市汇川区申遗办提供 文 陌秋  走进海龙囤遗址,宛如穿行在一条由岁月交织而成的时光隧道,厚重的历史,会让人惊慌失措——担心渺小的我们无法把握如此恢弘的建筑遗迹,更不要说去细细领会无数建筑者的匠心。满山火红的杜鹃,已经将那些战争的惨烈和血腥化解得风轻云淡,但深埋在残垣断壁深处,杨二小姐的那些凄美悲壮,缠绵悱恻的故事,依然在等待我们去解读、惊叹……    曾经,这里是一处
在新疆广袤的大地上,徒步路线纵横交错,其中有不少跨越天山南北,让徒步者在艰苦行进之余可以饱览大美风光,古尔图—尼勒克穿越线,就是这样一条经典线路。  这条穿越线以古尔图河水电站为起点,由北向南跨越中天山西段的博罗科努山,一路追溯到古尔图河源头,然后翻越海拔3560米的莫松达坂,进入“百里画廊”唐布拉草原,到达终点阿尔斯郎沟水电站。  在这条线路上徒步,既能享受十足的“足底按摩”,又能饱餐沿途的秀色
蜜,又称蜂蜜,在我国古代又被称为崖蜜、石蜜、白蜜、食蜜、沙蜜、蜜糖、饴蜜等,是蜜蜂采集的花蜜在蜂巢中酿制的天然甜味物质,按花种分为荔枝蜜、椴树蜜、油菜蜜、洋槐蜜、荆条蜜、龙眼蜜、橘子蜜等。  其中的椴树蜜来自椴树。椴树属于多年生落叶乔木,生长在长白山深山老林中,能长至30米高,直径可达1米。椴树开花时间为7月初至7月底,花期仅有20天,椴树花盛开的季节,树林中到处都弥漫着芬芳扑鼻的香气,香味类似茉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纽带,是实施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提高提问的效率成为提高教师课堂质量的关键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要求也从能看懂發展到能听懂、能看懂、能说清楚。因此本文将从提升思维品质的角度为大家分析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展开有效提问。  【关键词】提升思维品质;小学英语;有效提问  【作者简介】刘兰娟,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实验小学。  课堂提问是教师落实课堂计划的沟通
“郡属左蜀右巂,山川原隰,六谷咸宜”(清嘉庆《嘉定府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四川乐山处在蜀南平原与越西山地之间,水土滋润,很适合谷物的生长。当年英国人威尔逊在中国西部采集的六万多个植物标本中,就有不少来自这一带,最有名的如桫椤、珙  桐。但如历史总有失踪者一样,方物也不例外,它们在一段时间内存在,而在以后的时光中却神秘地消失了,而更神奇的是,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物产,乐山还有一些不常见  的
南昌人有英雄血性,说话凶狠恶劣,连问好都被他们说得凶神恶煞。他们讲话大声,就像吵架;喜欢看热闹、爱吹牛,一身的痞子味儿,但他们也爱玩小资情调,喜欢“死作死作”;吃起饭来随意张扬,一钵汤、一碗粉就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南昌人天生骨子里就带有一股血性,这是当初建城的西汉开国功臣、大将军灌婴留下的,也是“八一”南昌起义的元帅们留下的。这股血性让他们讲起话来粗犷豪迈,显得凶神恶煞。他们喜欢凑热闹、爱吹牛
长江全流域每年鱼类的天然捕捞量已经减少到年10万吨左右,资源量已不足以支撑长江流域14多万渔民的基本生活。  长江正在沦为一汪“没有生命的死水”:包括“长江三鲜”在内的多种鱼类几乎绝迹,水生物生存环境正面临土崩瓦解,全流域近14万渔民已无法靠“打渔”支撑最基本的生活;  更令人唏嘘的是,当环境的保护面临经济发展的博弈时,往往都被迫为其让路,哪怕已经被逼到悬崖边上亦只能低头……  “我们赞美长江,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