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抗战时期西南边疆商贸活动骤然由先前的边缘转为核心,并显现了国统区范围其商贸的国内一体化趋向。而该战时背景下由社会政治因素所推动的一体化表征,大致可从国统区统一币制的推行,战时国民政府对进出口商品、物耗、物价及商品运输等统制的实施,以及内地与边疆商贸活动日益交融等三方面来把握。
关键词:抗战时期;商贸;一体化;币制统一;统制
中图分类号:K2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254(2015)05-0020-08
本文着重从抗战时期西南边疆商贸活动与内地的关联度来考察西南边疆地区的国内商贸一体化问题。抗战时期推动西南边疆地区商贸与国内关联度提升的动因,更多是缘于国家民族危亡之际,边疆民众出于国家、民族大义所表现的一种对内地的向心力,而并非完全由商品经济内在发展水平决定的国内统一市场内涵①。正是借助各方力量的推动,使西南边疆由先前商贸运行的边缘地区,骤然成为国统区经济一体化下的商贸核心区域,这一转变过程,不仅推进了西南边疆在国家民族认同基础上与内地的均质化效应,而且使战时西南边疆的商贸活动日益紧密地与内地商贸运行连为一体。
一、中央统一币制在西南边地的推行
战时西南边疆与国内商贸一体化达成的表征之一,就是中央统一币制政策在该地区的贯彻。从记载可以看出,国民政府于西南边疆推行统一币制,始于1934年为追缴红军而顺利进入西南,即1935年在取得对贵州的有效控制之后,国民党政府就开始将法币推行于西南边疆各省,至抗战时期,其币制之统一亦迅速获得显效。
然统一币制推行初期,时人对中央币制能否在边地顺利推行亦颇有疑虑。例如:“惟云南僻处西陲,对于法币行使有无窒碍,各方关怀甚巨。”为此,有1935年11月“富滇银行总理谈滇省使用法币顺利”之载曰:“滇省自改法币后,金融颇为安定,民间亦乐于换受,并出示最近来电,兹録如下:‘滇省奉令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钞票为法币,银币一律停驶,并通饬所属军警,对于各银行,妥为保护,并恺切晓谕,俾明事情,省府奉电后,已通令全省各机关一体遵照’云。”[1]可见,1935年中央统一币制的实施在云南确已启动。但是,其过程中亦屡经波折例如,初期先是经过与滇省府的反复磋商,商妥后仍保持一定限度的滇币使用权。而在国地双方认同基础上展开的西南边疆地区之币制统一,于边远地州的实际推行中亦屡遭波折。例如:1939年有“滇东北一带以使用镍币为主,法币、富滇新纸币地位低落”一案;1940年有“民政厅为车里推行法币引起罢市”案;1941年又有车里、佛海、南甸等地“继用现金,拒用法币”,以及龙陵以下与缅交界之芒市、遮放“多受外国货币流通之影响”,“对于国币及本省新币,反不能流通”等。参见云南省档案馆等:《云南近代金融档案史料选编1908—1949年》第一辑(下),1992年(内部发行),第328、333、341、346页。
。国民政府为保证中央统一币制在西南边地顺利推行,就先从国家税收的外围展开工作。例如,1935年载:“财部以滇省向通用滇币,在该省未流通法币前,对该省海关税收,暂规定须将关金票先折合法币,再以滇币汇沪情形,折法币计算。征收盐税,亦经规定,按滇币五元折法币一元征收。”[2]同期,关于“滇币折合法币标准”的进一步规定,表明滇省之地方货币的使用仍处“繁荣景象”。其曰:“滇省银币成色较低,故向来完纳国税及与申汇往来,每五元折合一元。现滇省府以该省所发新币成色已加提高,经函中央银行核定标准,嗣后新滇币每二元准折法币一元。”[3]这表明该期地方政府仍在继续发行新版滇币,而法币真正开始进入滇境,应是始于1936年。例如:“中央法币,二十五年中央军入滇,中、中、交行之纸票始随军入滇。”[4]这与川省相似,该期中央法币的流通,已从先期的国税改制扩展到川滇两省的客运方面。1936年2月有载:“川滇等边远省份,尚未完全使用法币,财部现规定凡该省舟车乘客,如携有硬币,应由车长或账房开单证明,于到达第一站或码头时,再向车站或官署验明兑换。”[5]而同期,桂省之地方货币,则不仅依然沿用,甚至通用到黔。例如:“吴忠信复李、白电,谓贵军奉命入黔剿匪,所携桂币,当遵饬黔东南各县,暂行通用,请贵省银行来黔设办事处,以资收兑等语。”[6]可见,其时中央对桂省之币制统一,显然要缓于川滇两省。再从1936年5月财政部针对滇省再次发布的与法币兑换办法,可看出战前西南边疆币制依然混乱。其曰:“行营据财部电,规定滇省半元银币兑换法币办法。顷饬十二区专员遵照,凡清铸龙半元及民国铸唐像半元,以两枚兑换法币一元;其他滇铸新旧半元,均以四枚兑换法币一元。”
[8] 中央法币到滇行使[N].申报 1937-01-14(4).
