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的风景线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mimim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电影《虎胆英雄》剧照 “1966年起始的‘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后来十余年的文艺创作停滞,电影界与文学界一样,将该年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的结束和一段动乱期的开始,并且把自1949年建国至1966年之间的电影史实,统称为‘十七年电影’。”(《中国电影史纲》,王晓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103页)“十七年电影”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而影片中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成为这一时期留给电影史最深刻的记忆。在“十七年电影”女性人物形象的类型多样化丰富过程中,有一类女性形象功不可没。她们既非在革命战争中英勇的女革命战士,也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铁打的“雄性化”姑娘,更非遭受苦难等待解救的灰姑娘和革命地母,她们是“十七年电影”女性形象中另类的风景线,是被主流叙事强烈排斥的女性形象,是与完美的革命女性完全相悖的妖魔化人物,但同时也是“十七年电影”银幕上最妖艳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女性形象,也即被主流叙事妖魔化的女特务形象。
  中国电影史上最早的反特片出现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中电”三厂拍摄了一系列以《黑夜到天明》(1947年,屠光启导演)、《天字第一号》(1946年,屠光启导演)为代表的美化国民党特务的影片。这些处在早期的反特影片政治倾向过于明显、艺术处理比较粗劣,加上政党的更迭,并没形成较大的反映就湮没了。而“十七年电影”中反特片作为主旋律电影中的一种,则被发展到了极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不但影片风格各异,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也各不相同,而片中妖艳多姿的女特务形象尤其给广大受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较之其它影片,“十七年电影”中的女特务形象本身受到了改写,她们的确具有美丽的外貌,又妖艳多姿,普通人几乎不能抵御这种诱惑,而革命党人非但能够抗拒,还能够充分的利用她们的美貌和情感为革命事业添砖加瓦,这是“十七年电影”中女特务形象最典型的特征。能够有的放矢的凸显男性英雄的崇高、伟大,而不发挥自身的破坏性力度,主要表现两个类型:一是在革命战争时期中的为军队服务,勾引男性共产党员,为国民党服务或者企图窃取我方军事情报的女特务。如《钢铁战士》(1950年,成荫导演)中的国民党情报员李小姐,《英雄虎胆》(1958年,严寄洲导演)中的阿兰和李月桂,《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年,王苹)中的柳尼娜,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跟踪追击》(1963年,卢钰导演)中的徐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秘密图纸》(1965年,郝光导演)中的方丽;二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企图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潜伏在大陆的国民党女特务。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羊城暗哨》(1957年,卢钰导演)中的八姑和梅姨,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霓虹灯下的哨兵》(1964年,葛鑫导演)中的曲曼丽,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寂静的山林》(1957年,朱文顺导演)中的李文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虎穴追踪》(1956年,黄粲导演)中的资丽萍,这一系列女特务形象,构成了“十七年电影”中一种十分独特的人物画廊。
