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y_c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情感教育就是语文教育的得法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情感”越来越受到学校语文教育的重视。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是必要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本文根据新课标对情感教育的要求,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情感特点,阐述其必要性,并探索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1]的确,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会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人际过程”[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学生,他们感情充沛,思想活跃,富于幻想,呆板、机械的灌输不符合他们的要求,更需要情感的滋润和激发。“情感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和谐的个性”[3]。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情感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教育的重视,特别是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基础学科,其自身的特点及在学生求知增智和人格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决定了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读写和口语交际能力、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高尚的情操。因此,应充分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让其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一、情感教育为语文教学发展之必然
  所谓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品质的过程。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虽然提了很多年,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注意情感与认知的密切联系。课堂上,老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进行情感教育,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充满学习热情,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激发情感,有助于学生完成整个学习与认知的过程,达到知和情互相促进的良好效果。
  传统的语文教育,忽视对学生情感生活的关注。传统教学以学科为本位,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框框之中,只重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或者极少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表现和情感体验。因此,非情感化教学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缺陷。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积极的情感激励人们创造、奉献。语文教学中只有动之有情,才能把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落实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强化情感教育,是教改的必然要求。
  二、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1.社会进步发展期盼情感教育。
  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技能水平,更要具备较高的情感素质、高尚的情感追求和突出的情感交往能力。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价值观,核心是关注人的主体竞争和情感力量的培植和开启。只有培养大批能够适应现代激烈的社会竞争,富有工作、学习和生活激情的高素质人才,社会的进步才有可靠的保证。语文教材当中包含丰富的情感和名家名篇,这些就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良好的情感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通过形象讲解把文章中的那些优美的感情移植到学生的心灵中,就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在心灵上得到净化,让学生与作家的心灵碰撞,激出火花。
  2.语文教材融入情感内涵。
  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融情、理、趣于一体。所谓“文学即人学,人学即情学”[6],即作者在写景、状物、记人、叙事中蕴含丰富的思想感情,字里行间洋溢着或典雅或委婉或崇高的美。正所谓“情动于衷,不吐不快”,把人的情感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
  文章的情感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所谓显性情感就是文章中的情感很明了,作者的思想很直白地表现在文字中。然而,很多文章的情感并不是一目了然的,这就是隐性情感,比如以说明为主的说明文,以说理为主的议论文,这些题材的文章读来会让人觉得作者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审视,客观地状物、叙事,然而如果我们仔细推敲,便会感受到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这是一种隐性的情感。
  无论什么体裁的文章都包含情感因素,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无视其中汹涌奔腾的感情激流,无视字里行间跳动的感情脉搏,而要让文章中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倾注于文中的或显或隐、或深或浅的情感。
  3.执教者必然有自己情感的融入。
  课堂教学是一种互动过程,教师、学生是这一过程中的两条互动链。二者中,教师最关键,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起到主导作用,而且教师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他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情感,而且要接受外界的情感刺激。教师的这些特质表明其教学时必然有自己情感的释放,会不知不觉地将自己对教材的领悟、对生活的感想等一系列情感流露,由此感染学生,增强教学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4.教学对象自身对情感教育的呼唤。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忽略学生的情感变化,“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化程度的提高,青少年学生肩上的压力越来越大,有的学生的压力得不到舒解就处于自我封闭状态,而有些学生则表现欲望强烈,但他们往往找不准发展方向,很容易走入歧途……这样他们会逐渐形成一种情感趋向,产生情感渴望。为了引导学生的健康的情感趋向,满足其情感渴望,积极的情感教育便是一条必要的有效的途径。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他们的心理,在教学中充分挖掘作品中的积极情感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贴近学生,激励他们,引导他们的情感健康地发展。   三、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途径
  情感具有感染性,其感染性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情感共鸣。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运动一切手段,增强教学感染力,使师生产生情感共鸣,学生与作品、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