[9] 云南流通之货币及收换新滇币情形[G]//云南省档案馆.云南近代金融档案史料选编(1908—1949):第一辑(上)(内部发行).1992:115.
[10] 法币推行边疆收效[N].申报 1938-10-25(9).
[11] [JP3]云南省档案馆等.云南近代金融档案史料选编(1908—1949):第一辑(下)(内部发行[BF])[G].[BFQ] 1992.[JP]
[12]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旧海关史料(1895—1938):第132卷[G].北京:京华出版社 2001:346 349.
[13] 蒋君章.战时西南经济问题 [M].南京:正中书局 1943:676.
[14] 促进土货输出后西南各关成重心[N].申报 1939-04-04(9).
[15]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 第二编):财政经济(六)[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16] 滇省进出口将受统制[N].申报 1939-10-13(3). [17] 滇省经济委员会实施统制[N].申报 1939-03-21(7).
[18] 滇省贸易委员会统制货物仅桐油等五类[N].申报 1939-04-02(4).
[19] 云南省档案馆.民国云南省建设厅档案卷宗[Z].第77-13-2703〔1〕卷.
[20] 云南省档案馆.民国云南省建设厅档案卷宗[Z].第77-13-2703〔9〕卷.
[2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 第二编):财政经济(五)[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22] 西南四省统制物品消耗[N].申报 1939-01-22(14).
[23] 国府平衡物价的对策[N].申报 1939-05-06(9).
[24] 云南实行统制物价[N].申报 1939-09-02(8).
[25] 昆明开始统制物价[N].申报 1939-08-04(4).
[26] 滇缅路重开后市况顿呈活泼——商货驮运[N].申报 1940-10-19(3).
[27] 中国银行昆明支行1945年度业务报告[G]//云南省档案馆.云南近代金融档案史料选编(1908—1949):第一辑(上)(内部发行).1992:53-156.
[28] 云南省档案馆.民国云南省建设厅档案卷宗[Z].第77-13-2703〔6〕卷.
[29] 滇缅路商运解禁[N].申报 1941-09-13(6).
[30] 沪市资金内移后内地金融日趋繁荣[N].申报 1938-10-25(9).
[31] 四行在滇举办合作贷款[N].申报 1939-04-08(9).
[32] 滇金融业发达[N].申报 1939-05-03(9).
[33] 中国新华两行合作在滇建新式仓库[N].申报 1938-10-24(9).
[34] 中国农工银行昆明分行1946年报告书[G]//云南省档案馆.云南近代金融档案史料选编(1908—1949):第一辑(上)(内部发行).1992:203-204.
[35] 滇省金融之今昔[N].申报 1939-02-14(9).
[36] 沪实业界人士视察西南边区[N].申报 1938-04-09(2).
[37] 推进茶叶产销 滇设茶叶公司 银行团贷款百万[N].申报 1938-12-13(8).
[38] 实业界致力于川滇建设[N].申报 1938-12-26(8).
[39] 杜月笙等一行飞滇筹办实业[N].申报 1938-12-28(8).
[40] 设西南经济建设委员会从事开发富源[N].申报 1939-01-02(9).
[41] 西南经济建设委员会从事开发富源[N].申报 1939-01-07(7).
[42] 政府与金融实业界开发西南富源[N].申报 1939-01-22(13).
[43] 胡文虎投资开发滇矿[N].申报 1939-02-17(4).
[44] 政府拨款开发滇矿产[N].申报 1939-02-26(3).
[45] 资源委会开发滇省矿产[N].申报 1939-03-15(3).
[46] 资源委员会规划开发个旧锡矿[N].申报 1939-04-02(9).
[47] 政府在康设管理处开采金矿 内迁工厂达三百所 华侨投资开发矿产[N].申报 1939-04-04(8).
[48] 发展西南生产 准备长期作战[N].申报 1939-04-21(4).
[49] 飞跃进展之中的西南矿冶事业[N].申报 1939-06-22(3).
[50] 康藏边界辟垦殖区[N].申报 1940-10-25(3).
