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师应该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充分捕捉生活素材,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中迁移知识、体验感悟、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一、捕捉生活素材,激趣导入生活化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结合教学内容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分蛋糕”的故事:一天,爸爸过生日,妈妈把蛋糕平均分成三份,每人一块。过了几天是小明的生日,妈妈买了同样的蛋糕。小明说:“今天是我的生日,我要吃两块。”妈妈笑了笑,把蛋糕平均分成六份。这样,小明高兴地吃到了两块蛋糕。我问:“同学们,爸爸过生日的时候小明吃了一块,小明过生日的时候吃了两块,他多吃一点了吗?”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很快地判断出两种分法每个人吃的同样多。我接着问:“妈妈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明的要求的?你们想知道吗?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就知道了。”这样,新课的导入水到渠成,而且学生也从中体会到了数学的无处不在,学习热情得以激发。
二、捕捉生活素材.知识迁移生活化
在学习“连减的简便运算”中,有这样一类计算题:a-b-c=a-(b c),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妈妈口袋里有756元,买了一件318元的上衣和一条82元的裤子,会怎样付钱?学生讨论后达成了共识:如果不是在一家买的,应该分开来付,列式为256-138-62。如果是在一个地方买的,就可以一起付,这样付钱方便,列式为256-(138 62)。两种付钱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两种付钱的方式和结果吗?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是相同的,我们可以在这两个算式之间用什么符号来连接?你还可以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学生举例,教师板书)仔细观察这几个算式,有哪些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最后引导学生小结:“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直接减去它们的和。”这样通过生活经验的迁移验证了抽象的运算,将具体的经验提炼上升为理论。
三、捕捉生活素材,体验感悟生活化
例如:我在讲解《平均数》这一课中,我找来两个篮球,把一组学生分成“男生组”和“女生组”进行投篮比赛。然后把每个组员10次投进的个数记录在黑板上。
男生:李小刚6个张明9个王宁7个程晓杰6个
女生:吴燕10个刘晓娟4个史敏敏7个孙芸5个沈明芳4个。
师:投进个数最多的是女生,所以女生投得准一些,大家同意吗?(男生们举手表示不同意。)
生:照这样说投进个数最少的也是女生,那就是说明男生投得准一些。(女生们举手表示不同意。)
生:投得准不准不能只看投进个数最多的和最少的。
师:那女生组投进的总个数多,女生投得准一些,大家同意吗?(这时候男生们还是不答应,大家纷纷举手表示不同意。)
生:不公平。
师:怎么不公平了?那怎样就公平了呢?(小组讨论)
生:(孩子们就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男女生人数不一样,不公平”。)可以去掉一个女生,人数相同了再比。去掉谁呢?去多的还是少的?
师:看来用去人数的方法也许可行,但不知道去谁合理,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每组投进的总个数除以投篮的人数,这样就可以算出他们的平均数是多少了,平均数大的赢。(学生计算)
师:仔细观察投进的个数,想一想平均数应该在什么范围之内?
生:平均数比最大的数要小,比最小的数要大,应该在最大的数与最小的数之间。生:算出男生的平均数后,只要用男生投中的个数加上平均数算出5个男生的总个数,这样男女生人数都是5,这时总个数多的就投得准些。
生:也可以用女生投中的个数减去平均数算出4个女生的总个数,这样男女生人数也同样多了,这时总个数多的就投得准些。
这节课,我发现孩子们思维异常地活跃,在“冲突”情境不断探究,使求平均数成为了学生的自我需求,同时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真正理解了“平均数”,还创造性地发现了也可以使人数相同后再比总个数的方法。
四、捕捉生活素材。实践练习生活化
在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后,我带领学生们测量教室地面的长和宽,墙以及门窗的长和宽,再测量一下地砖的长和宽,然后给学生留了一道作业题,算一算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50元,一共需要多少钱?再算一算我们的教室的墙壁需要粉刷的面积,如果1平方米需要涂料500克,需要多少涂料。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把数学学习活动向生活延伸,向社会拓展,再一次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五、捕捉生活素材.创新发展生活化
我在学生学习完“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之后,就出示了这样的两道题:实验学校二(1)班有粥人参加秋游,公交公司只剩下两种车,一种车限坐9人,每辆每天360元,一种车限坐6人,每辆每天260元。
请你算一算:
A、假如只租限坐9人这种车要租(
)辆。需要()元。
B、假如只租限坐6人这种车要租(
)辆,需要(
)元。
c、假如两种车都租,限坐9人的车要租(
)辆,车限坐6人的车要租(
)辆,需要( )元。
通过这些练习的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而且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让学生在活用数学中培养了创新和实践能力。