  ·中国电影评论李玲:另类的风景线 “十七年电影” 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鼓励和提倡的是绿军装、国字脸的“中性化”革命女英雄形象,而这些女特务形象的修辞符号是游离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被贬斥和压抑的符码,这些符号的过于妖魔化直接代表的当时社会语境中的“坏女人”形象,对于烘托正面人物等方面具有十分有效和强大的功能,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烘托正面人物形象。反特片中的男女英雄的外观特征主要表现为浓眉、大眼、方脸,全是正派的长相,而女特务则多是用超出普通人的样子即传统文化中的“狐狸精”形象来承载“十七年电影”中女特务形象,不是英雄,也不是普通人,虽然同样得到和英雄同样般的引人注目,但她是一个放逐于集体精神之外的群体,她只是英雄形象的陪衬。用于烘托英雄形象的高大、伟岸、正派。女特务形象被典型的妖魔化了,这个女特务越是妖媚,心灵越是邪恶,就越能烘托出男性英雄的正义和对党的忠诚,同时也越能体现出女性英雄失却性别主体的另一种雄性美。如《钢铁战士》中断然拒绝女特务李小姐情色诱惑的张排长,如《虎胆英雄》中的利用颇具色貌而被众多匪兵垂涎三尺的女匪阿兰的情感进行革命工作的曾泰,这些男性形象的正派和伟岸完全得益于这些女特务有力的反面烘托。因此,“十七年电影”中的女特务是验明男性革命者忠于革命的试金石,也是烘托女性革命者正派形象的垫脚石,这是建国前十七年反特片中的女特务形象的重要功能;二是宣泄百姓仇恨。“十七年电影”中女特务形象另一重要功能是宣泄百姓大众在建国前积压的所有压迫和仇恨。新中国成立后,饱受深重灾难的中国人民从压迫中站起来,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也即电影的主要服务对象“工农兵”,这个群体所受的最大的压迫和威胁来自于旧社会中顽固的旧势力以及他们在革命中和新中国的和平建设中的破坏。如《羊城暗哨》中的八姑和梅姨,以及《铁道卫士》中的王曼丽等,这些反面人物在影视文本中往往被套上妖艳的、如同妖魔化的套子,或者披着搞社会主义建设或者普通人的外衣,掩饰得很好,却被最终被揪出来并给予一个相当悲惨的结局以示惩罚,这种戏剧化的叙事模式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给了老百姓情感上抚慰,满足他们的情感诉求以及漂亮的女特务的外貌也满足了他们窥视另外一个阶层的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的欲望;三是体现人道主义思想。“十七年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不再是单独的男人或者女人,他们是集体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者,他们是属于集体的而不是男性或者女性群体中的一员,因此,情感——尤其是男女之间的情感,基本上是被完全忽略了,就连同一个阶层中的爱情也是建立在二人共同为了革命事业献身的基础上。因此,英雄不可能有感情牵绊,反面人物更加没有感情可言,尤其是女特务若是对男性共产党员产生感情的话,那简直可以说要天诛地灭了。比如八姑对王练的感情,阿兰对曾泰的感情,换来的都只能是自身的毁灭。但是在众多的模式化的女特务中,我们还是看到了编导一定的人道主义关怀。比如在《虎胆英雄》中,彷徨、迷茫、无助却又陷入爱情的阿兰,她为了爱情牺牲了自己的事业,放弃了自己的伙伴想要和曾泰一起去香港“享受一番”,展示了她的人性的美好一面和矛盾一面。体现了一定的艺术功底和人文深度,挖掘到了人性的闪光点,深入到了灵魂的深处。
  在政治文化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年代,电影“禁区”的设置与突破都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逻辑息息相关。作为新中国最重要的宣传机器,电影担负起书写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历史教科书、将革命先辈圣贤化的使命,爱情、欲望、性都成为政治叙事下的影片表达禁区,具有妖魔化色彩的女特务形象则能恰到好处的作为符合政治功能需要的反面形象而使影片的叙事合理化。在某种程度上,被“人性化”的女特务形象,打破了“十七年电影”的表现“禁区”。这种以传统文化的性别话语和欲望指征为基础,书写反面的女性人物形象与特定政治时代中的主旋律男女正面形象进行遥相呼应和对比政治文化,起到了人性深度挖掘和政治意识形态成功宣教的双重功效。
  (责任编辑:刘斯奇)
其他文献
[摘要] 基辛认为他之所以坐在钢琴旁演奏,完全是出于一种本能,一种不断从他心中涌出的冲动,是他的心在告诉他怎样演奏。对基辛而言,钢琴是他表达自我情感以及与人沟通的工具。他喜欢坐在钢琴前练习更甚于和其它孩子玩耍,音乐没有破坏他的童年,而是丰富了整个童年的生活。  [关键词] 叶夫根尼·基辛 钢琴 神童 浪漫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