[51] 鲍勃洛夫斯基 叶树芳.最近西南经济概况[M].杭州:浙西民族文化馆 1941:29-30.
[52] 张根福.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10-211.
[53] 缅甸公路关系重要[N].申报 1939-07-03(3).
关键词:抗战时期;商贸;一体化;币制统一;统制
中图分类号:K2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254(2015)05-0020-08
本文着重从抗战时期西南边疆商贸活动与内地的关联度来考察西南边疆地区的国内商贸一体化问题。抗战时期推动西南边疆地区商贸与国内关联度提升的动因,更多是缘于国家民族危亡之际,边疆民众出于国家、民族大义所表现的一种对内地的向心力,而并非完全由商品经济内在发展水平决定的国内统一市场内涵①。正是借助各方力量的推动,使西南边疆由先前商贸运行的边缘地区,骤然成为国统区经济一体化下的商贸核心区域,这一转变过程,不仅推进了西南边疆在国家民族认同基础上与内地的均质化效应,而且使战时西南边疆的商贸活动日益紧密地与内地商贸运行连为一体。
一、中央统一币制在西南边地的推行
战时西南边疆与国内商贸一体化达成的表征之一,就是中央统一币制政策在该地区的贯彻。从记载可以看出,国民政府于西南边疆推行统一币制,始于1934年为追缴红军而顺利进入西南,即1935年在取得对贵州的有效控制之后,国民党政府就开始将法币推行于西南边疆各省,至抗战时期,其币制之统一亦迅速获得显效。
然统一币制推行初期,时人对中央币制能否在边地顺利推行亦颇有疑虑。例如:“惟云南僻处西陲,对于法币行使有无窒碍,各方关怀甚巨。”为此,有1935年11月“富滇银行总理谈滇省使用法币顺利”之载曰:“滇省自改法币后,金融颇为安定,民间亦乐于换受,并出示最近来电,兹録如下:‘滇省奉令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钞票为法币,银币一律停驶,并通饬所属军警,对于各银行,妥为保护,并恺切晓谕,俾明事情,省府奉电后,已通令全省各机关一体遵照’云。”[1]可见,1935年中央统一币制的实施在云南确已启动。但是,其过程中亦屡经波折例如,初期先是经过与滇省府的反复磋商,商妥后仍保持一定限度的滇币使用权。而在国地双方认同基础上展开的西南边疆地区之币制统一,于边远地州的实际推行中亦屡遭波折。例如:1939年有“滇东北一带以使用镍币为主,法币、富滇新纸币地位低落”一案;1940年有“民政厅为车里推行法币引起罢市”案;1941年又有车里、佛海、南甸等地“继用现金,拒用法币”,以及龙陵以下与缅交界之芒市、遮放“多受外国货币流通之影响”,“对于国币及本省新币,反不能流通”等。参见云南省档案馆等:《云南近代金融档案史料选编1908—1949年》第一辑(下),1992年(内部发行),第328、333、341、346页。
。国民政府为保证中央统一币制在西南边地顺利推行,就先从国家税收的外围展开工作。例如,1935年载:“财部以滇省向通用滇币,在该省未流通法币前,对该省海关税收,暂规定须将关金票先折合法币,再以滇币汇沪情形,折法币计算。征收盐税,亦经规定,按滇币五元折法币一元征收。”[2]同期,关于“滇币折合法币标准”的进一步规定,表明滇省之地方货币的使用仍处“繁荣景象”。其曰:“滇省银币成色较低,故向来完纳国税及与申汇往来,每五元折合一元。现滇省府以该省所发新币成色已加提高,经函中央银行核定标准,嗣后新滇币每二元准折法币一元。”[3]这表明该期地方政府仍在继续发行新版滇币,而法币真正开始进入滇境,应是始于1936年。例如:“中央法币,二十五年中央军入滇,中、中、交行之纸票始随军入滇。”[4]这与川省相似,该期中央法币的流通,已从先期的国税改制扩展到川滇两省的客运方面。1936年2月有载:“川滇等边远省份,尚未完全使用法币,财部现规定凡该省舟车乘客,如携有硬币,应由车长或账房开单证明,于到达第一站或码头时,再向车站或官署验明兑换。”[5]而同期,桂省之地方货币,则不仅依然沿用,甚至通用到黔。例如:“吴忠信复李、白电,谓贵军奉命入黔剿匪,所携桂币,当遵饬黔东南各县,暂行通用,请贵省银行来黔设办事处,以资收兑等语。”[6]可见,其时中央对桂省之币制统一,显然要缓于川滇两省。再从1936年5月财政部针对滇省再次发布的与法币兑换办法,可看出战前西南边疆币制依然混乱。其曰:“行营据财部电,规定滇省半元银币兑换法币办法。顷饬十二区专员遵照,凡清铸龙半元及民国铸唐像半元,以两枚兑换法币一元;其他滇铸新旧半元,均以四枚兑换法币一元。”
[8] 中央法币到滇行使[N].申报 1937-01-14(4).
