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职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都发生显著变化的阶段,其身心发展迅速而又不平衡,是经历复杂发展,又充满矛盾的时期。中职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多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成瘾行为、内部心理失调及外部环境关系失调等。这些问题会对他们自身、他人或者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甚至是危害。本文分析了中职学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并针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中职学生 常见心理问题 分析
一、中职学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一)焦虑
焦虑是个体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危险出现而自觉难以应付时,由紧张、烦恼、焦急等感受交织而成的复杂情绪状态。适度的焦虑在一般生活场景中具有积极意义,而持续严重的焦虑会导致机体免疫机能下降,内分泌调节紊乱,从而损害身心健康。在中职学习阶段,学生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在迅速发展,青少年学生处在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期,许多学生难以解决心理冲突,出现焦虑情绪,严重影响到了生活和学习。
(二)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属于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网络成瘾又被称为网络性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问题会给青少年学生带来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困扰和伤害。青少年不由自主的强迫性使用网络,持久地渴望玩游戏,在网络游戏中获得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种虚拟感受又反过来强化无限上网的欲望,造成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几乎将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上网,一旦停止上网会出现心理和生理方面明显或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行为障碍和社交问题,亲子关系危机,甚至放弃重要的社会角色,放弃学习和生活等。
(三)自杀倾向
自杀这一心理社会问题已引起了全球的关注。我国的调查数据表明,中国已经属于世界上的高自杀率国家之一,平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达28.7万人,有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成为我国全人群的第五位死因。更值得关注的是,自杀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我国的调查显示,15~26岁的学生中有自杀意念者约占18%,16~24岁的自杀成功人数比率远高于15岁以下的。因此,自杀倾向也已成为了中职学生的严重心理行为问题。
二、心理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择业就业因素
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对中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职学校中,学生毕业即面临着就业问题,社会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这使得同学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不少同学很难适应如此高强度竞争的要求,出现了心理行为问题。每个学生都希望有一份理想的工作,能有丰厚的收入以及个人才能施展的机会,但事事不可能都如人意,有的同学这山望着那山高,表现出迟疑、犹豫的心态;有的和他人盲目攀比,进而患得患失、忧心忡忡。当今社会的毕业生比以往任何时代的学生都面临着更多的职业选择冲突。因此,在面对择业就业时,学生们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
(二)人际关系因素
人际关系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中职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发展的上升阶段,他们的人际关系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一方面,他们表现出高涨的自我意识,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我中心意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与社会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自身对社会、对人的依赖性也在增强。在当今校园里,学生人际交往的好坏已成了影响其情绪的重要原因。中职学校的集体生活为同学们的交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也构成了矛盾的源头。每天生活在一起,每个人都期望得到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同学们来自全国各地,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个人经历、兴趣爱好、性格特点都不相同。所以,同学们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产生矛盾摩擦,造成心理问题。
(三)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因素
早期教育来自于父母和家庭,每个学生的父母文化层次、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心理素质等方面都不相同,他们所接收的父母教养方式也不同。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会使学生难以用正确的态度来面对社会、面对人生、面对困难与挫折,并引起他们诸多不良情绪。此外,家庭环境中出现父母关系不和、父母离异,会使得父母不懂得、不理解青少年的成长烦恼,对他们采取消极、拒绝的态度,不能给青少年以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甚至使用家庭暴力导致严重的亲子冲突。这些家庭环境因素使脆弱的青少年丧失勇气和信心,对生活和前途充满迷茫,产生严重的心理行为问题。
综上所述,中职学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分析是一项值得长期重视和研究的工作。当前,教育主管部门和中职学校已经开始为解决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做出了诸多努力,也收到了一些效果。改进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项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调动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力量,开辟各种教育渠道,运用各种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探索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中职学生保持良好的健康心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走向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獻:
[1]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3]人民教育出版社与课程教材研究所职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心理健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 中职学生 常见心理问题 分析
一、中职学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一)焦虑
焦虑是个体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危险出现而自觉难以应付时,由紧张、烦恼、焦急等感受交织而成的复杂情绪状态。适度的焦虑在一般生活场景中具有积极意义,而持续严重的焦虑会导致机体免疫机能下降,内分泌调节紊乱,从而损害身心健康。在中职学习阶段,学生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在迅速发展,青少年学生处在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期,许多学生难以解决心理冲突,出现焦虑情绪,严重影响到了生活和学习。
(二)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属于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网络成瘾又被称为网络性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问题会给青少年学生带来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困扰和伤害。青少年不由自主的强迫性使用网络,持久地渴望玩游戏,在网络游戏中获得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种虚拟感受又反过来强化无限上网的欲望,造成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几乎将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上网,一旦停止上网会出现心理和生理方面明显或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行为障碍和社交问题,亲子关系危机,甚至放弃重要的社会角色,放弃学习和生活等。
(三)自杀倾向
自杀这一心理社会问题已引起了全球的关注。我国的调查数据表明,中国已经属于世界上的高自杀率国家之一,平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达28.7万人,有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成为我国全人群的第五位死因。更值得关注的是,自杀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我国的调查显示,15~26岁的学生中有自杀意念者约占18%,16~24岁的自杀成功人数比率远高于15岁以下的。因此,自杀倾向也已成为了中职学生的严重心理行为问题。
二、心理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择业就业因素
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对中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职学校中,学生毕业即面临着就业问题,社会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这使得同学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不少同学很难适应如此高强度竞争的要求,出现了心理行为问题。每个学生都希望有一份理想的工作,能有丰厚的收入以及个人才能施展的机会,但事事不可能都如人意,有的同学这山望着那山高,表现出迟疑、犹豫的心态;有的和他人盲目攀比,进而患得患失、忧心忡忡。当今社会的毕业生比以往任何时代的学生都面临着更多的职业选择冲突。因此,在面对择业就业时,学生们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
(二)人际关系因素
人际关系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中职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发展的上升阶段,他们的人际关系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一方面,他们表现出高涨的自我意识,产生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我中心意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与社会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自身对社会、对人的依赖性也在增强。在当今校园里,学生人际交往的好坏已成了影响其情绪的重要原因。中职学校的集体生活为同学们的交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也构成了矛盾的源头。每天生活在一起,每个人都期望得到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同学们来自全国各地,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个人经历、兴趣爱好、性格特点都不相同。所以,同学们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产生矛盾摩擦,造成心理问题。
(三)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因素
早期教育来自于父母和家庭,每个学生的父母文化层次、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心理素质等方面都不相同,他们所接收的父母教养方式也不同。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会使学生难以用正确的态度来面对社会、面对人生、面对困难与挫折,并引起他们诸多不良情绪。此外,家庭环境中出现父母关系不和、父母离异,会使得父母不懂得、不理解青少年的成长烦恼,对他们采取消极、拒绝的态度,不能给青少年以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甚至使用家庭暴力导致严重的亲子冲突。这些家庭环境因素使脆弱的青少年丧失勇气和信心,对生活和前途充满迷茫,产生严重的心理行为问题。
综上所述,中职学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分析是一项值得长期重视和研究的工作。当前,教育主管部门和中职学校已经开始为解决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做出了诸多努力,也收到了一些效果。改进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项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调动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力量,开辟各种教育渠道,运用各种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探索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中职学生保持良好的健康心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走向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獻:
[1]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3]人民教育出版社与课程教材研究所职业教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心理健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