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培养动手能力的实践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uo2009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信息应用能力与综合素养的主要途径,也是小学综合课程的主要课程之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核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小学信息技术作为综合实践的重要课程,其目的教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随着课程标准的持续改革,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倡导寓教于乐,让学生快乐学习,在实践、探究中学习,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实践应用能力。然而,如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例如,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缺乏兴趣,等,这些因素对课堂教学效率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文章结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求,对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展开分析。
  一、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的课程很多,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相比,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特殊性,这门课程比较注重实践性,重点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实际运用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创建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及探究性学习的环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新课标下,教师需创新教学理念及方法,打破传统教学格局,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兴趣。
  以PPT制作基础知识教学为例,课堂上教师讲解完知识后,为学生设计一个PPT制作课题,并把学生进行分组,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活动,并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一个最优秀的PPT作品。这个过程中为能让学生体会成就感,教师还要分配一些课堂时间,让学生展示、讲解自己作品,发表自己的想法,还可选择其他学生对作品展开评价,结合其他学生的意见、想法,再对作品进行修改,最后制作出高水平的作品。另外,教师要对每个小组的作品完成评价,让学生进行打分。这样的教学方法,利于学生合作学习,交流思想,同时也能培养与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十分重要。
  二、关注课堂实践,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十分注重实践教学,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课堂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魅力,促使其主动学习,并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初中教师应借助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的实践性作用,让学生通过课堂实践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以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为例,教学目标是学生掌握PPT知识,学会灵活应用PPT操作方法,学会设计多媒体演示文稿,学会评价多媒体演示文稿。教师课堂教学之前,利用互联网技术收集大量关于“多媒体演示文稿”方面的图片、文字以及影响资料等资源,并把这些资源压缩成为文件,以文件的方式分享在局域网中。而课堂教学时,把服务器地址发给学生,然后告诉学生在附件中可以获取与本节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另外,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设计多媒体演示文稿,耐心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掌握具体的操作技巧,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课堂中教师又设计“校园最美”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独立设计多媒体演示文稿,其中文稿的内容分为学校哪里最美?什么季节最美?等,这样学生通过分析、思考,独立设计多媒体演示文稿,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巩固了学习内容,也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三、以學生为核心,开展分层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要根据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往课堂教学中,基本以教师为核心,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地倾听,教学方法为“填鸭式”“灌输式”为主,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新课标下,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核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并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特点,展开分层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要立足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深入研究青春期学生的思维特点,抓住其参与欲望强烈的特征,设置更多参与机会与平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得到自主和全面的发展。
  以图文处理教学为例,教师以《可爱的迁安》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组织学生设计宣传板报,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体验为基础,并结合自己的想法与体会,从多个角度来表达对于迁安的喜爱。然而学生实践操作时发现,由于缺少色彩,设计的电子文档比较单调。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在文档中插入图片,学生操作时选择一些比较有含义的图片,插人在文档中,但是因为图片格式大小不同,导致文档格局混乱。这时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图片要重视整体的搭配,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最终制作出优秀的宣传板报。选择分层教学方法,不仅避免发生教学两极分化问题,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时,教师要结合教学要求、学生学习能力、思维发展及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等,合理设计教学方法,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构建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高效。同时,教师也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丰富自我,提高教学素养与技能,借鉴其他成功教学经验,从而推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海州区建国路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虚假会计信息是在内外因素的双重影响下产生的:在法律环境、政治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恶劣,会计人员业务、道德水平低下的同时,会计信息生产者与会计信息之间又存在了一定的利益关
教学最高境界是将教学意图隐藏起来,让学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受到启迪、熏染,这就是“无痕”。“无”不是什么都没有,“无”是一种潜在之“有”,“大有”显现为“无”。无痕教学,即是一种隐藏教学意图、教学目的、教学痕迹乃至教学关系的教学。无痕教学,就是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不教而教”,也就是“无师自通”,它追寻“此时无声胜有声”艺术之境。  一、无痕: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无痕”数学不搞填鸭灌输、模式
近些年来,呼和浩特市进行了大规模城市改造。加大了水、暖、气、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营造出了崭新的首府新形象。当一条条新建的道路陆续投入使用后,大大改善了市民的出行
本文分析了驾驶技术与节油的关系。以及如何操作才能达到节油的目的。
“建造一个全新的城市”一如果一个建筑师一生能够有这样的一涉机会,那么对其来说是何等的幸运,哪怕穷其一生,只为建造一座城市,相信也有许多建筑师慷慨以赴。
培根说:“美中之最上者就是图画所不能表现,初睹不能见及者,没有一种至上之美是在规模没有奇异之处的。”而这一观点恰恰最适用于数学。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就是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性。它的抽象性为图画不能所表现,初睹不能见到,必须潜心其中才能领略其中“内在的美”。数学美是随处可见的,学生在解题的思维活动中也能获得一种创造性的满足感,一种左右逢源的通畅感,一种特殊的美的快感。  一、尝试成功让学生有成功感——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了重要的教学目标。而“思维能力”作为小学科学的核心能力,应当更加受到教师的关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放飞思维,在发散中建立应有的科学思维能力。  一、辩证地“想”,利害相权  正所谓“有正必有反”,辩证思维是科学思维中最基础的一种逻辑形式,但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往往还没有形成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