[摘要] 多媒体教学是在代化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模式,多媒体教学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活化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但并不意味这种模式可以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不管是传统教学方法,还是多媒体教学都是教师授课的教学手段而已,只要站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立场上,有效的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做到恰到好处,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多媒体
【作者简介】薛松,女,山东青岛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影视文化和小说叙事学研究。  【基金项目】电影 《杀死比尔1》剧照一、剥削电影与恶搞美学  从处女作《落水狗》(Reservoir Dogs, 1992)到最近一部《被解放的姜戈》(Django Unchained, 2012),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这位明星式美国鬼才导演成功将B级片(
[摘要] 中外电影中存在着不少邮政形象。从六十年代初的歌曲《歌唱光荣的八大员》,到八十年代的小说《信使之函》,到电影《邮缘》、《那山那人那狗》、《阳光天井》,直到2007年的《香巴拉信使》,以及以《咱们炊事班》、《候车大厅》等为代表的情景喜剧。邮政的文学艺术形象,正被群起使用,成为新的热点,随着王顺友、尼玛拉木等邮政杰出人物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作家、艺术家来挖掘邮政题材,塑造出更多的邮政人的艺术形
朱珠,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助教  田颖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助教  【作者简介】  动画电影《恶童》场景设计 动画场景教学是围绕动画场景制作需求展开的专门课程教学,是每位动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传统动画场景训练课题的设计较为固定,一般从基础造型训练开始,首先练习场景线稿勾勒,之后安排线稿上色进行色彩设计的训练,最后进行主题场景创作。传统动画场景课题训练将线稿勾勒与色彩设计分开进
【作者简介】庄君,女,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讲师,上海大学电影学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电影史、影视剧作研究。【基金项目】电视剧《父母爱情》剧照 《父母爱情》是一部家庭情感剧,但是该剧的名字却生动而切帖地概括出家庭情感剧的一个亚类型“父母爱情剧”:通过跨越年代的时间架构,讲述父母一辈从年轻时期开始的爱情故事,以颇具现代性的价值视角回照传统的爱情理想与婚姻观念;审美上体现出一种怀旧式的想象
世界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符号,你我都生活在符号的世界里,各自的姓名、服饰的品牌、汽车的标志、交通灯的颜色等等,通过这些符号来确定自我、标明个性、维护秩序等,所以,符号本身也承载着某种涵义,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而电影也拥有一个深邃的符号系统,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  电影符号学的创始人克里斯蒂·麦茨认为电影符号是“视听符号”或“形象符号”,即电影符号是由影像和声音构成。本文将以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为例
周星驰是华语电影出色的喜剧演员,自编自导自演《国产凌凌漆》《食神》《喜剧之王》《少林足球》《功夫》等多部影片,形成了独特的“周星驰喜剧风格”。他自成一派的喜剧风格极具辨识度与影响力,然而,周星驰曾说他的人生最失败的就是当了一名成功的喜剧演员。既然是成功的喜剧演员,又为何说是失败的呢?周星驰电影中的喜剧性究竟该如何理解?  一、 内容:喜剧中的悲剧内涵  在星爷的话中,“成功”与“失败”本就是一对反
法国导演吕克·贝松(Luc Besson)凭借科幻影片《超体》,再一次向世人表达了他对生命起源、时间延展、人类未来的认知与探寻。环环相扣的缜密情节构思、引人入胜的惊艳科幻想象、欧美亚三洲大腕明星的同台竞技、合力飙戏,时而温情连绵、时而血雨腥风的叙事推进,这些无一不让观众肌肉紧张、呼吸急促、大脑飞转、目不转睛。  《超体》由吕克·贝松本人创立的欧罗巴电影公司(EuropaCorp)与年轻的中国基美影
罗兰·巴尔特根据文本的基本性质及文本所引发的阅读方式的不同,将文本分为“读者性文本”和“作者性文本”。概言之,“读者性文本”是一种封闭性的文本,易读易懂,清晰明了;“作者性文本”则不断要求读者积极介入,像作者一样或者和作者一起建构文本的意义。这种文本将其构意结构展示在读者的面前,要求读者对文本进行再创作。显然,韩国导演金基德的《春去春又来》不是一部明白晓畅的读者性文本,其中的点滴设置及整体安排背后