[9] 云南流通之货币及收换新滇币情形[G]//云南省档案馆.云南近代金融档案史料选编(1908—1949):第一辑(上)(内部发行).1992:115.
[10] 法币推行边疆收效[N].申报 1938-10-25(9).
[11] [JP3]云南省档案馆等.云南近代金融档案史料选编(1908—1949):第一辑(下)(内部发行[BF])[G].[BFQ] 1992.[JP]
[12]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旧海关史料(1895—1938):第132卷[G].北京:京华出版社 2001:346 349.
[13] 蒋君章.战时西南经济问题 [M].南京:正中书局 1943:676.
[14] 促进土货输出后西南各关成重心[N].申报 1939-04-04(9).
[15]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 第二编):财政经济(六)[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16] 滇省进出口将受统制[N].申报 1939-10-13(3). [17] 滇省经济委员会实施统制[N].申报 1939-03-21(7).
[18] 滇省贸易委员会统制货物仅桐油等五类[N].申报 1939-04-02(4).
[19] 云南省档案馆.民国云南省建设厅档案卷宗[Z].第77-13-2703〔1〕卷.
[20] 云南省档案馆.民国云南省建设厅档案卷宗[Z].第77-13-2703〔9〕卷.
[2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 第二编):财政经济(五)[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22] 西南四省统制物品消耗[N].申报 1939-01-22(14).
[23] 国府平衡物价的对策[N].申报 1939-05-06(9).
[24] 云南实行统制物价[N].申报 1939-09-02(8).
[25] 昆明开始统制物价[N].申报 1939-08-04(4).
[26] 滇缅路重开后市况顿呈活泼——商货驮运[N].申报 1940-10-19(3).
[27] 中国银行昆明支行1945年度业务报告[G]//云南省档案馆.云南近代金融档案史料选编(1908—1949):第一辑(上)(内部发行).1992:53-156.
[28] 云南省档案馆.民国云南省建设厅档案卷宗[Z].第77-13-2703〔6〕卷.
[29] 滇缅路商运解禁[N].申报 1941-09-13(6).
[30] 沪市资金内移后内地金融日趋繁荣[N].申报 1938-10-25(9).
[31] 四行在滇举办合作贷款[N].申报 1939-04-08(9).
[32] 滇金融业发达[N].申报 1939-05-03(9).
[33] 中国新华两行合作在滇建新式仓库[N].申报 1938-10-24(9).
[34] 中国农工银行昆明分行1946年报告书[G]//云南省档案馆.云南近代金融档案史料选编(1908—1949):第一辑(上)(内部发行).1992:203-204.
[35] 滇省金融之今昔[N].申报 1939-02-14(9).
[36] 沪实业界人士视察西南边区[N].申报 1938-04-09(2).
[37] 推进茶叶产销 滇设茶叶公司 银行团贷款百万[N].申报 1938-12-13(8).
[38] 实业界致力于川滇建设[N].申报 1938-12-26(8).
[39] 杜月笙等一行飞滇筹办实业[N].申报 1938-12-28(8).
[40] 设西南经济建设委员会从事开发富源[N].申报 1939-01-02(9).
[41] 西南经济建设委员会从事开发富源[N].申报 1939-01-07(7).
[42] 政府与金融实业界开发西南富源[N].申报 1939-01-22(13).
[43] 胡文虎投资开发滇矿[N].申报 1939-02-17(4).
[44] 政府拨款开发滇矿产[N].申报 1939-02-26(3).
[45] 资源委会开发滇省矿产[N].申报 1939-03-15(3).
[46] 资源委员会规划开发个旧锡矿[N].申报 1939-04-02(9).
[47] 政府在康设管理处开采金矿 内迁工厂达三百所 华侨投资开发矿产[N].申报 1939-04-04(8).
[48] 发展西南生产 准备长期作战[N].申报 1939-04-21(4).
[49] 飞跃进展之中的西南矿冶事业[N].申报 1939-06-22(3).
[50] 康藏边界辟垦殖区[N].申报 1940-10-25(3).
[51] 鲍勃洛夫斯基 叶树芳.最近西南经济概况[M].杭州:浙西民族文化馆 1941:29-30.
[52] 张根福.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10-211.
[53] 缅甸公路关系重要[N].申报 1939-07-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