  1.语文教师要营造情感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实践中,以情感为基础,可以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意味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各环节的设计和展开要围绕学生;要尊重学生的情感要求;要尊重学生的基础。只有教师的爱心为学生所感受,学生心灵的琴弦才会被教师拨动。其次,教师要用亲切的目光、婉转的声调、优美的语言调动和鼓舞学生,使他们感到环境轻松愉快、教师和蔼可亲,从而使教师作为良师走进学生的心灵。只有情入课堂,才能发掘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只有情入课堂,才能把无生命的汉字符号变成生命的语言、流动的情感、优美的画面,使得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情入课堂是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语文教师深入挖掘作品的情感内涵。
  于漪老师说:“‘情’是文章内在的、固定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深有领悟,教师只有自己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7]教师首先必须仔细钻研教材,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传递的情和意,置身于作品中。每个作家的人生经历不同,所处的年代不同,其文字表达的情感便会大不一样。这些“不同”,需要教师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等,这样才能深刻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情感重新释放出来。
  3.语文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
  要体验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进入到课文特定的情境中。课文中的情境有些与学生的生活比较接近,学生易于感受,而有些情境,无论是地域还是时间,都与学生的生活离得较远,学生往往无法理解,很难进入课文情境中,这时可以运用各种方法,创设相关情境,感染学生的情绪,缩短作品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使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作品中的人、景、物,与作者情感发生共振。
  (1)导入要情感饱满
  文章要靠一个好的开头吸引读者,语文课也需要一个好的导入打动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导入就相当于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如果芳香怡人,便能吸引住他们的“眼球”,一下子抓住学生,使他们置身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很快地进入角色。
  (2)教学过程要真情交流
  教学过程是释放和交流情感的主体部分。教师在把学生引入情境之后,应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得以持续,成为一个连续不断的“境”。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共同挖掘文本的情感内涵,通过对文本的理解交流互动,形成师生之间、文本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等多方的情感交流,大家同欢乐、同悲哀,情绪始终处于饱满的状态。
  (3)教学语言要情感丰富
  于漪老师说:“语文课要上的美,优美的语言伴随着丰富的情感,精湛的思想流入学生的心田,带学生在美的世界徜徉,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兴趣盎然,获得艺术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8]在课堂教学中,讲课是核心,讲课效果取决于教师口语表达技艺的水平,要能使书面的文字语言转化为生动、形象、富有感情因素的口头教学语言。每一篇文章都有感情基调,这就决定了教师要“因情制宜”,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情感,以情发声,以情带语。有了一定的感情基调,教师用语要丰富多彩,不能单调贫乏,要尽量用恰当、生动、新颖、优美的词汇组织语言,带有幽默感,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
  除了口头语言外,还可适当使用体态语,如通过适当的身体语言如动作、表情、眼神等配合教学,补充表达有声语言的未尽之意,帮助学生准确、完整地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4)运用多媒体激发情感
  现代教学媒体可以开通声音和画面两种信息通道,达到视听结合的效果,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他们身临其境,在“一个模拟的世界”中获取知识。语文教学缺不了这样的教学媒体,教师根据文章内容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具体生动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加深情感体验。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途径很多,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手段,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教者传情,美境引情,学者娱情”[9],在一系列的情感传递过程中,整个课堂活跃了,轻松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也活跃了,从而使语文学习不再是痛苦,而是一种“享受”。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把情感自然而然地融入认知过程中,不能脱离语文形式的教育,防止从重知轻情的极端走向重情轻知的另一极端,应把教学中的认知因素作为必要条件,力求形成以情促知,以知增情、知情互促并茂的教学新格局,即情知和谐统一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肖勇译.激发心灵的活力.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9:27.
  [2]江绍伦.教与育的心理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85:1.
  [3]蔡正栋.育人为本:语文阅读教学须有情感体悟.语文建设,2010.11:9.
  [4]徐德强.语文教师应成为情感教育家.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5:12.
  [5]杨丽晶.试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4.10:42.
  [6]夏如湘.试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99.2:119.
  [7]于漪.我的语文教育观.于漪:追求综合效应.邹闲敏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3:45.
  [8]于漪.眼睛语言心,于漪:追求综合效应.邹闲敏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3:71.
  [9]刘影.奏响语文课堂的情感“三部曲”.基础教育研究,2004.11:29.
其他文献
文章依次梳理了诺·弗莱大文化观的四个来源:斯宾格勒、弗雷泽、卡西尔、荣格。这种渊源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揭示传统的伟大,也不是为了显扬弗莱的独创性,而是为了突出弗莱文
南京审计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樊士德的学术专著《劳动力流动、经济增长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由经济科学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该书跳出了已有的研究框架,将研究视角转向欠
有效的课堂,首先当然离不开教师课前的精心备课。现在我们都提倡备课不只是备内容,还要备学生。备课一定要备学生,问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度,要尽量贴近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要有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因为有了兴趣,就能变学习负担为执著的追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方方面面的因素,譬如教学环境,教师与学生的状况,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等等。在职业中专体育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往往不全是由智力
目前我国应收账款的管理存在许多缺陷,为此应从应收账款管理的稳健性出发来制定财务制度。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shortcomings in the management of China’s accou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实现新的课程改革理念,要进行师生角色有效转变,笔者在教学中总结以下看法。 The new curr
在炎热的夏季,组织训练时不仅要防中暑,而且要应警惕横纹肌溶解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