总之,教师应该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努力寻找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让生活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一、捕捉生活素材,激趣导入生活化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结合教学内容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分蛋糕”的故事:一天,爸爸过生日,妈妈把蛋糕平均分成三份,每人一块。过了几天是小明的生日,妈妈买了同样的蛋糕。小明说:“今天是我的生日,我要吃两块。”妈妈笑了笑,把蛋糕平均分成六份。这样,小明高兴地吃到了两块蛋糕。我问:“同学们,爸爸过生日的时候小明吃了一块,小明过生日的时候吃了两块,他多吃一点了吗?”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很快地判断出两种分法每个人吃的同样多。我接着问:“妈妈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明的要求的?你们想知道吗?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就知道了。”这样,新课的导入水到渠成,而且学生也从中体会到了数学的无处不在,学习热情得以激发。
二、捕捉生活素材.知识迁移生活化
在学习“连减的简便运算”中,有这样一类计算题:a-b-c=a-(b c),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妈妈口袋里有756元,买了一件318元的上衣和一条82元的裤子,会怎样付钱?学生讨论后达成了共识:如果不是在一家买的,应该分开来付,列式为256-138-62。如果是在一个地方买的,就可以一起付,这样付钱方便,列式为256-(138 62)。两种付钱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两种付钱的方式和结果吗?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是相同的,我们可以在这两个算式之间用什么符号来连接?你还可以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学生举例,教师板书)仔细观察这几个算式,有哪些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最后引导学生小结:“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直接减去它们的和。”这样通过生活经验的迁移验证了抽象的运算,将具体的经验提炼上升为理论。
三、捕捉生活素材,体验感悟生活化
例如:我在讲解《平均数》这一课中,我找来两个篮球,把一组学生分成“男生组”和“女生组”进行投篮比赛。然后把每个组员10次投进的个数记录在黑板上。
男生:李小刚6个张明9个王宁7个程晓杰6个
女生:吴燕10个刘晓娟4个史敏敏7个孙芸5个沈明芳4个。
师:投进个数最多的是女生,所以女生投得准一些,大家同意吗?(男生们举手表示不同意。)
生:照这样说投进个数最少的也是女生,那就是说明男生投得准一些。(女生们举手表示不同意。)
生:投得准不准不能只看投进个数最多的和最少的。
师:那女生组投进的总个数多,女生投得准一些,大家同意吗?(这时候男生们还是不答应,大家纷纷举手表示不同意。)
生:不公平。
师:怎么不公平了?那怎样就公平了呢?(小组讨论)
生:(孩子们就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男女生人数不一样,不公平”。)可以去掉一个女生,人数相同了再比。去掉谁呢?去多的还是少的?
师:看来用去人数的方法也许可行,但不知道去谁合理,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每组投进的总个数除以投篮的人数,这样就可以算出他们的平均数是多少了,平均数大的赢。(学生计算)
师:仔细观察投进的个数,想一想平均数应该在什么范围之内?
生:平均数比最大的数要小,比最小的数要大,应该在最大的数与最小的数之间。生:算出男生的平均数后,只要用男生投中的个数加上平均数算出5个男生的总个数,这样男女生人数都是5,这时总个数多的就投得准些。
生:也可以用女生投中的个数减去平均数算出4个女生的总个数,这样男女生人数也同样多了,这时总个数多的就投得准些。
这节课,我发现孩子们思维异常地活跃,在“冲突”情境不断探究,使求平均数成为了学生的自我需求,同时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真正理解了“平均数”,还创造性地发现了也可以使人数相同后再比总个数的方法。
四、捕捉生活素材。实践练习生活化
在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后,我带领学生们测量教室地面的长和宽,墙以及门窗的长和宽,再测量一下地砖的长和宽,然后给学生留了一道作业题,算一算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50元,一共需要多少钱?再算一算我们的教室的墙壁需要粉刷的面积,如果1平方米需要涂料500克,需要多少涂料。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把数学学习活动向生活延伸,向社会拓展,再一次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五、捕捉生活素材.创新发展生活化
我在学生学习完“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之后,就出示了这样的两道题:实验学校二(1)班有粥人参加秋游,公交公司只剩下两种车,一种车限坐9人,每辆每天360元,一种车限坐6人,每辆每天260元。
请你算一算:
A、假如只租限坐9人这种车要租(
)辆。需要()元。
B、假如只租限坐6人这种车要租(
)辆,需要(
)元。
c、假如两种车都租,限坐9人的车要租(
)辆,车限坐6人的车要租(
)辆,需要( )元。
通过这些练习的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而且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让学生在活用数学中培养了创新和实践能力。
总之,教师应该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努力寻找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让生活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