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26日
作为一个多雨的国家,日本可是经常下雨的,尤其是在雨季。我们一家来日本时,正好处于雨季。因为前几天都没有下雨,所以我以为我们不会遇上雨呢,可天气预报却说今天会下雨。下雨,这对于旅行的人来说可真是一件不太美好的事情。
今天,我们要去一座寺院——知恩院,这里是日本最大的净土宗寺院。
到了知恩院,雨下大了。借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那简直就是“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虽说有点夸张,但绝对是应景的!
我们冒雨爬上一阶阶高大石阶,石阶有一定的坡度,上面微微泛着银光,在某些阴暗的角落,绿苔正顽强地生长着。石阶走起来很滑,有可能是雨水的缘故,抑或是被岁月打磨过的原因。
抬头往上看,知恩院的大门庄严而肃穆,“知恩院”三个字飘逸灵动,让人不禁心生向往。
进了知恩院的大门,发现里面几乎没有人,只有树。松树、柏树,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阔叶树,密密麻麻的。其中有一处毫不起眼的小房子,入口处放着几双拖鞋,它们无声地提醒着人们,要脱了鞋方可入内。
知恩院不及中国寺院那般宏伟,没有红砖碧瓦,没有金光闪闪的装饰,只有黑白棕三色,显得十分质朴。我觉得,知恩院宛如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又好比是一座小巧的园林。在知恩院,人会彻底放松,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宁静,头脑也变得更清明,这恐怕与这里到处是大树有关吧。
绕过小屋就要上山了,山上的台阶比刚才进大门的台阶还要陡峭,甚至还有点凹凸不平,有的地方还有积水。周围的树,在雨水的冲洗下,显得更加苍翠。四周寂静无声,只有雨打在树叶上发出的“沙沙”声,大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啊。
知恩院是日本京都的一座寺庙,始建年代有两种说法(17世纪、12世纪),为净土宗的总本山,在京都的寺院中规模最大。知恩院主堂能容3000多人参拜,院内有日本最大的寺院大门,高达24米,还有日本最大的梵钟,重达74吨,需要17名僧人同时努力才能敲响。院内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叫“莺鸣廊下”,它位于一座殿的大厅内。它的地板经过特殊设计,走上去会吱吱响。据说,这样设计是为了在夜里提醒僧人有人入侵。“莺鸣廊下”和狩野派绘制的绘画、巨大的饭勺及巧匠左甚五郎留在房檐上的“忘伞”等一起构成了知恩院的七个不可思议的文物古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编辑 旦 旦)
作为一个多雨的国家,日本可是经常下雨的,尤其是在雨季。我们一家来日本时,正好处于雨季。因为前几天都没有下雨,所以我以为我们不会遇上雨呢,可天气预报却说今天会下雨。下雨,这对于旅行的人来说可真是一件不太美好的事情。
今天,我们要去一座寺院——知恩院,这里是日本最大的净土宗寺院。
到了知恩院,雨下大了。借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那简直就是“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虽说有点夸张,但绝对是应景的!
我们冒雨爬上一阶阶高大石阶,石阶有一定的坡度,上面微微泛着银光,在某些阴暗的角落,绿苔正顽强地生长着。石阶走起来很滑,有可能是雨水的缘故,抑或是被岁月打磨过的原因。
抬头往上看,知恩院的大门庄严而肃穆,“知恩院”三个字飘逸灵动,让人不禁心生向往。
进了知恩院的大门,发现里面几乎没有人,只有树。松树、柏树,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阔叶树,密密麻麻的。其中有一处毫不起眼的小房子,入口处放着几双拖鞋,它们无声地提醒着人们,要脱了鞋方可入内。
知恩院不及中国寺院那般宏伟,没有红砖碧瓦,没有金光闪闪的装饰,只有黑白棕三色,显得十分质朴。我觉得,知恩院宛如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又好比是一座小巧的园林。在知恩院,人会彻底放松,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宁静,头脑也变得更清明,这恐怕与这里到处是大树有关吧。
绕过小屋就要上山了,山上的台阶比刚才进大门的台阶还要陡峭,甚至还有点凹凸不平,有的地方还有积水。周围的树,在雨水的冲洗下,显得更加苍翠。四周寂静无声,只有雨打在树叶上发出的“沙沙”声,大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啊。

知恩院是日本京都的一座寺庙,始建年代有两种说法(17世纪、12世纪),为净土宗的总本山,在京都的寺院中规模最大。知恩院主堂能容3000多人参拜,院内有日本最大的寺院大门,高达24米,还有日本最大的梵钟,重达74吨,需要17名僧人同时努力才能敲响。院内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叫“莺鸣廊下”,它位于一座殿的大厅内。它的地板经过特殊设计,走上去会吱吱响。据说,这样设计是为了在夜里提醒僧人有人入侵。“莺鸣廊下”和狩野派绘制的绘画、巨大的饭勺及巧匠左甚五郎留在房檐上的“忘伞”等一起构成了知恩院的七个不可思议的文物古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编辑 旦 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